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又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 剥开诗意“读”为先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在反对诵读吟唱滥用乱用的同时,并不否认“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前提是读之有情、读之有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目,它们诗情画意,画面感很强,仅靠传统的几张图片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就需要学生“读”,读中想象,读中回味!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品读语言美。由于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分词解义,让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教师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2 牵动一发“悟”诗眼
如果说以读促悟是古诗教学的必要手段,那么巧抓诗眼就是一种读悟捷径。“一发”是指古诗中高度凝聚的一个点——“诗眼”,抓住这个点挖掘其内涵,从而辐射整篇古诗。如果能找到这个“诗眼”那么整篇古诗的教学便可跃然纸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代表思念故乡,亲人的佳作。在此篇的教学中紧抓“忆”便可统领全文。“忆”在此处是什么意思?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忆”吗?为什么思念?顺势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独”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人在他乡心在故乡的想念之情。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触景伤情,眼前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他的心飞回到故乡。他想念什么呢?那么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就水道渠成、顺其自然了。这样由一个“诗眼”牵引出几个主要脉络来解读理解,直入诗的内涵实质,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逐字翻译上,也不用教师再刻意地引导学生,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既打破了“逐环教学”(即解题导入、朗读通理解、背诵积累)的模式,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理解、表述的空间。
3 合理链接产共鸣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加之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这似乎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一些障碍。但我们应该看到,选入小学语文中的古诗都是经典佳作,这些古诗表达的内涵是我们人类的共通情感,既使学生理解力不强,但他们在生活情感的体验上是丰富的。所以诗人表达的情感完全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但这需要老师在古诗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的距离,才会让古诗在当今的社会、在课堂上、在孩子的心目中有鲜活感,同时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可挖掘的范围。读诗在于领悟诗人的“情”。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所以必须要击活学生已积淀的情感。
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离开过家?离开家后又特别想家的?一位学生叙述说:“有一次,妈妈去上海看病了,把我送到外婆家,一连几天都没见过妈妈,特别的想回家,想妈妈。”说着这位女同学就流下了眼泪,而其他学生都一动不动的注视着她,整个教室仿佛沉浸在这种思念情感的共鸣之中。这是多好的生成机会,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我们面对短暂的离别都特别想念家人,将心比心,诗人孤独一人在外,举目无亲,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这样与学生生活中体会过的情感相联系,缩小了与诗人情感上的差距,更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孩子们不在游离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外,有情可依。
4 整合拓展明诗理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具备有效整合、拓展的理念。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
(4分)认一认,连一连
dòu
qiáng
wēi
dǎi
逗________
逮________
蔷________
薇________
2.
(2分)《望天门山》不但写了长江水势的________,更借水势写了天门山的________。
3.
(3分)我会选择划横线词的解释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
A.中午的时候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从中间拉开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
A.水中的灯光
B.湖面波光
C.水面上的灯光
③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天空迷蒙
B.空洞而迷蒙
C.云雾迷蒙的样子
4.
(10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绿油油)的禾苗
________的脸蛋儿
________的小手
________的麦穗
________的山洞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挺拔—________
调皮—________
犹豫—________
喜欢—________
特别—________
明亮—________
5.
(14分)读古诗,填一填。
(1)《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________。
6.
(3分)判断对错。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的是楚国的一条江。
________
②小红用抹布擦去了玻璃上的污物。“抹”的读音是“mā”。
________
③《凉州词》的作者是杜甫。
________
7.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捐献
②耐心
9.
(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1.
(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2.
(5分)我会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选出来。
妈妈________
生日________
吃饭________
害怕________
收拾________
A诞辰
B恐惧
C母亲
D整理
E就餐
13.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4.
(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5.
(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16.
(5分)《山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________”。
17.
(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
(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
,
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1、
20-1、
21-1、
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尝试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就是力求做到讲白讲深讲透,以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使得诗歌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味。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脱离古诗教学的老的套路,就必须要改变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思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了古诗教学的设计思路,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对课前先学的情况进行反馈。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运用故事强烈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深刻的意境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化妆,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使故事像润物的春雨,滴滴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它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了什么,扬弃了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听一句。足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如教学古诗《草》时,利用草与石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之中又把学生引入了诗的意境中,起了一箭双雕的作效果。
四、重感悟,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首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小学生学习古诗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说出对诗句的理解,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如在学习《春日》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以下环节: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了我们学校?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吧!这样的环节设置,必定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五、注重优化随诗练笔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75-02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从小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全面提高文学素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好古诗文,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古诗文的诵读指导的途径
1.营造氛围,启情。①班级环境装点:学生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古诗文环境和氛围,能使闲暇之余的古诗文吟诵成为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自觉行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阵地,酷爱诗歌的班级文化,如同走进一个“诗歌场”。教室里,悬挂学生诗歌书法,张贴诗人画像和经典名句,给人以古色古味之感,进而有看此诗,想此人,诵其诗的冲动。长此以往,诗歌的感染激励功能由此而生。吟诵也就成为自然,甚至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②早读朗诵经典:每位同学准备《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等,每周选取一天早读课,老师带领同学一起诵读,小组读,比赛读等。诵出感情,诵出味道,即可。③课间耳濡目染:班级黑板报定期张贴历代许多名家的经典诗作,耳熟能详,当课间闲暇之时,建议同学们诵、忆。
2.优化课堂学习,激情。语文课堂对古诗文的教学仍很重要。引领学生打破时空距离,走进诗人心灵,领悟思想感情,体会道德情操。简单精要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诗歌的品味,然后融入自己的感情用心去吟诵。不停留于字面讲解,分析等。如同叶圣陶说的:“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因此,当学生明确诗意后,用相宜的方法引领学生入境,入情。然后将情感与朗诵有机结合,一步步读出层次,读出“韵味,情味,意味,个位”来。进而收到移情的效果,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学到“精要理解,重在诵读”的方法。
3.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传情。将古诗文诵读作为活动的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我来给诗配音乐”、“翻唱经典古诗”、“舞动古诗韵味”等等。评比“诵读能手”等荣誉称号。利用每周十分钟时间,书写古诗。每期举办学科竞赛,以古诗文为内容,开展“朗诵比赛”、“古诗演绎”等,以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与诗歌,诗人对话,在交流中传递情感。
4.走进家庭,社会实践,续情。把古诗文诵读作为家庭文化教育的一个方面。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相关的诗作,光盘,听听,看看,诵诵,并开展“我与父母共背古诗”,和“家庭古诗诵读比赛”等活动。节假日,让家长带领孩子去游览古代名人纪念馆,亭台楼阁间处处可见经典诗句,要有意识的收集积累整理。让学生处于古诗文的文化氛围之中。诵读也就走出了课堂,延续到了课外。古诗文诵读更加落到了实处。
二、在指导学生从以上途径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指导方法
1.激发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①引入故事激趣。诵读前,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比如,在学白的诗作时,给孩子们讲,重情义,放浪不羁的个性,与酒的故事,李怀才不遇的苦闷等等,学到辛弃疾的诗作时,让孩子们知道他镇守一方时,金人闻风丧胆的威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时,了解作为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的抱负等。这样,学生明白了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怀,以及吟诵时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②创设优美情境。我国的古诗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拥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有感而发。因此借助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例如学习田园诗,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景色优美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身临其境,诵读时才入情入境。③乐音相伴,情韵悠长。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歌的情感,激发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春晓》时,以班得瑞天籁之音《春野》作为背景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清脆甜美的鸟鸣,动人的歌声、优美的乐曲、琅琅的书声,回响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耳边,余音绕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情趣。④如诗如画,情境相生。古诗描绘的情景有三美:色彩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例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壮观之境历历在目。如果用现代语言讲述画面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根据诗的内容用合适的动画、图片或学生亲自动手画画来创设情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明艳的色彩来展示江边花儿的艳丽如火,江水浩渺澄澈如兰的背景图片,这样直观的感觉带来了视觉的冲动,和内心极力想要表达的欲望。读出诗人留恋怀念的情感。还可以利用动画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师用动画展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情景来帮助学生感悟瀑布的壮美和作者恋恋不舍的内心世界。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诵读诗句,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2.教师示范,“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的示范诵读,示范性的吟、咏、诵、读、唱,对古诗词主题内涵的理解,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范读时,声情并茂,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①范读入情:如果教师读得敷衍了事,自己不入情,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美读示范,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在范读时,就要想到自己依然已到美丽的西湖,这里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带来的神韵之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兄弟也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②范读一定把握诗人思想情感: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读出惆怅,孤寂,内心不忍离去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我们看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因而吟诵时,语气中带着点沉重。③范读读出格律诗的音韵美:首先,读出节奏美。格律诗一般以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语节,句末一个字独成语节。通过范读能很快让学生对诗的节奏有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划分语节,总结节奏的一般规律。如教学《山行》时,可引导学生划出语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五言诗可划分为“二二一”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其次,体会平仄,读出抑扬美。让学生明白古人普通话中第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第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而平声字要读得“平而长”,仄声字要读得短些,这样,学生对平仄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必太繁琐。对小学生来说,只要能抓住重点,基本读出格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就可以了,不必去研究每个字的平仄。另外,句末字是韵脚,或者叫收句字,我们可以根据押韵规则诵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