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兀的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尝试解决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的是数学课,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前几天我去买乒乓球,并收集了一些信息(出示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乒乓球
每个2元]
2.整理信息
(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
(2)谁能把获得的信息连起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信息)
3.提出问题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帮助我解决哪些问题?
(2)你们是喜欢听别人说,还是喜欢自己来总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4.引导学习
师:为了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效,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张记录单(如下),我们先来看一下,知道怎么填写吗?(请明白的学生解释)
记录单
解决问题:
[乒乓球
每个2元]
① 买6袋乒乓球 ② 每袋5个 ③ 每个2元
我选了信息 ,解决了 ?
算式是 。
二、组织交流,共享智慧
1.用一步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预设(1):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
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算式:5×6=30(个)
预设(2):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钱?
算式:5×2=10(元)
[思考: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找相关联的数学信息,既使学生利用一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又为下面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基础。]
2.交流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师:大家从三条信息中选出两条,解决了两个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问题吗?
生1:我选“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三个信息,解决了“买6袋乒乓球一共用了多少元钱”的问题。
(2)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信息,想想能不能解决“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钱”的问题。(生边读边想,然后请会的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拿记录单上台演示)
师:谁再说说刚才××同学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这样叙述:根据 和 ,先求出了 ,算式是 ;再根据 和 ,求出了 )
生2:6×5=30(个),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2×30=60(元),再求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生3:5×2=10(个),先求出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钱;10×6=60(元),再求出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以上两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提问边板书,显得很有层次、有计划。]
生3:6×2=12(元),先求出每袋中各买一个乒乓球花了多少元钱;12×5=60(元),再求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花了多少元钱。(如下图)
[思考:一开始学生不会说列式的理由,基本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出示上图,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这样计算,教师也进行了表扬与肯定。]
(4)比较思考。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用的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的是两步乘法计算,答案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两步乘法计算,第一步是从三条信息中选择两条有联系的信息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这个问题和第三条信息相联系,用乘法算出第二个问题。
师: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呢?(单位名称不一样,第一步所求的问题不同)
师(总结):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解法,都计算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60元钱。
……
反思:
毫无疑问,本节课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渐进性,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且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层次清楚。但在教学“一共用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第三种解法上,我有不同的意见。
1.看似想法巧妙,实际钻牛角尖
多年来,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这道题时,都会否定第三种方法,理由很简单,因为第三种方法的列式说不出理由。而案例中,“6×2=12(元),即每袋中各买一个乒乓球花了多少元钱”这种说法非常牵强,违反了事实,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可能不懂,是“被理解”的。按常理“求一共用多少元钱”只有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不符合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这样考虑问题。这种看似巧妙的想法,实际上将问题引向死胡同,让人钻“牛角尖”。
2.看似深挖教材,实际误入歧途
实际上,当学生说出这种算式时,他本身可能并没有想到“6×2=12(元)”表示“每袋中各买一个乒乓球花了多少元钱”,在教师的提醒下说出时,有些听课教师发出惊叹声。实际上,很多教师平时根本不认为这种方法是对的,但是听了这节课好像又明白一样,这种心态是错误的,但愿没有人去效仿。这种看似深挖教材的做法更是错误的,其实是将学生带入歧途。
3.看似思维创新,实际故弄玄虚
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意思: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该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
2、第二层意思是指如果没有山,则不成画,泛指山的美丽,如果没有水则不能成文章,(古代无山不成画,无水不成文,意思是画画没有山则不能叫画,没有描写水则不能是文章)指的是山水的重要性和在人类生活之中的比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稀土上转换;生物监测;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生物医学
0前言生物医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影响之后形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应用生物学有关技术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生物医学能够让人们对于生命成长过程及活动规律更加了解,进而发现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这样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在对于生命现象研究中经常使用化学探针,其中荧光材料是常见化学探针。但是传统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缺陷,对于生命体具有一定损害。稀土上转换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对于生命体损害较小,并且还能够多重标记,使用寿命较长,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性材料。
1生物监测领域内的应用
1.1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检测
稀土上转换材料光源是由近红外光激光器发出,能够降低检测对于细胞或者是组织的敢要。在1999年科研人员第一次制备出上转换荧光材料,并且在前列腺组织检测中应用功能,之后上转换纳米材料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检测中。在2013年,陈学元课题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上转换生物检测方式,利用将Yb与Er结合在上转换纳米颗粒中,对于抗生物素蛋白与肿瘤进行检测。多功能酶标仪能够发现上转换纳米颗粒所发射出来的信号,对于生物分子浓度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在对于稀土上环环纳米材料研究中,结合核酸适配体,通过潜在指纹检测方式,利用水热法合成,让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拥有一层油酸,油酸不仅仅能够承担起活性剂的功能,还能够让让聚丙烯酸转移到纳米颗粒上面,进而得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不仅仅能够溶解在水中,还能够通过据活性分子与溶菌酶核算相匹配。核酸在对适配体高效结合中,能够在近红外光器下发出可见光源,所呈现出的指纹图像能够在微焦镜头下被记录下来,这种潜指纹检测方式不仅仅能够对于不同人指纹进行检测,还能够对不同状态下人指纹检测。潜指纹内不仅仅具有自身所遗留下来的分泌物,还具有一定化学物质,能够高效应用在刑事侦查上面[1]。
1.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技术是被著名研究人员kuningas所提出的,并且能够抗生蛋白链菌作为能量源头,对于生物素进行高效率的检测,同时在UC-FRET上面广泛应用。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具有等离子体共振特点,并且消光系数较高,这些材料在应用到上转换纳米材料中,能够有效提高检测过程中受到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精准性,因此贵金属纳米颗粒经常被称之为能量受体,在生物检测中广泛应用[2]。
2生物成像领域内的应用
2.1体内深层组织的荧光成像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所使用的光源在组织内部拥有良好的穿透性,并且生命体不会受到荧光的损害,结果检测是生命体自身所携带的荧光不会干扰结果,因此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可以说是生物医学成像分析中的最佳材料。研究人员通过使用PEI覆盖纳米颗粒的方式,首次对于动物生命体进行了生物成像检测,检测结果表示稀土上转换材料与传统量子点,在对于动物体内深层次成像上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了能够提高稀土上转换材料在生命体内的穿透深度,提高成像精确度,需要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可见光波长调节到红光去内,这样所发出出来的波长散射及吸收都较低,也不容易受到生命体自身所携带的荧光干扰,对于体内深层组织荧光成像具有重要作用。多路复用成像是现在对于生物体成像上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伴随着稀土上转换材料不断深入性建设及开发,各种元素在稀土上转换内应用也更加精准,并且能够呈现出多个发射峰[3]。
2.2双模态成像
现在对于上转换荧光成像与MRI结婚研究最为光热点课题,就是构建双模态成像探针,并且将探针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内。荧光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生物成像的精准度与灵敏度,并且对于生命体组织穿透深浅度能够调节。于荧光成像相比较,MRI能够有效提高对于生命体内的分辨率,但是所拥有的灵敏度较低,因此需要解决荧光成像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优点,所形成的双模态探针不仅仅拥有较高的灵敏度,分辨率与穿透深度能够显著提高。近几年,对于双模态成像探针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制备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最为常见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分子的功能化,也就是将配合物等造影剂因公到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上,进而形成双模态成像复合探针;第二种就是磁性材料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复合[4]。
3结论
本文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上的应用功能进行了简单分析,也就是生物检测与生物成像上的应用。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能够有效降低生物体自身荧光对于检测的干扰,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并且还能够将各种成像方式应用功能在探针上面,在药物输送及治疗上面拥有良好的前景。但是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内应用还面对较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单爽,吴昊,谭明乾,马小军.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10:925-934.
[2]张瑞锐,高源,唐波.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征及其生物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0,03:353-357.
【关键词】创设情境;记忆
生物学的很多名词、概念和术语,都必须牢记。“先记忆,后理解”,“记忆是思维之本”,记住后才能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规律。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深刻记忆,成了生物教师们经常探讨的话题。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种方法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理解,达到深刻记忆教学内容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加深记忆印象
教师是生物课堂的引领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通过争论,可借助别人来修改完善自己所记忆的生物知识。争论有助于记忆,符合大脑的思维规律。例如,光合作用坐标曲线题,纵坐标是表示净光合速率,还是真光合速率,要做对题,必须要准确无误地加以判断,而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举一例题,如2007年山东理综第8题。题中虚线表示净CO2吸收量还是总CO2吸收量?老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争论。学生有三种观点:表示净CO2吸收量,总CO2吸收量,两者均可。持每种观点的学生分别说明判断理由。阐述理由时,学生会积极思考,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整理其中疑点,答案就逐渐清晰。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分的方法,这样就可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又如教学中的难点细胞分裂图像的判断等等,老师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组织讨论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对生物学知识记忆得到了有效地强化。
二、创设生活情境,活学活用,提高记忆效率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激发他们积极去思考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习内环境的稳态,可以让学生分析医院的化验单,让学生分析过敏为什么会出现红肿,免疫为什么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艾滋病疫苗为何那么难以研究成功。果酒果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并把制得的果酒果醋带到班级来分享,再来讨论制作的体会,这样获得的知识或许永远都不会忘记。真实情境的创设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悟教学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周边的事情结合起来,学生对这些情境觉得有话可说,也很想进一步探索。学生不但懂得如何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领悟到生物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大大降低对生物知识的记忆难度。
三、创设图像情境,直观感知,为记忆减负
生物教学资料中有大量图片、视频,这些素材能直观地再现事物的形象、结构及变化过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象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图片及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学生认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研究表明,用形象识记比文字识记,效果相差悬殊。例如利用图片和视频学习减数分裂。先出示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图,让学生复习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关系,再利用视频让学生回忆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如何保证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与形态完全相同。新课学习中,先看视频,让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有整体印象。观察图片让学生讨论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与性原细胞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继续看视频和图片,讨论如何实现一个细胞分裂成四个,而且染色体减半,归纳出减Ⅰ实现了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减半,减Ⅱ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不变。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播放视频, 让学生边看边学,边看边记,边记边思,获得深刻的印象,为记忆减负。
四、创设实验情境,动手动脑,增强记忆效果
生物学科是基于实验的学科。高考中“生物得实验者得天下”。 例如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最适宜温度、pH,探究激素作用的最适宜浓度等一类实验,平常往往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教师感叹讲过多遍,学生还是频频出错,记忆效果不佳。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极其感兴趣,非常渴望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全员参与动手实践,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例如在做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后,继续让学生设计“估计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探究实验。学生自选材料用具,实施实验方案并最终得出估计值,然后各小组讨论,总结反思,达成最佳方案的共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中深刻理解、掌握新知识。还可直接刺激原有的认知经验,使学习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拓展,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实验题就能触类旁通,轻松拿下。实验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促思考,深刻理解掌握知识,大大增强记忆效果。
生物课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图像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的情境越直观形象、强烈、特殊、罕见,学生印象越深刻,记忆效果越好。精心创设情境,提高生物课堂记忆效率,是值得我们所有生物教师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举宏.2011. 发现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中学生物教学,5:4-5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公共图书馆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意义重大。建立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业务工作的重点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122-02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意义
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实施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由以往的项目性保护,开始走向全国整体性、体统性的保护阶段。截至目前,全国各个省区都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并加大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全面普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
可以这样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科学创新之源,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分类、鉴定、整理工作尚属于起步阶段。建立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成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业务工作的方向之一。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地方文献反映了地方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情况,为人们研究和探索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信息库,对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项目和范围,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当地公共图书馆目前急需充实的内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本地区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征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建成各种专题数据库,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化文献形成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当地,让本地区走向世界。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传承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10月31日,河南各地共投入经费近1600万元,直接投入普查人员达16万人,普查各类线索180万余条,基本立项22万余个。共整理文字资料30204万字、照片10万余张、录音3800余小时、录像4300小时,收集实物数万件。
以偃师为例,偃师素有“七朝古都”的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沫民初,唱腔流畅、明快,是河南四大曲种之一。偃师的河洛大鼓已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偃师申报的“偃师银条的栽培与烹饪”、“宋氏通背拳”、“薛氏石刻”、“黄大王传说”,均列入洛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偃师市图书馆将申报文本作为地方文献放在偃师文化资源共享支中心的网站上广泛宣传,从而进一步激起民间力量积极了解和参与、传承和延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截至目前,偃师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56个。申报成为国家级的1个,省级3个,洛阳市级的10个。去年偃师又申报了6个省级项目,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部门验收。
针对当地丰富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公共图书馆能够把那些经过抢救、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永久的保存下来,并通过数字资源推广出去被更多的人利用,不仅是一种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是我们对民族、对国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3 文化共享工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多种优势条件
3.1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建设简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遍及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点,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群众艺术馆390个,文化馆 2907个,文化站42024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2171个,图书室5931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这些现有文化设施进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给社会大众利用。在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实施,文化部把县级支中心设在图书馆,并通过中央、省、县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共投资68万元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现代化标准建设。县支中心由中控室(机房)、数字加工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演播室组成。县支中心应用目的是:以满足共享工程应用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为目标,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平台。县支中心功能是:重点强调数字资源的整合、管理与服务功能。
3.2 现代化技术的支持
在县支中心建设中,计算机技术、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服务器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数字化加工技术、文本和超文本的编辑制作技术、多媒体的制作技术等,都得到较为全面地运用,支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这些现代化技术,才能胜任支中心的各种业务工作。而这些技术要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所必备的。
3.3 网络环境
县支中心是以网络交换机为核心,部门级服务器为支撑,磁盘阵列为数字资源存储介质的星形网络结构局域网。主要由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业务部门等部分组成。
3.4 资源保证
文化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具有对本地区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的职能。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县图书馆是领导成员单位之一。当地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既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的实施者,又是当地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点。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图书馆和它们的分工是这样的:当地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收集,然后汇总到县支中心,县支中心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归类、加工、整合,县文化馆再根据整理出的结果,向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因此可以说,县图书馆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库”。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构架
4.1 数据库的类型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产生的文献类型主要是一些图片、音频、视频和项目申报说明文字。为了全面反映这一主题内容和方便向上申报,我们在建库时,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定型为包含图片、音频、视频和文本的全文多媒体数据库。
4.2 县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的因素
4.2.1县图书馆服务器和网络的配置
目前县图书馆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Server2003企业版,它是目前微软推出的使用最广泛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高性能服务器,并且可以群集服务器,以便处理更大的负荷。因此在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BDMS)时,最好采用微软自己开发的产品。建议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5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的全面商业智能和分析能力及其高可用(如故障转移群集),使它可以处理大多数关键业务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负荷。支持超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联机事务处理(OLTP)、高度复杂的数据分析、数据仓库系统和网站所需的性能水平。
4.2.2 用户访问时要操作简单,界面友好
基于县图书馆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的配置环境,建议采用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模式。用户的界面都统一在浏览器上,浏览器易于使用、界面友好,不须再学习使用其他的软件,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用户的使用问题。在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的操作系统环境下,安装IIS6.0,采用微软开发的服务器端WEB数据库技术,可以说是比较好的B/W/D方案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海量的信息资料,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它的完成和趋于完善,必将为后人留下巨大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 孙海英,王宇佳.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9(9).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Z].2005.
[3] 易星.论公安院校图书馆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图书馆论坛,2009(8).
[4] 李东杰.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