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第1篇

一、童年——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注定了他们的童年也是不同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抓取素材,使作文命题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由书本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和感受。

2.从学生的生活之源命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如在2012年,泗阳县的左臣用他拾金不昧的高尚情操拨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并入选了“全国好人榜”,全县掀起了学习左臣精神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学生写一写《向左臣学习》、《左臣,我心中的英雄》等作文。

3.结合学生的生活诉求命题。学生在生活中会有不少需要用到写作的地方,如在表彰会上发言,在国旗下讲话等。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针对社会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教师把作文命题为《关于禁止浪费资源的建议》,学生往往不知所云,如果具体成《关于节约校园的每一滴水的建议》,学生写的时候会更容易。

4.从学生的文化需求命题。学生学习语文,也在学习文化。在命题时,教师要基于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对文化的感性认知和初步思考。如《泗阳的土话》、《跑旱船》、《奶奶家的膘鸡》等命题,学生容易写出具有浓浓泗阳味的民俗文化作文。如果我们不加思考,简单地命题为《家乡的春节》、《闹元宵》等,学生是写不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文的。

二、童心——小荷才露尖尖角

冯骥才在《表白的快意》中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了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童心,正是作文写作的原动力。

1.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命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是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初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针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如果教师命题为《关于治理泗阳洋河酒厂异味的建议》,学生会觉得这样的命题很宏大,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教师能够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入手,将作文命题改为《关于去除泗阳洋河酒厂异味的建议》,学生就能够从“去除”的角度入手 ,写出合情合理的作文。

2.基于儿童的情感体验能力命题。命题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无法表达真实的情感,无从下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看图作文讲的是一只跌入下水道的小鸭得到巡警救助的故事。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鸭妈妈、小鸭、巡警这三个关键角色,但是这个单元的作文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睦相处,这要求我们围绕“情感”这根主线来命题,既有鸭妈妈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也有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事例。

3.基于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命题。在小学阶段,教师不宜采用隐喻的方式命题,题目过于隐晦,可能会误导学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主题是“学会生存”,指的是要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如果教师拔高要求,挖掘题目背后的意义,在命题时把“生存”和“追求”、“坚强”、“超越”、“奉献”等联系起来,就偏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三、童梦——春江水暖鸭先知

1.梦想:把握学生的个人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中,“个人的独特感受”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精彩而难忘的镜头: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游泳……它的本质是让人在语言与事实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在命题时,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避免假、大、空。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第2篇

一、选择学点的主要依据

如何确定语文课堂主题,选择恰当的学点呢?我们主要依据五个方面进行思考:课程特点、学段任务、单元编排、学本特点和学生实际。

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是:1.识字、写字,认识16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个会写,掌握2000个常用词;2.正确朗读课文,在熟练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3.理解少量重点词句。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任务是:1.继续落实识字、写字、学词的要求,会认2500个词语,会写1600个词语;2.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逐步培养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3.加强段的学习,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理清叙述顺序,了解构段方式;4.加强朗读,在低年级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能够一边读一边想,并做简单批注;5.学习浏览和略读,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把握文本;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是:1.继续进行词句学习,根据上下文推断关键词句的多重含义;2.加强篇的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表达方法;3.学习不同文体的特点及阅读方法;4.能根据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需要加工有用信息。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文章主题编排的,单元导语中既有内容主题,也包含能力主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语的内容主题为“中外童话”,能力主题为“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也有的单元导语中没有明确能力主题,需要根据单元编排特点自主确定。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古代的大思想家、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等。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还应考虑其文体特点。如寓言常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特点为:以事说理,以理服人;故事简短,道理深刻。在教学寓言类文本时,教师就要从这些特点出发,突出“事”与“理”,“事”是教学重点,“理”是教学难点。当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等相关因素。

二、对各年级单元学点进行分析

明确了选择依据后,我们对每个年级的学点进行了细致分析,然后在教学中以此为主线,一一落实。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说明我们的具体做法。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孔子拜师》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是说明性文章。我将单元学点确定在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上。学生可以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能从多方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单元主题的回归。

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抓住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体会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此外,还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等候”和“迎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迎候”有迎接之意,“等候”则强调耐心等待。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和品读,能体会到老子的谦和有礼和孔子的尊师重道。

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我抓住“雄伟”这个词语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文章通过总起句引出后文,依次描写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等,都是围绕“雄伟”这一词语进行的。这些内容的扩充让“雄伟”一词由抽象变为具体可感。此外,在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中的“创举”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查字典,鼓励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的理解,并造几个句子。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对于《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文章的教学,我确定了统一的学点: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结构美。之所以选这个学点,是因为第五单元的习作练习是写导游词,而导游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条理清晰。很多学生习作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这三篇文章的结构各具特色,有章有法,非常适合学习借鉴。

《长城》一文是典型的见闻加联想,一二段写所见,三四段写所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由眼前景物联想他物的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联想与见闻的关系,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颐和园》一文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组织文章,其清晰的结构可以说是游记文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移步,又换了哪些景。教师要在黑板上一边勾画路线、一边标出游览点,画出示意图,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走过”等动词连接过渡景物的方法。课文学完后,教师可以再用丛书中有相似语言结构的文章做拓展,并让学生试着练笔,巩固移步换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点分析。“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几篇课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而含义深刻,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反映出如何做人的大道理。每篇文章都有能直接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教师教学中要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联系生活,从而有所感悟,得到启示。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点一是“我”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透过简单的文字发散思维,在朗读中感受“我”对钓鱼的喜爱。这样,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我”放掉大鲈鱼时的苦恼与不舍,理解“道德抉择”的困难。学点二是学习文章以事明理的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进行仿写和比较阅读。

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学点一是理清课文脉络,即一个场景、两个事件、一段感悟。此文可与《钓鱼的启示》对比来读,让学生找找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再思考对这种特点的文章应该如何借鉴。学点二是理解品读重点语句――“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通过赏析,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我”心情的大起大落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初识鲁迅”单元在导读中提出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另外,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是单元学习的重要任务。这些内容五年级下学期曾经进行过系统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已基本掌握。

《少年闰土》通过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四件事刻画了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一面》则通过鲁迅先生赠书,表现出他对青年的关心。单元习作是让学生通过一两件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因此,“以事写人”应该是几篇课文的共同学点,并且是学习习作的重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第3篇

单元整理是根据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将教学中积累的内容汇总起来。日常的积累和拓展如同是散落在沙滩上的一粒粒珍珠,通过单元整理,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让知识点犹如一串美丽的项链一般在学生心目中闪闪发亮,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更加明确积累的内容和方法,并在巩固和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因为这串美丽的项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串成的,所以,他们的所得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并从收获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大家都知道,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如此有心,那我想帮助学生串成的将不再会是一串串的项链,恐怕是他们能傲立于人前,行走天下的工具了。所以,我认为单元整理课非常有必要。我在教四年级时就开始进行这类课型的研讨,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进行设计。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搭石》以小见大写法的研讨。

没有理论指导的课堂是经不起推敲和研究的,所以,教师设计每堂课都要有教育理念的支撑,而最好的理论基础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之时就依照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便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表现为阅读、习作、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依照的是阶段目标。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学段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方法,诵读优秀诗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依照的是本组单元的教学目标。整体关照本组课文的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是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基于此,我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单元内容,体会情感,进行复结。

2.积累诗句文章,揣摩写法,尝试运用。

这两个目标涵盖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结。此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总结写作方法,把本单元的整组文章进行复结。每个单元都需要我们去系统地整理,把学到的知识点系统化。

二、回顾与欣赏。在此环节,我把原来学生积累的古诗重新组合,让他们学会体会情感的同时再去体会写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加深对诗歌的认识。“温故而知新”,欣赏就是拓展,也就是举一反三,将学生的视野推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是相等的,学生的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学习内容就有多广。

我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内容、情感、方法,注重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注重评价能力的培养,表达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同时注重方法的选择,如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总结写作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采用的方法就是读、悟、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情,带着感悟提高阅读。

三、积累运用。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也就是把语言思维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起来,所培养的能力展现出来,我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及时有效地把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第4篇

一、直面习作教材教学处理之惑

1.习作教学的选材之难

其一,打开人教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习作训练中都有若干个题材选项。其二,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都出现了“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自由表达”的要求。这样宽泛、基于相近的写作要求,使学生在选材方面面临挑战。

2.习作教学的指导之难

教材对习作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四年级下册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把要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难忘的人或事,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这样没有细化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方面面临挑战。

3.习作教学的评价之难

新课标注重多元评价、张扬个性、个性体验,是正确的。但教材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方面也面临挑战。

二、建构习作教材主题单元目标序列

基于对教材习作教学的困惑,笔者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要求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使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这样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

如教材中三、四年级有四次写景物的习作教学内容:

此表是根据各主题单元中所选的文本确定的,既具有统一性,都是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又有一定层次性,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定;还各有侧重点,不是单一固定的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同样,教材中相应的写人作文不同年段目标训练序列可以细化为:(1)第二学段内容:人物刻画单项训练(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2)第三学段内容:以一件事(或多件事)表现一个人一方面的特点。观察事物类作文的训练序列目标为:(1)观察要细致;(2)观察要有顺序;(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4)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观察;(5)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6)边观察边想象; (7)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抓事物的本质;(8)留心生活,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序列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顺序的训练。

如上所述,如果教师对整个习作教材有了整体规划和思考,学期目标明确,就能避免“信马由缰”的倾向,学生的作文素养就会随着学段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

三、实践习作教材序列化教学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其实教材基本上是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因此习作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的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到习作的实践表达,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1. 抓单元主题,整体教学,习作稳步走

在序列化教学习作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语”入手,关注主题,关注言语。如,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提示,就言语能力而言,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表述笼统含糊,但因为单元导语在呈现单元主题“大

自然神奇”后,已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并收集有关的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所以我们在单元习作前,可以作细致的划分。

经过这样整体的教学渗透,学生已为单元习作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到真正表达时也就比较到位了。

2.借阅读教学,分解指导,习作小步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作文意识,渗透作文知识,培养言语能力,这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开发阅读教材中的有效习作资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写话的能力。

如一年级: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

例:一下的《识字四》的教学:“蝴蝶花间捉迷藏,蜻蜓空中展翅飞……”(1)让学生发现诗歌规律:都写“谁在哪里干什么”?(2)这句话去掉“在哪里”,也可以说:“蝴蝶捉迷藏,蜻蜓展翅飞”;(3)这句话转换一下就变成:“花间蝴蝶捉迷藏,空中蜻蜓展翅飞”(在哪里谁干什么),这样也能表达。(4)拓展自己编一编。通过这几步的设计让学生有梯度地掌握“两素句” (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

如: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排比句(简单)等

三年级: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

如: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例:连贯动作句群训练(三下) :《翠鸟》(第3段,翠鸟捉小鱼的一系列动作);《燕子专列》(第3段,居民四处寻找燕子的一系列举动);《绝招》(第6段,小柱子奶奶包饺子的一系列动作)。学了这几课后,可以让学生上来演一演系列动作,再写一写。

3.融口语交际,细化指导,习作健步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与口语交际都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特性,不同之处仅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从某种程度而言,口语交际教学也可与“导写”紧密结合。

五上第六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交流其中的案例后,重点探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素材在导读导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所积累了,此刻需要研究的是以下几点:(1)你所说的故事是否属于这一话题范畴?(2)你的叙述是否简洁明白或者具体生动?(3)你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既是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提高习作效率的又一策略。

4.享交流平台,巩固教学,习作阔步走

第三学段教材中的“交流平台”(第二学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组教材之后,发现丰富的语言现象,揭示多元的读写方法等,交流收获和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回顾交流时,也可以引入学生习作,通过点评、赏析、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习作,巩固言语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范文第5篇

一、微讨论:集思广益入主题

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遵循“呈现主题――分析讲解――写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写作课堂陷入刻板、沉闷、单调的僵局。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强调以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每节课写作主题的兴趣与关注,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长处》这节课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习作主题简单易懂,切入小但是可以延伸的范围广阔,包括学生性格、优点、理想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写作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微广角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谈谈你眼中的小组成员的长处,综合自我看法与他人的评价,总结出自己最有特点的长处是什么。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习作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开拓自己的写作思维,收集有益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微思考:问题情境启思维

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迪学生根据讨论的过程与结果以及问题的情境与矛盾引发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理解与体会,打开学生有效写作的思维大门。因而,笔者以为,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应以具有明确目的指向、难度适宜、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展微思考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以思促写,在思考中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奠定自己的写作情感。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写一种小动物》这一课时,笔者根据例文《帅鸽》提出了以下四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帅鸽的哪些方面?(颜色及外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过渡句)2.第三自然段描写它的哪些方面?(飞行动作)3.你认为这篇例文用了什么写作方式描写帅鸽?我们要怎样写好一只小动物?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的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以及过渡句等形式描写自己眼中的小动物。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有效的质疑与解惑,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微提纲:动笔实践构大纲

提纲是文章构思的起步,是贯穿全文、联系段前段后的支柱,是学生写作逻辑思维与条理情感最有张力的体现。因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拟写提纲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题目、有中心、有条理,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将之前讨论、思考的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养成撰写作文提纲的良好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条理性与逻辑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