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庆;应急物资储备;社会公共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5.262

1 引 言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超级大都市,位于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接合地带,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此外,重庆制定了“五大功能区”的城市4.0规划,基于这些定位和要求,重庆必然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直接体现了城市的成熟度和发展程度。

重庆突发事件频仍发生、损失庞大。根据重庆市民政局的消息,重庆大范围内近年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80亿元到120亿元之间,占重庆GDP的4%左右。2015年,全市三十四个区县大部分受灾,共计发生410余次各种自然灾害,因此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口有32人,紧急转移近4万人,受灾人口近两百万人。所以对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现状的分析,进而给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提高重庆市的应急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现状

2.1 重庆市应急物资分类现状

从重庆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四个分预案以及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中,均未明确对重庆市的应急物资进行分类。在总预案中,仅仅提到政府应该加强水、气、油和粮等战略储备的物资。在应急管理办法中,也仅仅按照部门的区别,强调各自储备的物资,建立对应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如市经信委负责电、煤和天然气储备;市建委负责建筑施工类机械设备的储备;市交委负责各种交通方式的物资储备以及运力的调配;市商委负责粮食、食用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以及诸如方便面、饼干等基本生活物资的储备;市卫计委负责医疗救护用品的储备等。

2.2 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政府储备与社会力量参与储备是应急储备的最佳情况,政府也希望并强调会这样去做,但重庆市目前还是以政府储备为最主要方式。另外,尽管在应急物资管理办法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政府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变通合作方式,增加合作空间,但是此项工作由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及各单位自行开展。此外,还强调应急物资要积极鼓励社会捐赠,家庭和个人应该也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应急储备。

2.3 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情况

根据重庆市应急管理需要和市府要求,重庆市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其是重庆市的领导机构,负责统领全市管理协调工作,核定物资管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各区县等下级机构,严格按照重庆市应急委要求,开展相关应急制度建设规划,并配合上级相关储备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具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并督促检查下级职能部门的相关情况。

操作层面,根据市府应急委员会要求,应急物资的储备必须严格入库流程、出库流程,并建立物资台账;对在库的应急物资要实行严格的合理保管方法和措施,保证物资的正常属性。对应急物资切实推进动态管理,可以采取以物易物、折价、返厂或者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对不符合规定的,如失去价值、超期等物资进行严格的轮换,以保证物资的质量和数量充足;对于不能轮换的,严格按照报销制度进行报废处理。

关于重庆市应急物资的调用,必须而且应该严格按照距离因素(先近后远)、主次情况(先主后次)、紧急程度(保障急需)等原则,合理选择储备点和物资。一般情况下,各单位自行调用本单位的物资;特殊情况下,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由市府应急委员会统一协调调用,具体的运力协调由交委负责。对需要征用社会物资时,按照先进行征用,使用后能够返还的返还,毁损的、消耗掉的按照合理的价格进行补偿。

3 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构。重庆市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分布在市经信委、市交委、市农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不同的职能部门。这种情况会导致应急响应不协调,协同作业能力差等问题,此外,不同系统、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会造成重复储存问题,致使应急救援的资金在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2)应急物资储备分散且储备不足。目前重庆按照全国多数省市执行的“谁组建、谁装备”方法进行分部门分层级储备应急物资,而这样必然造成应急物资储备分散,应急物资总量和种类是否能够应对突发事件需求很难确定;政府的不够重视,致使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故而储备物资种类和数量都达不到要求,进而出现发生危机后,救援跟不上、物资短缺等严重情况就是反面例证。

(3)储备方式方面,政府储备为主,实物储备为主,缺乏灵活性。尽管在重庆市总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中,均提到代储方式和生产能力储备方式,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在具体的操作中加以落实。此外,实物储备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给原本就投入不足的应急物资储备雪上加霜。

4 对 策

针对目前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现存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重庆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

(1)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信息化建设。目前,重庆还没有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的统一的信息系统,这已然不符合重庆市高速发展的现状。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有助于实现整个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全天候监控,有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动态交流,有助于实现应急物资的动态监控,有助于实现高效的应急物资调配等。

(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资金保障。当前,重庆市的应急物资储备资金全部来源于重庆市财政,长此以往,将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所以要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筹集应急资金,同时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利用率。

(3)开展协同机制研究。重庆市将打造基于五大功能区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系统,这就要求在紧急状态下,各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如何实现协同,达到救援的最佳效果。如何提升协同能力,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4)全面落实各功能区域内应急储备库选址建设。补充完善应急储备库选址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个区域发展的社会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等,逐步开展各功能区域内的应急储备库选址建设,并从大重庆的角度出发完善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5)开展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工作。对各个功能区域内的应急物资需求种类,运用诸如DEMATEL方法进行评估分级,然后结合物资分级情况与储备方式对照表,找出对应的储备方式,是完善急物资储备的首要工作。

参考文献:

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角模糊数;应急物资;储备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冰冻灾害以及各类疫情等频繁侵袭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应急物资就是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应急物资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应急物资储备的多寡直接影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成败。所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是保障突发事件物资供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减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出现了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应急物资已被调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目前应急物流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三角模糊数评价法对我国应急物资储备能力进行研究。为便于专家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更加真实地表达专家的评价信息,在专家采用语言变量对定性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三角模糊数将专家给出的定性评价结果和各指标权重值进行量化和规范化。从而构建起系统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评价体系。

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第3篇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强,但这种经济的增长过分的依赖资源、能源的投入,导致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当期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难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2008年10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该度试验区为湖北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最佳平台。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必须重视低碳经济。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做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较明显,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站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口,湖北省应积极探索出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新路,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全省节能减排目标,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并争取国家把湖北纳入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物资流成本会计在湖北低碳经济建设中的运用意义

物资流成本会计是一种环境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从实物和金额两个方面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相关的人工费用以及其它间接费用的流向,反映物质资源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盘存、转换、损失等的情况,并说明产生何种程度的排放。wwW.133229.COm在湖北低碳经济建设中,企业运用物资流成本会计能够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一)从生产的视角来看

运用物资流成本会计这种物资流信息透明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管理者能够识别低效率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精确地掌握物资的损失或浪费,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从资源消耗的视角来看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减少耗用材料和能源的数量以降低成本,而这不但避免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因节约了资源而缓解了湖北省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生态效率。

(三)从环境的视角来看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出的废弃物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运用物质流成本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精确的核算出废弃物的排出量,企业的管理者可依据相关数据反映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减少废弃物的产出量与排放量,从而降低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善环境质量问题.

三、物资流成本会计应用于湖北企业的导入流程

(一)事前准备阶段

mfca是否能够成功应用于企业关键取决于事前准备,企业首次引进mfca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适用对象。

企业应选择改进潜力大的对象作为实施对象,如工艺产生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若能改善生产工艺流程,将大大降低该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则应将其做为重点发展和改造的对象。

企业应选择相对容易提高的产品和生产线作为实施对象,而且最好是在单一产品线上实施。因为在生产环节发生的折旧费、人工费等间接费用要在正产品(合格产品)、负产品(废弃物)之间进行分配,若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则分配难度将会加大,将无法精确地核算出废弃物的成本,从而无法分析出哪种产品造成的高废弃率,企业管理者也就无法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相反,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时,分配难度下降,通过实施物资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较精确地核算出废弃物的成本,以及反映出相关的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企业针对性的改进设备和完善相关流程,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2、分析对象,设定物量中心。

应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的特点来选定物量中心,且物量中心的数量要适当。数量过多虽然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但会大大增加物资流成本会计的实施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数量过少,则不能提供充分的信息为企业的减量化生产决策服务。因此,最佳的物量中心数量应该是在保证所提供的信息足够满足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物量中心,以使成本效益最大化。

3、确定数据采集期间。

应该在分析对象的特征、性质并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确定数据采集期间。一般的数据采集通常设定为一个月,但若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很长,超过一个月的,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设置。如重型机械、造船企业等,数据采集期间最好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

4、选定数据采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生产现场所使用的统计管理表格来进行测定记录,作为计测的原始数据;二是采用物量测定方法测量确定。如,人工成本可按照工时记录来确定,电力成本按照各厂部安装的电表记录来确定。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

(二)数据收集及

物资流成本核算的范围有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发送/废弃物处理成本。

1、物料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中所投入的全部原材料的成本,包括主要材料、副材料及辅助材料等。

企业应确定每种类型物料的投入产出量单位,如吨、千克等。以物量中心为核算对象按照合理的方法首先确定物量中心的投入成本,然后将物量中心投入的物料成本在其合格品和和废弃物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合格品的物料成本和废弃物的物料成本,通常选取的分配方法是物料的耗用量。

2、能源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中所耗用的水、电、煤、蒸汽等能源的成本。

转贴于

企业首先应按不同的部门实际耗用量来确定能源成本,然后以物量中心为核算对象按照机器工时分配出每个物量中心的能源成本,最后再以原材料的重量比划分出合格品的能源成本和废弃物的能源成本。

3、系统成本

系统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处理物料流动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折旧费和其它制造费用。

企业同样应以物量中心为核算对象确定每个物量中心的系统成本。如人工成本应以人工工时为标准确定出不同物量中心的人工成本;折旧费则是以机器工时分配给不同的物量中心。当系统成本为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则该物量中心的系统成本还需要按照原材料的重量比分配出合格品承担的系统成本和废弃物承担的系统成本。

4、发送/废弃物处理成本。

发送/废弃物处理成本:是指企业产品配送成本、废弃物的收集、搬运、整理、处置费用。

(三)物资流成本计算结果分析,寻找改进潜力点

根据以上物资流成本核算方法分别核算出各物量中心输出端的正制品(合格产品)和负制品(废弃物)的成本,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负制品比率高的环节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具体流程为:

1、明确生产中产生的负制品成本,及其种类、成因和损失规模;

2、粗略检验改善方法,明确改善方向和重点,制定改善目标;

3、分析改善的方法和可行性、预期的改善效果,并且确定改善措施。

下面以某企业通过物资流成本会计核算后显示的数据为例,说明如何根据物资流成本的核算数据,确定改善潜力的具体方位。成本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本以及废弃物处理成本分别为总投入成本34.6%和2.6%,总的负制品成本率为34.6%,其中19.2%是物料成本,在数量上占的比重最大。这意味着,物料的消耗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控制了物料成本就相当于控制了负制品的全部成本。

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第4篇

随着现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也造成了危害,近年来灾害频频,于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来说,应急物质管理工作不但是应急物流工作的前提,也是抢险救援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失去了物质基础的支持,抗灾减灾将难以顺利进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本文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商业经济;对策;应急物资;管理

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保障人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不但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是发展商业经济的基础。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与重大突发事故频频发生,例如:地震、化工厂爆炸事故,给我国经济与公共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在进行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时,生活恢复重建中,应急物资的支援是重要物资基础,因此,提高应急物资的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水平,对支撑公共安全系统、抢险救援工作具有宝贵实用价值。

一、现代商业经济下应急物资管理面临的问题

应急物资作为特殊物资,对于抢险救援工作来说,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以人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多种类、多数量地满足灾区需求,追求时间效益为目标的运输为主要渠道。因此,管理应急物资相对于普通物资而言难度系数更大,远远要难于一般普通物资。

(一)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颁布的《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关于应急物资管理模块的描述大多体现在如何储备应急物资上,而没有专门量身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应急物资的管来制度和法律法规匮乏,没有法律制度作为标准要求,实施起来无法可依,导致应急物资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二)应急物资管理的经费不足

物资采购费用、运营费用和储存费用是应急物资管理中的主要运营成本,而这些费用目前在我国采用分级管理政策,一般由中央财政系统和地方财政系统支出,目前该笔款项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很难确定经费的预算界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级政府的做法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在管理应急物资时,管理费用由中央政府按照库存量来拨款,应急物资管理的费用不够稳定,这样应急物资管理的相关经费就难以得到,有时为了扩大应急物资数量和储存规模时,缺少经费,各级政府更在自建仓库、购置物资上捉襟见肘。

(三)应急物资管理方式过于单一

供应不足、存储方式单一是当前应急物资的存储上最常见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应急物资储存管理方式采用的是实物储存的方式,虽然可以保证救灾物流系统运作的时效性、稳定性,这种方式在小面积的抢险救援工作中能够实时稳定地提供应急物资,但是对于长期的受灾和大面积的灾区需求,很难长久稳定地供应应急物资,在近几年来屡屡发生的重大灾害中,很多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不足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

(四)应急物资的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我国信息化产业刚刚起步,在应急物资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仍需要反复尝试,信息化管理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存在无法联网、数据库等技术信息非标准化、物资信息数据传输的速度非常缓慢,甚至传递错误的现象,无法实现网络共享,信息共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由于应急物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输到灾害地区,相比于普通物资而言更加重要,但如果信息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往往会导致灾情发生时救援指挥系统就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灾害信息,无法根据第一时间传递到的准确信息制定出应急物资供应方案,大大影响物资救援的效能,影响了应急物资的输出速度。

二、现代商业经济下应急物资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我们应急物资管理进行法制建设,应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的政策保障上升到法律高度,让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运输以及发放等管理工作的标准,从法律上对应急物流工作的采购、储备、运输、发放、协调工作进行政策支持。针对一些法制漏洞及存在的隐患,尽快成立相关负责机构统一管理应急救灾物资,完善国家发行的抢险救灾制度,由省、市一级的卫生、公安、武警、消防、民政、法律、环保、等部门组成,机构内的组织成员形成一套系统的物流管理。

(二)设计开发专项管理系统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民用的物流系统得以通畅发达、信息完善,当前信息社会主要是得益于成熟的商务信息平台提供的计算机软件服务。那么,要不断完善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与商业民用物流系统一样,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保障应急物资管理系统成功地实施运行,建立一套先进的、现代化的应急物资信息化软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该平台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安全性。

(三)优化储备资源结构

在今后的物资储备资源结构中,采购的应急物资需要考虑到物资的比例关系,根据地域的经济、人口数量、灾害风险、地理分布、地区交通、等综合因素去配置物资、存储仓库,针对灾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应急物资,例如:食物和水的比例,医疗药品和器具的比例关系,科学合理规划救灾物资配置网络,并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提前设计合理的采购方案,并进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灾害发生后,以实现储备资源结构的均衡,应急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输到现场维持人们的需求。

(四)多方面共同合作储备应急物资

在储备应急物资时,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实物储备方式,政府可以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当灾害事故发生之后,政府能够指挥企业最快时间内生产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的输出,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结合起来,不仅减少了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量,同时为企业带来了生产效益。

(五)将企业储备作为实物储备的补充

在储备应急物资时,各级政府可与企业进行合作,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实物储备方式,将企业储备(即生产能力的储备)作为实物储备的补充。当灾害事故发生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应急物资的输出,指挥企业立即生产应急物资,政府能够指挥企业最快时间内生产应急物资。这样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相结合,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结合起来,对于储存时间短的物资,不仅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减少了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量;而对于实物储备物资,为企业带来了生产效益,又间接扩充了其空间、库存。

(六)加强采购管理,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要根据需要的物资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应急物资的采购与储备,比如采购纱布与消毒水要与药品具有配比关系。比如医疗药用物资与医疗器材的配比关系,也要兼顾外部配比关系的协调。每类不同的物资也相对应不同的灾害类型,在配比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物资间存在的结构需求。在以前工作中,往往因为物资种类配置比例不合理,配比物资与灾害类型不对应,导致物资闲置或短缺。所以我们预先设计采购预案,日常物资管理中合理储备对应各种灾情的物资。那么就可在第一时间及时供应灾区的物流工作,满足灾区物资需求。

三、总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商业经济模式的发展,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离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未来应急物资管理模式将更加科学、合理,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伟珂,花翠.基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视角的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运行模型研究[J].灾害学,2015,02.

应急物资储备范文第5篇

7月22日,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会,介绍《泰安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规划有关情况,并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规划》制定九方面主要任务,搭建起全市应急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

 

近期,我市印发了《泰安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规划》首次全面分析了我市重大风险及应急保障能力现状,在有效衔接省级规划的基础上,立足我市实际,结合这次疫情应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统筹考虑公共安全领域四大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针对需要启动Ⅰ级、Ⅱ级响应级别的情形,系统谋划构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系统制订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举措。

 

《规划》首次全面构建我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框架体系。制定了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和物资、医疗、科技、装备、交通、通讯保障等九方面主要任务,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搭建起全市应急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步编制了《泰安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围绕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加强生活保障类、医疗卫生类、抢险救援类、特殊稀缺类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同时,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以二至三年为周期编制行动计划,压茬推进,确保规划有序实施、落到实处。

 

《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对前瞻性问题的把握,将中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贯通。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泰安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到2030年,建成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特色鲜明、全面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

 

 

近两年市内航空救援实现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

 

同时,我市印发了《泰安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2)》以及《泰安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其中,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2)是十年规划的落地第一步,明确了未来两年“路线图”。近两年的重点任务包括,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上,全面建成市县综合和专业应急指挥平台,应急信息一体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科学高效的7×24小时应急指挥保障体系;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综合及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完成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打造市县建成区5分钟灭火救援圈,6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基本实现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全覆盖,市内航空救援实现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上,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支撑、县级储备为基础的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2022年底生活保障类物资政府实物储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实现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有效救助;在应急运输体系上,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阻断道路24小时内应急抢通率明显提高;在应急卫生医疗体系上,大疾控体系构建基本完成,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达到1670张床位以上,县级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设置1处以上符合标准的集中隔离备用场所,储备房间不少于400个。

 

到2022年,初步形成具有泰安特色的应急保障体系框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市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使用单位相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泰安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明确了各方职责,优化了物资布局,明确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政府、企业(商业)、社会、使用单位相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为辅助、社会化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