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道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三进”原则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道德评判能力,这些内容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坚持道德教育“三进”原则即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1.坚持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就离不开课堂。因此,只有在课堂里开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从而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道德教育怎样“进课堂”?首先,应制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表;其次,应具体落实上课的教师,特别应安排懂得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师讲授道德知识;最后,应具体检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2.坚持大学生道德教育“进教材”。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有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教材。例如: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大学生必须有一本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的教材,大学生通过一边学习道德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3.坚持大学生道德教育“进头脑”。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课堂和进教材的落脚点就是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必须进大学生的头脑。例如: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的讲授上和教材的分析上,而必须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上去。
在社会转型时期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学习上,必须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
1.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古迹。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基于此,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十分重要。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祖先或前人留下来的物质遗产,它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内容,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古迹对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的自然风光。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教育大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文明习惯。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桂林、武夷山、长白山等自然景观能陶冶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道德意识。
3.聘请社会各种精英给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大学道德教育的立足点与落脚点,聘请社会精英给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讲座十分必要,用社会精英的人格力量教育大学生比对大学生进行单纯道德知识灌输作用大得多。
4.组织大学生给敬老院老人、孤儿院孤儿进行慰问演出。大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掌握较多道德知识上,而且更重要体现在大学生道德实践上,大学生主动慰问敬老院老人和孤儿院孤儿有利于净化大学生心灵,使大学生学会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和关心他人和社会。
5.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最能体现道德内涵,特别是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大学生进行的义务劳动主要有义务修理家用电器、义务理发、义务量血压、义务做农活、义务写法律文书、义务法律咨询、义务支教等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各种社团组织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除了从道德知识上进行灌输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锻炼,同时必须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团组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团组织主要有: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大学生道德协会等等。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团组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1.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就是由具有奉献精神的愿意提升自己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作用是:①可以弘扬社会文明和道德。社会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文明进步是由一部分人带头践行优秀道德逐步影响和带动大多数人践行优秀道德所形成的。②可以带动和影响落后大学生一起进步,从而提升整个大学生道德水平。大多数大学生文化知识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也较高,但是也有个别或者少数大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欠缺。通过具有先进思想和道德素质的优秀大学生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感化落后大学生,使落后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从而提升整个大学生道德水平。③可以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当今文化多样化,各种思想铺天盖地向不十分成熟的大学生袭来,大学生通过建立志愿者协会,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人性美、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具体方法是由大学辅导员或者专业教师向大学生发出号召,愿意参加志愿者协会的同学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筹建志愿者协会的前期工作,如拟写志愿者协会章程、招新方案、商量协会领导机构、向学院提出申请、准备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等等。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千百年来,这句话勉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就是凭借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在困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骄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己的道德规范,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进取、锐意改革的绵绵不断的精神力量。君子个人当自强,一个国家更应该秉承这种精神,在困境中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力争先列,子孙后代绵延不息。
2“勤俭廉洁”思想
所谓勤俭是指勤劳和节俭。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一直秉承的优秀文化传统。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则不会缺少衣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继承这种优良道德传统。树立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态度。节俭指的是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生活,节约财用。但是这种传统的美德在当今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却为很多人所鄙夷不屑。有一群国人到法国旅游,吃饭的时候,在饭店里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结果就吃了寥寥几口。在国人们结账准备起身时,饭店里的服务员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问为什么浪费粮食。国人理直气壮地说:我浪费自己的钱,与你何干?服务员是这么说的: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却是大家的。“资源是大家的”,这句铿锵有力的驳问不知能否引起我们的警醒。廉洁是指为官者应该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班固说:“吏不廉明,则治道衰。”廉洁是为官之本。
3“孝慈为本”思想
中国讲究父慈子孝。孝与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道德规范。慈德是父母的伦理规范。孝是儿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儒家过度所提倡儿女对父母的孝顺,把它当做了处理任何关系的至高无上且不二的法则。儿女对父母盲目的孝顺,造成了很多悲剧的发生,扭曲了父母与儿女的伦理关系。这种不分是非的愚孝是不为我们所提倡的。现在虽拔除了愚忠愚孝的思想,但是父母、儿女之间的这种合理、恰当的伦理规范却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孝顺不尊重父母的现象,很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紧张。针对这一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中择其合理的而用之,而不是一概摒弃。举例来说,赡养父母、善待父母、尊敬父母,这都是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做到的。这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是一致的。
4总结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水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WANG Chaozheng
(School of Marxism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ity, not only relates to its own development, more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must identify the moral status quo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or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oral standards; countermeasures
1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1.1 德育方式不当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尤其重要的,其中所运用的方式也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水平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采用适当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如果没有利用好适当的方式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高校德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新时期“四有”青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要使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要让其道德水平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教育内容的老化和教育方式的单一,使得高校德育建设面临重大考验。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课堂讲述,课外实践活动微乎其微,没有真正带领学生走向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和作用。仅仅只有刻板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关怀,缺少人文情感的熏陶感染,过度重视成绩,忽视了对其精神世界的改造。这都是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2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大学生自身已经处在成年人的状态,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们具备高素质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着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他们清晰地明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在努力遵守这些道德要求,可是可以明显看出有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知道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但并没有真正遵守,存在着思想和实践上的重大矛盾。每当出现社会事件的时候,大学生们往往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度进行是非的评判,也可以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要求,当他们认可这种社会道德规范时,便会自觉地运用这些规范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来,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并不是不了解这些道德规范,反而可以利用这些道德标准去要求和谴责不公平的社会行为。但当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事件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不能按照正常的社会道德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时就会产生他们的认知和实践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人总是会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于是有部分大学生在面临自己的利益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忽视道德规范,甚至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违道德要求的行为,这也正是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上的脱节的体现。
1.3 较强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反映,特别是自己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和体验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是人们认识自己和认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统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慢慢变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里,家长的宠爱会使他们慢慢变得自我起来,不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时候会慢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行为。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也对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向往和追求外国的生活方式,于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他们往往会忽视集体利益,在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漠视,甚至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来顾及到自己的个人私利。有些大学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观念影响,甚至利用他人的关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2 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原因
2.1 社会的不良因素
由于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视,大学生尚未真正进入到社会活动中,“三观”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认知的不足,导致他们对于社会观念的波动也产生了偏差的理解。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的看法,不公平的现象的理解都存在迷茫,觉得自身受到的教育与社会活动的实践有鲜明的反差,很可能对所受到的道德教育产生怀疑。
而且,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受到外来思想观念的腐蚀,传统思想观念也不断被现有的社会事件所冲击,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尚不完善,还有待民众的接受和实践。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跟上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民众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都有着功利化的色彩。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身边成年人的不良道德行为,以及社会不公平的现状等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开始慢慢变得迷茫和浮躁起来,开始关注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建设和实践,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完善,因此造成了现如今大学生道德水平堪忧的状况。
2.2 学校和家庭因素影响
在思想教育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追求学术的功利化,忽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文化知识,轻视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管理的作用逐渐弱化,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往往流于形式。学校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够,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能够及时对这些问题做出反应,解决学生的思想偏差,不能够及时纠正,自身未能以身作则,没有很好地关心尊重学生,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不仅使得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迷茫和困惑,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下降。
学校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轻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没有认识到道德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仅保留课堂讲授灌输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刻板的教育形式并不能真正地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没有实践的实际操作的道德教育中,就无法引导和纠正其思想观念存在的缺陷和偏差。
在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父母自己的言行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中国社会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导致父母过分宠爱孩子,这有时候会变为溺爱,造成子女的独立性很差,形成唯我独尊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部分父母也只要求子女的成绩,没有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子女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认知,也没有及时梳理和引导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的这种过分溺爱,会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大部分父母一心只关注孩子在学业上的发展,期望他们能够有优异的成绩,但这样往往就忽略了在思想道德和社会规范方面对孩子的教育,这些都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道德意识的淡漠。
3 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对策
3.1 丰富校园文化,改革教育手段
高校在建设自身环境的同时,需要重视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的开展,利用丰富的校内活动和校外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把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身边生活,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高校独特的文化环境,还是独有的教育学生的手段,这种教育手段是利用无形的文化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有效手段和最佳的解决方式。高校的校园文化无形中感染学生的行为,学生可以实现道德的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起到良好的规范行为的作用。重视高校的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生达到知和行的统一,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促使大学生自身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3.2 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
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手段就是道德实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活力无限,他们具有新鲜感,乐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而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慢慢体验和感悟的,在社会实践中树立道德的认知,体验道德的力量,巩固道德的信念。只有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才能让大学生认同道德规范本身,重视道德理想观念,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道德的理解和完善,服从道德约束,才能支配自己在社会上的道德行为。将普遍的道德思想理念深入自己的思想认识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完善自我品格修养,积极履行道德义务,达到完善道德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9.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思维
(一)道德思维概述
从道德产生的角度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道德产生于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需要。从道德本质的角度看,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用以认识、肯定、发展、完善、超越自己的手段。按照唐凯麟教授的观点,道德思维是主体依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对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对道德实践活动对象进行感知、判断和推理,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念,并对自我的处境、道德观念和理念进行内在的反馈和调适,从而使道德实践活动顺利进行[1]。黄富峰教授则认为,道德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宗教思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特殊思维模式[2]。
简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就是大学生们关于道德问题的思维活动。我们将道德思维定义为:关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利益关系的思维。这里有几层意思要加以阐述,第一层意思,也是核心意思:道德思维的对象是一种关系,而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因而是一种相互关系。第二层意思是,所反映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强调的是利益的损益。第三层意思是,这种关系是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综上所述,道德思维是关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利益关系的思维。
(二)道德思维的形式
懂得道德思维的形式很重要,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件事,当然必须知道做这件事的方式。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出现问题,通常与不知道道德思维的形式有关,也就是说,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能够运用道德思维的形式来指导道德思维,而造成道德思维缺失。
1.道德评价。所谓道德评价,就是当代大学生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对一定行为、动机道德价值的估量与评价。这一评价的结果就是对行为动机善或恶、善的程度或恶的程度的判定。然而,要能正确地对事情做出评价首先必须弄清事情的价值,其价值的大小是怎样,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量道德价值。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如在一组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考试舞弊是不光彩的,但在同一调查中,却有52%的学生选择在巨额重金聘请下会替人代考[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但社会消极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2.道德判断。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评价等都离不开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指学生们即德育主体根据其所认可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进行的判断。道德判断能力直接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活力和道德水平。道德评价与道德判断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3.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意思是大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的相信和景仰。道德信仰是道德思维的一种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形式。说到底,信仰就是一个人自我做主、保持人格独立、勇敢追求和捍卫真善美的精神。正是有着坚定的信仰,一个人才能在面临冲突时有所不为,而在义之所至时,又必有所为。我们应当培养大学生追求道德的勇气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的特点
1.当代青年学生自主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崇尚自我实现,追求独立人格。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使常规被突破、无序性扩张和不可预见性倍增,多元文化思潮正在形成。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对主体意识呼唤和培养的必然结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分别有55.6%的青年选择“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11.6%的青年选择“敢为天下先”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自主意识的觉醒[4]。即青年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强调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应负的责任,他们不愿意一味地服从外界的道德规范要求,而是试图将道德成长纳入自我发展的轨道。
2.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但自身道德判别能力和控制力较弱。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受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的渠道和机会大大增加。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求新求异的意识比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大都采取说服教育、情感陶冶等方法,他们的共同缺点在于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价值的多样性和对学生道德判别能力的引导。导致有些学生道德评判能力较弱、道德信仰不坚定。一些自主能力较弱、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当自己的理想和对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学生中不少人存在价值真空和道德失范。
3.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积极健康,但其道德价值认知容易出错。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认同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有些学生们在进行价值认知的时候,通常容易出现下面两类错误:一是对价值视而不见,也就是看不到事物的价值。二是当有多个价值任选其一的时候,往往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任何道德教育计划,也总是以一种价值理论为依托,或总是反映了某一种价值理论。
4.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不够坚定。道德信仰虽然是一种价值理念,但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存在,需要一定的道德情景和道德信息的刺激的发动,需要有现实的道德内容与之相对应,才能释放出应有的道德意义,显示自身的存在[5]。在道德情景中的道德问题所负载道德信息的刺激作用下,就会激活德育主体的道德信仰,释放出强烈的道德意义覆盖道德问题,以强大的道德驱动力,对所面临的道德问题进行整体的、直接的、本质的快速反应和把握,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凸显出道德信仰的巨大作用。学生们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社会多元价值的影响,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对道德事实表现出冷漠,没有信仰,要么,道德信仰不坚定,随着直觉思维不断变化。
二、培养大学生道德思维的方式与途径
(一)建立向导型的道德教育模式
为了避免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崇尚变化的大学生误入歧途,少走弯路,我们的道德教育几乎全部都是教师或成人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而且,所选择的又无非是一个或几个单调的模式。其实,无论生命还是生活都没有那么简单。并且,这种要么“好”要么“坏”的极端二分式法的选择方式,从根本上肢解了生活,学生也只会带着“好”、“坏”的有色眼镜去机械地理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选择为前提,没有选择就没有道德活动。而道德领域中一切真正的选择又是以自由为基础的。那种迫于外界压力,不能进行主动的自由选择,只能等待他人和社会替你选择的行为,其实根本不具有道德意义,无论这种选择本身所指向的现实和未来多么有魅力。这种单调的道德模式灌输方法只会让大学生丧失选择的外在自由和意志自由。因此教师的合理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即建立向导型的道德教育模式[6]。
(二)创设开放型道德学习模式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更具有开放的精神,对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辩证的,历史的态度进行评析,而不是以僵化的、教条的态度进行简单的说教。同时,学校老师和学生间应建立民主对话关系。民主化教育教学也是开放型教学,这种方式表现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老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主要采用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学生只有通过与教师的合作,才能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实现师生间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心理矛盾,对症下药。
(三)组织实践活动,进行对口教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学校多组织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他们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沟通校内、校外生活,使学生在参与社会道德的改革中适应社会。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全部努力不外是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从而使他们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多进行对口教育,积极建立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实践效果,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教育教育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脱离传统道德教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空间以及新媒体使用群体的道德教育,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新媒体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问题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已经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博客等方式开展德育研究和实践,但往往忽视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使二者相脱离,虚拟空间的德育没有很好地汲取和继承现实德育既有的一些优良传统,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有的德育模式,虚拟空间的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脱离影响了德育效果和目的实现。
(二)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传统道德教育历史悠久,并且由于可以运用灌输等方法,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方面可以兼顾内容的主导性与方法的有效性,而由于虚拟空间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又因其与现实道德教育在内容与形式选择上有所不同,需要在注重主导性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来吸引学生参与,但目前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相对比较单一,教育性与观赏性的融合、寓教于乐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德育网站采取了把现实德育内容原封不动搬到网上的方法,大多数学校由工作网站来发挥德育网站的作用,过分注重工作宣传,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较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使得很多德育网站作用的发挥还没有达到现实德育灌输的效果,更谈不上互动和交流了。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环境,但无论是德育工作者还是社会,都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道德教育中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目前高校建立的专题德育网站较少,大多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网站代行德育网站的职能,但由于这些网站大都以宣传本校的学生工作为主,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所以其工作宣传的职能要大于其教育作用的发挥。而由于一些德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目前高校建立的德育博客也较少,有些辅导员建立了博客、QQ群等,也都以对学生下达通知为主,其教育作用发挥仍不明显。社会机构和企业建立的网站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他们更多地关注信息内容的娱乐性,较少关注信息内容是否具有教育价值。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自律状况不佳
新媒体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全球共享性、虚拟性,使得新媒体空间环境呈现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监管松散的状况,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自律能力创设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但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自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自律状况不佳,在新媒体空间中,在无外界舆论监督、意志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学生基于价值判断的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自律水平还有待于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教师主体理念在现实德育中较易实现,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面对新媒体的环境却表现出不适应。其一,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在传统现实道德教育中通过灌输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其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空间里如果只一味强调一元主导的理念,不包容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就会造成德育假、大、空的局面,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道德教育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脱离的状况,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二,新媒体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空间,新媒体使用者的高度自主性、互动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交流的主体,如果只强调教师主体的理念就会无法进行新媒体空间的教育;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应坚持以下指导理念: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
(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当前,道德教育内容、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不符。道德教育只注重学生表面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价值、道德选择的引导,忽视了深层的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得教育内容不深入,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新媒体空间的德育内容有待拓展。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规范、身心健康、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外,还应增加新媒体文明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应根据时代要求和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教育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强调道德自律;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伦理规范建设,发挥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和运用能力;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
(三)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中的道德教育队伍应该包括教育、宣传等政府部门,社会网站等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种机构的相关人员组成。从当前状况来看,这三支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综合素质、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的意识都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其一,社会网站虽然信息素质和能力较强,但是德育意识较为淡薄,把追求商业利益放在首位;其二,教育、宣传行政部门人员和高校德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但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其三,没有重视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难免优劣并存,新媒体舆论多元化的特点容易造成社会舆论过于分散。因此,应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的新变化,拓展德育队伍的构成,抓好新媒体管理队伍、高校德育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
我国对道德教育的评价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估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评估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的方式,较少体现社会、家庭在德育评价中的参与度,由于家庭没有参与德育评价,使许多学校的德育与家庭教育脱钩,而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学校,致使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既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