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颂老师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听了这个故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你比较赞同哪一种做法呢?
实际上,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求同思维所造成的。我们在无意识中已经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否认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了只是接受的被动载体。因此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缺乏创新意识,特别是在写作上体现更为明显。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一再提醒:写作要有新意,要会创新,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但学生或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或为了考试时确保万无一失,在写作时总是套用旧的格式:即使文章的开头总忘不了一句,我经历的往事像天上的星星(或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多,现在我只撷取最亮的一颗——记事的文章写作主线总是以《小木船》《羚羊木雕》的情节为模型;提到蜡烛,学生总要赞颂无私奉献的老师;提到老师总是比作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路人;提到明月,不忘“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望祖国的统——在学生的头脑中,正确与错误,伟大与渺小,争议与邪恶,早已成为定论,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他们笔下:乌鸦是不能赞美的,因为人们早有结论,乌鸦是不祥的象征;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因为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典型;老师是永远值得赞美的——这样毫无新意可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厌烦,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从而影响写作效果。其实作为老师,完全可以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引导学生去创新。
比如,乌鸦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的做法就是可以借鉴的,假如我们一味的敲掉乌鸦的不足,而忽视其优点,则很容易让学生对事物美好的一面的忽略,甚至扼杀,而狗咬耗子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耗子不再危害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它不像猫那样善于捕捉罢了。而这句话的本意是否也暗示学生不属于自己该管的事就不要管,进而是学生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呢?老师固然值得赞颂,但也有可指责之处。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看问题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我们要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件事。
云,灰色.
一片灰色的大地.
渴望甘霖的滋润.
天使,是最美的.
飞过天空,
为天空染上新色.
作为一个天使.
她用爱灌溉了万物.
丝丝缕缕,
飘洒在空中,是梦的起航.
洋洋洒洒,
飞舞于心涧,是天使的泪水.
为了大地,
天使不惜用眼泪去换取
那一张张笑脸.
天使的泪,
其实是上帝赋予的礼物.
珍贵的象征.
可是她,
却为了更多的珍贵
付出了自己的珍贵.
天使的泪,
纷扬却换来了更多的笑.
天使的爱,
存在于世间.
因为雨,
把更多的爱传到了人间.
天使,
不曾飞过.
天使,
如此的简单.
又如此的美丽......
-----THE END-----
PS: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里要写的一个片段.根据我们新学的课文<雨说>来写篇赞颂雨的文章.我就写成诗了,因为原文也是诗的.写的不好,别介意哦~不多说了~还要去上课呢~Bye-bye~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做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拉线在手,指明方向
在学生对阅读的文本还没有初步掌握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不能让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闯,随时都会栽跟斗。指明方向,引入这个环节最为关键,引入的“道具”,引入的“手段”都要服务于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以《金色的脚印》一文为例,引入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认识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狐狸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说,也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本篇文章中的狐狸和他们以前印象中的狐狸是不太一样的,让学生对课文获得初步印象。在再读课文时,我又抛出了以下两个问题: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设计旨在为孩子们引路,孩子们会朝着老师指明的这个方向去深入阅读课文,不会毫无目的地乱闯,老师牢牢地拉住了那根风筝线,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二、风筝起飞,拓开思路
在老师的引领下,让风筝在收收放放中徐徐稳健地起飞,在起飞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翅起飞,自读自悟
让风筝展开翅膀开始在空中试飞,即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书。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就是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文本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以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特别是上略读课文时,我坚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地阅读,采用多种方法读,如默读、朗读、速读、泛读、精读、背诵等等,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读读背背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是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四、自由飞翔,展开想象
风筝起飞后让它在空中自由飞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的目的就在于怎样点亮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让学生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爱阅读的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上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我安排了小练笔进行拓展延伸:(二选一)①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②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寻找象鞍的场景,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走进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我还对孩子们说,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课外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等故事。通过同类型的作品的阅读,不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小要有一颗爱动物的心。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母亲》。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站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就是感恩。感谢老师同学的支持,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感谢母亲的培养,因为谢着这些,我今天便站在这里了。说道感恩,不知道大家的第一个念头要感恩谁,我第一个想起得就是我的母亲!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每这首《感恩的心》在我的耳畔响起,都会滋生出不同的感动。其个中滋味,相信在坐的每个人都有体会!
与其说这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感人不如说这首歌的由来与内涵更催人泪下,激人奋进。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她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那双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她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那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是因为不放心她吗? 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落。就这样,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那双眼睛终于闭上。这段故事我曾经读过不下 10遍!每一遍却都有不同的感动!确实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母亲得恩情是我们做儿女得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回想我曾经的几次意外伤害,在医院醒来的第一刻见到的总是母亲,您用棉签湿润着我昏迷后容易干裂得嘴唇,用温热得毛巾小心得擦拭着我受伤的脸庞。几天几夜不知疲倦的守候在我的病床前!前几年的一次暴风雪很短暂的车程,因为路滑,骑车行驶困难,平时两小时的路程,那天行驶了六个多小时,或许是因为当时年纪小,也或许从没在自己的心里衡量过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竟然不知道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母亲竟一个人在车站打着伞等到凌晨一点多,一个人在车站门口足足站了四个多小时。下车时,当我看清这站在鹅毛大雪中的人是母亲时,我第一次被这人间大爱感动的说不出一句话,含着泪说声谢谢是我当时唯一能做到的!
来到三苏祠,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棵又高又壮的银杏树,微风一吹,它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微笑着向我们点头。它已经活了300余年,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沿着走廊上去,是苏家大院,大院的横匾上写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文献一家。横匾的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院的正中央是正殿,正殿里有三苏父子的塑像,苏洵手中拿着书,看着前方,像在背诵诗词;苏洵的左边是苏辙,他手中拿着扇子,像在审判案子;苏洵的右边是苏轼,他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我情不自禁地说:“三苏父子多有文化呀!”
正殿的左边是三苏生平列馆,那里有苏轼的行踪图,他走遍了北宋的江山:有江西庐山、杭州西湖、小峨眉山……他在这些地方写过很多诗词,比如在江西庐山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看见了苏轼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豪放性格。咦!那屋宇般大的“山”字是谁写的呢?原来是苏轼在连鳌山用扫帚蘸泥土写的。
正殿的背后是蜡像馆,那里的蜡像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样,那里面还有好多故事呢!有乌台诗案、画扇判案……
走出蜡像馆,往西走,我们来到了东坡盘跎像,苏轼半躺在石凳上,像在欣赏中秋之月,吟诗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