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硕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跨专业;专业认同;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张,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专业化程度增高,且更关乎日后的职业方向。现有的一个趋势是研究生中跨专业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大,该群体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有利有弊,以心理学专业为例,跨专业研究生虽可以丰富心理学领域,但若想从事相关职业,则需要在研究生期间首先补充学科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认同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究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试图得到提高专业认同的切入点,为高校如何培养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参考材料。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某高校2010级和2011级的3名跨专业心理学研究生,其中2010级1名,2011级2名,男性1名,女性2名。
2.研究工具及过程。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用半结构式会谈,在征得被试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提纲共6个问题,均有关专业认同。访谈后将录音整理为逐字稿,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访谈结果分析。本次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谈者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跨考原因、入学前预期以及入学后收获、导师的指导情况、就业方向、自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专业认同影响因素。通过对访谈逐字稿的处理与分析,笔者大致判断其中两名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较高(为方便行文,分别命名为学生甲和学生乙),一名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学生丙),具体结果如下。
(1)对专业的认识
学生甲和学生乙在入学前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入学后的学习中,对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专业”,“能够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更容易帮助自己,虽然看起来一直在协助别人”。学生丙,在入学前对专业了解甚少,认为“不那么科学,比较唯心”,学习之后,“感觉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样”,“心理学也挺科学的”,不过“对基础心理学这方向不太感兴趣”,“很难找工作”。
(2)跨考原因
三位学生的跨考原因中都包含了对专业的兴趣,“纯感兴趣”,“热爱”,“满足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好奇心”,“觉得挺有意思的”。不同的是,甲乙两位同学都提到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需求,“可以对事情看得更清楚,了解得更透彻”,“知道能够帮助自己”,“为心理咨询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丙同学则提到了“不考数学”,“心理学比较好考,背背就能考上”,“就是为了拿个研究生证”,“不想找工作,所以选了个好考的专业再上几年学”。
(3)预期及收获
在了解读研前的预期以及是否实现时,学生甲提到:“通过心理学,一是帮助自己,认识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在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有所实现”。学生乙在读研前的想法是“学心理学后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情绪稳定的状态”,现在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学生丙在谈到预期时,明显有一丝低落,“开始高估了自己”,“很多东西驾驭不了”,“感到对自己的选择有些失望”。三位学生均认为在读研期间有个人素质的提升,自我的成长。“个人的生活状态更加积极向上,看东西的角度更加丰富”,“做人的道理”,“收获是生活上,精神上,心灵上的”。
三位学生都主动提到了导师对于专业认同的影响。学生甲和学生乙表示,“教师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打开了新的视角”,“大开眼界”,“导师不固定我的研究兴趣,给了我很不错的环境”,“导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很认真,对我触动很大”。学生丙表示,“从导师那学到的东西挺有限的”,“导师行政任务挺多的,比较忙”,“不过跟导师关系很好”,在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该被访谈者有一些遗憾的情绪。
(4)就业方向
在就业方面,三位被访谈者表现出了差异,而且在考虑专业倾向性的同时,也在考虑现实因素。“倾向于做跟心理相关的工作”,“想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想找一份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想考到监狱里”,认为“这是二者结合的比较好的工作”。学生丙在谈及就业时略显迷茫,“不会找相关的”,“我觉得我专业上不太有优势”。
(5)自评专业认同水平及影响因素
三位被访谈者对自己专业认同水平的评价与笔者根据整体的访谈判断较为一致。他们提到一些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因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②课外实践活动;③讲座培训;④学生活动场所;⑤个人兴趣;⑥导师督促。“应用方面的课程,还应该再丰富一些,广一些”,“更贴近自己的需要”,“从外校请著名教师搞一些讲座培训”,“多做一些社会活动”,“同行同门之间多加强交流”,“多些自己喜欢的课应该会好一些”,“多参加团辅和个体咨询活动”,“兴趣和知识功底的影响”,“导师督促”等。
总体来讲,跨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中等偏上,对此专业从认识上了解,从情感上感兴趣并喜欢,只是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指向未来就业时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高跨考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四、建议
1.对跨考研究生的建议。一方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建议跨考学生提前对心理学进行了解,比如,亲自上一些心理学基础课程,或阅读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另一方面,学习动机很重要,要想明白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什么。最后,也需要认清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明白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较为明晰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物理实验;高效教学;观察手段
一、创新演示实验方案,促进高效教学
课本上有很多的演示实验,有些演示实验的方案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的观察不一定方便,这时需要创新演示实验的方案。如:在人教版必修一摩擦力一节中有演示实验,利用弹簧秤和木块探究拉力和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材上介绍的实验是利用弹簧秤拉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及弹簧秤指针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书上的实验,仪器简单,但操作要求较高,实验时必须匀速拉动木块,操作时很难做到,而且观察不方便,在控制木块匀速的时候还要去读数,许多学生都无法迅速准确地完成。课本上画出了摩擦力随拉力变化的情况,但这个变化在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弹簧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是很难直接观察出来的。
此时我们可以进行实验方案的创新,把弹簧秤固定在木块上,把木板的滑轮端改成一个转轴,用线把弹簧秤和转轴连起来(如图1),通过匀速转动转轴带动木块,这样学生可以方便地让木块匀速运动,并且不会因为手的抖动影响实验。
经过上面的改进后实验操作方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看出摩擦力随拉力变化的过程。如果还想把图线直观地通过实验展示出来,就需要使用DIS实验系统。在实验中把弹簧测力计换成力传感器进行实验,但这时会出现因为人拉动传感器的时候,力量变化不均匀,而传感器灵敏度比较高,画出的图线抖动比较厉害(如图2),并且木块质量小,拉力稍大,木块就开始加速滑动,图线上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这时就需要再次创新实验方案,木块上增加一定质量的砝
码,使最大静摩擦力增大,把拉动力传感器改为力传感器固定在桌面上,拉动木块下的木板,这样可以保证无论是否匀速拉动木板,传感器的读数始终反映木块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这样改进后实验图线十分理想,和书本上一致(如图3),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摩擦力随拉力变化的情况。
通过这些创新性改进,实验结果明确,说服力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对静摩擦,滑动摩擦以及由静摩擦到滑动摩擦的变化过程都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这样就在教学中高效率地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二、创新观察手段,促进高效教学
物理实验中有很多的现象由于变化而难以观察,学生不易形成直观印象。如:新教材选修3-2第一节简谐运动中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的获得。书本中介绍利用闪光照片观察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学生没有接触过闪光照片,对闪光照片的原理理解也不透彻,要在课堂上当堂演示闪光照片更不现实,但是现在DV录像机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因此在这个实验中可以利用DV录像机当堂录下一个弹簧振子的一段振动情况,然后通过编辑软件在视频中截取等时间间隔的图片,进行顺序排列,就
可以得到和书本上类似的结果(如图4),这样既让学生对实验有直接的印象,又加深了学生对闪光照片原理和简谐振动图像的理
解,又节约了课堂时间,一举多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新实验呈现方式,促进高效教学
物理实验中还有一些现象无法直接观察,例如,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书本也只能作文字性的介绍,此时,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就可以模拟出运动情况,这可以给实验教学带来新的创新增
长点。
如:使用Algodoo(Algodoo是瑞典Algoryx Simulation AB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趣味仿真实验平台,它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卡通式的创作平台,科学地将教育与娱乐融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平台。进行一些气体实验的模拟,(如图5)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气体的直观理解。
仿真软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改进实验,这样既可以直观地观察一些无法观察的现象,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创造的兴
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首先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如果能让我感受到,足够的被爱与被珍惜,我是不怕辛苦的。
3.人生无非是悄无声息的崩溃,悄无声息的自愈。
4.如果真心爱上一个人,哪怕对方不爱自己,人生也至少不会是地狱。
5.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让他觉得我高不可攀,温柔至极,人间宝藏,而我绝不动心。
6.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聋半哑半糊涂。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7.想成为那种,不声不响,但是什么都做得很好的人 。
8.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9.茶凉了,就别再续了,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别再留了,在留下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10.希望你明白我是真的等了你很久,一直等到失去耐心和勇气,才不得不让自己放下,那种感觉我无法描述给你。
11.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如果累了,我们就回到第一天见面的时候吧。
12.你图他什么,给不了你时间,给不了你陪伴,给不了你物质,连关心和爱也给不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了。
13. 没有人真的很忙,谁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忙与闲,不过是心里面觉得哪件事更重要罢了。
14.克服惰性和游离的心绪,投入理性而自律的生活。
1.深挖素材,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地确定教法、学法,最终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实施高效教学活动。
1.1 分析教材。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对多项式乘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其次,又为学习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工具性内容;第三,对于勾股定理及图形面积计算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不仅内容重要,应用广泛,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2 分析学情。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几何解释、结构特点、公式的应用等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公式的基本形式,并用语言表述其结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化能力。
1.3 确定目标
1.3.1 经历完全平方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征,并会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3.2 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类比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3.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4 确定重(难)点。重点: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公式的结构特征,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公式特征的理解及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关键点:加强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练习中掌握公式的运用.
1.5 确定方法。
1.5.1 教法:根据本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等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2 学法:类比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循序渐进,细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学,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2.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因为它是新课深入研究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由此可让学生先回忆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背景、思路,再前完成相关的练习(最好设计成讲学稿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譬如像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表示、文字概述、几何验证、结构特征、公式的应用等。
2.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故事等为背景,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可设计下面问题:
有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来三个,就给每人三块糖,……
(1)第一天有 a个男孩一起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 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一起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 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 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要解决第(4)问,就需计算(a+b)2= ,从而提出问题。
2.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新课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猜想类比、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多法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2.3.1 探求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1)猜想:(a+b)2= (可能与(ab)2= a2b2混淆而产生随意性(a+b)2= a2+b2)。
(2)验证:通过类比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来验证。
①利用几何图形验证:如图:A图为正方形,
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和为。
结论:。
②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验证:
(a+b)2=(a+b)(a+b)=。
(3)分析(a+b)2=a2+2ab+b2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乘积的2倍;
(4)语言描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两倍。
(5)命名:根据公式结构特点让学生为公式命名。
2.3.2 探求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通过观察、思考、类比,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
(1)猜想:(a-b)2=
(2)验证:①利用几何图形验证:B图为正方形,
结论:(a-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