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分类教学;空间展示形象;构建规律
作者简介:谢卉(1975-),女,湖北武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展示设计的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创新项目“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在空间展示中多维化应用的分类研究”(编号:2209S305001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34-02
在商业展示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空间展示识别系统设计是从企业品牌构建的角度进行展示设计的重点之一。作为企业形象传播最为重要途径,以符号、色彩、材质为核心的视觉识别要素在展示空间中多维度全方位的应用,系统构建出立体的空间展示识别系统,是构成企业或品牌视觉形象必不可缺的部分。商业展示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营销和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大量庞杂的企业信息,单单只是从空间造型或者某一方面入手展开展示设计是片面的,过于强调某个展示项目的设计个性也将扰乱品牌的识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从品牌构建的宏观角度观察和理解视觉形象形成的历史,并从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延续和发展企业的视觉形象。因此,秉持帮助企业构建系统的、长期的“形象工程”的理念,纵向以及横向比较各类品牌的空间展示识别系统的特点,在课程中引入展示形象识别分类模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其构建规律,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的理解空间展示识别系统设计,并有效应用核心识别要素进行系统化、多样化的展示设计,以达到满足企业形象需求的目的。
一、空间展示形象分类教学基础的设定
“形象”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企业形象的塑造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空间展示视觉形象从本质上来讲是视觉化体现企业理念的一个表象因素,它必须遵循企业品牌在建立之初所设定的形象需求定位,并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尽可能的反复强化,从而使展示形象深入人心[1]。通过对企业形象定位的需求调查,依据各企业品牌对目标形象定位的描述,我们将这些形象需求概括为一些抽象的形容词,同时根据品牌产品目标消费群体的年龄因素和性别特征,以及大众消费者的心理要求,我们将这些形容词进行初步的分类,得到以下几个大的分类象限。分布在X轴和Y轴的四个极端是对企业形象定位互为对立的描述,分别为两组意义相对的形容词:动静、刚柔;处于四个象限的形容词是介于临近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形象定位,分别为活泼可爱、活力前卫、稳重大方、时尚现代。越是趋向于X轴右方的形容词越是有“动”的倾向,反之为“静”;越是趋向于Y轴上方的形容词越是有“柔”的倾向,反之为“刚”。
图1 企业品牌形象需求定位十字象限分类模型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独特个性的品牌形象就是在众多的竞争品牌定位中拥有与众不同易于识别的形象风格,同时也应在空间展示形象的把握上与品牌的定位趋同,因此企业品牌对目标形象定位的描述将直接引导展示风格的呈现,由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这个十字象限分类模型为基础展开对企业空间展示形象案例的分类考察。
二、空间展示中多维化视觉形象识别核心要素
如果说企业品牌形象最直观在体现在于企业标识,而在空间展示的环境中仅仅通过对企业标识的识别则远远不够。环境空间的复杂性往往能够从多方面的干预受众的视觉感知,如空间造型,衍生图形、空间色彩、材质的表现等等都是烘托或者影响空间展示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需要高度的协调才能达到风格统一易于识别的目的。比如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空间景观识别的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大运会“欢乐的U”的核心标识,空间氛围的营造分别使用了多种色系的临近色搭配以区分各功能区域;从符号上强化了海星、勒杜鹃、笑脸等核心图形的透叠应用,并多次反复的出现在关键形象区域。由此可见空间展示的形象是通过符号、色彩、材质等核心识别要素的综合使用多维化建构而成的,并借助展墙、装置、地台、天花、灯光、展示道具等等多方面的展陈媒介的综合处理达到空间展示形象的高度统一。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案例考察,我们以企业品牌的形象需求定位为基础, 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核心标识系统为中心,把空间展示视觉识别系统归类为以符号识别、色彩识别、材质识别为主的三个变量因素,考察基于这三个变量因素在空间展示中多维度的组合和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构建企业品牌空间展示识别的规律。
(一)符号识别
如果把空间理解为二维平面的错落、叠加或是围合,我们可以将空间造型归结为面的组合,从而得到体的形态[2]。因此空间形态、天花、地面、墙体、柱形、隔断等等这些空间造型元素都可以直接作为符号识别的载体,形成符号识别的典型空间样式。另外,在空间展示中除了核心的企业标志占有最为显著的位置,衍生图形的延展、变化和应用则构成了强烈、丰富的平面符号识别系统。因此符号识别可以来自于空间的造型要素,同时也可以来自于平面的图形系统,由此而构成整个展示空间主导性的设计元素,并借助材质语言、灯光系统的表现强化氛围的渲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展示空间。
(二)色彩识别
色彩设计直观而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及其象征性是体现企业精神内涵的重要视觉化途径,企业标准色彩的设定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记忆,并做出识别和判断。不同于平面色彩的处理,在空间展示中色彩表现有可能是多样化,因而配色系统是需要控制的,过为繁复的色彩计划会使人丧失对企业形象的敏感认知度[3]。因此,围绕标准色彩的应用,在空间环境中色彩表现应该趋于统一、协调和有规律的组合,以达到加强受众对企业色彩的准确认识和识别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品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需求而进行色彩基调的处理以及配色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材质识别
空间展示形象的构建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搭建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感觉特性就是质感, 它由材料的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共同形成。材料的温度、光泽、肌理、软硬程度都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获得细腻或粗犷、高雅或质朴、坚硬或柔和等不同感觉。结合企业形象的定位,在空间展示中材质的应用和处理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传播的准确程度,通过材质的识别来展示品牌的行业以及产品特性和也是构建空间展示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空间展示视觉形象系统依赖于符号识别、色彩识别、材质识别三个变量因素在空间中的多维度展开而建立,这些变量因素来源于视觉形象核心识别要素及其延展变化,最终体现和服务于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从而有效构建了企业品牌的空间展示视觉形象系统。
三、企业品牌形象核心视觉要素的构建规律
我们将所考察的商业展示对象根据展品体积大小的不同分类为大型展品如汽车展、医疗设备展、机械展、房地产展等,中型展品如家具展、服装展(专卖店)等,和小型展品如珠宝、钟表展、化妆品展、通信展、电子展等展示类型,对典型展览类型进行了品牌环的分类。根据同行业竞争品牌在构建现有展览形象的风格特征制作分类图谱表,并针对符号识别、色彩识别和材质识别进行了详细的横向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海量的展示实践案例和资料分类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形象核心视觉要素的组织规律:
(一)空间展示中符号识别规律
空间造型符号的处理以及平面装饰纹样的表现是构建空间展示形象的重点,是空间展示形象最为直观的体现。符号的设计可以来自对企业标志的局部变化,同时也可以来自对目标品牌定位的抽象理解。千变万化的符号造型处理手段归根结底归类于几大抽象的形式:直线型、曲线型、规则型、不规则型。从平面装饰纹样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抽象分类,还可从纹样应用的密度来考察。
图2 符号识别规律研究十字象限图
在空间展示的应用中,大直线型的空间造型和表皮装饰图案趋向于表现沉稳、硬朗的视觉形象,而越是趋向于曲线化的造型和表面处理形式越是倾向于体现柔美的视觉气质。斜向不规则的造型以及较大密度的纹样则趋向于体现活泼动感的品牌形象,如果需要体现优雅经典的视觉气质则要求空间造型趋于简洁、规则、对称等经典样式,象征图形则趋于相对细密低调的处理方式。
(二)空间展示中色彩识别规律
色彩作为空间展示中最易于识别的内容之一,是保持企业品牌形象统一和规范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即使在多次不同的展示场合出现的符号识别有差异,但是色彩的设计必须遵循企业品牌标准色彩的应用,并需要谨慎控制辅助色彩的组合,以求达到统一识别的目的。从对调研资料的考察看来,空间中围绕标准色彩而进行的辅助配色组合应用非常广泛和灵活,大大丰富了展示的空间效果,但是围绕企业品牌定位的色彩搭配应用则应该遵循一定的配色原则和规律,从而达到既符合品牌的气质又准确传达企业形象的目的。
从配色规律来讲,越是趋向于运动的色彩越是色彩斑斓,色彩的纯度越高,并趋向于暖色调。越是优雅的色彩越是趋向于灰色调,色彩的纯度降低,并趋向于较冷的色调。高明度的色彩有轻柔的感觉,低明度较暗的配色效果则让人感到沉稳刚强。根据不同的品牌形象定位以及标准色彩的设定,配色的方案组合倾向于配合受众的色彩心理体验,组成既突出标准色彩又烘托品牌气质的色彩搭配方案。
(三)空间展示中材质识别规律
在空间展示中,材料应用的质感、肌理和其象征意义成为了品牌定位需求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材料质感的联想和经验体会直接会隐射对品牌的认知和理解。比如金属质感以及LED光电的应用会使人联想到科技、电子、未来的主题。而厚重的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会使人联想到朴素、自然和原始的主题。轻柔的材料比如薄纱、绷布、垂帘等材料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飘逸、优美的主题。对材料的准确使用亦有助于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有力诠释,加强形象的传播力度。
根据十字象限分类从材质识别规律来讲,越是轻柔的材质越是能够体现女性化、柔美的特征。越是厚重结实的材质越是能够体现刚强有力的特征。材料肌理粗矿、不规则的材料易于表现运动感的主题,材料肌理细腻规则的则易于表现经典优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在核心视觉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为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展览主题、不同产品系列、以及不同风格定位的展示形象的设计要求,符号、色彩、材料识别的配合有可能相应变化,因而围绕这三个核心要素的设计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综合形成的空间展示形象则应该保持统一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
空间展示形象多维化识别模式的分类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有效介入大量庞杂的商业展示信息,为摸索展示设计规律、构建空间展示形象提供了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方法论。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来,在课程中引入此分类模式的教学,能够从观念上引导学生宏观的把握企业品牌形象,帮助学生认识到展示设计是构建和强化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一环,从而做到真正有目的和意义的商业展示设计。通过对核心识别要素变化规律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的针对色、形、材的设计,综合创造出符合企业品牌形象需求的设计解决方案。课程中大力提倡联结品牌历史和强调设计创新,使得设计的结果明显体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历史延续性,同时在以核心识别要素为主的组合设计过程中鼓励灵活多样的表述形式,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熊涛涛,谢卉.提倡可循环展览装修,构建可持续展览形象[J].中国集体经济,2008(4):147-14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线描课程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新课标为方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线描画中的造型与表现:
线的第一特征是运动的点不断移动产生线,因此利用各种形态线的运动,产生不同形态的平面图式,再一点线的基本功能是构造,任何形成的绘画都离不开线,线是装饰绘画和造型的基本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表现美的东西是新课标的要求,让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变的更美是人的天性,想要变的美就不可或缺的需要装饰线描,即以装饰为主的线描。线条既是抽象思维的,有是形象思维的。单独的几条线可以使人非常的抽象,但是线有了不同的组合形成,就有了感情,就会说话了,就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和理解。不同长短不同疏密的线组合并构成画面的局部,由此形成整个画面的韵律,节奏均衡、变异、扩散、发散等形式美感。通过点线面的表现形成,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掌握装饰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在大学时期兼职于淄博书画院从而少儿线描的教学,那时我在学校里正在开装饰课刚开始时想把自己的意识添加给学生,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学生画出的画都是千人一面,我不断检讨自己,原来孩子的装饰能力是与生俱来来的,老师做的只是引导而不是添加,现在工作了,再教起线描就得心应手了,美的东西,可以在好的作品临摹,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发现提炼。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发明的花纹,我看见足球网上就这样的。”我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我的学生会发现美了。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线描就是“美”的载体。
造型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线是基本的造型之素,造型原理的实现需要线条的组织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少儿线描最基本语言就是通过“切割”画面来表现心目中的图形。
直线、曲线、折线等各种形态线的起伏回转、放射等都在诉说着线的造型能力。横线平衡如水,竖线气势如虹,折线如锯齿,曲线如波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线贴切的表现。“方形、圆形、三角、梯形、多边形……,老师我能用这些形状画出整个的世界,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的学生已经“造型”了,学会“概括”了。
二.线描绘画中的“设计应用”
少儿经过一个阶段的线描训练后,形成选择有所掌握,此时少儿直觉性认知向理性过度,他们开始想用一种形式表达画面主题,这就是一种“设计观”。
日本有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每年都会组织依次大规模的儿童沙雕,积木大赛,目的就是在儿童的作品中借鉴吸收,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有着成熟思维能力的成人为什么会俯身借鉴儿童的作品呢?也许有人会对儿童的作品不屑一顾,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儿童作品的“伟大”。这是一种自发的艺术设计活动,它是儿童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
在线描的训练中,我发现经过训练的儿童都能明白线的性情宽厚而坚韧,它可粗可细,可松可紧,可曲可直,可密可疏,可苍可润,可方可圆,可聚可散,在线描的学习中设计思维的形成对于平衡直觉与理性的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次授课中,题目是一把椅子,椅子本身的物质形态为少儿的再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少儿们津津乐道的有意识的编织每个局部,既细心观察结构,又锻炼耐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线的丰富表现力展示自己的设计意识这样画出的作品,是有设计感的作品。
三.线描绘画中的“欣赏、评述”
少儿对物象客体的认识对意念的发现是经过直觉认识和理性思维结合后产生的,设有主客体的结合,少儿的视觉审美创造性反应便无从表现。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会审美,走进美术评述是美术教育艰巨的任务。
在线描的静物写生训练中,少儿需要地所描绘的物象特征进行筛选画面中线条组织密度的增减、舍弃、形体的扩大、缩小变形、黑白灰调的运用,都是“审美”意识的体现。少儿以不同的形式,用动物构成画面形成的切割、重组、形成疏密有致、节奏、韵律的形成美感。我告诉学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线语言形成美感之后,通过自己幼小心灵和思想对物象分析、概括、取舍才获得作品的节奏、韵律的美感。线条的疏密、均衡、流畅力度、弹性、长短诸多因素构成了线的形式感及审美趋向。
四.线描绘画中的“综合与探索”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让少儿在自然中,领悟生活、寻找美、表现美,不仅提高观察与表现能力,而且对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儿童绘画的技能技法特别的重视,但是儿童采风写生中最重要的乃是孩子对采风活动中所描绘物象的感悟。
走出室内,来到大自然,进行采风绘画,提高写生综合探索能力,在大自然中自由的伸展。个地方写生,我不时的告诉学在生活中探索。曾经带过学生到各生,大自然中有许多的线,发现与否在于观察者的心态,观察景物要有一股探索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线从反映客观物象,到表现内心感悟是儿童对线对生活再认识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采风写生中少儿对大自然物象的感悟,源于他们自身文化背景和家庭印记的影响,也是由于他们的主观作用,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充满了个性,正因为线所具有的主观随意性,所描绘同一物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线描效果。
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进行探索,提高少儿的综合与探索能力。
结语:
美术是造型的艺术,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来实现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设计活动,设计意识应该从少儿其开始培养,使设计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课堂上,我们除了培养学生敢画敢想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美术评论意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评论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论准确。美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四个学习的领域都有不同比例的要求,线描课程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最好载体,相信在新课标指导下的线描教学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一、 精心设计预案,为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应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问题的掌握等,寓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正如叶澜教授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1.预设弹性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语文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中,课时目标是唯一的一级由教师自主决定的教学目标。它的预设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来确定。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的经验、思想会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的“最高指示灯”,目标的预设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包括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选择余地,甚至能升降预设目标,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2.预设板块式的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是依靠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备课中必须要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出多种可能性的生成性预设。而预设具有可移动性的板块式的教学环节,能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使教学实现真正的以学定教。如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预设了先作者背景,后诗歌朗读讲解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班级依着预设顺利教学,但在教学第二个班级时,学生在初次朗读诗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按照预设,不及时去纠正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时,必然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先把诗歌朗读指导和作者背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样去读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学会如何朗读。不管学生出现何种情况,由于课前已经预设出多种可能,做到成竹在胸,那么,教学中就可以顺应学情,将几个“板块式”环节的预设进行调动,根据学生课堂实际反映,教学环节进行“块移动”,让学生当好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课堂中需要哪一板块就随机的切入那一板块,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和谐呈现的效果,也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3.预设开放性的语文问题。
在教学预案中,语文问题的预设不妨“开放”些、“粗”些,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这里的“大问题”是指要利用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特别是在强调学生语文思考的今天,问题的预设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复杂性,留足学生的生成空间。如在教学《丑小鸭》的时候,认识到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先预设这样一个语文问题,“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想想你从丑小鸭身上应该学到了什么?”这一开放的问题预设,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预设具有生活的现实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这样就给了学生精彩的发现和想法留足了空间。 4.预备多样化的研究材料。
各种拓展材料的预备可以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进行的一种有载体,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因此课堂教学 环境中所投放的材料要既紧扣主题,又丰富多样,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以更多联想的空间。如在教学《观舞记》时,不仅是把舞蹈视频当作是导入的媒介,更让学生去仔细观察演员的一笑一颦,去体会文章作者的细致描绘,同时选取了不同风格舞蹈艺术的视频与文字,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每位作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仅仅展现的是形,更主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舞蹈的生命在文字中的跃动。这些材料的精心选择,为后继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们预设的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心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案,寓有形的预案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
二、 灵活调整预设,催化动态生成
尽管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上对课堂的生成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教师灵活驾驭教学过程,适时调整预设,促进教学在预设中有效生成。
1.顺学而导,调整预设,即时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中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预设与学生现有的语文现实无法匹配时,教师应顺应学情,直面真实的教学,适时调整教学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按照课前的预设提问:“你们想知道这最后一课的特殊意义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个声音:“我知道,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之情”。这一说,全班同学顿时来了劲,用惊奇的目光看看他又看看我,都等我下结论呢,怎么办?这可是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啊,如果我对这一主题马上加以肯定,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于是我就调整预案,顺学而导:“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学生找出了韩麦尔先生爱国的语句,我问:“这只是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啊,阿尔萨斯人民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由于我顺学而导,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变探索为验证,不仅实现了比预设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2.学会倾听,改变预设,制造生成。
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在于学生独特的见解之中。学会倾听,给学生说的机会,重视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发现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使其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使课堂在学生主动探究中生成。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作者把三味书屋写得枯燥无味,目的是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进行对比,所以作者在后一部分极力去表现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但这时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手不肯放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可还是让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充满了作者的快乐之情。”我马上改变原先计划,没有按照预设继续下边的练习,而是让全班同学思考他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同时又让这位同学找出自己的理由,同学共同讨论,最终这一“发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地主动,学地深刻,出现了超越教学设计预设的新想法,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想法,就是在教师善于倾听,及时改变预设中生成的一个闪光的画面,是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3.留足时间,保持预设,收获生成。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一些静静思考的时间,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之中,让生成材料丰满充盈,达到教学的预设要求。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学生在解答“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时,大部分同学都回答父亲的“不使学”,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保持预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并讲出自己的理由。”就这样,我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多角度的理解,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各个角度去论述了自己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实现了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收获了生成。
三、 加强课后反思,让预设和生成互促共进
关键词:拿捏;捕捉;引领;合理回归
当前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呼唤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喊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大多置于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是,在现实课堂中,学生都能解决文本所有的疑惑吗?能把握好问题的瓶颈吗?会不会偏离教学预期?出现这些情况,是任其继续耗时费力地探究还是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教师在这时应扮演什么角色?课堂出现的这些状况不容小觑,它们在启示教师要做好“合理回归”。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善于拿捏回归的时机
一个有浓厚学习气氛的课堂,并不是在于教师自己表演的怎样,而应当考虑学生在课堂上能收获多少。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搭好台让学生唱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要想让学生站出来演好角色,关键是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拿捏好这些机会。在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中,教材内容有四个环节,分别是“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对母爱这个永恒的主题,学生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母亲对自己好与不好的感性认知上,很少有学生走近母亲去体会母亲为子女付出的艰辛。鉴于此,我采取了“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回想自己所能知晓的事例,包括文艺影视作品,很快同学们陈列了很多材料,有的学生甚至还列举了几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可以说,这个环节的任务学生完成得最好,课堂氛围最活跃。学生脸上露出了很惬意的表情,很有成就感。教师应善于把握好这一有利态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来。为此,我点了一句话:“母亲是伟大的,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全是母亲的关爱,她有时也会给我们‘受伤’的教育,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对母亲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虽说范围大了,先前学生的发言轻描淡写,有的同学欲言又止,虽然说评自己的母亲是看似很平常而又简单的事情,但往往太熟悉或太自然的事学生反倒不会用心去品味,本是很感人的事迹表达得不是很动情。一经引导点拨,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回忆,细细品味,组织好材料,把心头最感人的一幕倾诉出来,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细于捕捉回归的动向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利用这一闪光点“煽风点火”,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由此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又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这一点上要紧紧抓住“细”字:细找问题、细挖问题、细解问题。在教《孙权劝学》一文时,引导学生紧紧掐住了一个中心字:“学”。由“学”字引发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准确回答,但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常会对孙权如何“言教”“身教”、引鲁肃这个人物出场是不是偏题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疑惑,教师应注意细心观察这一现象,对如何通过对话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做深入点拨,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分析明白孙权如何“巧劝”,鲁肃赞学的话语是对吕蒙学有所成的侧面描写,由此对侧面和正面描写作比较分析,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伤仲永》,就学习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能联系自身学习实际谈体会等。这样的捕捉动向可以使知识一线穿珠,整个课堂思考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很好地起到了“教师点火,学生燃烧”的效果。
三、巧于引领回归的航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教学流程,其中也有问题的设计,但教学中有可能出现始料不及的课堂生成,在学生单独思考、师生互动、生生探究中常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如何对这些生成进行巧妙处理并引领学生回归到教学目标轨道上来呢?首先,让问题“接地气”。生成的问题大多离教学重点较远,甚至是飘在空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好几种思考的方向,教师要“无一例外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其次,让问题明晰化。是不是生成的都是无效问题呢?这就需要识辨遴选了,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必须睿智地析选,慢慢使问题回归正轨。再次,让问题不花样。杜绝课堂花俏问题的互动,形式大于内容往往会流于表面,表面讨论激烈,实则目标混乱,容易造成对文本解析的偏离。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活动是需要鼓励的,陶行知认为:“课堂让学生放胆不放肆,力求有序互动,让学生语言多起来,动作多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教师通过引领航标来激发学生的连续思考,再度点燃他们思考的热情,减少他们对已有成就感的失落,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和创造力。
浅唱低吟都是歌。只要我们拿捏好时机,捕捉好动向,引领好航标,合理回归,适时点拨,“或顺水推舟推波助兴,或投石问路抛砖引玉,一定会收到或绝处逢生或锦上添花的效果”。使学生积极地迸发出智慧的如歌般的火花,让点点星火,把学生的思考热情燃烧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点击陶行知.天津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