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容易发生意外,具有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为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对骨科围手术期安全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围手术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龄18-78岁,平均43.5±8.78岁,既往无精神疾患,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人,其中试验组男85例,女67例,对照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1.2.2 试验组除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外,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由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定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护理缺陷。①规范、熟练操作技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熟练地履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严谨性。②注重护患沟通,加强语言修养,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③加强医护沟通,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④重视护士继续教育,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⑤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完善护理记录,书写护理记录并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做到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可能,保持记录客观性和一致性[2]。
1.3 评价指标 (1)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比较: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情况、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数据。(2)患者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从患者的投诉、护理缺陷申报、护士纠纷处理三方面统计2组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积极配合治疗情况 对照组积极配合治疗患者133例(87.50%),试验组为148例(97.37%)。2组积极配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5)。
2.2 2组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 对照组护理意外和纠纷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本研究表明确保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纠纷,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3.1 骨科患者常由于突遇意外伤害,病人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保持镇静,紧张有序的救护活动本身就会使病人产生一种心理安慰和信任。同时应关怀、安慰病人,保持镇静,采取积极态度配合医务人员的救护。对于患者家属,应客观地介绍病情,取得家属的合作与理解。
3.2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倡导安全文化,增强安全管理理念 临床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候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强化对低年资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助于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3.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临床活动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要注意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防范护理差错,减少护理意外与纠纷,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糖尿病;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06-01
1.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5岁-79岁,平均70.5岁。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6例,其中,开放性伤口1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7例,双髋关节置换1例,钢板固定19例,髓内针固定12例。既往有糖尿病史37例,首次确认为糖尿病2例。
2.护理
2.1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多因瞬间的意外引起躯体运动障碍,加之患糖尿病多年,容易对治疗缺乏信心,表现为焦虑、抑郁、暴躁或情绪低落。护理措施:①向病人讲解手术的目的、手术的方法、麻醉的方法、手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后效果,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②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可以播放治愈患者的幻灯片,让病人了解骨折愈后效果良好,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专科护理:
2.2.1 疼痛护理:手术疼痛是患者较为关心的问题。手术前,抬高患肢至少于心脏齐平,48小时内持续冷敷,以减轻组织肿胀。手术后,应用术后镇疼泵,或口服药物减轻疼痛。
2.2.2 皮肤护理:①手术前使用夹板、牵引的病人,应保持衬垫平整、松软适度,尤其要注意骨骼突起部位,要仔细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改变情况。②皮肤出现破损,糖尿病病人抵抗力较差应及时清创处理,防止发生感染和延误手术治疗。③手术后,对于长时间卧床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导致组织受压坏死产生压疮,要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及时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④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术后切口容易感染不愈合,要注意无菌操作。
2.2.3 会阴护理:糖尿病人比普通患者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所以要加强会阴护理。每日两次进行尿管护理。术后6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尿管夹闭,进行膀胱肌锻炼,以便尽可能早日拔除尿管。鼓励长时间卧床患者多饮水,排尿前轻扣膀胱,尽量排尽膀胱内残液残渣,避免形成结晶。
2.2.4 饮食护理:对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让病人理解并自觉遵从饮食医嘱。手术后两天内患者易进食,流质、半流质容易消化的食物,一周后注意添加粗纤维饮食,以保证大便通畅。围手术期的糖尿病人,既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又要使血糖在许可范围内,所以要根据体重确定每日所需饮食,不能正常进食者可以给予静脉营养支持,避免因营养不良造成伤口或切口不愈合[1]。
2.2.5 血糖监测:不良情绪、创伤、手术等应激因素的存在容易导致血糖增高,或因不良情绪、受伤后进食量过少等因素导致血糖降低。总之血糖值波动较大,因此必需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采用短效胰岛素治疗,围手术期控制血糖在7mmol/L~10mmol/L。糖尿病患者皮肤不容易愈合,应用胰岛素最好至手术后14天,拆线后,改用口服药物。
2.2.6 功能锻炼:手术后抬高患侧肢体,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麻醉4-6小时后,就可以指导患者做远端关节活动,肌肉的收缩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糖尿病患者在加强锻炼的同时可以辅助抗凝药物。
3.结果
本组39例内围手术期发生伤口感染2例,血糖控制不良1例。病人均能积极配合治疗,伤口甲级愈合。
4.小结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营养差、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围手术期通过心理护理、专科护理,使病人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聚集和凝结。是骨科的常见并发症,防治不得当可以发生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坏死、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甚至猝死。绝大多数DVT可以预防,发病后只要做到早期发现,规范化治疗多数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1]。
2 流行病学
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关于DVT的流行病学数据。吕厚山[2]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达47.1%,翟振国[3]报道为30%-50%。这与欧美国家的报道相似,在美国,无预防措施的重大骨科手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手术等)DVT发生率为32%~88% [4、5]。我们临床上之所以没有见到这么高比例的DVT患者,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为没有症状的患者。根据美国OlmstedCounty,Minnesota的数据显示[6],美国每年有症状的DVT发生率为145/100,000,肺栓塞为66/100,000,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而死亡的人数每年约20万,因DVT而丧失的劳动力每年约200万,这充分说明,DVT的发病以及其造成的损失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7]。
3 DVT形成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早在1884年,Virchow就描述了DVT形成的病理学三要素:血管内膜损伤,血液滞缓和血液高凝[8],至今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骨科患者涉及创伤、手术、制动及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由于下肢静脉血流慢于上肢,一般DVT以下肢多见。且以左下肢多见,这主要是因为左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几乎成直角,跨腰骶生理突起被压向前方,另又被右髂总动脉压向后方,导致左侧下肢静脉前后受压后,血液回流慢于右侧[9]。
3.1 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内膜损伤后,膜下胶原蛋白暴露,可发挥强烈的促凝作用,促进血小板在的内皮下胶原处黏附、聚集,导致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对于骨科患者,有很多因素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①创伤:骨科患者多数因车祸、重物砸伤或坠落等引起,这些高能量损伤将直接导致血管的挫伤,撕裂甚至离断。②手术: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手术中由于骨折复位,软组织的牵拉,以及伤口过长时间的暴露均有可能损伤血管。③药物:骨科创伤患者受伤后大多数软组织肿胀,需甘露醇、七叶皂甙消肿活血,这些药物本身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10]。④静脉操作:有部分患者需长期输液、反复穿刺以及静脉插管,这些操作直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3.2 血流滞缓
正常血流中由于血液成份比重的不同,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流动构成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是一层血浆带构成边流。当血流减慢时血小板可进入边流,增加了血小板与内膜的接触机会和粘附于内膜的可能性。由于血流减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导致血栓形成[11]。骨科患者骨折后由于手术、麻醉和镇静、肌松药物的应用,使肌肉暂时丧失了“肌泵”的收缩功能,加上患肢长时间处于制动,静脉回流减少、流速减慢,促进DVT了形成。
3.3 血液高凝
血液高凝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血液较之正常状态下更容易凝聚。此状态常见于一些遗传病,如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基因突变等。骨科患者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术后失血较多的情况下,血液浓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Ⅻ、Ⅶ)的含量增多,其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另外,骨科患者为防止创伤出血而应用的凝血类药物,也会促进血液的高凝状态。
3.4 危险因素
除了以上的DVT三要素外,还有很多危险因素会促进DVT的发生。如患者伴有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糖尿病、静脉曲张、小腿溃疡、既往血栓病史等,DVT的危险性会更大[12]。高龄(>50岁)、肥胖、吸烟、妊娠和口服避孕药与DVT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系[13]。长途旅行也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据报道乘坐汽车、火车、飞机持续时间超过5小时以上者,静脉血栓形成机率增加5倍左右[14]。
4 围手术期DVT的预防、治疗和护理
骨科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由于创伤、手术和术后的长期制动等多种综合因素,导致了围手术期DVT的高发生率。如术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治疗护理,DVT的发生率将明显降低[15]。李进[16]报道了126例骨科大手术后的DVT发生率为37.3%,其中未采取预防措施的DVT发生率为66.67%,采取预防措施后DVT发生率为15.28%。
4.1 术前DVT的预防和护理
需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其DVT的发生率较高[17]。术前可以针对已经明确的危险因素进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术前教育。让患者大体上了解DVT的形成因素,预防方法,DVT发生后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等。这种术前指导既能让患者对DVT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能减轻心理负担,还能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其次,还要教育患者注意生活上的一些DVT危险因素,如戒烟、戒酒,饮食上以低脂食品为主,多食维生素较高、高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4.2 术中DVT的预防
手术中应避免粗暴操作,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术中彻底止血,保护手术野中的血管,避免血管内膜破坏后血栓形成。术中如失血过多,应给予输血和补足液体。对于DVT高危患者,尽量采用硬膜外麻醉[5]。
4.3 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
4.3.1 观察早期DVT症状
如患者主诉有下肢沉重、肿胀、关节屈伸时肌肉不适,则需警惕DVT的发生。术后巡视病人时要注意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周径,浅静脉是否怒张、肢体与正常侧相比是否明显增粗。如果发生以上这些情况,及时通知主管医师。如果患者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应考虑肺栓塞,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值班医生。
4.3.2 药物预防
预防DVT的抗凝药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令、二氢麦角胺等口服药和肝素、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液等注射液。此类抗凝药物存在着出血的副作用,临床上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黑便,牙龈出血等症状。患者应用肝素时,还要注意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4.3.3 物理预防
4.3.3.1 术后和功能锻炼
术后患者抬高双下肢20°~30°,上半身抬高15°,膝关节屈曲15°,这样的可以使髂静脉松弛,并有利于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在床上尽早主动屈伸踝、膝和髋关节,利用肌肉的收缩作用挤压血管,促进静脉血液流动。如患者主动活动困难,可以由护士或家属进行由跟腱起至下而上的肌肉挤压运动,对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和大腿后侧肌群按摩,加速血液回流。
4.3.3.2 机械预防
目前有很多机械预防方法,包括小腿充气压力泵,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器,分级压力长统袜,弹力绷带等,这些机械方式均能起到预防DVT形成的作用[1、18]。
4.3.4 其它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往往需静脉输液或穿刺,尽可能避免在患肢的同一静脉上反复多次穿刺,特别是大隐静脉。避免长时间静脉输液,连续输液尽量不超过48小时[18、19]。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缓慢和充分稀释。
4.4 DVT形成后的治疗和护理
如怀疑患者DVT形成,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血栓的部位,大小。根据血栓情况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制定治疗方案。
DVT形成后的主要治疗是抗凝,一旦客观检测确定诊断,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治疗分为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为主,在药物治疗期间最主要的仍是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如患者伤口的渗出量,外伤或手术区域有无血肿形成,患者有无贫血等。
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促进受阻血管再通,不损害静脉瓣膜结构,因而成为DVT的常规治疗方法。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链激酶、纤维蛋白溶解酶、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是最常使用的溶栓剂。由于出血危险较大,骨科手术术后的病人应避免使用溶栓药。
手术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取出血栓,通畅静脉。但由于取血栓手术本身对血管会造成一定适度的损伤,故手术治疗仅针对于巨大髂股静脉血栓导致肢体坏疽危险的患者,或存在药物抗凝或溶栓治疗禁忌的患者。对于一般的下肢血栓,外科治疗常植入静脉滤器即可。
5 出院后的指导
DVT形成后,需要长期的抗凝过程,首次发生的患者至少治疗6~12个月,对复发的患者建议无限期抗凝[20]。且DVT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小腿皮肤静脉溃疡等后遗症,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要高度重视病人的出院后指导。一般在不影响骨科疾病恢复的情况下,嘱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练,注意饮食结构;避免便秘,咳嗽等,这些会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诊。
6 小结
DVT在骨科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如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诊治和护理上要注意仔细观察、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整体护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有效的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白金广、刘素萍.创伤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36-837.
[2]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
[3]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86-188.
[4]HardwickME.ColwellCWJr.AdvancesinDVTprophylaxisandmanagementinmajororthopaedicsurgery.SurgTechnolInt. 2004.12:265-8.
[5]AnayaDA.NathensAB.Thrombosisandcoagulation:deepveinthrombosisandpulmonaryembolismprophylaxis.SurgClinNorthAm. 2005.85:1163-77.ix-x.
[6]HainesST.Venousthromboembolism:pathophysiologyandclinicalpresentation.AmJHealthSystPharm. 2003.60:S3-5.
[7] 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护理杂志.2003.20:93-94.
[8]CarrollP.Deepvenousthrombosis:implicationsfororthopaedicnursing.OrthopNurs.1993.12:33-42.
[9]LudwigB、HanT、AmundsonD.PostthromboticsyndromecomplicatingacaseofMay-Thurnersyndromedespiteendovasculartherapy:casereportandreview.Chest.2006.129:1382-6.
[10]ZakariaelR,HuntCM,LiN,etal.Disparityinosmolarity-inducedvascularreactivity.JAmSocNephrol.2005.16:2931-40.
[11]VerhammeP,HoylaertsMF.Thepivotalroleoftheendotheliuminhaemostasisandthrombosis.ActaClinBelg.2006.61:213-9.
[12]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4.18:2086-2088.
[13] 侯黎升、崔洪鹏.骨科患者静脉血栓疾病的预防.临床骨科杂志.2007.10:183-185.
[14] 王琳.旅行可加重深静脉血栓.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484.
[15]ElmanEE,KahnSR.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afterupp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ThrombRes.2006.117:609-14.
[16] 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21-522.
[17] 邱贵兴、戴戎、杨庆铭、裴福兴.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7.
[18] 郭银彩、于文利、王小霞.下肢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和预防性护理对策.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98.
【关键词】 骨折;手术;疼痛;护理
【中国分类号】 R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09-0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nursing methods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were discussed. Methods: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296 cases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in the Orthopaedic of the 903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0 was summarized. through pains of the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tients estimated, analgesia measures were promptly taken. Moreover, through estimating result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observation of drug side effects, further measures were correspondingly used. Results: Most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ctively prevented and discovered, which helped the patients riding out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 The a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of the patients and facilitate rehabilitation of their bodys.
【Key words】 fracture surgery pain nursing
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骨科护士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缓解疼痛,并减轻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0年8月对296例四肢骨折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0年8月收治的骨折病人296例,其中男163例,女133例,年龄6~90岁,上肢骨折172例,下肢骨折124例。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1) 疼痛程度的评估 评估是疼痛处理关键的第一步,护士对安返病房的病人进行综合评估,由于个体差异,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也不同,客观地把握疼痛程度较难。常用的评估方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即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前先向病人解释0代表无痛,1~4代表轻微的疼痛,4~7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而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标尺上标记出最能代表疼痛强度的点。对语言和表达能力受损的病人则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即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哀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的程度,让病人指出与他们疼痛相符的脸谱。另外还可以应用目测模拟疼痛评估量表:将一条100mm的水平或垂直线模拟分成100个点,两边代表从无痛到最痛,请病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对疼痛强度作出标记。同时护士还可通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等间接了解疼痛的程度,在病人手术后进行常规疼痛综合评估并记录。(2)疼痛原因的评估 除了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估外,也应了解术后疼痛的原因,骨科术后疼痛常见的原因有:术后疼痛与手术操作、组织损伤或伤口周围肌肉痉挛及心理紧张、恐惧有关,也与个人对疼痛的耐受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痛阈、身体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素质、社会因素及暗示与安慰等有关。根据科学研究证明,患者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就越差,女性较男性耐受力差、身体消的病人对疼痛的耐受也很差。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患者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2 护理措施:(1)合适的 术后帮助病人摆好舒适,保持患肢正确位置,患肢呈伸直膝关节功能位,外展20°~30°,术后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可抬高患肢并指导和帮助病人做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肢体肿胀,解除神经压迫,减轻肢体疼痛。观察患肢循环及动脉搏动,是否由于敷料包扎过紧引起缺血性疼痛,当立即去除引起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症状。术后2~3天疼痛明显加剧,应查找原因,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有效的镇痛 为解除病人的痛苦,保证病人的良好休息与睡眠,利于术后恢复,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和应用镇痛泵,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疼痛是否减轻,并及时报告医生,除药物镇痛外还可做物理疗法来减轻疼痛。(3)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病房,仔细观察骨折肢体肿胀、疼痛、切口敷料有无渗出、末梢血运、伤口包扎松紧、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及量,观察术前术后体温变化,判断是吸收热还是炎性反应,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发现骨折肢体肿胀明显、肢端末梢发白或紫绀,患肢感觉疼痛、麻木,被动牵拉时引起剧烈疼痛等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时,应及时汇报医生行切开减压术。如为肢体伤口加压包扎过紧时引起的疼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松包扎,以减轻疼痛。(4) 心理护理 骨折引起疼痛和正常生理功能障碍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有些病人对手术治疗缺乏了解,担心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多有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因此手术前护士要关怀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或与预后好的同病种的病人聊天,使病人了解和认识病情,尽最大努力取得病人的信任,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术后给予病人热情服务、关心、体贴和照顾病人,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以明显减轻疼痛。(5)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18℃~22℃,湿度56%左右,空气流通,减少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各种物品放置要井井有条,让病人处于一种轻松、愉快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中,也可减轻术后疼痛。还可以让病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减轻疼痛(6) 良好的睡眠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将治疗、护理集中在适宜的时间段进行,避免对睡眠时间的干扰,以保证病人最佳的睡眠,减轻术后疼痛。
3 效果评价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对骨折术后病人的疼痛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通过观察疼痛治疗的情况,及时评估镇痛效果,观察药物副作用并予相应处理,将患者术后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以及减少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及身体过度活动,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可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2] 段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3] 王芳民,倪淑卿.实用新医学,2007;8(8)
[4] 邹家柳.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2)
[5] 葛学娣.创伤性骨折疼痛患者的护理[J].东南国防医药,2003;5(4):285~286
【摘要】:探讨护理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护理学在骨科临床上的不同特点,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良好的护理有效的缓解病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使病人的情绪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本文介绍了对骨科病人的护理内容,并重点阐述了心理护理。
【关键词】:骨科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1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表现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就是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求,逻辑终点是为人服务。骨科病人多数为突然遭受外界各种意外,而导致骨伤科疾病,生活多不能自理,剧烈的疼痛和关节肢体活动受限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稳定程度,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
2 骨科病人的护理内容
2.1 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2 对发生便秘的骨折卧床患者的护理
2.2.1 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原因
卧床时间长。患者卧床时间长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多属于因结肠或直肠的生理功能障碍而引起。骨科卧床患者多为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创伤和手术,卧床的时间长,活动受限,加上使用镇痛泵,使患者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等,导致张力减退性便秘。
排便方式的改变。排便方式的改变也是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排便时,结肠远端的直肠纵行肌收缩,使直肠变短,消除了结肠远端和直肠之间的角度,直肠内压力升高,肛内、外括约肌舒张,同时膈肌下降到深吸气位置以增加腹压,加上腹壁肌用力收缩,大便时采取蹲位也能造成腹腔的最大压力,并可利用重力排便。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吸气增加腹压,骨科的卧床患者多因急诊入院,未能做床上排便的训练,加上术后制动时间长,排便方式改变,使多数人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便意,整个结肠的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而导致便秘。
2.2.2 护理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排便的习惯,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针对病人,采取早预见性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肠蠕动减弱者要暂禁饮食。护士要把预防便秘的问题作为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制定患者合理饮食、饮水计划。给予足量的维生素饮食,增加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对急诊手术的患者也要及时告诉患者便秘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适当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对术后3天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服用胃肠动力药或缓泻剂等,排便前1天睡前服用适量的缓泻剂,排便当日清晨空腹饮热茶大约300ml,以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长期使用泻剂或灌肠排便的习惯。
2.3 加强病区安全管理
病区阳台外面设防护栏,病区走廊内设置扶杆供年老体弱者扶助,地面不可太湿,卫生间有防滑警示。小儿、老年患者要有陪护、睡眠时加床栏防护。定时检查评价呼叫系统、地面、病床、床栏、轮椅、平车卫生间等环境设施、病人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拐杖、助行器、夜间照明等各个环节,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风险预案并抽查。检查目标患者有无掌握预防意外跌倒、坠床的方法。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骨科患者除治疗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外,对于四肢骨折或损伤的患者,行走不便或需借助拐杖行走,地面湿滑时易发生摔伤造成骨折再折,造成医疗纠纷。
2.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