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1篇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个奇迹。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由于生理呈现为阶段性的发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学到、一点点发展的,所以他们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全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便会不时地有一些让人费解的行为。

夏树幼小的时候,手里总是喜欢拎一条小毛巾,或者一条小裤头在家里走来走去的。我从他手里拿下来,他一会儿又会拿起来,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只有抱着一个柔软的玩具才能入睡。

有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总是咬手指,她的手指甲从来没有剪过,都是自己咬下来并且吃下去的。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背后,都有着他们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就会简单地斥责他们,或者强行地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我们的简单和强制,般都不会真正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使他们把需求隐藏起来,或者转移到了其它的地方。

有一个小男孩,在被邻居家的狗咬过以后,就非常害怕狗,由此还害怕其它的一些动物。母亲不能理解他的行为,在他害怕的时候,就责备他胆小。在学校里,同学也时常讥笑他。后来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连电视上的动物也开始害怕,夜晚还经常做恶梦。父母不得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让他的母亲在家里养了一只兔子,每天让这个孩子放学以后,都去抚摸一下这只兔子。一开始,这个孩子哭喊着不敢去接触兔子,但在他的手触到了兔子柔软的皮毛以后,兔子一点也没有伤害他,他这才镇静下来。慢慢地,他抚摸兔子时不再害怕了。母亲以这种方式,又养了一只小狗,小狗一天天地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这个孩子的心理疾病才好了起来。

所以,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会使母亲更为理解孩子的各种行为,也能够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我是在夏树成长起来以后,才接触到儿童心理学的,这一直是我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情。在夏树上了大学以后,我有一次到北京出差,在一家小书店里买了一本意大利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翻译到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我却第一次看到。我想要是我早读到这本书的话,我对孩子的教育定就会更好一些。

后来我又读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还读了罗伯特・费尔德曼的《人的毕生发展》。它们让我的心豁然开朗起来,那些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下子都消散了。我开始帮助周围一些年轻的母亲,不时地有一些母亲打电话给我,或者找到我的办公室里,跟我讲述她们的孩子出现的问题。

有一位母亲跟我讲述了她女儿的心理问题:

女儿学习一直不错,也很懂事。但是上初中以后,突然开始减肥,她本来就不算胖,却每天忍着饥饿只吃很少的饭菜,并且坚决不吃带蛋白质的食物。有一天,晚上九点了,母亲接到一家美容院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女儿因为抽脂休克了。母亲赶紧赶到了美容院,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去抽脂,为什么变得这样害怕肥胖。女儿此后不再去抽脂了,却又服用减肥药,哪一天忘了服药,就心神不宁。这个孩子的心理疾病后来影响到了身体,连月经也不来了。

“我一直在想法找到女儿减肥的原因。后来她才告诉我,是班里的一位男生,有一次无意识地说她胖,她才开始减肥的。”这位母亲是一位极有修养的女性,她知道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女儿产生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她从来没有一味地责备女儿,她理解青春期的女孩,她们是敏感的、爱美的,很在意男孩子对自己的看法。问题找到了,母亲便时常带女儿去拜访一些体胖但是快乐、开朗的人。在她耐心的帮助下,女儿的心情也一天天地开朗起来,最终不再服减肥药了,身体也逐渐健康起来。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人说“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的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 印度数学家拉奥曾经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可见,数学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该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认知、思维以及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学科.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 儿童注意的特点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注意不稳定,不持久,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注意的范围小,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儿童感知觉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特点缺乏准确的感知能力,而且不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笼统、模糊,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的现象.

3.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为处于过渡期,所以小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完全脱离与感性经验的联系.

4. 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外露,喜怒常形于色,情感内容也日渐丰富. 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受思维的限制往往会体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巧妙的教案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很大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分蛋糕”的情境. 蛋糕是一个整体,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份蛋糕,自己吃了两份,总共是四份. 那么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自己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二,即二分之一. 从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经常性的鼓励是一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进行表扬,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受到教师的反复表扬,学生的行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里,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同样在数学的课堂上也需要提问的艺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中充斥的抽象化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被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对学生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可以从稍微简单的问题入手,给学生以满足感,继而逐渐深入问题. 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正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巧芬. 透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看低年级计算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6).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3篇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背景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儿童的认知、记忆、意志、情感、社会性等心理结构的一门学科。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有效遵循、利用这些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不但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责任意识、社会意识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帮助。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特点,盲目施教,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了解孩子的思维结构特征、认知结构特征、意识结构特征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令教师头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常常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呆板、空洞的公式让那些满脑子立体形象的家伙心生厌恶。豪无疑问,数学事实上的概念、公式、理论、法则是生硬的,抽象的。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生硬、抽象。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渐渐意识到:必须要将数学教学形象化、生活化、逻辑化。才能适应成长期的儿童的思维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体系。

二、应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在心理学领域里,认知指的是人的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处于7~11岁的儿童有特殊的认知结构: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特别敏锐,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尤其是色彩、声音、不同于寻常的事物发展等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表现为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却比较差,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坚持的注意力,而无意注意则不需要意志力来保持的注意力。儿童阶段的意志力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有意注意的坚持力度不够,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们的逻辑思维力能力差,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了解了儿童的认知结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利用这些特点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第一,要利用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最大化的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动力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人们的有意识行为和思想通常都在动机的驱动下去完成。也是兴趣产生的最初来源。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第二,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一是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突然下降。二是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所以兴趣广泛,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却难以持久。三是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都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就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以上三个特点都和儿童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情绪、意志、认知都非常不稳定,所以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后,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经常保持饱满、积极、并逐步趋于稳定,变成自觉的潜意识的行为。

第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可以尝试以下方式:首先,将空洞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课堂上,或者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扮演银行职员算利息、超市管理员算利润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表达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训练。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讲课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再次,积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三、根据儿童的智力结构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传授是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社会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的。因此可知,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灌给学生,而是形成一种氛围,促使学生做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智力上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他们刚学会了分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因为刚刚具备了数、序、排列、关系的概念。因此,不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结构,他们往往凭着直观的意识和辅助的想象来判断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结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图示法、明显对比法来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形式和结果,而高年级的同学可采用复杂一点求证法、探索法等。

四、应用儿童的思维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联系性;培养有条理、有依据、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严密、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应配合教学手段,循循善导,应用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求证、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对照概念、公式、性质、法则、术语、名词,通过再现、对比、辨识、理解来完成解题。

五、根据儿童社会性心理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创造一些场景,让他们亲手在解决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较好的成绩,但创造能力、将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较差。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儿童学生的求知欲强,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已给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灌”知识,就会强化儿童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讲讲停停,边讲边问,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当前,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具有不同以往的心理结构特征,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下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62-02

0—2岁是一个孩子从条件反射运动到自主走动、跑步的发展时期,在此阶段,孩子的变化非常之快,几乎每天都有很大进步。他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极其惊人,因此,在此阶段应该给予孩子的感官多种刺激,以使他们的五感得到充分发展。玩具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教具,因此玩具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各个时期孩子的需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婴儿期的儿童特点与玩具设计

(一)心理及生理特点

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在环境刺激及教育作用的影响下,感知觉、

动作等心理生理活动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生后的第一年运动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比其他年龄快,视觉、听觉和对声音的反应逐步完善。眼能由视力集中到随物移动;头能转向声源:手的动作从能摸物体、抓握、摇动、敲打玩具,到摆弄物体等动作不断发展;全身动作从仰卧转向侧卧和俯卧,直到翻身,学会爬行;从稍坐到坐稳,从扶站、独站到能独立行走,独立行走为扩大眼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除了母亲爱的抚摸、哺喂、生活上的照管外,应该让他自由活动,不要束缚他的手脚。从看、听、啃咬、玩弄玩具中发展他的感知觉、动作等。他会从凝视玩具的色彩、形状,倾听和谐悦耳的声音等反应敏锐的感觉,迅速发展到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觉。各种各样的适龄玩具正是促使他们发展认知、动作和发音能力,为发展语言做准备,为身心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二)玩具设计

1、玩具设计要点:

(1)玩具颜色鲜艳、明快

(2)造型简单、清晰

(3)形状、颜色、大小对比强烈

(4)样式引人注目

(5)能悬挂、慢慢移动和摇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6)能鼓励儿童看、听、吸吮、抓握、抚弄,并能持续吸引儿童的兴趣

(7)表面光滑、无棱角,材料安全、无毒。

2、婴儿期玩具举例

(1)发展视觉的玩具

以悬挂玩具为主,用纸、绸、塑料等制成的灯笼、彩花、挂人、气球、吹塑玩具等。其作用:训练儿童视力集中和视线随物移动,练习眼的活动,逗引儿童情绪愉快。视觉的发展对儿童成长中认识世界十分重要,了解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要靠视觉传达信息。

(2)发展听觉的玩具

带有声响的玩具,如八音盒、八音响棒,各种哗铃棒、手摇铃、拨浪鼓;带响的形象玩具,如橡胶或软塑的各种能控响、摇响的小动物,小人,小鸟等形象玩具,能拉响的各种悬挂玩具等。其作用是培养儿童听力集中及对声响的反映,使情绪愉快,也可以同时发展视觉,边听边看,听觉能力集中给注意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如图1。

(3)发展动作的玩具

这方面玩具种类较多,主要包括:1.训练手的动作的玩具,如摇棒、哗铃棒、拨浪鼓、各种环状玩具、拉串、软硬塑料和橡胶玩具,如图 2;2.练习翻身、爬行动作的玩具,不倒翁、蛋形玩具、各种形象玩具。其作用:翻身和爬行是儿童学会全身动作的主要内容,动作较复杂又相互协调,利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探索,是这时期儿童身心发育阶段的主要内容,对以后的动作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步;3.发展小肌肉动作的玩具,如小容器、敲捶、套叠玩具如套塔、套环、套碗等,积木、积塑等,其作用——发展精细动作摆弄玩具,判断物体的形态、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手指的触觉和动作,以及手眼协调和准确性;4.发展站立、行走等动作的玩具,如中小型球类、小推车、拖拉玩具、小滚筒、小栏杆、摇马、摇船等。如图3。

作用:有利于增强和发展儿童骨骼、肌肉系统,促使他在爬行的基础上学会坐、站立、行走相互联系的动作,以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智力,以及全身动作的发展。

(4)娱乐玩具

各种发条、机动、惯性、电子形象玩具,如各种交通工具、跳跃玩具、陀螺、吹泡玩具等,都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作用:玩具形象有趣、能动,能响、能引起儿童好奇、欢快的情绪;发展儿童听觉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儿童能随着音乐节奏活动。

(5)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的玩具

各种形象和图片、照片,如儿童熟悉的小动物、小交通工具、小餐具、小用具,娃娃等。作用:利用这些玩具来认识各种物体及各类动物,发展语言,用语言和成人交往;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儿童对事物名称的理解能力。

二、1-2岁幼儿特点与玩具设计

(一)1-2岁幼儿心理及生理

1-2岁的儿童全身动作、独立行动迅速发展。从学会走路到随意行走:能上下台阶;逐渐掌握蹲、跑、跳、踢、钻爬、攀登、平衡等基本动作:小肌肉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和准确性也相应地发展,增强了注意力集中和观察能力。

这时期儿童对词的理解力发展迅速,特别是1岁半以后会说的单词逐渐增多,会说常接触到的人和物的名称和相关的一些动作,能说简单的短句,能分辨一个还是多个,近2岁时能开始用语言和成人交往,喜欢学儿歌,对周围事物感兴趣,认识周围常见的物品,辨别简单的图形等。

(二)玩具设计

1、玩具设计要点

针对l-2岁儿童的特点,设计玩具时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活动性,促进儿童手眼协调、肌肉发育;具有创造性,鼓励儿童自主活动、自我表达;具有教育性,鼓励儿童独立思考、促进智力发育。

2、玩具类型

(1)发展动作的玩具,如推拉车玩具、皮球等球类、攀登玩具、投掷玩具、套叠玩具、敲打玩具、穿绳玩具和积木、积塑玩具。小推车的作用:独立行走是1-2岁儿童发展得很好的动作,小手推车可以帮助他走稳,逐渐离开扶持物独立行走。可以发展手臂和腿脚的协调动作。扩大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感知觉、记忆的发展。小拉车作用:使学会行走的儿童学会熟练、灵活自如的前走后退。发展手脚动作协调。 球类玩具作用:球类玩具能促进这个年龄儿童发展多种动作,如行走、跑、滚动、扔、投掷、弯腰,下蹲等。使儿童全身上下肢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动作逐渐灵敏、准确。

攀登类玩具,如小攀登架、小台阶、小滑梯,其作用:一岁半的儿童即可以练习攀登动作,能发展手及手臂的握力,练习引体向上,使手脚及全身动作协调、灵活。一岁左右的儿童练习爬上爬下,一岁半左右的儿童可以练习站立上下台阶,发展全身大肌肉、骨骼动作。在实际生活中活动,可以培养儿童自己学会上下楼梯、台阶的独立能力。培养勇敢精神,学习遵守先后次序、注意力集中等。 投掷类玩具,如小沙包、塑料球、小保龄球等,其作用:发展大肌肉动作,培养注意力和初步的空间知觉,发展行走、跑、弯腰、捡拾等多种动作。

套叠类玩具,如套环、套塔、套碗等作用:发展小肌肉动作,锻炼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培养注意力和现察力,发展认识能力,逐渐认识颜色、大小、形状。 敲打玩具、穿绳、积木、积塑玩具,基本作用都在于发展小肌肉动作,练习手的精细动作和准确性,手眼协调。培养注意力、观察力、耐心。对颜色、形状获得初步印象。如图4。

(2)娱乐玩具

这方面玩具包括:1.机动、惯性、电动、声光控制的玩具;2.音乐玩具;3.玩水、玩沙玩具。第一类玩具动作生动、色彩鲜艳、品种多样,深受儿童的喜爱。作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获得无限的乐趣,拍手欢笑,或追逐玩具练习走跑行动。认识各种玩具的名称和形象,发展语言.发展注意和观察的能力。第二类玩具,如小锣、小鼓、小钢琴、电子琴等。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儿童听觉和节奏感,使儿童受到音乐美的熏陶,产生愉快情绪,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第三类玩具接近大自然,使儿童获得极大的乐趣,按儿童自己的意愿随意玩耍,发展直觉行动、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的玩具

这方面玩具包括:1.娃娃、动物形象玩具,如图5;2.交通玩具、小家具和小日用品玩具;3.画片、图片、画册。第一类发展认识能力,让儿童认识娃娃身体的各部位、五官及衣服、用具等名称。学习常见各种动物名称、叫声及主要特征。发展语言、增加词汇,发展直觉行动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的能力。第二类让儿童知道一些交通工具、家具、日用品的、用途,发展认识能力,增加词汇,发展语言;通过游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类通过对画片反复或较长时间的观察,使儿童获得较深刻的印象;认识一些事物及连贯性的印象,发展认识能力,获得简单的知识。

三、结语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最迅速、也最具潜力的时期,抓住儿童的各个敏感期,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玩具陪伴儿童的时间最长,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设计即安全又具有针对性的玩具是设计师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瑞敏.捕捉孩子敏感期[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丁金造 王星坤.中国EVA塑料制品业的现状与发展[J].国外塑料,2010.3.

[3][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5篇

学前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决定儿童的行为方式。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其他方面对比具有不均衡性,即体重和身高的生长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在时间上的呈现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儿童看起来很结实但他的内心不一定坚强。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由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决定而不是由生理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

改变学前儿童所处环境和改变学前儿童同样重要。古语云:“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身边都有什么样的人,最近和谁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变化倾向,这些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家长都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观、忧郁或是暴力、攻击等不良倾向的玩伴,若孩子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时间久了难免会沾染上相同的感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长孩子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时刻的关注和适当的指引,在必要的时候应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会有益于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家庭气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决定学前儿童未来的生活形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习惯、成就、素养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关系又是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和睦会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开心快乐,更有安全感,以便于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比较良好的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比较容易形成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负面生活态度,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敌对叛逆的态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十分重要,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参与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充分的发挥了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积极的性格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际态度影响未来的发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对孩子来讲,老师喜不喜欢我?爸爸妈妈爱不爱我?小伙伴们喜不喜欢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这些都属于自我概念的认知。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实际上的自己对于孩子的长成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现在表现的还很普通,将来也可以成为最棒的。故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孩子从这些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形成自我认知,如果这些态度是积极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积极的和自信的,如果这些态度是消极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极的和自卑的。故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甚至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这样利于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自我概念。

秉承儿童心理咨询的这四大基本观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质,降低了学前儿童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家长和教师社会等方面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