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1篇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算清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千亿。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是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但在医药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忙着从植物中寻找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药物成分。就在不久以前,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也许,某一天我们能够从一株植物上发现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植物成分。

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比如说,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们的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他们会加入一些树皮,这样的方法做出来可以减少胆固醇。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2篇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5月22日通过,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放签字,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框架下的三个称为“里约公约”的重要多边环境协议之一,目前有194个缔约方,秘书处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

《公约》主要内容

《公约》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实现手段包括遗传资源的适当取得及有关技术的适当转让,但需顾及对这些资源和技术的一切权利,以及提供适当资金。

《公约》重申各国对于自然资源主权的原则,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有责任保护他们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缔约方采取合作行动,保护国家行政范围以外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也规定了缔约方有下列责任:

制订和实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战略、计划或规划;

监测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确定保护每一类物种的紧迫程度,根据他们所具有的风险,对他们采样、分析;

在查明、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研究和培训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在计划的国家项目有可能对其他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与他国交换信息和开展磋商。

《公约》在国际法中首次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公约》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它将传统的保护措施同可持续地使用生物资源的经济目标相联系。同时还确立了公平合理地分享使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以及商业使用资源所产生效益的原则,也包括了正在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涉及技术发展和转让、惠益分享和生物安全的问题。重要的是,该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缔约国有责任实施其各项条款。

《公约》提醒决策者,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它建立了一个可持续使用的哲学思想。过去的保护工作目的是保护特定的物种和生境,而《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必须为人类的利益而使用,但这种使用必须以不造成生物多样性长期的减少的方式和速度进行。

《公约》也给决策者就预防的原则

提供了指导。就是说,在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减少和丧失危险的情况下,充分的科学肯定性的缺乏不能作为推迟采取措施防止和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威胁的借口。《公约》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要有充足的投资,作为回报,保护将给人类带来重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公约》涉及许多问题,下面是其中的几个:

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刺激手段;

依法获取遗传资源,包括提供资源方必须遵循“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获取和转让;

科学技术合作;

环境影响评价;

教育和公众意识;

财政资源的提供;

实现《公约》承诺的国家报告。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为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立法的第一个国际协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附属协议。该议定书于2000年1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别缔约方大会上通过,2000年5月在内罗毕开放签字,并于2003年9月生效。《生物安全议定书》现在有194个缔约方。

《生物安全议定书》对那些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的转基因生物(LMOs)的安全转移、处置和使用作出了规定,其中包括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越境转移。它包括管理转基因生物的进口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也包括预防的措施以及危险评估和管理的机制。

《生物安全议定书》建立了一个“生物安全交换所”,以促进信息交流,还包括了能力建设和财政资源方面的条款,特别重视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没有国内立法制度的国家。

从本质上来说,《生物安全议定书》旨在规范所有对保护和可持续使用生物多样性可能有负面影响的转基因生物的国际贸易、处置和使用,同时也考虑了到对人体健康的危险。

《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步骤。它特别强调对于转基因生物向环境转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预防的原则是本协议的核心。它意味着缔约国在对于某些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缺乏科学认识和一致性的情况下,有权禁止和限制这些转基因生物的进口和使用。

《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缔约国在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时候,事先要得到通知,并且要同意,这叫做“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缔约国必须首先得到进口国的明确同意,才能出口要转移到环境当中的转基因生物。

《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在国际法中首次明确地要求缔约国要采取预防的措施来预防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为了能够达成协议,许多重要的生物安全的措施没有列入,但是《生物安全议定书》还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现在的议定书制定了必须执行的最低标准。

名古屋议定书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和公正分享其利用产生的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以下简称《名古屋议定书》)。《名古屋议定书》的目的是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对遗传资源的获取、相关技术的转让以及资金的提供,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因使用遗传资源所获得的利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地利用其组成部分。《名古屋议定书》于2014年10月12日生效,目前有57个缔约方。

《名古屋议定书》还规定了以下具体目标:在2020年底前,扩大保护世界上的森林、珊瑚礁与其他受威胁的生态体系,达成保护17%的陆地及10%的海洋的目标;控制或消灭外来物种入侵;使珊瑚礁等生态系统所受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压力降至最低;防止已知濒危物种灭绝,并致力改善或维持其保护状况;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的作业,要接受可持续性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在某个水平,以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

关于资金,《名古屋议定书》规定,《公约》财务机制,即全球环境基金是《议定书》的财务机制,还规定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依照《公约》相关规定所产生的资金需求。

关于生物遗传资源利用及其利益分配规则,《名古屋议定书》规定,利益分配的对象仅限于该议定书生效之后利用的生物遗传资源。

《名古屋议定书》还规定,2015年前,所有缔约国要制订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为加强监管,防止不正当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资源利用国须设立至少一个以上的监管机构。

补充议定书

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赔偿责任和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简称《补充议定书》)。《补充议定书》通过了一些行政性办法,以解决一旦源于越境转移的转基因生物体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时采取的补救规则和应对措施。

缔约方大会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决策机构。到2014年底,《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召开了12次缔约方大会,《卡塔赫纳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分别召开了七次和一次缔约方会议。下面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会议作些介绍。

1994年11月到12月,在巴哈马拿骚召开了《公约》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这次大会建立了实施《公约》的总体框架,包括决定建立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机制和科学技术咨询附属委员会,并决定全球环境基金作为《公约》的资金机制。

2008年5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下列问题的决议:2010年前完成一项关于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益分享国际协议的谈判的路线图;集资战略;需要保护的海洋区域科学标准和指南;以及建立一个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特别技术专家组。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于2004年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下列决议:信息交流和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能力建设;决策程序;处置、运输、包装和标识(HTPI);议定书的执行;责任和危害纠正;监测和报告;秘书处;资金机制指南;中期工作方案。会议还决定建立执行委员会和责任和危害纠正工作组。工作组的任务是根据《议定书》的规定,研究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造成的危害的责任和纠正方案。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通过了《补充议定书》,还通过了其他16项决定,包括:执行委员会;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能力建设;生物安全专家名录;处置、运输、包装和标识标准;转基因生物过境方的责任和/或义务;监测和报告;评估和审核;战略计划和多年工作方案;与其他组织、公约和项目的合作;危险评估和管理;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财务机制和资金;预算等。

《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于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经过激烈的讨论、谈判和多个深夜的会议,特别是在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分享、战略计划和集资战略等问题上,大会通过了一揽子协议,使这次大会成为《公约》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会议。会议最大成果是通过了《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和公正分享其利用产生的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

会议还通过了下列决议:《2011年-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战略计划》;实施第九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集资战略的行动和指标;事实上暂停转基因工程;在合成生物学问题上的立场,敦促政府对合成生命释放到环境中采取预防的措施;《公约》在“减少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和退化,包括保护造成的排放”(REDD+)中的作用;特加里瓦伊埃里道德行为守则。会议还确定了加强里约公约之间合作,为里约+20峰会准备的步骤。

《公约》第1 1 次缔约方大会于2012年10月8日到19日在印度的海得拉巴举行。第11次缔约方大会讨论了遗传资源获取和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的现状、《2011-2020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以及集资战略的实施情况等问题。

在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以后,第11次缔约方大会标志着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的转变。大会共通过了33个决定,从生态恢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到《名古屋议定书》的实施,从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的可持续利用到为在国家和地方一级实施《议定书》而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这次会议在资金问题上,包括实施集资战略的目标和预算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2012年10月20日清晨达成了一个妥协性的协议。会议决定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财政资金的流动要翻一番,而且要将这个水平至少维持到2020年。会议还达成了改善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的目标,以及为了监测集资情况的一个初步报告框架。

《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于2014年10月6日至17 日在韩国的平昌举行。在第12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二周,即10月13至17日举行了《名古屋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大会对《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中期审议,还审议通过了能力建设、科技合作和其他手段对《公约》实施提供支持的进展情况。大会还讨论了下列重要问题:集资和其他与资金有关的问题;提高《公约》的效率;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海洋和海岸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生物燃料;传统知识;可持续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入侵外来物种;合成生物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第12次缔约方大会围绕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共通过了33项决定。

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10项决定,其中包括: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信息交换所以及信息交流;监测和报告;《议定书》的执行;能力建设;意识提高;全球惠益分享机制的必要性和模式;组织、财务和预算等问题。

《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多个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开始了关于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配的《名古屋议定书》的实施进程。

履约状况

20多年来,由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公约》的履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约》本身是一个框架性的多边环境法律协议,缺乏实施的具体机制。后来通过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议定书》和《补充议定书》提供了这种机制,并扩大了《公约》的范围,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许多缔约国建立了履行《公约》的国家机构,制订了有关法律法规;170多个国家按照《公约》的要求制订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采取了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许多行动;各国能按要求递交国家报告;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举行了许多的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活动。这一切都推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已经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是这两个多边环境法律协议的缔约国,并在履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履约行动主要包括:(一)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二)了50多部相关法规和规划计划,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三)生物多样性就地和迁地保护成绩显著。截至2014年底,建立自然保护区272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4.84%,超过世界12.7%的平均水平;(四)重视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和修复工作,组织开展了多项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物种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教育活动,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美国对《公约》一直持消极态度,它于1993年签署了《公约》,但迄今没有批准,因此还不是缔约国。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生产了全世界90%的转基因作物,但他们现在还没有批准《生物安全议定书》。这些国家和其他一些支持转基因生物的国家,统称为迈阿密集团。《名古屋议定书》虽然已经生效,但至今只有57个缔约国,另有91个国家虽然签署了该议定书,但尚未批准,美国等国家至今没有签署该议定书。

资金的问题。按照《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完成《公约》所规定的义务,而且还规定,全球环境基金是《公约》的基金机制。但是,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没有真正兑现他们的承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一直短缺。在2010年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呼吁发达国家兑现他们的承诺,并说明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他们难以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但发达国家对此持消极态度。

2012年召开的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会议决定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财政资金的流动要翻一番。

但在2014年召开的第12次缔约方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企图从11次大会作出的承诺上后退。他们要求将上次作出的目标推迟5年,即至2020年实现,但发展中国家坚持原来2015年实现的目标。最后大会通过的决定是到201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要翻一番。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决定中写上这是“最终目标”,但遭发达国家反对而用了“目标”两字。这给以后在此问题上重新谈判留下了余地。资金的缺乏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完成公约所规定的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转让也是履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联合国环发大会作出决定,发达国家应以优惠和减让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保护全球环境需要的技术。《公约》规定,为支持履约,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转让和科学和技术合作的方案。但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发达国家强调技术转让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且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因此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技术一直持消极态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的转让问题上,各国也存在着分歧,有的国家担心这不能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还有一个分歧是谁来主导技术转让。第10次缔约方大会讨论了建立生物多样性技术方案的问题。

关于该方案的秘书处,非洲集团主张设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而欧盟主张设在联合国环境署。由于有这些分歧和争论,《公约》所确定的技术转让的目标一直没有真正的实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相关的技术而不能完成《公约》和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

关于国家层面的履约问题,《公约》本身存在着问题。它没有很明确的国家层面应当采取哪些行动的条款,譬如没有明确要求制定国家法律的条款。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物多样性;挑战;途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主要分为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圈。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城市范围内的各种非人生物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经济价值、丰富度、物质循环写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可近距离直接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园。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主要在景观生态学领域。本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辩证关系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以及最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开发利用的目的同样是讲求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却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对城市主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需要通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同时拥有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生物财富(生物多样性)三种财富形式圈。城市规划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促进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城市文化财富的塑造,还应保护城市生物财富,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身的生态价值。

2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2.1 城市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没有充分论证城市发展规模与模式、评估城市区域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城市郊区大规模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及住宅区等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原本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城市建成区和未建成区(闲置土地)侵占并分隔成一个个觖乏联系的裂块,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地表结构,不再适合本地物种的生存

另一方面,城市内部更新改造(城市再开发)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对城市内部原有的生态系统往往没有进行很好地保护和延续,而是采取粗暴地推倒重建;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现代化城市功能需要,建造了无数尺度巨大的摩天楼,却忽视了城市绿化开敝空间的营造,使城市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2.2 城市绿化建设的盲目性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化建设往往是将多种相互关联的树种清除,然后种植单一树种,使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趋于简化,。这导致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弱化,维护费用增大。

另外,为了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盲目引入外来植物,而对本地树种的培育重视不够,也没有考虑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绿化的生态水平。甚至引进具有攻击性的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致俞打击,破环了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使本地生物资源丧失。

2.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现代城市空间分隔化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用地被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权属的用地区块,由于在城市主态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生态廊道将各区块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各区块的生态环境资源内部化,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肢解。这种城市空间相互分隔、各自为政的状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3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现途径

(1)科学设立并积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3)运用生物多样性信息指导城市规划。(4)构建我国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4 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城市规划是城市公共资源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巨大,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支持;同时,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同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稀树草原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温带榆树稀树草原

【Abstract】 Savanna eco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Large, tropical savannas grow in Central America, Brazil, Africa, southeastern Asia and Australia. Temperate savannas are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Mexico and Cuba. Temperate Ulmus pumila sparse forest grass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s a special savanna ecosystem in China,and even in the world. Its study is of significance in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formalization, evolution and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savanna ecosystem, and favoring its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Key words】 Savanna; Ecosystem; Biodiversity; China temperate Ulmus pumila savanna

稀树草原(savanna)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大面积连续的草本植物以及夹杂其间的树丛和灌木丛构成,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1/5左右。目前,自然状况保持良好的稀树草原主要分布于非洲、其次是南美巴西草原和澳大利亚北部草原,亚洲分布非常少,印度有一些,中国分布更少,主要在海南西南和滇南河谷,内蒙也有一些。稀树草原生态系统自然条件迥异。如亚热带稀树草原冬季极端温度接近霜冻;而在热带稀树草原温度无明显季节性。在旱季,温度介于0℃和20℃,在雨季则介于20℃和30℃。与之类似,年平均降水量(MAP)也随地区变化,一般都在200至1500毫米之间,但是干旱地区变化幅度更大(沃克,1985;Solbrig等,1997)。在热带稀树草原有明显的干湿季,北半球从4月到9月,南半球是10月到次年的3月。稀树草原的土壤各异,有贫瘠的沙土和相对肥沃的粘土。

气候性稀树草原植被在非洲东部和撒哈拉大沙漠南部发育最典型,是热带两种地带性植被之间的过渡类型。savanna最初是指非洲的稀树草原。这类地区年降雨量虽在500毫米以上,但在持续2~7个月的干旱期降雨量甚微,限制植物生长。在群落中,粗硬的多年生禾草,如须芒草属(Andropoon)、 黍属(Pancum)等占据优势。草高1~2米,个别种类如象草(Pennsetum purpureum)可达5米。雨季草类生长旺盛,但密草丛间时有裸地出现;旱季草枯,转入休眠。散生的乔木通常低于15米,株间距约15~20米,具有旱生形态或旱季落叶特征。其中形态奇异的伞状金合欢(Acaca sprocurpa)和猴面包(Adansonad tata)成为非洲稀树草原的标志。澳大利亚海岸森林带向内陆过渡为气候性稀树草原,散生有能适应较长旱季的桉树属(Eucalptus)乔木。印度半岛和中印半岛内陆也有气候性稀树草原分布。

南美洲的稀树草原虽然也受到干湿季节变化影响,但其中很大部分属于受土壤制约的类型。如奥里诺科河流域地表下砖红壤型风化壳阻碍乔木根系下扎,只有少数裂隙成为疏生乔木吸收深层水的孔道,形成里雅诺群落;巴西地盾上土壤过于贫瘠, 致使树木稀少,形成禾草为主的坎普群落。

1 稀树草原的成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稀树草原的植被构成因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植物区系而有所不同(科尔,198)。在内陆地区,植被结构和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地形和地貌。对比各洲发现,稀树草原在土壤类型和气候变化的范围上非常相似,故可推断稀树草原的类型主要由各地区土壤和气候决定(Solbrig,1993)。

各洲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稀树草原不同的演变进化过程(Tomlinson等)。例如,与其他大陆已经隔绝了数百万年之久的澳大利亚,自中新世开始(23.3-16.3亿年前)起便与南极洲和南美洲分离,并带着处于其前端的新几内亚群岛北移(澳大利亚博物馆,2004),正是这种地理隔离,使澳大利亚出现巨大的原生桉树群(占主导地位的树种)和金合欢丛(在灌木丛中占主导地位);除独特的植被之外,更新世的巨型动物灭绝,使包括大型植食性动物在内的大型动物在澳大利亚消失了5万年之久(埃德加斯诺等,2008),并可能影响到当代的植被反应,从而适应食草动物。而在非洲,因为干旱草原生物占据生物量的绝大多数,因此直到最近的世纪,大型哺乳动物才出现,其中包括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EAST,1984)。稀树草原树种树苗的生长模式会因植食性动物的而改变,如形成诸如较高的地下储备等适应策略,以应对啃食压力。

研究表明,稀树草原在各大洲的不同类型是沿降雨量梯度分布的: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的湿地,一般分布的是高大的树林;而在年降雨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通常分布着较低的树木和灌木丛(科尔,1986;桑卡兰等,2005)。表明,不同的稀树草原的植被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而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到稀树草原类型的形成方式。

水、营养、火烧和采食压力四个环境因素决定稀树草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斯科尔斯和亚瑟,1997;伊里尤斯和奥康纳,1999;希金斯等,2000;耶尔奇等,2000)。可以预计的是,不管是在局部,还是在整体,这些决定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会随草原大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麦地那和席尔瓦,1990)。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局部地貌特征和土壤类型,本地植物可获得的水分和养分,加上火灾和被采食,决定养分和水分在生态系统里的循环速率,乔木层的密度以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然而,我们至今仍并不清楚导致不同大洲的稀树草原树种对环境变量的不同反应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不同适应模式是否能够反映白垩纪以来,不同大洲的地貌特征、冈瓦那大陆特点以及独特历史。

2 为什么会有稀树草原这样的生态系统

到目前为止,关于稀树草原上树木和草本的共生并未形成清晰统一的理论。有些早期的模式采用平衡理论,认为生态位是共生形成的必要条件(Walter,1971;Walker&Noy-Meir, 1982;Scholes& Archer,1997)。过去的十年中被提出的一些新模式认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是形成共生的关键,而不是生态位(Menautrt et al.1990;Higgns et al,2000; Jeltsch et al,2000)。这些模式基于以下的假设:气候变化、火和采食造成的干扰在树种生长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这对树木等优势种的树苗生长构成数量上的瓶颈。同时,这些干扰也为亚优势的草本创造了生长的机会。在这一模式下,有两种对动态性的不同解释(Sankaran et al.2004),即非平衡动态性(Higgins et al,2000; van Wijk &Rodriguez-lturbe,2002)和平衡动态性(Menaut et al, 1990;Jeltsch et al,2000)。这两种理论都承认幼苗的更新对于稀树草原的动态性具有关键性作用,分歧在于幼苗和草本竞争对稀树草原动态性的长远影响。非平衡理论认为树种的更新不受幼苗和草本竞争的影响,只受干扰和环境的生产能力影响(如干旱会导致生产力下降)。另一理论认为幼苗和草本的竞争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当地环境决定谁具有优势,而干扰只是限制树本或者草本的优势程度。

3 稀树草原树种的生态

通过研究树苗在稀树草原上的生长情况可以说明更新的瓶颈是受干扰还是受资源控制,或者来自草本的竞争进一步限制树种的生长更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梯度上的幼苗生长研究将会说明物种是否适应,以及怎样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适应导致的自身变化是否影响它们在与草本竞争过程中的生长能力。通过对不同大陆上稀树草原树种的比较,可以说明树种是否对大陆级别的环境因素差异有反应。

不幸的是,世界范围内的针对稀树草原树种幼苗的生长试验大部分是描述性的(Tomlinson et al, in prep),而且大部分集中讨论:在受到外来干扰时,幼苗更新的时空形态上的改变(Hoffman 1996,Bong et al,2001; Li et al,2003),或者是种子特征如传播的机制、种子大小对于幼苗的生长和分布的影响。(e.g. Barot el al,1999; Goheen et al,2004;Khurana &Singh 2000) 很少有正式的实验阐明:不同资源对幼苗生长的相对重要性,或者竞争抑制性相对于资源限制的重要性(Davis et al,1998; Brown &Arche,r 1999;Gordon &Rice, 2000; Kanegae et al, 2000; Kraaij &Ward 2006; Dickie et al, 2007)。在北美的实验证明不同物种的竞争能力有差异,可能同属不同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栎属的幼苗生长受到草本竞争抑制,当阳光越充足时,幼苗的竞争能力越差(Davis et al, 1998; Gordon & Rice,2000; Dickie et al,2007),但是也有试验证明有些树的幼苗生存和生长不受水和草本竞争的影响(Brown& Archer,1999)。如果这些差异存在,它们将影响不同物种侵袭草本的手段。竞争能力比较差的种属将借助周围已经存在的成年个体,这是一种用方阵缓慢推进的入侵对策。这些对策的差异对于当地稀树草原结构中木本和草本的相互作用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来引导稀树草原的发展。如果木本幼苗相对于草本的竞争能力在不同的大陆还有差异的话,那么这将会对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的稀树草原有重大影响。

稀树草原通常是由木本和草本构成(Cole,1986),为阐明其群体发育过程,有必要弄清楚不同的木本在有和没有其它物种参与情况下的生长。以前试验大多是对于单个木本植物的研究,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仅仅适用于被研究的物种和当地的稀树草原。要想得到不同环境梯度上幼苗的动态特征的一般性解释,应该同时考虑许多树种,但是很少有这样的试验。最近一个温室内试验,研究巴西潮湿的热带草原和森林上9对同属的种类在光和营养梯度上的生长状况,表明种间和种内的生长分配和生长速率方面的差异。生长模式上的种属差异在不同的树种的生长和竞争能力之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不同大陆上的稀树草原都有一个特殊的种属占主导地位,这表明种属差异是生长能力和竞争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不管是在大陆内还是在大陆之间。最终树种之间的竞争也和树与草之间的竞争差不多激烈,不同树种之间的竞争也会造成相对性状的选择。

在不同的大陆间,有些双子叶的种属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大陆,如澳大利亚、北美和亚洲的热带草原上的桉树,栎树,婆罗双属等。这些种属在地理上和其它洲的热带草原隔离开来,因为它们种子传播的方式是有限的(栎树和婆罗双属的种子大而硬,落地马上就开始生长;桉树的种子很小,靠风或者蚂蚁传播,泛热带的阿拉伯胶属种子处于休眠状态,通常由个体较大的动物传播。

树种在热带和温带草原上的分布模式已被广泛研究。非洲、澳洲和南美的热带草原的地理风貌和生态地理特性已被详细描述(Cole,1986)。在不同的大陆上热带草原的类型沿降雨的梯度分布:林地通常分布于降雨量多于500mm的潮湿地区,矮树和灌木通常分布在降雨量低于25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Cole,1986; Sankaran et al,2005)。表明降水量限制环境生产能力,也就是环境所能承载的树木的数量。在一个大陆内部,一个树种所能表现出来的优势和土壤的肥沃程度有关,在种属之内,叶片的大小和环境的湿度有关(Cole,1986)。在非洲,大叶子和中等大小叶子的树生长在土壤贫瘠,火灾比较频繁的地方,年降水量在600-1500mm,但是这些种属的树在干燥的地方也有生长,通常叶子会比较小(如橄仁属)(Krraij & Ward,2006)。针状叶的种类通常生长在土壤肥沃,火灾较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为300-800mm(Justice et al,1994; Cole,1986),虽然宽叶的苏木亚科是一个例外,生长在非洲中南部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相似的分布模式在南美巴西的热带草原也有体现:南美的高草草原上的树种有比较大的,革质叶,这里湿度比较大,降水量在700-2000mm之间;生长环境干燥的,比较矮的卡丁加群落,叶子很小,在非洲也有。在澳大利亚,分布的模式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热带草原地区的地理地形比较复杂(Cole,1986)。典型的是,桉树属在各种环境下都有分布,但是在潮湿和营养不良的地方占主导地位。在土壤呈碱性,营养丰富的地方,针叶的阿拉伯胶树比较多,尽管这些系统里面也有很多叶子比较小的桉树。

光照对于种属的限制不是特别清晰。例如,有证据表明在酷热的不毛之地,幼树苗会因为有成年个体的遮荫而生长加速(Weltzin & McPherson,1999; Anderson et al,2001; Barnes & Archer,1999),可能是因为在树荫下面对水的消耗会比较少。然而生长在寒冷缺水的环境下,幼苗也会因为在大树的遮荫下生长得更好,此时优势来自于树阴抑制草本的生长能力。因此,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下,树荫促进树苗的生长的机制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种属的耐阴能力不同。耐阴的能力在干燥的地方和潮湿的地方也会有差异,因为光照对于潮湿的林地来说可能比半旱的稀树草原更为重要。阿拉伯树比桉树的遮光能力要强很多(Bauhus et al,2004)。如果遮荫能使该种类竞争能力增强, 则幼苗的耐阴能力反映缺光的差异。

优势树种至少会受到两种生物因素的影响:草类的竞争和采食。草类竞争与当地草的种类有关,因此竞争强度因环境条件而异。非洲的草种入侵澳大利亚稀树草原,南美的草地和稀树草原方式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这一点(Rossiter et al,2003, Williams & Baruch,2000)。大型食草动物的采食压力会影响树苗的生长模式:此环境中树种应该具有适应食草动物采食的对策,如个体低矮,积累能量而生长缓慢等等。这些特点在更新世结束之前大型食草动物还比较少的地方没有表现出来,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由于营养丰富的稀树草原通常受到的采食压力比较大,因此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营养丰富和营养贫瘠的大陆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Olff et al,2002)。

尽管环境差异和大陆营养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但是还没有在不同的土壤肥力和水分含量梯度上进行比较实验,因此这些生长对策怎样使得树苗在这些梯度上具有生长优势也就不清楚了,这些生长对策因受到当地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怎样的改变也不清楚(Tomlinson et al,in prep,)。此外,也没有关于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洲之间的差异是否持久的论述,或者是是否存在持久性的差异,不管这种差异是来自于种类、和草本的竞争,应对觅食压力等。

4 中国的稀树草原

中国海南省西南部有一定面积的稀树草原。此外,云南南部的红河、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及其支流峡谷中的低丘和台地,北部金沙江部分峡谷中以及广东省阳江以西一带滨海低丘和台地,由于植被破坏,也有类似稀树草原的植被出现。

植物种类因地而异。海南岛西部沿海,主要由黄茅(Heteropoon contortus)、华三芒草(Aristida chinensis)、丈野古草(Arundinella decempedalia)等禾草以及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黄花稔(Sida acuta)等耐旱草本植物组成混生的灌木有火索麻(Helicteres isora)刺篱木(Flacourtia indica)、坡柳(Dodonaea viscosa)、银柴(Aporosa chinensis)和竹属(Bambusa)等。散生乔木有: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等。中国的热带稀树草原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是热带遭受到反复破坏后形成的群落。分布区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土层浅薄,保水力差;旱季高温期长,蒸发蒸腾量大。解决水利问题,很容易发展成热带经济林。

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内蒙古高原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是在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经度(水分梯度)地带性顶极植被,决定其存在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降水量和土壤的水分条件,其次才是沙质土壤。在此纬度带上,从东到西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谱应为:温带森林、 温带稀树草原 、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在同一纬度带上,沙质土壤的基质并不完全被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所覆盖,还有沙漠等生态系统类型。于顺利等学者建议《中国植被》增加一个新的植被类型,温带稀树草原,是非常正确且重要的(于顺利等,2007)。比较典型的地区有: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正蓝旗、通辽、御道口等地。

典型的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比较丰富,一个20m×20m的样方植物种类数在27~30个。含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 inosae)、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毛莨科(Ranuncul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百合科(Liliaceae)、蓼科(Polygonaceae)、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唇形科(Labiatae)、伞形科(Umbelifer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等;含植物种类较多的植物属有:蒿属(Artemisia)、苔草属(Carex)、委陵菜属(Potentilla)、风毛菊属(Saussurea)、蓼属(Polygonllm)、柳属(Salix)、棘豆属(Oxytropis)、沙参属(Adenophora)、葱属(Allium)、虫实属(Corispermum)、黄芪属(Astragalus)、早熟禾属 (Poa)、马先蒿属(Pedicularis)、藜属(Chenopodium)、鸢尾属(Iris)、锦鸡儿属(Caragana)、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鹅观草属(Roegneria )、冰草属(Agropyron )和野豌豆属(Vicia)等。在榆树保存良好的地段,乔木层盖度约40%~50%,分布的灌木主要有:红柳(Salix microstachya)、黄柳(S.flavid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fn)、锲叶茶镳子(Ribes diacantha)、野玫瑰(Rosa davurica)、小檗(Berberis poiretii)、全缘水苟子(Cotoneaster integerrim us)、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赖草(Leymus secalin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银莲花(Anemone silvestris)、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e)、萎陵菜(Potentilla dichotom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e)、益 母草(Leonurus sibiri CUS)、黄芩(Scutellaria baicailensis)、百里香(Thym usserphyllum)、细叶鸢尾(Iris tenui folia)和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等。另外,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也具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如黄羊、马鹿、沙狐、野兔等,更多的是各种鸟类,如灰鹤、绿头鸭、伯劳、百灵、鹰、天鹅、大雁、石鸡和喜鹊等。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乔木层的盖度大约27%~50%,灌木非常稀疏,层盖度一般在5%以下,草本层发达,盖度70%~95%,草本层的植物物种密度在每平方米6~10个。榆树的高度大约6~11m,在面积为20m×20 m样方 中,成年榆树数量大约有8~10株,其分布格局一般为3~5株的丛生或团块状分布基础上的随机分布。乔木树种除了榆树外,还偶见山荆子(Malus batata )和稠李(Prunus padus)等。浑善达克沙地很多榆树的树龄都在百岁以上,有些榆树的树龄已达300余年。

5 结语

由于热带稀树草原的洲内和洲际选择压力的多样性,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旨在阐明不同资源(水、养分、光)的相对重要性,以及采食和当地草类的竞争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有必要在各大陆对生长在湿润和干旱地区Savanna幼树苗分别进行考察。研究:(1)不同稀树草原树种的幼苗对资源,竞争,采食的反应差异。(2)在相同环境下这些树种的幼苗是否会表现出来趋同进化。这些差异与大陆或者树种起源有关吗?这些特征能够解释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幼苗的反应吗?需要在各个大陆上湿润和干旱半干旱环境中,环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开展实验进行对照。比较湿润和干燥环境中幼树苗生长状况的差异。比较来自不同大陆savanna树种生长差异。开始探索savanna生态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idzabda Djibril Dayamba, Patrice Savadogo, Didier Zida, Louis Sawadogo, Daniel Tiveau, Per Christer Oden. 西非Sudanian稀树草原森林在旱季火烧温度、持续时间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0,(4).

[2]D.C.阿兰,徐东.巴西的稀树草原.世界农业,1980,(9).

[3]刘永花,刘国道.澳大利亚稀树草原概况.热带农业科学,2004,(5).

[4]任海,Joon Daane,彭少麟.非洲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概况.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4).

[5]刘永花,刘国道.澳大利亚稀树草原概况.热带农业科学,2004,24(5):69-72.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人类行为;丧失;环保举措

中图分类号:TK417+.12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多样性”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自然保护刊物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中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环境污染是一种生态破坏。随着我们对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人们越来越发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物种大灭绝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扩散的环境污染有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讨论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的生物物种约占全球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使得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我们应该反思,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生物特种的巨大破坏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大对生物的保护力度。

1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1 生物自身多样性的特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1.2 人类行为的影响

影响生物多样性因素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人口迅猛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环境污染,生物失去家园。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事有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开发也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1.3 外来种的入侵

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2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 遗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遗传多样性强调的是现有物种质的遗传变异库存量,它既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历史积累,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也是现有生物适应现有环境和未来未知环境的遗传基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包括已有的遗传基因库的减小和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遗传变异性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对未来环境适应性的降低,从而意味着人类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生物资源的减少。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有几种原因。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从而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少,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2.2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抵的机理一般为: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引起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难以存活或繁育。在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的研究中,除了应了解物种总的数量动态变化外,还应注意不同物种对于污染的耐性或抗性水平不同,从而在同样的污染条件下,幸存的物种还具有一定的区系或种属特点.一般来说,广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窄小的物种;草本植物生存的机会大于木本植物;生活史中对生境要求比较严格的物种一般难以抵抗污染环境。

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2.4 生态系统的杂性降低,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食物网简化,食物链不完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降低,信息传递受阻。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役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3 我国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坏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了承诺义务!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还不够,必须全国任命一起努力,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持续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生物多样性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我们才得以延续。现在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的肆意破坏越来越难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了,温室效应就是越来越让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化工厂的肆意排放更是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力度,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温室效应不断的加剧恶化。

参考文献

[1]王丰年.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