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衍生金融工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如何加以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文章对美国FASB和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会计理论的每次重大变革,都是由于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金融创新活动中产生的,它已给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很大冲击和挑战,其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是最具争议、且分歧较大的核心问题。中国已加入WTO,金融市场必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很快会带着先进而又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尚未建立,因此,尽快研究和建立中国特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已迫在眉睫。
本文拟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的最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特征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商品)已达1200多种。目前美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最发达,美国FASB和IASC制定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代表着当今世界上这一领域最高水平。为了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对其种类和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通常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分类,一般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类。基本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现金、应收(付)款项、应收(付)票据、普通股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很复杂,比较典型的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等。对于基本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已基本解决,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极其困难,至今仍未取到十分满意的成果。
2.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对于每个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都会形成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资产或负债业务,为了行文方便,笔者将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称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它们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资产和负债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较高的风险性。规避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其盈利性和风险性是共存的。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若操作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础工具上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投机利润,如金融期权;反之,企业若操作不当或失误,也会最大程度地释放企业的风险,给企业带来巨额亏损,如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其衍生金融工具就造成了巨额损失。
(2)价值的不稳定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由标的、名义金额和支付条款共同确定,它随标的变化而变化。标的是一个变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比如,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有时涨跌幅度很大,而股票期权的价值决定于股票价格,这样,股票期权的价值就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标的变化直接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3)市场价格的透明性。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企业都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得实时的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以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比如,金融期货的流动性很高,可市场价格也很明确,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跟踪其走势,随时进行一笔对冲交易了结或平仓,以实现出售金融资产或抵付金融负债交易。
(4)盈利方式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所需初始净投资相对较少。”企业只需要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能签订大额的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在进行市场交易操作中,企业如果将持有一项金融资产或承担一项金融负债在适当的时点进行最佳的交易,即可获得数倍于原初始净投资额的利润。当然,企业在套期保值活动中,最好结果只能损益相抵,使公司的风险得到控制,但不能获得额外利润。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分析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特点,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至今仍是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大难题,现就美国FASB和IASC最新公布的有关准则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两个阶段,相应地它的确认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种情况。
(1)初始计量。它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美国FASB和IASC有关这个问题的会计准则很复杂,我们将美国FASB的SFAS133、IASC的E48和IAS39所持的观点归纳得出: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以放弃或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在特殊情况下则以历史成本(收入)进行计量。所谓“特殊情况”是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业务。
(2)后续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合同签订到最后结算,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持有过程,它的价值在这一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变化,对从事交易的公司而言或者盈利或者亏损,有时甚至产生巨额盈利或亏损。如何计量后续过程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问题。在美国FASB和IASC所公布的最新准则中,解决这一问题总的方法是:针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一定标志进行复杂的分类,在后续计量中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对其中一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余部分采取历史成本或现值等计量。当然,在具体计量时,二者的操作方法又有较大的差异。
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浅析。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特点过于复杂,使得它的计量问题变得十分困难。从上述美国FASB和I-ASC的会计准则内容可知,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都采用了混合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我们以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美国FASB和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不需要投资或所需投资额很少,初始计量在后续持有过程中,无论持有时间或长或短,衍生金融工具都会发生变化。基于客观性和相关性原则,美国FASB和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二者的努力方向是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因为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更能体现出会计要素的信息相关性的特征。但如何客观、恰当地确定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仍然是会计学的难题。
(2)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简析。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认为,“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美国FASB和IASC采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但它同时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各国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普遍推崇和应用历史成本计价。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正是FASB和IASC倾向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计量属性选择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但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有时很难获取,而且,“一旦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其后续计量所用的公允价值必须重新开始计算”。
我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这将使其后续计量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操作。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重点是可靠性;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主要是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变动信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重点是相关性。笔者的观点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只采用历史成本,在后续计量中主要采用公允价值,但在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时也可采用其他计量属性,如可实现净值。
三、启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现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尽快开展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就我国现实情况,要在短期内制定出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但我国已经入世,资本市场已逐步对外开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很快会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会计管理部门应尽快着手研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为将来制定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打下基础。
2.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既要借鉴,又要注重国情。对于近期,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和实务规范,以满足现实会计核算的需要,最终目标是建立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美国FASB和IASC等其他发达国家的有关准则,充分吸收其科学的东西,同时应注意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制定的准则既注意适当超前,又要兼顾可操作性,不要过分倚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减少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来操控利润的空间。
3.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准则时,侧重历史成本原则。我国市场机制健全和完善要经历很长时期,在很多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获取公允价值,加之公允价值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或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因此,笔者建议,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在后续计量中,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较易获得得公允价值的,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不能获得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就采用历史成本或现值计量。正如财政部冯淑萍教授在近期的文章中所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讲,注重历史成本为基础,为投资者和有关方面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第一位的”,“无论从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还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现阶段我们都不应过分强调公允价值的作用。”
总之,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为会计很多新领域,如员工认股权计划会计等诸多新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耿建新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世定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既属于金融工具的范畴,又属于衍生工具的范畴,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交集。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基础――以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价值随基本金融工具价格变动而变动;二是其目的――转移风险或收益,而风险和收益正是由于金融工具的跨期交易而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的形式则是交易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转移风险或收益为目的,以某一(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或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1、远期,是指在确定的将来某一时间按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的合约。2、期货,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达成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交割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工具或商品的交易合约。3、期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买权或看涨期权,买权的持有者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某一确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二是卖权或看跌期权,卖权的持有人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某一确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4、互换,是指当事人按一定的条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同金融工具的交换的交易合约。5、其他衍生金融工具。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衍生金融工具有以下特点:1、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作为标的;2、契约性和未来性。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代表权力和义务关系的合约;3、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很少(甚至为零),常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结算时一般采用净值交割;4、风险转移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能够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进行转移;5、创新性。衍生金融工具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一)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特殊性。与传统会计相比较,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有其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会计要素定义上。传统会计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衍生金融工具反映的是“未来交易”。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但合约所代表的交易并未发生款项的收付,合约双方只是享有某种权利或承担某项义务。而且,合约双方能否真正履约,以何种价格履行合约,这些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需要扩展会计要素的定义,即避开交易事项的约束,立足于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损失。
其次,表现在会计确认的标准上。传统会计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相联系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给企业;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金额的大小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传统会计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具有特殊性。
再次,表现在会计确认的时间上。传统会计在确认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时,强调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衍生金融工具不仅仅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约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等问题。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要素定义。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确认一个会计要素项目,首先应符合该要素的定义,并满足两项标准:一是与拟被确认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拟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资产的定义是: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的定义是: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企业的现时义务,这种义务将会引起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资产、负债比较,既有共性,又具特殊性。其共性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符合传统资产或负债要素有关权利和义务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基于未来交易的合约,合约一经签订,一方即取得拥有或控制相应资源的权利,另一方即开始按合约要求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是符合与未来经济利益相关的定义。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可能减少损失,而且还可能产生几十倍与成本的利益,人们才会去购买衍生金融工具,才愿意去冒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传统资产或负债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不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引起的,而是基于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仅如此,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或义务所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而不是“很可能”)。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也就成为游离于表外的巨大风险项目。为了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问题,IASC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专门概念,考虑了合约权利与合约义务,由此包容了面向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
(三)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程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波动较大,其具体确认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包括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初始确认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的过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取得是以签约为标志的,尽管签约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净投入,合约权利和义务的公允价值通常相等。但是,合约的任何一方均从合约签订之日起就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合约一经签订,与合约有关的风险已经客观存在,并在实质上已经转移到企业。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间必须为合约签订时。
再确认是指对经过初始确认的项目,是否列入财务报表,如何列入财务报表及列入报表之后,发生变动的确认。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确认列入报表之后的价格变动,包括相关损益的确认。
终止确认则是指对已经列入报表的项目何时从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IASC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提出了如下标准: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了其他企业,而且其所包含的成本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或者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经得到履行、清偿或期满无效。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考虑,采用其初始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如果按交易来考虑,由于其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对冲或交割,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总在不断变化,此时对交易者来说是赢利,彼时却可能是亏损,历史成本难以追踪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变动情况。
一、衍生金融工具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交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基本相同:衍生金融工具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手段,其价值是从利率、汇率、价格或指数等标的衍生而来的,其表现形式是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财务会计的理论核心受到全面性挑战。无论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还是报告或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都由于自身的特点无法符合现有的会计规范。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一些国际会计组织对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处理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会计主体参与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来,而衍生金融工
具本身具有的高风险性,却难以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引发的会计问题日益被提上会计研究和准则制定的日程。本文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过程中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IAS―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为标志的披露阶段;二是以IAS―NO.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标志的确认和计量阶段。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先研究和的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各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为最终形成一个通用的、适合所有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奠定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FASB真正开始制定通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披露准则,先后制定了SFAS―NO.105《有关金融工具表外风险和集中信用风险的信息披露》、SFAS―NO.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NO.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披露》。在以上这些准则基础上最终形成了SFAS―NO.1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初步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这一财务会计难题。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两者有如下共同点:第一,IASC和FASB都遵循从披露到确认和计量这样一条准则的制定思路。第二,目前生效的准则当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界尚没有达成共识,但公允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可以这样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经历了或正经历着一个从表外披露到表内计量和确认,从混合的计量模式到朝着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断前进的过程。
从20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长期“游荡”在表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束缚。
(一)不符合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要素的定义。传统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并且一定会在未来会计期间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在本质上是一种合约,通常是在未来某个时间才发生,这就与传统会计要素中的“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使衍生金融工具名正言顺地得以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就必须修订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二)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广为接受的计量基础。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们将IASC和FASB所持的观点归纳得出: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以放弃或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业务)则以历史成本(收入)进行计量;FASB和IASC解决后续计量这一问题总的方法则先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一定标志进行复杂的分类,在后续计量中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对其中一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余部分采取历史成本或现值等计量。
(三)在传统会计理论中,损益的实现要遵循“实现”原则。而衍生金融工具后续计量中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未满足“实现”原则,这就要求再对这类损益进行确认和计量时突破“实现”原则,反映浮动损益。鉴于以上原因,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信息长期以表外披露的方式向外提供,这种状况令会计界很尴尬。于是,IASC和FASB都在准则中突破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严格限制,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进行确认和计量。
目前,生效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准则,都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这种传统会计模式下的唯一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能体现“受托责任观”。公允价值的引入则是“决策有用观”的内在需求。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可以反映出现行的市价,或者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等信息,但却无法满足可验证性的要求。如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由于不同的人对利率的预期不同,因此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很难一致。从目前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中看,FASB和IASC都在努力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没有全面使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它并不排斥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也可以是?穴过去的?雪公允价值。除历史成本外,公允价值还可以是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看哪一种计量方法更为“公允”。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可靠,要受到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三)利益集团之间的调和。公允价值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管理人员人为操纵收益的机会,真实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这种计量方法必然会受到某些阶层和集团的反对。虽然目前全面推广公允价值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是从长远看,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然会取代混合计量模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现状和策略选择设想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金融学界对衍生金融工具概念和理论的传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也更进了一步,但目前我国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规范,会计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最近,我国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在公允价值的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等环境因素的限制,公允价值成了人们操纵利润的手段。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经济学
1.前言
纪录片《华尔街》中介绍了华尔街的由来,它起初只是一条小街,日益发展到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我们在惊叹于这段传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在带给社会大量的财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大的杀伤力。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衍生金融工具处于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地发挥衍生金工具的正能量,遏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就涉及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概述
国内外很多组织都颁布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或者规定,比较权威的是IASB与FASB颁布的相关准则。二者在披露的内容、公允价值的披露、风险的披露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国财政部在全面借鉴IAS32、IFRS7以及IAS39的基础上颁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表内列示和表外披露方面做出了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此外,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金所都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规定。
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
3.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1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交易费用
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次提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随后,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将其具体化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要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款得以履行等”。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交易对象的成本以及价值,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得不清楚,人们就无法了解其特点、风险等各方面情况,因此就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了解其信息。因此,统一、清晰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节约人们在获取衍生金融工具各方面信息的交易费用。
3.2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不完全信息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事人为了寻求自身利益,不得不支付费用,比如谈判、签约、保证等。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双方都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
在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而且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更新速度快,使得购买者“乱花渐欲迷人眼”,完全搞不清出状况。因此,更加寄希望于充分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便会节约更多的咨询成本、时间成本等。
3.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制度均衡向另外一个制度均衡转移的过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不管是IASB还是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制订了一系列准则,并且还在持续地更新、完善中,这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按照诺思的定义,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条件下,现存的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任何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现实中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完美均衡状态,再加之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快,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也会仅仅维持短暂的均衡,会随着社会不断改变。
3.4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我国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为了制定、推行会计准则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准则制定出来以后,其他人或行业可以“搭便车”无偿使用、借鉴,且任何一个成员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成员使用会计准则,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它具有非排他性。
4.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启示
通过对IASB、FASB以及上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简化、规范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买卖双方解释或者咨询之类的成本,节约交易费用,并且可以增加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之间的可比性,使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清楚明白衍生金融工具的各项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二是充分、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尤其是与其风险相关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或者证券公司不愿意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利消息,但这样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正当权益,而且被发现后还会损害公司声誉,这样未免得不偿失。所以企业应该诚信经营,充分、及时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三是逐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任何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更新快、创新性强,信息披露制度需要随之完善,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其未来走势,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地进行合理地预测,逐步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四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社会各界也有相关规定,若监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把好关,那我国定会形成良好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邵丽丽,袁树民.衍生金融工具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谭庆刚.新制度经济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约翰·德里.银行业:金融创新更需要风险控制[J].新金融,2008(6).
[5]孟庆贺.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时代金融,2011(8).
关键词:利率;掉期交易;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衍生金融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基础金融产品是指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衍生金融工具则来源于基础金融产品,即在基础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所派生的金融产品,其特点在于依附于基础金融产品,反映基础金融产品的在未来某一期间或某一时点上的价格。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联系起来。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是指借助于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对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的形式,来运作远期大额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掉期或买空卖空的一种新的交易形式。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实例
甲公司是香港、伦敦和美国三地的上市公司。2008年甲公司的子公司经由我国财政部向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借入一笔浮息美元贷款,此笔款项主要用于公司的扩建和工程研发项目的建设。在听取了投资银行专家的建议后,该公司综合分析认为利率可能继续上涨,所以他们采用利率掉期的方法来规避利率风险,浮息贷款调整为固定利息贷款,而此后经济受挫,美联储连续降息,由于该公司判断错误,导致公司交易账面亏损了近3亿。在案例中出现了“利率掉期”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以固定利率支付利息,需要公司对经济走向有个准确的判断,如果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那么在浮动利率市场上有优势;预测市场利率下降,那么该公司可以接受浮动利率贷款;甲公司预测未来市场利率将趋于上升,那么该公司愿意接受固定利率贷款。
二、利率掉期失败的原因
尽管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应用过程中都是以系统性风险不改变或轻微改变为基础,来判断基于非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是否能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起到避险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中人们可能会遗漏对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旦运气不佳(判断基础发生较大改变),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危机。
缺乏应用经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的汇率危机,采取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作为防止东亚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临时性措施。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中,中国的企业渐渐忽略了汇率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而对汇率制度的关注度直接关系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与应用的程度。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正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证明了我国还是存在汇率风险的。
金融行业的应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企业对于衍生工具的运用了。正是由于对这一新兴工具缺乏了解,无法较充分、全面的预测该工具所能带来的效果,导致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完全依靠投资银行为其进行投资决策,决策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项目,而没有真正的将衍生工具的应用融入到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规划中。
缺少危机应对措施。如果说发生系统性风险改变是所谓的运气不佳,那么缺乏应用经验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无法在面临危机时及时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
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财务风险的规避具有不同的作用,仍是以甲公司为例,笔者认为除了利率掉期交易之外,还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来规避甲公司的外债利率风险,在这个案例中,也许采用利率风险相对于利率掉期是一个更佳的方案。
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给企业调整自身资本结构带来了更多的途径。意大利司法机关已就该国国库部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债务问题展开调查。此前一份内部报告披露,去年欧债危机最严峻时期,意政府曾对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合同进行了重组,目前或面临数十亿欧元的潜在损失。独立专家分析结论认为,这些合同面值317亿欧元,根据上周市价,意面临潜在损失将高达80亿欧元。去年意大利公开数据称,该国财政部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总规模为1600亿欧元,占该国流通国债总规模约10%。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
正如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出现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加速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过度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可能会导致衍生工具严重偏离实际的金融市场,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当前尚未有结束迹象的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则是这把双刃剑的绝佳诠释。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造成美国引以为傲的金融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欧洲各国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连续采取降息的手段来维护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却收效甚微,更有冰岛直接由于本次危机而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各国的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跌入低谷。正如衍生金融工具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是推动金融市场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其与生俱来的风险转嫁与杠杆放大效应,而一旦衍生金融工具被过度的使用或出现无序的发展,就必然会导致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资源或资产的估价过高而超出实体经济的控制范围,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很难用一种方式去帮助企业规避比较繁琐的汇率风险,大都要用组合的方式控制汇率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