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经费论文

教育经费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经费论文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第1篇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为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第2篇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生均公用经费偏少,只能保障理论教学阶段的使用,而对于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教育阶段所需的经费要远远多于一般的理论教学,但财政对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过少,实习、实训教学不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相关科目的开展受到了制约。其次,生均经费偏少,人才培养所需成本是动态不稳定的,生均经费偏少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最后,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过低,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职业培训经费管理不完善

由于在职培训是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部门对在职培训的认识得到广泛提高,每年国家各个部门甚至是企业都有针对其工作的专项培训项目和专项培训资金,但这些部门都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这无疑造成了培训项目的交叉、培训经费的浪费,不能将培训经费统筹利用,达到使用效益的最优化。而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有着优越性,因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类别多、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师资力量丰富,本应是在职培训的主要阵地,但目前这一优越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并没有将培训设计到职业院校中,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将职业院校作为在职培训的主要基地,将培训经费统筹整合协调使用,将培训效益最大化。

(三)国家职业教育项目的建设和投入呈现出阶段性和局部性

由于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战略思想,国家为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短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调动了这些项目建设所在地建设职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了地方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该地方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果并不能带来全国性的普遍意义,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针对一个时期或一个区域的项目,它只能是惠及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学生,而且部分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难以量化计算的,也不能显现出该项目对职业教育发展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建成多途径的经费筹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是财政的投入及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的收费,几乎没有其他资金筹集途径,多途径筹措经费的制度还没有形成,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经费短缺的制约。因此,职业院校通过增加学杂费的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公益性这一职业教育属性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

(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学生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在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南北方、各个省市区的财政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过大,不利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不均衡,这种差异引发了教育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等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细划

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细划,将各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比例合理划分,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水平可以满足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则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合理分配并细划中央、省、市、区和县这几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保障对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地区职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建立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教师离退休后的福利待遇以及改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的经费予以公共财政保障,与职业教育经费一并逐级化解到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投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两个领域的课程设置必然增加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而对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偏少必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建立起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与调配的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户制度,避免职业教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以保证各级政府下拨的职业教育经费能足量投入到职业教育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量总体偏少,因此,要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但要加强省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要将经费投入的责任划分到市级财政,合理分配两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城市教育附加费也应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相配合,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能够足额到位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制定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核定标准,需要首先对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院校进行调查,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财政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支出,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但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还应当体现出地域、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动态的平衡管理,核定差别化的生均公用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需求。

(四)推行全程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为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管。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需做以下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要改革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中人员支出占了较大比例,这种使用结构是不合理,要通过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数量和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来合理规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二是改革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的全程监管,推行教育经费的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加强对专项投入的效益考评机制,将专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五)改变经费拨款模式,缩小职业教育经费差距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研究背景

为了将政府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职责强化,国务院了一个名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新机制,这个机制于2005年12月24日,之所以发出这个新机制,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序进行和建设水平提供保障,而经国务院研究决定,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以下的内容就是国务院进行的这次改革:第一,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用予以免除,对于家庭评级为贫困的学生义务提供教科书,除此之外还要补助这些学生;其次说到第二点,应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内的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的保障标准;最后的一点,一个学校对的校舍对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要建立起长效的机制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的维修;第四,对于学校里的教师来说,工资的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其进行巩固和完善。除了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以外,这次国务院进行的改革还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这次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将中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同时还兼顾了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二、研究意义

义务教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更不是国家强制的,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很早以前就已经列入法律范畴了,自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制化便开始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重要,2003年,在国务院2003年列入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中,《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内容为“需要抓紧研究、条件成熟时适时提请审议”,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明确。紧接着就是新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7月1日出台,对于义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部新出法律中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义务教育,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奠基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的不完善,虽然从06年开始,各级政府都在积极的贯彻落实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并且这个制度的基础是系统、科学、合理的政策运营机制,但是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稳定,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再加上不合理的经费投入结构,地区间的义务教育由于城乡差距就越来越大,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各种阻碍是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造成的,因此义务教育经费困境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并极力解决的焦点。而出现上述现象的实质上是由义务教育经费的制度困境造成的,虽然我国早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是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时,国家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就能够切实的保障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制度困境中脱离出来。把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作为本文切入点,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体运行的道路,并且依托公共物品理论及委托理论等,深入的分析并且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理论价值深远。

三、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进行写作:

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概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并阐述了其意义,通过研究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概述研究方法以及将技术路线作为基础路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的将本论文的写作主题引出。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大方面是要建立起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在建立机制时要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义务教育的定义、概念、义务教育经费的概念、来源以及特点;其次是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以下六个方面就是这个机制所要包括的主要内容:对于农村所实行的义务教育、在施行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相关体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概念和内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发展沿革以及云南省农村在进行义务教育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就是对于公共物品的理论进行概述,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10页)

在进行概述时主要是包括公共物品以及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两方面内容;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的公平理论两方面内容)以及委托理论(包括委托理论以及义务教育的委托理论两方面)五个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并且为了进一步的研究一定要将相关理论呈现出来。

第三部分是实施现状,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对云南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各项实施状况,包括从资金补助情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状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云南省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状况现状以及云南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是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该部分对论文整体框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及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机制问题;二是政府责任机制问题;三是监管机制问题。

第五部分是国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验借鉴,该部分分别对美国、英国、南非以及韩国四个国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进行分析探讨。最后从经费投入机制、政府责任机制以及监管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有用的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该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理论概述

在农村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义务教育,同时义务教育也是农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普遍学者的观点总结来看,以下两种都是对于农村教育概念的解释:一,以地域性来划分,整个教育模式是以农村地域作为划分依据的;二,以教育功能性来划分,农村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所以说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生活技能方式的教育。城乡二元化的阶段是中国正在经历的,所以说地域性在农村教育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人民越来越希望政府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农民对教育的意识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从而出现功能性逐渐增强,而地域性逐步减弱的状态。把以上所提到的内容作为基准,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划分,可以做出以下结论:按照宪法及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象为以农村户口适龄儿童,包括农村地区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而进行的具有特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而这种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普及性和强制性及其免费性。

国家依据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系列用于督促、分配、监督等各项制度,在根据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有规定年限的教育,并保证不收取任何培养费用的情况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对于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应用,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可以对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5(2)

[2]陈少强、向燕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J].农村综合改革.2006(5)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政府的投入模式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情形依然存在。 

 

一、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现实 

由近几年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政策上来看,政府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并进行着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和历史原因,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而这种地区间财政支出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各省区间不均的表现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情况也不相同。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承担,所以各地的教育及教学条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同时,由于这种不均衡是一种全局视野下的,必然会从相当广泛的层面来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二)城乡地区间不均衡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涌入城市,在这种失衡的结构下,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人口数量占我国人口总数相当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其义务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未来是否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义务教育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国财政义务教育支出在地区上的存较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务教育面临的宏观环境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但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仅占全国义务教育总经费投入比例的2%左右,这使得我国义务教育的费用主要靠地方政府来负担。我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该地区财政的收入,而该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多少依赖于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这样一来,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巨大悬殊,从而容易引起各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平衡的宏观原因主要有两点,即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和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状况。 

1.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我国现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负有主要管理责任。与此管理体制相对应,中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亦以高度分散为特征,义务教育公共经费大部分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负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87%由基层地方政府负责,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县内的教育水平差别得以平衡,但仍无补于一个县财政的绝对匮乏,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筹集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以县为主”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扭转过去义务教育投资重心过低(乡级政府和农民负担太重)的局面,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然而,这一体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质,难于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基本国情,更与我国现行的财力分配结构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多重困境。 

2.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 

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显著失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国也不例外。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是我国二元社会形成的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则是主要的原因。我国在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主、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的主要物力、财力以及优质人力都投向了城市,优先满足甚至只满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口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教育资源。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倾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农村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低于城市,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未备齐。 

三、对于义务教育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对策建议 

这种地区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财政投入体制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调整当前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关系,将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 

1.平衡省际间差异,强化中央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不应是平均分配,而应是在保证政府基本供给责任之后的转移支付。可在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来有效地弥补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缓解中央财政的压力。 

2.平衡城乡间差异——强化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县级政府继续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责任,负责义务教育的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管理、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环境治理、危房改造和经费管理等,将用于义务教育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二)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保障措施 

1.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保证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3.国家立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教育经费,问题研究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已经普及的义务教育,并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转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教育经费不足、配置不匀、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因此对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筹措和有效使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我国最重要粮食、能源、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的老工业基地,但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落后,区域位置不利,观念转变缓慢,造成经济发展的速度低,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严重落后于其他省份,因此对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的总体分析

表1-1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投入总体情况统计单位:亿元 %项目\年度〖〗19992002200520082011国内生产总值2897.439025511.5831012503.8财政支出359.7565.9861.351717.73398义务教育经费总收入43.5263.5495.44159.18221.6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6.9555.5984.56154.46218.36预算内教育经费27.4649.0972.22143.34206.17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1.281.421.531.861.7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7.638.678.388.346.07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1999-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财务审计处编

从表1-1可知: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从1999年的1.28%增加到2011年的1.74%,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4%的目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知识的比例由1999年的7.63%下降到2011年的6.07%。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结构分析

(一)来源结构分析

2-1黑龙江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单位:%年/项目预算内教

育经费教育

税费企业

拨款校办产业和社

会服务收入用

于教育的经费民办学

校投入社会捐

赠经费学杂费其他199963.18.7310.842.230.21.0911.172.65200275.382.376.70.890.280.1911.542.64200575.674.018.570.340.220.088.612.48200891.692.644.470.080.250.042.260.4201193.534.530.980.020.050.010.690.19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1999-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财务审计处编

从表2-1可知: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由1999年的63.1%,增加到2011年的93.53% 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教育税费从1999年的8.73%,下降到2011年的4.53% 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从2001年开始,中央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涉及到教育方面的是指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从而减少了教育税费的来源。由于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国有企业集中地区,所以企业拨款在教育经费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随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加快,企办校不断分离,下放地方,企业拨款下降幅度很快。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的经费下降幅度也很大。由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性和缺乏对捐资助学的激励措施,所以民办学校投入和捐赠收入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很长时间内我省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是靠收取学杂费运转的,随着税费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逐渐取消了义务教育学杂费,2003年开始实行“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学杂费收入,使学杂费收入比例不断下降。

(二)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内部使用结构分析

表2-2务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事业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分析单位:%19992002200520082011事业性经费占总经费比96.0596.5397.5598.7896.55事业性经费中个人部分所占比72.9178.4874.6673.5572.49事业性经费中公用部分所占比27.0921.5225.3426.4527.51基建支出占总经费比3.953.472.451.223.45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1999-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财务审计处编

从表2-2可知:黑龙江省义务教育事业费所占比重偏高(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费比重平均为85%一90%)。基建支出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从教育事业费内部来看,维持性经费-人员经费比例高大致在70%以上,发展性经费-公用经费比例低大致不到30%。人员经费与发展经费比例失调,折射出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效率低。

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者之间所占教育事业费的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支出效率的高低,按国际上的惯例,世界各国一般都是人员经费高于公用经费,中学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为60%对40%比较适当,小学至少为70%对3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而我国一直是人员经费居高不下,公用经费的比例很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为严重。而预算内事业费中两者之间的比例更是相差悬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占到15%左右的比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严重失衡。

三、黑龙江义务教育经费的差异分析

为了更好的反应黑龙江省义务教育经费的与其他省际之间的差异,按照国家对我国地区的划分结构选取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云南、吉林

省与黑龙江省进行对比的。山东省是全国的人口教育大省,2010年人均GDP9367元,居各省第二位。浙江、江苏同样为全国的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安徽和河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教育水平较低,但教育需求较大。陕西和云南是我国的西部地区,是国家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最为落后,义务教育普及的任务最重。吉林和黑龙江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与辽宁一起号称是中国的“第四极”,两省的共同特点是开发相对较晚,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能源、重工业基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位优势,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中,初中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为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五位。农村初中最高的是浙江省,最低的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六位。普通小学最高的是浙江省,最低的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四位。农村小学最高的是浙江省,最低的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四位。总之,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中,总体最高的是浙江省,最低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处于中游水平,距离发到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指标中,初中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为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五位。农村初中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六位。普通小学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四位。农村小学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居于第四位。总之,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中,总体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是河南省,黑龙江省处于中游水平,距离发到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四、黑龙江省省内区域义务教育经费差异的比较研究

表4-1黑龙江省省内区域内义务教育投入情况(2010年)单位:千元,%地(市)名称总收入财政性

教育经费预算内

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

占GDP的百分比预算内教育经费

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哈尔滨市5824283564230452464561.9118.08齐齐哈尔市2850594284341026988792.6711.23鸡西市1512275150368314477142.9624.5鹤岗市6708036362136035412.039.77双鸭山市9035389019568833691.9110.79大庆市2349558231618420851690.629.61伊春市7626847626847379843.329.35大兴安岭地区1743631741301624901.393.64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财务审计处编

从表4-1可知:黑龙江省省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很大,最高的哈尔滨市与最低的大兴安岭地区在总收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为56.50万元、54.68万元、50.84万元。各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4%的目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很大,发达的哈尔滨市所占比为18.08%,最为不发达大兴安岭地区所占比为3.64%,相差14.44个百分点。说明各地区的教育投入受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展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经费达到法定的“两个比例”的要求,确保实现《义务教育法》提出的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扩大城市教育税费的增加力度,积极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通过发放教育券等形式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二)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省际和省内差距。省际差距除了受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外,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直接相关,而在某种程度上说省内差距和城乡差距要远远大于省级差距,所以省级政府也要加大省级财政的政策转移力度,教育资金向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倾斜。(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2-270HLJ。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