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假如没有灰尘

假如没有灰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假如没有灰尘

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第1篇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上学期学的那篇《假如没有灰尘》这文章吧。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灰尘,居然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人们都非常讨厌灰尘,可有谁会想过,生活离不开灰尘。

上学期学那课的时候,它使我了解了许多灰尘的作用。灰尘在吸收阳光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在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天空则呈蔚蓝色状。之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是由蓝逐渐变白,是因为空中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天空中没有灰尘,天空将永远是单调的蔚蓝色。空气中的水蒸气要依附着灰尘才能形成稳定的水滴,从空中落下来。湿漉漉的地面,水分全被灰尘吸收了,地面才会比较干燥。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地将永远是湿漉漉的。由于小水滴的折射,才会有大自然中气象万千的景色。

湿漉漉的地面,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人们在潮湿的地面呆久了,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多么可怕!

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灰尘,原来有那么大的作用。现在再阅读《假如没有灰尘》那一课,真令我回味无穷啊!

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第2篇

你好!

以前的时候我们大家对你有一些误会,现在我们大家知道了我们的不对。想你忠诚的说一声:“对不起!请你原谅我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以后,才知你为我们人类做了多大的贡献。我们太感谢你啦!

假如我们没有了你,我们就会被强烈的的阳光照的我们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我们没有了你,我们就会日日夜夜都面对着蔚蓝色的天空;假如我们没有了你,我们就会每天都生活在湿漉漉的环境中……

我们大家都不喜欢没有你,也不能没有你。我们不会再让你生活在人们的唾骂中的。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让你生活的快快乐乐的、高高兴兴的。

同时我也希望你可以继续留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一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祝你

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有效性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6-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B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所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1 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语文课堂稍不注意就走入了枯燥乏味之流,学生在课堂上面对大量的文字和教师的口头叙述,对语文学习没有过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更谈不上有效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课,才有可能做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调动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变的丰富有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喜欢新鲜的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会被其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能够专心在课堂活动中,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把教学变为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从课堂导入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好奇,比如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灰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说,灰尘很脏,有的学生说,如果身上有灰尘一定要弄干净,再询问学生想不想要生活中没有灰尘,在学生回答之后,再问问学生知不知道没有了灰尘之后,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再导入《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这样的一步一步的导入,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文章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集中更多的精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基础的保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保持一种语调,那么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所以教师要注意语调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变化自己的语调,让学生对教师所说的事物能够更明确清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比较富有激情的语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生们互动。

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录中,有叙事性较强的文章,也有科普性的文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为适当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种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并且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完文章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人物之间的对话改编为现代文,对其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角色分配,可以适当的删减对话,在不脱离文章主题的前提下增添表演的乐趣,学生在这些要求下,会对文章进行更为仔细的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加一些对话,从而更好的表现人物,用什么样的语气能够更好的表达,以及人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做什么样的动作,这样的思考会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把握,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能够考验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也能够让学生在表演结束之后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学习《鲸》这种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时,角色扮演这种手段是不适用的,那么教师就要思考用其他的手段来丰富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文章中所提到的鲸,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字描述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在传统课堂中稍显单调的科普性文章也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自行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3 了解学生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教学

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进行课外延伸时,经常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当学生再进行询问时,又要花费时间再进行讲解,并且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占用了课堂时间,所做的也是无用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知道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按照学生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而并非讲得越多越好,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混乱,超前教育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状态,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方向,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用学生知道的知识和语言去讲解,而不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用一些学生并没有接触到的知识进行讲解。

总而言之,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保证自己语文成绩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愿意学习,喜爱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做,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第4篇

只要一段时间不擦拭,桌上、地上、窗台上就布满了灰尘。这些无孔不入的脏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还不明白?当然是空气从土里带来的了。”你或许会这样回答。倘若局限于地球范围,这么回答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倘若要从整个宇宙范围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要知道,像我们地球这样的岩石质行星,其前身就是一大团的尘埃云——岩石是尘埃凝聚熔化之后形成的——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些尘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一问,就问到天文学家的要害处了。

如今在宇宙空间,也弥漫着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主要是由无定形碳(没有特定形状的碳)、碳酸盐和硅酸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尺寸只有1微米的几分之一,仅相当于抽烟时那袅袅上升的烟雾颗粒般大小。假如没有这些尘埃,人类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就能看见更多的星星。

但宇宙尘埃对于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又确乎少不得。假如没有它们,那么:首先,恒星就无法形成。因为宇宙尘埃的存在,阻挡或减轻了许多高能辐射,有助于恒星的前身——星际气体云的冷却凝聚成恒星;其次,假如真像有的科学家所认为的,地球上的生命种子来自太空,那么没有宇宙尘埃,地球上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因为有机小分子遇到尘埃颗粒,粘附在上面,有利于复杂大分子的形成,这比让小分子盲目地瞎碰瞎撞去形成大分子要强多了。

所以,宇宙尘埃是建造宇宙天体的起点。事实上我们这些地球生命,且撇开生命起源问题不提,单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大部分最终也来自宇宙尘埃。

但宇宙在诞生之初本没有尘埃,因为在大爆炸后的早期,只有氢、氦和少量的锂,像碳、硅这类比较重的元素那时连影子都还没有。这些尘埃是后来才制造出来的。

那么,是谁在宇宙中“扬起了这么大的灰尘”?

第一嫌疑犯:红巨星

在不久之前,我们还自以为对这个问题已经了然于胸了呢。天文学家信誓旦旦地认为,老年恒星在它们演化的后期就成了制造宇宙尘埃的天然“大烟囱”。

按照天文学家的描述,一颗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其内部会通过核反应合成越来越重的元素,由于其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到了晚年,它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尺寸比原先大上百万倍。譬如,一旦我们的太阳也膨胀成一颗红巨星,那么它将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还有地球。红巨星膨胀之后,其稀薄的外层温度迅速降低,在那里,从内部喷出来的炎热气态物质冷凝成固态小颗粒,就像煤烟在烟囱里凝结一样。这时它就成了制造尘埃的“大烟囱”。

在银河系,这幅图景与观测事实很相符。我们在银河系所观测到的尘埃数量,与我们预计在银河系100亿年的历史上形成和死亡的红巨星数量刚好匹配。

但在单个星系上成立并非就能保证在整个宇宙范围也成立。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代,那时由于高性能望远镜刚刚建成,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遥远星系上的尘埃。这些星系非常古老(因为星系发出的光传播到地球上是需要时间的,离我们越远,发出的时间就越早,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系就越古老。譬如一个星系如果离我们10亿光年,那么它的光是10亿年之前发出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该星系10亿年之前的样子),离宇宙诞生才数亿年时间。但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至少需要10亿年,而这些星系形成连10亿年都还不到,所以按理说它们是非常“干净”,没有尘埃的。可事实上,这些星系却弥漫着尘埃。典型的例子是代号为J1148+5251的一个星系,尽管它的年龄不到9亿年,但它所拥有的尘埃数量是银河系的10多倍。

宇宙在过去比现在尘埃还多!这么说,在那些遥远的古老星系里,一定有除红巨星之外别的什么东西在制造尘埃,并且比红巨星还干得出色。

那么它会是谁呢?

第二嫌疑犯:超新星

天文观测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嫌疑犯”:超新星。

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坍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之前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超新星爆发时,通过剧烈的核爆炸,会把自己的外层剥个精光,只剩下小小的内核。而在它抛撒出来的物质中,就含有丰富的碳、氮、氧等比较重的元素。

一般来说,只有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才会在后期演化为超新星。这些恒星因为质量大,燃烧就比小质量恒星更为剧烈,所以寿命也较短,从诞生到变成一颗超新星,用不了10亿年。而在宇宙的早期,由于那时氢氦元素十分丰富,形成的恒星个头都很大,质量动辄是太阳的十几倍,这些恒星大多数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了此残生,所以它们自然就成了制造宇宙尘埃的“大烟囱”。这样,我们似乎就解释了早期宇宙为什么也弥漫着尘埃的问题。

但是且慢,这里还有个问题:超新星在爆炸中会制造尘埃,这固然没错,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又会把尘埃颗粒激荡得粉碎,就好比现在医院里用超声波来击碎胆结石一样。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比超声波强上百万倍,而且还会在超新星爆发的附近空间振荡上百年,有足够的能量和时间把许多刚形成的尘埃颗粒击得粉碎,重新回到单个原子的状态。这样一来,很多尘埃不可避免要化为乌有了。

当然,也会有少量的尘埃躲过一劫,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幸存下来的尘埃比例有多大?能幸存下来的宇宙尘埃能否与观测事实相符?

严重不符!26年前,在银河系的邻居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中爆发了一颗超新星,被天文学家命名为SN1987A。SN1987A是自人类发明望远镜以来,爆发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超新星。天文学家经过观测,发现这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宇宙尘埃实际质量是理论预言的4到7倍——这么多尘埃足够制造20多万个地球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就能产生如此多的尘埃,相比之下,红巨星制造的尘埃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宇宙尘埃很可能都来自超新星爆发。

宇宙尘埃何时落定?

但丹麦天文学家马特森对此结果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超新星制造的尘埃似乎多了点。他认为,既然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会在爆发位置附近来回激荡上百年,而超新星SN1987A的爆发离我们才短短26年,所以现在就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事实上,300多年前在银河系爆发的一颗超新星,它所产生并幸存下来的尘埃量就少得多,且与理论预言大体相当。

这个质疑听起来也很合理。这样一来,由于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红巨星不存在,而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又会把自己制造的大部分尘埃加以摧毁,如此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遥远星系中的这些大量的尘埃究竟来自何处?

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的布鲁斯·德瑞尼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解释:现在组成尘埃的元素还是由红巨星或者超新星制造的,但这些材料凝结成尘埃颗粒,却是后来的事。

按他的看法,事情是这样: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横扫整个星系,不仅摧毁了超新星自己制造的几乎所有尘埃,还摧毁了由红巨星制造的尘埃。但在星际空间,由氢气和氦气分子组成的密度稍大的“分子云”却能减缓冲击波,由此为少量尘埃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以躲过冲击波的破坏,在那里,尘埃慢慢凝聚成小颗粒。最初以少量幸存下来的微小颗粒(或来自超新星,或来自红巨星)作为凝结核,那些被冲击波击碎的尘埃,以原子的形式不断吸附上去,于是尘埃逐渐变成现在这般大小。

这个解释可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实际捕捉和分析一些宇宙尘埃才能回答。因为在超新星的“核熔炉”中产生的尘埃与红巨星产生的尘埃,其成分是有区别的。另外,尘埃颗粒的致密程度应该还可以告诉我们它形成所花的时间,以及分子云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需要捕捉一些宇宙尘埃才行。你或许会问“用我们身边的这些灰尘分析不行吗?它们在本质上不也是宇宙尘埃?”不行!因为这些灰尘在地球上经过数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其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无从得知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不论红巨星还是超新星都远在人类飞行器能抵达的范围之外,但要捕捉宇宙尘埃其实并不难。太阳系在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我们始终在不断地与宇宙尘埃相撞。我们只要派个飞行器,到太空收集一些来就是了。

的确,欧洲宇航局于1999年已派出“星尘”号飞行器,2006年它把收集的尘埃样品用降落伞送回了地球。因为它曾与两颗彗星的彗尾相遇,所以收集的大部分尘埃来自彗星,一部分则来自飞行器自己脱落的粉尘,但还有一小部分尘埃颗粒,已鉴别出来自太阳系外——只有这部分尘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尘埃”。分析结果可能今年能够出来。到时候,宇宙尘埃来自何处这个问题也许就可以“尘埃落定”了。

超级链接:我们如何观测宇宙尘埃

宇宙尘埃一般是很难被观测到的,但不论何时,当一个可见光的光子与尘埃颗粒碰撞的时候,光子的能量就会被尘埃吸收,从而把尘埃颗粒加热。尘埃被加热后,它又会把一部分热量以红外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辐射的红外光可以被红外天文望远镜探测到。

因为红外光很容易被地球大气吸收,所以为了避免干扰,红外天文望远镜一般要发射到太空。拥有直径3.5米接收镜的赫歇耳望远镜是迄今发射的最大红外望远镜,是接收来自宇宙尘埃信号的理想仪器。

假如没有灰尘范文第5篇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孔圣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智者都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才可以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并且勇于提出问题。读书应该是从没有疑问到有疑问再到没有疑问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书读懂,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激发主动探求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准学生兴趣点,思维才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教学老舍的《养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果然,有学生提出:“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表现他养花的乐趣,如快下雨时抢搬花草,自己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他还认为是乐趣?”我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讨论这个问题,同学们在探讨中了解老舍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受苦中作乐。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互相探讨,不仅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语言的实践机会。

二、深化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言学习、知识积累和拓展,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如果老师重视并运用教材,就会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很好帮助。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有许多含有对话的段落,可以让学生多练习这些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典型语言。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对话训练,仔细阅读并感受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心情变化,由一开始的失望到之后的开心,还有其他小动物的描写,鲤鱼、乌龟、青蛙妈妈,作者对它们的描写都非常生动而真实,充满童趣。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应答性,体会到人物的对话会由于情境、身份、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变换语气、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防止思维守旧、僵化,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换种角度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新成果。例如:讲解《假如没有灰尘》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时,我把关于“灰尘”的问题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应该有灰尘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不应该有灰尘的存在,而是非常干净的。然后,让同学们从其中一方面入手,以辩论形式开展讨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可能因激动或知识有限出现各自片面强调个人的观点,在相互争执情况下,老师巧妙指点和及时控制,使双方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唇枪舌剑。通过辩论学生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消化知识转化为主动理解、运用知识,让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

四、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靠课堂上学到的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可以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空间。学生的生活丰富而多彩,这就为他们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老师应该用心抓住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参与,参与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诸如踏春、扫墓、植树、六一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都会激动和开心,老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口述时老师要强调条理性、逻辑性,用词是否得当,语言是否流畅,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