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课改的推进,为了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我对导学案进行了反复斟酌,做了多次修改后才最终定下来。下面先说说我对本次“餐巾折花”课的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上,将学生能说出餐巾及餐巾花种类,能掌握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及其操作要领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通过学案和自主学习,养成学生主动、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其明白“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性;在情感、素质目标上,通过练习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态度,陶冶学生热爱生活,并认识到学习服务基本技能、端正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教学的重点应确定为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要领。因为从折叠方法和放置工具来学习的话,时间远远不够,思考后,决定将杯花类餐巾折花的折制定为本堂课的重点;而把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中的推折、卷和捏,以及六种基本技法在餐巾折花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定位为难点。
“先学后教”,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此,我设计并编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明确规定某一知识点自学的范围,用填空、表格、单选、多选以及连线题等,多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从各个方位去认识和掌握自学的内容。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先是用“是真的吗?”提问,借助“抽签助手”(将全班学生的名字输进去,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设计了“测一测”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课堂中学生认为的老师只关注优等生的不公平现象。抽测过程是人人参与、人人竞争、人人自测的一个过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激趣),另一方面更好地检测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能力。
“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这一环节是本堂课为更好地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而设计的环节。为了体现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我预先选用了“单荷花”“花枝蝴蝶”“孔雀开屏”三种杯花作为典型花型,通过实物花型的依次全方位展示、“解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让学生依据导学案找出实物花型所对应的基本折制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导学案的辅助作用。
“赛一赛、推一推、说一说”这一教学环节,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图案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人人动手、互学互助,敢于动手动脑,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环节,探究、展示、交流、互助、竞赛等学习方式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点评、老师示范点拨等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力空前地高涨,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得以提升。
本堂课“餐巾折花”是一节理实一体的课型,对于刚刚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学生来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新奇感,如果要将某一种餐巾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达到造型自然美观、挺括,动作规范优雅,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训练,锲而不舍。
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是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以及教材深入分析后作出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生成性和不确定的因素。一次课的结束需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小结和反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 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Miss Chen.
T: What's you name?
S: My name is.
T: Nice to meet you.
S: Nice to meet you, too.
2. Sing a song: Hello.
3. Lead-in.
T: I like to dance. Do you like to dance?(教师配上舞蹈动作让学生理解dance 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Ss: Yes.
T: OK. Let's dance.
(学生起立,跟随老师跳拉丁舞,节拍是1~10。教师先用英文喊节拍,再用中文喊节拍。)
二 、Presentation
1.学习数字1~10
(1)T: (出示数字卡片“1”) One, one, this is one.
Ss: One. One.(学生跟读)
T: Look. I write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
(教师边按顺序说字母,边在黑板上已画好的四线格中规范地书写单词。)
(2)T:One and one is two (手势1加1等于2) (出示卡片 two带读并板书,然后学生跟读单词,两个两个开火车读。)
(3)用This is…或“________and________is________”教学3~10这几个新单词,并板书。
2.Play games
(1)教师用手指表示数,问:“How many?”学生根据出示的手指快速读数。每次给读得又对又快的一组奖一面红旗。
(2)写数。教师简单教学数字“0”,并把它板书到黑板的左上角。
T: 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教师出示数字“0”)This is zero.
T: Let's play. I speak, you write.
Ss: OK.
教师依次用英文报出数字110、120、119、122.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 The first one is (110), Look at the number 110. Can you tell me some thing?...
4. Listen to the tape. P61 Let's learn and let's do.
三、Practice
1. The teacher shows the number cards, and the students read them.
给读得又快又对的组奖红旗。
2. Count the number from “0” to “10” or from “10” to “0”.
3.竞赛: 每组选一个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比赛。
规则:教师说单词,学生指单词,看谁又快又对,给快的组奖红旗。
四、结束
T: Today, I feel very happy. Do you feel happy?
Ss: Yes, I do.
T: I want to dance. Can you dance with me?
Ss: Yes.
师生齐跳舞,节奏由慢到快,越来越快。在乐声中结束本课。
五、Homework
1. read from “one” to “ten”.
2. 用英语数字把你的联系电话告诉你的好朋友。
【反思】
本节英语课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贯彻了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教学原则,注意了词汇教学中的音、形、义的结合。在英文数字1~10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This is…”或“________and________is________”不断地引出新单词和复习已学过的单词,学生边学边用,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强化。
2.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本课的设计在听写数字这一环节中,巧妙地把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几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加起来,这就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用的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有效巩固和提高。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都有反应限度,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3:取2的上层清液,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索热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可逆反应的特征:
(1)反应有一定限度.
(2)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设计对应练习,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1)反应开始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哪个大?v(正)和v(逆)哪个大?
(2)反应进行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v(正)和v(逆)怎样变化?
(3)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
(4)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②前提条件:一定条件
③内在本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使知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较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这个结论.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地热情.为什么氯化铁溶液的用量是5~6滴?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能否颠倒?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严谨性.
关键词:三角形内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哪几类?
2.设疑: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创设情境,激疑思考
1.课件演示:
出现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对“小”说:“我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问道:“是这样吗?”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课件演示的内容提出问题:
到底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你有什么办法?
3.学生思考:如何求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
大多数学生认为: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
【设计意图:根据课件给出的信息,明确问题。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量一量。
(1)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殊的三角板,得出结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质疑: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一个结论呢?
【设计意图:先研究特殊的例子,再从研究特殊到研究一般。】
(2)小组活动。
①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三角形,度量,计算,再观察数据,最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③提出疑问:前面的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究竟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呢?
【设计意图: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误差造成的原因。教师不能直接说明原因,而是让学生思考和寻找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④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答上面的疑问?
2.拼一拼。
(1)教师演示。
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教师:平角是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平角是180°,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刚好等于180°。
(3)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你也动手来试一试,看看你们手上的三角形是否也有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
【设计意图:先演示撕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同样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折一折。
(1)刚才我们通过算一算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刚好拼成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2)课件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
(3)我们再来折一折,再次证明我们的发现。
教师结合教材中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用心体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
(4)学生在领悟了折法后,发现折了之后三个内角刚好组成了一个平角。而如果折不好,就会使三个内角不能刚好组成一个平角。
【设计意图: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自己就会反思是不是折的方法不对,而通过课件演示,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折。通过前面的几个实验活动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再地操作和反思,最后得出结论。】
4.结论:
学生通过前面的三个探索活动得出结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一定有内角和是180°的情况出现,前面的情况是在操作的时候出现的误差所造成的。
5.解决创设情境中的问题。
四、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9页“试一试”第3题和“练一练”第1题。
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课本第29页第2题。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已经大于90°,那么它的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大于90°,直角三角形两个内角和是90°。所以,钝角三角形说错了,直角三角形说对了。
【设计意图:用刚学的结论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3.课本第29页第3题。
本题答案很多,鼓励学生尽可能给出与60°角能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答案。启发学生想一想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利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问题。】
4.课本第29页实践活动。
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师生交流,完成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听力教学 听力策略 教材整合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31-02
1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听力作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中常常被忽视。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学生要求听力达到6~9级。综观6~9级目标可以发现,听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侧重培养学生听的策略以及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包括:①听大意和主题;②抓关键词;③预测下文内容;④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⑤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⑥判断语段的深层含意;⑦评价所听内容;⑧听并执行指示语;⑨排除口音和背景音等的干扰等。
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听力教学一直停留在放录音和对答案的层面上。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往往把听力文字材料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听力原稿。教师没有对学生听的过程进行指导,也忽视了听力策略的渗透。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致使许多学生对听力失去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教材听力部分难度较大,表现在听力语速过快,篇幅过长,词汇量偏大;听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涉及学生不太熟悉的语言背景知识;教材设计的听力题目较难,多为填空题,有的教师匆匆带过,有的甚至放弃这一块内容的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材中的听力部分进行整合和改编,简化听力题目,渗透听力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效果。
2 听力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听力理解(listening for comprehension)是听力的主要目的。从语言理解体系的两种加工方式来看,听力的理解方法可分为“自上而下(bottom-up)”和“自下而上(top-down)”。自下而上的过程是指听者在理解单个的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来理解篇章。而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指听者根据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图式理论为这种听力理解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Nunan(1999)强调说图式理论在帮助学生预测听力内容和处理出乎预料的情况时显得尤为重要。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方式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那么,什么是一堂好的听力课?Field(1998,2002)认为:一堂好的听力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听前活动(pre-listening),听中活动(while-listening)和听后活动(after-listening)。听前活动(pre-listening)是让学生在听力练习前所进行的准备活动,包括激活背景知识,预测听力内容和复习关键词汇。听力过程(while-listening)重点是通过听力练习促进理解的过程,包括泛听和精听。听后活动(after-listening)主要是对听力理解的一个反馈,要求学生就听力的话题表达观点。
3 听力教学设计案例
3.1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译林牛津英语模块3第4单元Task: Helping poor children。牛津高中英语的Task是一个单元中阅读与语法之后的一个综合板块。要求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开放性的听说读写的任务型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
3.2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这堂课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语言技能目标,主要是读听写的技能,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听找出问题及其起因,提出解决办法;二是情感目标,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学到一些听读写的技能,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贫穷孩子的关爱。
3.3教学过程
Step1 Pre-listening。
(1)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视频、图片、歌曲、故事、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切入主题。
(2)阅读。由于该话题生词比较多,笔者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把阅读放在听力之前,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话题,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熟悉相关词汇。笔者设计的任务是快速阅读材料,找出文中提到的问题和起因,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寻找关键词,完成表格。
Step2. While-listening。
(1)听力任务设计。教材听力任务有两个,均为填写表格,难度较大,笔者对听力任务进行了简化。同时由于听力语速过快,笔者还对听力MP3进行的切割,在学生听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听写该部分的句子。
(2)听力策略指导。听前预测和关键词是听力中有效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听力任务中的答案进行大胆的预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制,使其形成强烈的听的期待和愿望,做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问题和起因的常用表达方法。
Step3 Post-listening。
听后的主要任务是写作(writing a proposal to the UNICEF)。
4 教学反思
在这堂听力课中笔者根据听前活动(pre-listening ),听中活动(while-listening)和听后活动(after-listening)三个步骤设计活动任务,任务由简及繁,环环相扣,围绕“problems and causes”这个主题进行讨论,阅读,听和写,把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英语听力课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精准的目标
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由各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鲁子问,康淑敏,2008)。教师首先应该思考和研究教学目标设计,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来提高教学效果(张金秀,2010)。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以及教材的特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例如:本堂课的听力教学目标为学会听取有关“problems and causes”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而展开。
4.2设置合适的听力任务
教师应突破教材的局限,设置符合学生水平的听力任务。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弄清教材各技能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教学智慧与个性思考,对教学材料有机组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形成相当完整的任务环。同时,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学生通过完成符合他们真实认知过程的任务,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4.3关注听力过程和听力策略的培养
听力教学中要关注听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听力训练可以分为泛听和精听。泛听过程关注主要信息和大意。精听关注细节,教师可以在听力训练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听或者听关键词。对听力难点进行重听,对生词进行解释。听力策略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帮助很大,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听力策略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听前预测,听的过程中捕捉关键词信息等策略要在听力课堂中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
4.4融合认知情感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因此,有效听力教学设计要超知识本位的课堂,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升华情感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融入听力任务设计中,让学生对话题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
听力教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透彻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设置精准明晰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听力任务,突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情感,从而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Field, J. (Ed.). The changing face of listening[J].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Nunan, D. Secong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J]. Boston: Heinle&Heingle.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