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念奴娇昆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念奴娇昆仑范文第1篇

昆仑南疆之行,使我激动不已,这里的人、色、光,是那么浑然一体,天人合一。阳光从白杨树间、从土黄色的房屋上,从塔吉克老人、维吾尔少女身上洒落,一切都在闪动,在光与色、动与静之间,我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所感动,试图要竭尽全力捕捉到什么……

新疆古称“西域”。巍峨的天山气势磅礴地横亘在中部,它是历经无数劫难而又从不屈服的历史见证,从遥远的蛮荒年代起,就俯瞰着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在天山南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它无私无畏,消融冰雪,造就了无数条急流大川,飞湍直泄,把生命的种子、创世纪的魂魄,连同灿烂辉煌的古西域文明一起注入了塔里木、注入了准噶尔、注入了苍茫辽远的中亚大草原,哺育着一代一代守土敬业、不畏、垦殖边地的各族人民。他们和睦共处,休戚与共,以勤劳智慧的双手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执著追求,拼搏进取,创造了著称于世的西域文明。那常年奔腾不息的地下长城坎儿井,那历经风霜光辉不灭的千佛洞,那保存迄今令世人叹为观止的高昌故城和交河遗址,一座座超越时空的历史丰碑,一章章雄浑悲壮的千古绝响,高扬着生生不息的传统精神,呼唤着人类文明的良知,昭示着功盖千秋的业绩,在高度发展的历程中,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昆仑神话、阿尔泰岩画、维吾尔的双璧——《福乐智慧》与《突厥语大辞典》,龟兹石窟、十二木卡姆套曲,灿若群星,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这片沃土上多民族文化璀璨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在中亚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圣殿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贯穿了世界四大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明星般地升起一道绚丽夺目的灿烂光环,五彩缤纷、光华四射。欧洲的传教士,阿拉伯、波斯硕彦学人,近代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斯坦因、勒柯克,无不为这圣土上的稀世瑰宝所惊叹与折服。著名的考古学家马里奥·布塞格里在他的著作中,盛赞西域多民族历史文化,他写道:“新疆库车的千佛洞壁画,确实是所有中亚艺术的一个高峰,同敦煌的广大绘画一起,构成了形象艺术的最丰富复杂的整体。”但鉴于历史的纷繁变幻,灿烂的西部被湮没了,辉煌的西域文化沉默、衰落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黑暗西沉,光明东升。新疆的和平解放,使各族人民扼住了历史的缰绳,成为古老而富饶的西域故土的伟大主人。他们裹挟着强劲的昆仑、天山、阿尔泰雄风,在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一路高歌猛进,承前启后,奏响21世纪的雄伟乐章。

中华大地的峻峭高山和低洼盆地,以及酷寒和奇热,都在新疆汇聚一堂。这使得新疆的自然景观独特雄奇,风格豪迈。中部天山两侧的准噶尔、塔里木盆地,如同一只巨大神鹰的一双矫健大翼在舞动;而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南部的昆仑山,如同两只雄视屹立的巨鹰,三山一并高瞻远瞩,守卫着伟大祖国的西部边陲。雄雄三山,性格各异。北部阿尔泰山,埋藏珍宝,号为“金山”;中部天山,银装素裹,云海苍茫,称之“凌山”;南部被尊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以它的瑰丽神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士人讴歌礼赞。围绕这蜿蜒千里盛产美玉的峻极山峦,产生出许多美妙的神话和传说。

昆仑山是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上起过重大影响的一条山脉,也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记载最早、最多的圣山。昆仑山受到古人极大地崇敬,被认为是“地之中心”、母亲黄河的发源地,华夏祖先黄帝所居之“圣地”,还被赞誉为“通天”之山。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化系统的融合》一文中指出:

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有独特地位的神话中心,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夸父逐日、共工触不周山及振滔洪水、禹杀相柳及布土、黄帝食玉投玉、稷与叔均作耕、魃除蚩尤、鼓与钦邳杀葆江、烛龙烛九阴、建木与若木、恒山与有穷鬼、弈杀 窳、西王母与三青鸟、嫦娥窃药、黄帝娶嫘祖、窜三苗于三危等故事,都来源于昆仑。山上还有壮丽的宫阙、精美园囿和各种奇花异木、珍禽怪兽。而保持长生不死,更是昆仑山最大的要求,他们采集神奇的草木,用了疏圃的池水和四大川的神泉,制成不死的药剂。凡是有不当死而死的人,就有群巫用药把他救活,这真是一个雄伟的、美丽的、生活上最能满足的所在,哪能不使人向往这一神话世界呢?

昆仑山以它的神奇瑰丽,引得后世人们对其寄以莫大的兴趣和神往之情。

念奴娇昆仑范文第2篇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6、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10、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1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17、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1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19、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23、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2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8、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3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3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3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3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占领南京》

35、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8、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3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0、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羌村三首》其一

4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4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4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44、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相和歌辞·阳春歌》

4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6、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47、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4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0、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5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5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5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5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58、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5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0、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

61、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6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6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6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6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6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69、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7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1、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72、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早春寄王汉阳》

73、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赠何七判官昌浩》

7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75、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7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77、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

7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9、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8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8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8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8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85、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游水西简郑明府》

8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8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89、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9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91、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

92、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杂曲歌辞·行路难》

9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94、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95、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96、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下途归石门旧居》

9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9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0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10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0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10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5、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10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108、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10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10、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杨叛儿》

1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1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1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1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17、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

118、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11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2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2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2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12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2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27、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128、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邯郸南亭观妓》

12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1、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13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1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34、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135、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136、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137、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138、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游水西简郑明府》

13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140、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4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43、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4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4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4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14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14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14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5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15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52、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

15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叹》

15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5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15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57、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15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5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6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6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6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16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16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16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6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168、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6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170、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7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72、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

17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17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75、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176、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177、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17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7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18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182、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18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84、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185、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8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18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88、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189、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9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9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9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念奴娇·昆仑》

19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9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96、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9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9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9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200、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20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20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20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20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20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20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208、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09、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21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21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占领南京》

2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1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2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7、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月夜金陵怀古》

21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21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220、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

22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22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223、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224、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22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26、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22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228、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229、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3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23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3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念奴娇昆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 经典 心智 培养

中图分类号:I0-03

引言

余讲授中国文学经典这门选修课之初,有一理科男生在课间,忽提问曰,“老师,学文学有何用”?余始愕然,文学之用,不言自明,何有此问。稍迟疑作答曰:“人生有三急,一急即如厕,急后应洗手,乃习见之大白语;千岩万壑争流过,只为从你指尖划过,则诗意盎然,雅俗之别,判然分明,尔说文学有何用?”又君不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当代大学生之诸多负面事件:如有犯罪者,大学室友之间因平时琐事,或挥动屠刀,或暗地下药,造成不可挽回之惨剧;又有心理脆弱者,厥惟考试之失败,恋爱之告吹,交际之不善,则或疯或颠,甚而轻易结束己之生命;有荒废学业者,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陶醉于二人世界,或奔波于各种兼职的路上;有视社会之不公为理所当然者,有报道称很多大学生承认社会之诸多不平等,而且对所谓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及拼爹的生存法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和理解,苟彼等之徒他日掌有话语权,怎有可能推动社会之公平、公正呢;有恬不知耻者,或恋爱当众搂搂抱抱、亲昵至极,或善与教师周旋以期得到格外之照顾,或大考小考公然作弊而脸不红、心不跳……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其人格与精神素养已和一般民众无别。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理想信念淡化、民族精神流失、人格心理不健全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推其原由,盖是吾国高等教育功利教育观念之流弊日久,崇尚科学主义与唯智主义,重知识传授而于学生之心智人格培养却付之阙如。又高校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引发出更为严重的后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自身的工具化。商品经济观念大行其道,“全民皆商”之实用主义思潮泛滥成灾,文学亦远离其本质――如超越社会形态、政治系统之制约而对人心之畸形加以矫正,作家匍匐在金钱脚下[2]。精英文化没落,大众文化起而代之,“在这种文化的转型中,知识、文化、美学逐渐贬值,金钱、物质的地位迅速上升,文化也被看作一种消费品,一种提供快乐、消遣甚至感官的手段。艺术不再是陶冶灵魂、认知世界、阐释人生和表达理想的一种美学,而变成了一种精神快餐,它只需要提供一种‘吃’的,一种立即消失的热能,而不需要提供促使身体发育、健康、成长的维生素和蛋白质”[3]。是以学生浸染于社会之流习中,精神被异化之,人格被污秽之。而古今中外贤哲皆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元典作品于人格之熏陶具有莫大之功效。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称:“读诗使人灵秀”。 古人亦云:“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而“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故本文拟从自我之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中国文学经典对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在心智人格培育方面的作用。

一、 明道知善之心

有学者云,“文学即人学”。又中国文学经典之内涵异彩纷呈,最为人瞩目者乃是明道知善之心的塑造。如屈原之伟大人格,高尚之情操,是后世文人竞相追慕之楷模。其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中反复诉说自我人品之皎洁,希图感化人群,谋求国家之福利,愤恨君主之昏庸,小人之贪婪,众芳之凋零,于决绝之词中犹不忘其“美政”之大道,终而从彭贤之所居,自投汨罗而死。“其献身社会,至不惜以体魄殉之,此志真可‘与日月争光’,精神不死矣”[4]。近代著名贤哲梁启超称:“屈原性格诚为积极的,而与中国人好中庸之国民性最相反也。而起所以能成为千古独步之大文学家,亦即以此。彼以一身同时含有矛盾两极之思想;彼对于现社会极端的恋爱,又极端的厌恶。彼有冰冷的头脑,能剖析哲理;又有滚热的感情,终日自煎自焚。彼绝不肯同化于恶社会,其力又不能化社会,故终其身与恶社会斗,最后力竭而自杀。彼两种矛盾惟日日交战于胸中,结果所产烦闷于为自身所不能担荷而自杀。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以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5]

《诗经》三百篇,是中国文学经典中的又一华章。一言以概之,“思无邪”。如《无衣》者,抒发同仇敌忾之豪;《株林》者,讽刺陈灵公之可耻行径;《黍离》者,悯时伤乱,忧世忧生。孔子谓之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后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辈悉以继承风雅传统自任。李白有感于比兴之义日微,佻佞之风日炽,出以匡时救弊之心,尝作《古风》诗以剖之,“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足见其对孔子精神之认可,即借手中之笔明道传善。而儒家经典中笃好君子之精神,鄙薄小人之行径,崇尚修身和养德,淡薄名利与等,对历代世风和人格培育皆有不可估量之功德。《大学》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杜甫在朝任官时,不避危险,面折廷争;后其身遭天宝之乱,飘荡流离,故笔墨转向现实之诸多苦痛,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用写实的笔调表达其忧患仁物之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仁爱之对象又延及世间一切有情生命,这是佛教众生平等观对儒家人格之扩充,如《题桃树》诗言“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秋野诗》云“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杜氏又承袭“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光辉人格传统,以尖锐之笔痛斥当权者之种种不堪行为,耳熟能详者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日常生活中,“疾恶怀刚肠”之杜甫对“攀龙附凤势莫当”(《洗兵马》)、“翻手作去覆手雨”(《贫交行》)的庸俗者,也即是孔子口中“贼德之乡愿”表示了极大地厌恶,不肯与此辈苟同。是以杜甫被后人目为“情圣”,有“释迦基督担当人世罪恶之意”[4]。

又宋词以绸缪婉转著称于世,主题则率是爱恋、相思之欢愁。然兹种文体,发展至子瞻、稼轩、岳飞、二张诸人,横放杰出,扫空万古,补之词磊落之气,家国之怀,超迈之情。如子瞻之《卜算子》,幽人孤鹤互喻,而“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而句,则是词人人格精神之写照:宁愿饱尝不为人理解之苦、仕途蹉跎之伤,也依然坚守对理想之道、人性美善之追求,绝不妥协。稼轩之《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对得势之小人发出了严厉之警告。而张元干之《贺新郎》,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鼓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如许”之语,不仅有悲壮之音,而且敢直触龙鳞,,亦可歌可泣。刘辰翁之《玉楼春》称:“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风格遒劲,足振懦夫之志。

总之,中国文学经典中充盈着对光辉人格之歌颂。中华民族精神之仁民、爱物、知耻、好义、弘毅、敬畏等人性美的因素,在古典作品中触目皆是,且以感性之优美形式化掉学子们身上之庸俗心,矫治拜金主义带来的心灵畸形,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系统对人格之制约,而生发彼等好善明道之心,以追求自我精神之丰富厚实。

二、 审美诗意之心

在教育史上,德国哲学家席勒最早提出了审美教育(aestheticedueation)这一概念。席勒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6]我国教学加先生继其踵,亦倡导美感之教育,其云“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即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之外,一无杂念。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是则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著也”。[7]可见,明道知善心之培养,首要者则是审美诗意之心的唤醒。

中国文学经典课,是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体。人文性教育,即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载体,强调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文化价值等。而审美性教育,则应通过具体作品之诵读赏析,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彼等之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美,丰富多样,概言之,有语言之美。古人之诗文,均崇尚文字之锤炼之功,所谓“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者是也。如林逋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兹二名句乃化用江为之“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但两字之换,却有点铁成金,化朽为奇之效。细体味之,疏影,写出了梅之精神,横斜,描绘了梅之姿态,清浅传出水之透明,映衬出梅花之淡雅;暗香是视觉不可感的幽香,伴之以隐隐约约的浮动,再加上月黄昏之朦胧,从多方面烘托出梅花之高洁淡雅,意象间的组合是和谐统一的。而江为的原作有瑕疵,竹的直立与横斜相矛盾,桂香是强烈的,亦与浮动之隐约不太协调。又姜夔之《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窥”字亦堪玩绎,明明是敌人践踏吾之国土,造成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但词人却唯用偷窥之“窥”,后文又言无情之草木俱厌战事,结合之,则反映了姜氏擅用冷笔来淡化情感,此亦是其清空峭拔词风形成之重要因素。有音乐般之节奏美,如《诗经》三百篇常采用重章叠句之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俞平伯先生即云“古代诗乐同源,歌诵一贯,三百之所以可诵可弦可歌可舞也” [8]。近体诗,在唐代成熟并风行于天下,其在字数、对仗、平仄、押韵方面悉有严格之规矩,节奏上具有美感,适合吟唱背诵,故中小学教材多选录之。词曲,本是被之管弦、娱宾遣兴之作,是以柳永之《雨霖铃》,须妙龄少女浅吟低唱,而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宜关东大汉慷慨悲歌。有情感自然真挚之美,如乐府诗中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极凄惨沉痛,据传民国梁任公讲此诗时,泪落沾襟,不能自已。南朝《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语极朴拙,而深情自见。李商隐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无题诗句,以迷离恍惚之言出之,而缠绵悱恻之情,跳荡于笔墨之中。……其例实多,不暇赘引。有风俗之美,例如南宋诗人范成大之《四时田园杂兴》,涉及到十二世纪江南水乡生活的诸多方面,纤细毕登,鄙俚尽录,曲尽吴中农圃故事矣。有意境之美,厥为中国古典诗、词、散曲之审美精髓,是作品中情与景的相互融合。如《湘夫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句,融情入情,以景染情,写沅湘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之凄凉、冷落,构成了一个优美惆怅的意境,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迷惘感伤的基调。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自此出者”(《诗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破除学子们天然存在的对古典经典作品之隔离感,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须教师用自己之兴发感动的体验去诱发、引导、示范莘莘学子去主动领会作品之意蕴,在诵读、赏析之反复把玩、含英咀华中,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情景再现、迁发联想等鉴赏之基本方法,与古典作家比翼齐飞,进而获得审美愉悦,采撷更多瑰丽的奇葩异卉。

三、 辩证哲思之心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不惟能引发读者之明道知善、审美诗意之心,亦能让读者沐浴在理性之光下,从而在心中开放出活泼之哲思花朵。例如历代咏叹贾谊之作品,自司马迁之《史记・屈贾列传》始,率以哀叹贾谊怀才不遇为作品之主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之《贾生》却独辟蹊径,其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首二句从正面着笔,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之器重推服;第三句举重若轻,用“可怜”、“虚”三字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之重贤举动产生了怀疑;尾句点出文帝虚心垂询贾生之目的,竟不是治国之策而是鬼神之道,在问与不问的对比中,暗寓着辛辣的讽刺与深沉的感叹。而整首诗之艺术魅力就在于,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等方面,均表现了艺术上的辩证法,让人感受到了跌宕起伏之思维美。然此诗的主题,却是在讥讽时主和可怜贾生中,寄托了李义山自己怀才不遇之悲哀,有因袭传统的因素。但王安石之同名作《贾生》却称:“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此诗以采用两个反问句,将身遭贬谪却谋议施行之贾谊,与身居高位却进言尽废之达官贵人相对比,突出了贾谊之卓越才能与文帝之识贤爱才,反映了王安石眼光之犀利与史识之高超。

再如古乐府古题《明妃曲》,自汉代以降,文人墨客皆喜咏叹之,主题要未出“悲怨”二字,虽唐宋卢照邻、李白、杜甫、欧阳修等诗文大家亦未能脱其规矩。而王安石之作,却戛戛独造,自成一家面目,其诗在三个方面一反俗套,一是“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含蓄地揭示明妃之悲剧不是缘毛氏之私欲,而乃因皇帝之昏庸;二不是就事论事,而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由昭君之悲引出更多美女失宠之悲,以致联系到士子不遇之悲,翻转出古今中外“人生失意”之永恒主题;三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虽引起他人之诋毁非议,但实际上却超越了狭隘的家国之观,表达了人世间最朴素的感悟:人生之至乐者,乃是遇到一知心人。

此外,因入唐以后,禅宗之思想风靡于世,崇尚自心之参悟与当下自省,是以禅门老手之诗往往有立有破,随说随扫,随唱随呼,机枢甚密。学者袁行霈《诗与禅》一文即指出:“诗和禅都需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示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使它们有互相沟通的可能。”而两宋文人,深契禅理,所撰之优秀诗词,率有理趣,堪为代表者,当是眉山之苏轼。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兹诗巧夺天工,在动态的景象中寓有哲理:一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须臾碧波如镜、水天相接,人生之阴晴顺逆不也是变化无常而有常。苏轼之“世事徐观去梦寐,人生不信长坎坷” (《送蔡冠卿知饶州》),“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等诗词,均表现了诗人善于从自然界的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希企达到去任自由、物我皆忘、回复自然澄澈的境界。又其名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妙揭象外之理,从虚出传神,反映了庐山无处不美,“胜绝不可胜谈”的特征,同时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黄庭坚盛赞曰:“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清人赵翼评曰“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作,断难出色。东坡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宋金三家诗选・坡诗选》)。

可见,元典作品之光辉,还在于迥异与他人之固有观念,余辈可从中感受到一颗不拘于庸俗常规之活泼心、思辨心。苟能学之,吾国人之精神,当如前人诗中所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5).

[2]周裕锴.历史与价值的冲突――关于商品新秩序下的文学思考[J] .当代文坛,1989(4).

[3]高力.精英的黄昏与人文的落日――世俗化浪潮中的陈凯歌[J] .电影文学,2002(4).

[4]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6](德)席勒德),张玉能译[M]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A]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C] .北京:中华书局,1981.

相关期刊更多

海内与海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归国侨华侨联合会

21世纪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共青团中央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