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哥特式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63-02
一、哥特式风格的来源与特点
哥特(Gothic),又译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服装主要是受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服装风格,其风格不断地被时尚界的设计师所采用和创新。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色彩上表现为黑色或者暗色;造型结构上采用纵向的造型线条褶皱及捆绑束腰设计;饰品中十字架等银饰品居多;装饰上表现为锁链和铁钉的搭配;材料上蕾丝、丝绒、鱼网布等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风格在各大秀场中的体现
如今,哥特式风格已经在艺术、设计等方面广泛应用,其中时尚设计界已经把哥特式风格很好的应用。在2015各大时装周上,能够看到很多体现哥特式风格的优秀设计作品。
(一)巴黎时装周
在2015年巴黎时装周上,不乏能看到哥特式风格的服装秀。Guy Laroche2015年秋冬时装秀上(如图1),设计师尝试将金箔用在时装中设计,同时镶嵌着褶边的武士裙,天鹅绒,黑漆蕾丝,充满了哥特式的风格,魅力十足。同样在2015巴黎时装周上,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2015春夏系列也展现了哥特风格(如图2),也是继上一季秋冬系列的哥特式茧形设计后再次体现哥特风格。设计师将男装中的设计运用到女装中,采用剪裁、黑白色拼接、抽象的图案、透视、破洞及混搭展现了哥特式风格,极具艺术的美感。
在巴黎时装周上,另外一个极具哥特式风格的Givenchy 2015春夏系列成衣秀中,钟情于黑暗哥特风的现任Givenchy女装设计师Riccardo Tisci将女性打造得柔美且干练。设计中采用捆绑式结构和线条设计、条纹及十字图案的个性化设计、柔美浪漫的蕾丝面料将服装带来了复古与现在的时尚气息。
如图3(a),该款服装采用白色波点的镶边设计、胸部塔尖的结构设计、隐约的镂空设计以及主黑色调带给人一种复古而神秘的味道。如图3(b)所示,上衣中十形字图案的设计既有哥特式风格的复古元素,整体又不失现代的时尚。如图3(c)中采用捆绑式的绳带在腰部产生神秘的透视感,同时配以腰部的合贴结构设计。图3(d)中采用绳带形成的鞋子束缚感十足,造型上设计独特,整个脚面的束缚带来了线条美。
(二)纽约时装周
黑色调或者暗色是哥特式风格的色彩表现。黑暗,不仅冷酷、神秘的象征,同时还有高贵大胆的气质。2015纽约时装周上(如图4),王大仁在其Alexander Wang 2015秋冬女装秀上,呈现了冷酷、帅气、干练又极具大胆的哥特式风格服装。秀场中,模特凌乱发型、黑色反光皮革与嵌金属边的配饰、收腰细节的透视装刚柔并济,以黑色调为主的服装充斥着皮革、铆钉、金属、睡衣、厚底靴等各种元素,哥特风格十分明显,同时充斥着阴暗冷酷的情调,诠释出独立、怪诞、直率的个性。
(三)东京时装周
在东京时装周上,哥特黑暗震撼全场。ALICE AUAA 2015春夏秀场以幽蓝的氛围(如图5),将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恐怖的古城堡中,整个秀场服装采用不同材质面料拼接混搭的全黑服装,身体捆绑绳带,紧身收腰的透视装以及一丝闪耀的钨丝灯光,将哥特式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结语
哥特式风格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年代,哥特式风格已经影响人们的服装审美需求,同时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服装设计师。设计师能够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到宗教色彩、建筑美学、服饰性别化差异,进而丰富现代服装的设计形式。现如今,巴黎、纽约、伦敦、米兰、东京等各大国际时装周上都能够看到哥特式风格的服装,可以说哥特式风格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时装设计中。时装设计师通过对哥特式风格的传承与延续,并大胆的创新给时尚界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和灵感体验。可以说,哥特风格将更多的影响现代服装设计,为服装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僵尸新娘》;哥特风格;隐喻
一、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起
美国人蒂姆•伯顿导演的动画电影《僵尸新娘》在2005年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一周时间票房便攀升至全美第二,并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奖提名。
这部长篇定格动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三个方面。(1)制作。每一个登场人偶都是用铝材、不锈钢衔接而成的骨骼以及硅胶皮肤组成,偶形精致且逼真。同时制作人员在人偶的头部内安装了精密的机械来操控表情变化,营造出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2)表现手法。蒂姆•伯顿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在一场包办的婚姻中,暴发户儿子维克多即将迎娶没落贵族后裔维多利亚,而阴差阳错下维克多将婚戒戴在了已故的僵尸新娘艾米莉的手上,并来到了地下世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3)风格。典型的哥特风格。哥特氛围弥漫于整部影片,从角色造型、背景道具设计,到主题表现上。
二、哥特风格
哥特风格(Gothic)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最初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用于表达对中世纪文化的否定态度的术语。现在因为它独特的魅力而被大众文化所青睐。从建筑到文学,再到各个艺术领域,哥特风格被不断拓展。“对黑色的偏爱,拥有着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1]可以作为当今哥特风格的一个简单涵盖。
早期的哥特风格是一种建筑形式,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如闻名遐迩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高峻尖峭的外观、顶部直立的尖塔以及四周狭长的尖拱花窗和内部数十米高的拱顶,体现着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在《僵尸新娘》中,维多利亚的家以及教堂便具有这种建筑造型风格的特点。门窗、拱顶和建筑的细节都是尖的,教堂同样拥有着尖细的钟塔和花窗。在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脱离了罗马艺术形式的哥特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而哥特文学的产生彻底将哥特风格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哥特风格的小说通常利用阴森的场景、怪诞的人物形象以及惊悚离奇的情感故事来体现恐怖、死亡、悲痛的感觉。如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荒凉的小镇、残破的废墟、孤僻阴险的主人公以及他们被所爱的人出卖、唾弃的悲凉故事无不展示着人类自身阴暗的一面。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哥特文学的巅峰之作的爱伦•坡的小说中更是充斥着一切和恐怖相关的元素,古堡与坟墓、鬼怪与死尸、谋杀与复仇等。爱伦•坡曾指出一个美丽的女子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僵尸新娘》的内容讲述深受其影响,在片中艾米莉正是一个遭遇谋杀的美人。而动画中也不乏幽暗诡异的场景运用,形体比例怪异且心怀鬼胎的人物塑造,以及死人要与活人结合的离奇情节。可以说《僵尸新娘》是哥特风格的完全视觉再现,既不忌讳暴力血腥的使用和表现,又能以哥特的独有形式体现自己的特色。
三、哥特风格与隐喻
从表象上看哥特文学之后的哥特风格似乎在宣扬堕落和罪恶。但事实上,在迷恋死亡的气息及离奇怪诞的表象之下,哥特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就如同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所说:“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2]只有对阴暗事物进行夸大并强有力地渲染,才能触及人的内心并产生瞬间被征服的体验,激起对生命、死亡、欢乐、痛苦、永生、孤独等哲学命题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创作者真正的意图。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刻画了残忍麻木的吸血鬼形象,他们只为满足胸腔中迸发的欲望而活,唯有吸血鬼路易不愿成为贪欲的傀儡而在道德和良心中挣扎。人们借由他的眼睛看到灵魂丧失后的空虚和可悲,并领悟到影片是对精神已死的现代人的影射。“这种领悟并非是电影直白地叙述出来的,而是‘画外之音’。隐喻是这种画外音获得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通过隐喻的使用,表象的事物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从而蕴含着另外的意义。
在《僵尸新娘》中,隐喻被巧妙地使用在动画的叙事策略中。动画塑造了两个世界――地上人世和地下鬼界。地上世界满是带有笔直线条、狭长门窗的灰色建筑,它们与空旷的空间形成的对比似乎在诉说着不近人情、严肃以及刻板的生活现状,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和温度可言。地下鬼界的黑色古堡,则是倾斜的线条、扭曲的门窗,充满动感。打破常规的还有本该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们,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在酒吧中喧嚣和歌唱,充满无限幽默和活力。生者虽拥有血肉,但却充满死寂和绝望;死者虽化为白骨,但却真正热情和美好。常理的颠覆并没有阻碍观众的理解,因为构成两个世界的概念都是我们认知经验中的一种极端折光。隐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跨概念域的对应”[3],能够在不同概念之间形成关联,它如同一把梭子将这两种意象对接和叠加,用生或死的部分概念结构来构造了另一个概念。观众也正是借助隐喻思维将这两个看似全新的概念相联系并得出合理的解释:死亡、鬼怪等一切不可知的事物并不是真正可怖的源头,真正可怕悲凉的是人性感情的缺失。
回过头来看哥特式建筑,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外观和精湛的技术,而是在建筑的形态、装饰等组成部分中所赋予的意义。例如,哥特式教堂的宽高比为1∶3,造成了惊人的垂直效果,喻指连接天堂,而圣坛高处的花窗将绚烂的光线引入暗淡的殿内,喻指天堂之光从这里洒下,就是这样一个富含宗教语言并突破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使人们沐浴在不同以往的明亮且优雅的氛围内,符合了人们追求光明、崇高和自由的意念。哥特式教堂本身作为一种隐喻“在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无、神启与希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4]。《僵尸新娘》中的建筑造型也是有其用意所在,尤其是动画中的那座和小镇有一桥之隔的教堂,没有一丝光亮的它与阴云密布的夜晚融为一体。虽然拥有着哥特式教堂尖顶窗、尖拱和尖钟塔的基本特征,但在外形上却显得低矮笨重,不具备哥特式教堂升腾的气势,仿佛是剔除了崇高信仰的空壳,又仿佛是有意突出 “尖”的特点,给人以尖利不可靠近之感。贴合了动画中的神父形象。那位神父有着尖隆的后背、尖细的鼻子和尖长的下巴。本应传播教义、辩护真理且慈爱服众的他却言语刻薄、待人傲慢且道貌岸然。这里隐含的意向便是连接信仰的教堂已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阴暗的心灵无法被感化。
同样,哥特风格的小说之所以确立其在文学体裁中的地位也不仅仅在于迎合人类猎奇的心理,而是其中所注入的对人性的挖掘和内心的探索。《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并不只是一个怪诞人物,“怪诞人物虽然作为个体在小说中存在,他们往往隐喻某一种类型的人的共性。”[5]她代表的是美国那些经历内战创伤内心无法调和不肯面对现实的南方人,她的最终死亡也暗示了旧南方以消亡而告终的历史命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荒凉小镇同样连接着现实世界,暗示的是20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精神荒原。这些哥特小说通过个别人的悲剧故事隐喻着整个时代的悲怆之处,从而打动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僵尸新娘》中将儿女婚姻当做交易砝码的父母,虽出身贵族却心灵败落;借结婚的名义诈取钱财的假公爵虽举止绅士却灵魂龌龊,他们均可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他们所生存的世界是现代社会缺乏信仰的集中体现。
哥特风格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如果只是凭借它复古的神秘和黑暗的诡异,是不足以深入人心的,更无法获得延续和肯定。它的吸引力更多源自它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和发掘,发挥能动性将特殊意义赋予创造物来表达思想与情感。无论是哥特风格的建筑、文学还是电影,留存于世并熠熠生辉的作品均驻足于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将信仰和精神内涵隐喻其中,用强而有力的疾呼唤醒心灵,这才是它们拥有持久魅力和价值的原因所在。
四、结 语
Quintilian赞赏隐喻是“点缀在风格上的最高饰物”[6]。正是在隐喻的精心妆点下哥特风格才更具震撼力。异常高耸的尖顶建筑也好,充满未知和古怪事物的故事也好,哥特风格中不寻常的想象是令人震慑而瞬间凝神的根源所在。而真正将震慑深植于心的是人们通过已有经验来认知奇特事物获得启示的那一刹那。尖与高是为了直指上苍宣扬希望,黑与恶是为了警示世人回归本我。可以说隐喻为创造物注入了灵魂,向世人阐述了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和想要传达的信息。相反,那些只注重外在手段而缺乏心灵追逐的作品只能遭人遗忘,再花哨独特的风格若没有充实的内在相依托,也只能成为虚张声势的噱头。例如,13世纪末的哥特式教堂,因过分注重细节装潢,失去了无形信仰与有形建筑之间的和谐而走向没落。哥特风格将黑的一面极力放大是为了使那点点光明显得越加璀璨。无论读者从死亡主调中清醒过来,还是观众从惊悚镜头中缓过神来,体会到的是内心的升华与净化,激起的是对自我的反思与美好的渴望。正如《僵尸新娘》中的阴郁更加加深了片尾童话诗意的温馨与感动。表象之下的本质才最值得发现与关注,痛苦过后的快乐才最使人留恋和珍惜。这便是哥特风格的创作者所希望带给我们的感受,让这来之不易的温暖直抵心灵。
[参考文献]
[1] 白天佑.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和价值意义[J].美与时代,2010(02).
[2] [美]苏珊•巴莱.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的先[M].秋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猓J].学术探索,2006(02).
[5] 齐天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演奏会是以罗马尼亚作曲家迪努・里帕蒂为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开场的。第一乐章是由3/4节奏为主,有节制的快板,王旦演奏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乐曲中的小提琴与钢琴部分的复调和卡农运用的比较鲜明,二是旋律进行中常常出现一些微分音以及非和声音,也正是这些因素,充分显示了罗马尼亚音乐的独特风格。第二乐章具有节奏变化无穷的特点。如变奏Ⅰ、Ⅱ、是快板,变奏Ⅲ是行板,变奏Ⅳ是急板(很快的快板)。在音乐情绪上,变奏Ⅲ的行板,情绪“偏悲”,变奏Ⅳ的急板,情绪“偏欢快”,在这板式变化多端,情绪对比强烈的音乐中,王旦均能把握其“火候”,做到恰到好处。第三乐章是比较庄重的快板,变化多端,情绪对比强烈的音乐中,王旦均能把握其“火候”,做到恰到好处。第三乐章是比较庄重的快板,王旦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仿佛像一条大河的流水,音浪翻滚、川流不息,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非常默契,给人流畅完美的意境。
王旦的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三个乐章的演奏,可以用“春色秀美,春意盎然,琴音优美,回味无穷”这几句话来概括。第一乐章演奏得舒展、流畅,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伴随着流水型的钢琴声部,恰似一幅春水画,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像似漂浮在水面上的花瓣,顺流飘游,自由洒脱……第二乐章的演奏,突出了“轻”、“柔”二字,情调较为深沉含蓄,像似对冬天的回味和往事的追溯……第三乐章诙谐曲的演奏,可以用“轻巧、活泼”四个字来概括,显示了春天的生命,以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王旦演奏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音色美”,美的音色又来自左手的揉弦与右手“弓力”的结合。他揉弦特点是“生动、细腻,静中有动,动中注情”,其音波的密度变化无穷,充分显示了他迷人的音色魅力,仔细捉摸,乃是继承了父辈王宗德先生(王旦的父亲)的揉弦绝招,这种揉弦,不单是“指尖上的功夫”,而是手腕,手指的有机运动,以及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右手运弓力度变化多种技艺结合的产物。值得我们去学习,分析。
王旦演奏的罗马尼亚作曲家乔治・埃奈斯库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第三奏鸣曲,可以用“篇幅大,技巧难,风格独特”这三句话来概括。全曲由三个乐章写成,其乐章和速度均有不同,王旦的演奏“热情奔放”,体现了罗马尼亚民族那种“热情爽朗,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新兴木刻;版画创作;赖少其
一﹑时代背景
中国的版画有悠久的历史,也创造出辉煌的成绩,有史可考且较为完整的木刻版画作品是唐代的《金刚若波罗密经卷首图》;陈洪绶所作的《九歌图》﹑胡正言所撰的《十竹斋笺谱》﹑《芥子园画传》﹑还有具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如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都是中国版画辉煌历史的见证。但是不管是纯阳刻线《九歌图》的还是套色的《十竹斋笺谱》,都不具备有独立的版画意识,不是以版画为中心,版画的语言被模仿笔墨线条的效果所取代,纯属以复制为目的的复制型古代版画。这样的版画纯粹是忠实于对一般绘画原作的模仿,而丧失了木刻版画自身特性的展现与研究。
二﹑时代特点和创作情感基调
赖少其早年学习版画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由于鲁迅先生倡导了新兴木刻运动的开展,使得中国版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赖少其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活跃分子,积极参与新兴木刻创作,积极的在由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出版的《现代版画》上发表作品。新兴木刻有别于中国的古代版画,新兴木刻借鉴了前苏联的木刻作品和欧洲的版画,把复制型古版画变为“创作木刻”的现代版画,不但是内容得到了拓展与突破,制作上也差异很大,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在形式上产生了以往中国古代版画所不具备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是三十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正是这样一种革命性与战斗性让新兴木刻充满了激情与力量,注定了对力度的表达与渴望。而这一位被鲁迅先生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其激情与力量更是不言而喻。这也将为赖少其一生的艺术追求奠定了一个基调,并影响到其后面的各方面的创作与追求。“下笔如金石,掷地铮有声”的艺术追求就是最好的体现。
三﹑新兴木刻的特点与赖少其版画的艺术特点
三十年代的新兴木刻还处于萌芽时期正在起步,少数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青年,不但缺乏良好的绘画基础,更不谙熟版画的制作技术,所以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而且还存在有相当洋化的作风。在学习中,一方面吸取了苏联版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欧现代派艺术的营养,虽然鲁迅先生相对于德国表现主义版画来说对于现实主义的苏联版画做了更为系统的介绍,但是在赖少其早年的版画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表现主义风格的一面,他的作品中显示了他对于质朴粗旷充满力度的线条和画面块面“团块”的偏好,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质朴的线条生动的艺术形象更具有艺术魅力。在艺术性上的这一种超前的选择,也许是技术上的短缺或限制,但却把他的艺术本能给唤醒,充分显示了他对于艺术的先天性的感悟,又或许是没有多大的感悟,是一种本能的流露,对于艺术的这一种灵性也兆示着了他对艺术追求的终局追求,也告诉了我们八十后新作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作者:叶桂创 单位:汕头工艺美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胡志亮.《赖少其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洪楚平,于在海,赖晓峰.《赖少其书信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3]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苏新平,王华祥,张烨.《版画技法(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以泰.《黑白艺术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6]常勇.《表现主义版画选》.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7]吕胜中.《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8]《安徽美术家》编辑部.《新徽派版画历程展专集》.《安徽美术家》,2002.11总第14期.
[关键词]舒伯特 钢琴 即兴曲
一、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时代特征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称。舒伯特从小跟随父亲、兄长学习提琴和钢琴,同时,也学习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11岁时,他进了免费的神学校读书并在那里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著名作品,大大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13岁时,他便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写出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许多作品。后来,他毅然辞去学校工作,决心当一名“自由艺术家”,全力投身于音乐创作。1828年,他病逝于维也纳,年仅31岁。亲友们按作曲家生前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
舒伯特拥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才思如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出了600多首传世的艺术歌曲和大量器乐作品。他创作的作品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体现着显著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作曲家本人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先驱之一。舒伯特创作既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感,又融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段。所以说,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双重性,是一个跨越两个音乐时代的人物,成为贝多芬之后通向未来的一个桥梁。
二、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风格特点
即兴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体裁。《舒伯特即兴曲》是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这套作品流露出舒伯特敏锐的感情和自由的个性,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性特征。
1.主题旋律的抒情性、歌唱性
作品OP.90 NO.1 e小调是最令人着迷,曲调忧伤,如含泪的歌唱,带有柔情脉脉般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遐想。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便如小溪流淌般不停地奔泻而出,给人一种清新、畅快的感觉。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有色的优美画卷,迎面而来,赏心悦目;作品oPg0• NOI降E大调是一段孤独、沉静的吟唱,虽然其间也有阵阵激动的波澜涌起,但是此曲的意境抒情,广袤而深远;作品oPg0•NO3降G大调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在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吟唱出上天所赐予的美妙生活;作品0P142•NO4f小调为最优美,尤其是中段的意境最为悠远。在左手琶音的轻柔伴奏下,高音区和低音区开始了长长的对话,意味深长,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作品142•NO3降B大调是舒伯特即兴曲里最长的,也是被单独弹奏最多的一首,那曲调像一支儿歌似的天真烂漫、活泼,充满灵动。
2.曲式结构传统基础上的突破
舒伯特即兴曲中,大部分以复三部的结构为主的曲式结构,传承古曲乐派作曲风格。而舒伯特在此曲式的框架上,作了革新突破,借鉴歌曲的分节歌或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利用重复再现或变奏等手法扩大曲式内部的规模,使其变得不规整。作品OP.90NO.3、复三部OP.90 NO.4中都运用了此种手法。例如,作品OP.142 NO.1,就是打破了传统曲式的框架,扩大曲式的内容。最有特点的就是该作品的再现部。由于再现部均为音乐形象积极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这种发展中充分地体现了对比形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冲突,所以它就不可能像传统三部曲式做相同的原样重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新的因素、新的动力和新的变化。
作品OP.142 NO.1全曲结构是A―B、C AB―c―A―尾奏。可看作奏呜式,从这一点也正体现曲式结构的突破,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3.和声语言运用的色彩性
和声语言的应用是构成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表达音乐形象,发展乐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和声色彩则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概念,和声作用的许多方面常归在和声色彩的范围内,人们也常用各种形容词来描绘和声的色彩。而这种和声色彩是指由和弦的各种形态与和声进行的各种结合等产生的音响效果。
舒伯特即兴曲中除了运用古典时期传统的正三、副三和弦、七和弦、变和弦外,在乐思发展的段落,也应用了离调的副属色彩和弦。
三、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例析(钢琴即兴曲作品142号)
例如,0p.142.No.2 A大调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46小节)音乐平稳而含蓄,为乐思的最初呈示部分;第二部分(47~9O小节)通过同主音大小调的对置与流动性的分解和弦织体的运用,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不安、思绪纷繁的音乐性格,为乐思的进一步展开部分;最后调性回归,第一部分主题再次陈述,情绪又回到安静与平稳之中,为再现收束的部分。这种三部性的结构原则,使作品的乐思有机地得到发展,完整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内容。
此外,即兴曲的曲式结构还体现出歌曲性和扩展性的特征。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和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已经定型,而舒伯特在这些曲式的基本框架下,借鉴歌曲的分节歌或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即两段歌词用相同的旋律来表现),利用重复再现或变奏等手法扩大曲式内部结构的规模,使其结构具有不规整性,体现出该类作品的即兴性与自由发展的特点。例如,在OP.90.NO.3 G大调复三部曲式中,第一部分(1~24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第二乐段(9~16小节)有变化重复;又如,在OP.90.NO.4 A大调中,A部(1~106小节)也是一个单二部曲式,在结尾处(80~106小节)作曲家运用缩减手法变化重复了第二乐段,使音乐的内容表达得更加深刻与完整。
再有,在OP.142.NO.1 f小调中,舒伯特打破了传统曲式的框架,扩大了曲式结构的容量,在A B c At B-带插部的奏鸣曲式之后,又变化重复了C、A部,构成了A B CA1 B C A这样带插部的奏鸣曲式与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结合的曲式结构,在这一复杂的音乐结构中,作曲家尽情地抒发了丰富的内心情感。
总之,舒伯特在即兴曲中虽然继承了古典传统的三部性结构原则,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恪守这种三部性结构框架,而以更为适宜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突出了即兴曲抒情性特征,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范玉芳.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三种演绎版本之比较.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姬永利.绽古典之花朵,吐浪漫之芬芳――析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色.音乐创作,2006,(3).
[3]姬永利.初探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奏要点.音乐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