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蝉虞世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在这个市场背景下,国产葡萄酒是不是迎来了一个抢回市场的契机呢?国产酒及酒商是否已经嗅到这一商机,并在为抢占市场做准备呢?
国产酒市场低迷
原本以“高富帅”标签在国内高端红酒市场走马圈地的进口葡萄酒,在牢牢控制住这部分市场后,开始向低端市场渗透,以“经济适用型”的形象与国产酒贴身肉搏,抢占国产品牌赖以生存的中低档市场。
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包括国产酒老大张裕在内的厂家都感到阵阵寒意。据该公司最新交出的本年度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该期内张裕总营收11.11亿元,同比下降16.05%;净利润2.42亿元,同比下降37.53%。
有消息称,张裕的产品比往年难卖,经销商在承受品牌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库存压力。有张裕的经销商就公开表示,年关将至,自己还有上百万元的压货。还有经销商表示因为资金紧张,完不成年度销售任务。
河北石家庄葡萄酒经销商代鸿告诉记者,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张裕今年的销量下滑比例约在5%~8%之间。长城方面在近期举办的经销商大会上对外宣称其今年的销量上升35%。但是代鸿透露,从市场表现上及自己从全国20多家经销商朋友那获得的信息是,长城的销量并不理想,较去年肯定是下滑的。“前一阵跟长城的领导聊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笑而过,感觉不如去年。”面对这种市场反应,张裕、长城等品牌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就采取了行动。代鸿介绍称,长城在去年就开始做进口红酒,张裕今年也开始做了,这也是被市场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是他们这样做也并无亮点,也像传统的商一样,只不过他们名头要大一些,比如张裕叫先锋国际酒庄。
今年6月底,张裕方面在其公司120周年庆典上高调宣布,将加大对进口葡萄酒业务的支持力度,组建先锋国际酒庄联盟在全球招商,寻求“两条腿”走路,以进口葡萄酒业务对其自产酒业务进行补充。
长城品牌的持有者中粮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国食品相关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时表示,中粮长城葡萄酒通过构建“全球酒庄群”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原产地风土的产品,在海外收购智利、法国等知名酒庄,整合新旧世界优势资源,构筑横跨葡萄酒旧世界、新世界、东方世界三大阵营的产区格局。
分析人士指出,长城不同于张裕,主要是通过收购国外酒庄来实现将国外红酒打入国内市场。但是这样变身进口红酒商,是否能为其业绩带来助力,代鸿比较怀疑。他认为,以张裕来讲,做进口酒业务的利润空间相对比较透明。“我见到的,张裕的有法国、智利、西班牙等国家的红酒,经销价从二十七八块到几百块钱的都有,大概有一百多种条码的酒,目前还在增加,这些酒算不得高端,以二三十块的酒来说,利润也就几块钱。所以,我认为这块业务对其业绩的帮助并不是太大。”
进口酒库存量巨大
国内红酒市场的低迷,却迎来了全球葡萄减产导致的全球红酒供应量锐减的机遇。很多评论指出,这样就给国产酒抢占市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国产品牌应抓住这一机遇。对于国产品牌如何借力,上述中国食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长城全球酒庄群将继续深化“生产型并购”,对于产区资源获取的同时,加大国际化投资步伐并把意大利、澳洲、美国、南非的多个酒庄资源列为收购目标,继续囊括全球稀缺产区资源,而对于行业的影响则态度谨慎,表示“不予回应”。
同时张裕及长城的代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葡萄酒大经销商之一。他告诉记者,国外葡萄酒的减产对国产品牌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进口酒的库存量非常大,并没有支撑起一个特别明显的契机,今年一年的产量变化不会很快地在国内市场呈现出来。“进口酒的量太大了,相当可观,虽然我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足以满足目前中国短期市场的需求,我手里都还有100多万元的进口酒库存。”
“国外的葡萄酒在国内非常多、也非常杂,但是做出品牌的非常少,明面上认可度高的像拉菲这类产品供应量非常少。”代鸿介绍称,对中国市场冲击大的是中低端,全球的减产在宏观上是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发展机会,但是微观上讲机会并不大,国产酒开拓市场的动作每年都是持续不断的,今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无非也就是在年底的时候在超市和品鉴会上的动作会大一些。
有业内专家认为,国产葡萄酒应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加大中高端市场的开拓,以此来对抗进口葡萄酒的冲击。
第一,济南的房地产市场与房价之所以同步稳定发展,首先是因为济南购房者阶层是由多个层面的稳定人群构成。
1、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拥有一个庞大的公务员与泛公务员阶层。公务员包括省、市、区、县等各层级的政府机构职员,泛公务员阶层包括各科研单位、各级院校等种种编制庞大的事业单位职员。
2、2007年年底的《南方周末》曾有文章报道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以不到全国8%的职工人数拿到了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比例,其余行业92%的职工才拿到了45%的工资总额。这种情况在济南也不例外。
1、2两者相加,这两个收入较高且稳定的阶层大约占据了济南整体商品房市场的半壁江山。
3、济南老板阶层的换房需求与投资渠道的狭隘所造成的“挤入效应”。
换房需求就不说了,单说这“挤入效应”。 济南的大、小老板们在当初起家的行业里赚到钱后,由于原有行当已经不需要或者是不值得再进行大额投入,而整体商业环境的信用缺失与新行业领域的陌生无序,令他们心存疑虑不敢冒然介入。就这样,每当这批人的手头积攒下一定数额的闲散资金之后必然会选择相对最为稳妥的投资方向——买房置业。
再者,中国的信用体系是以固定资产为最优良的评估担保对象,故而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部分老板的多次置业需求。
4、济南的城市化进程与作为省会大城市的人群集聚效应。
济南是山东省会,城市开放程度逐年提高,省内各个地市的高端人群纷纷到省城济南买房置业。虽说济南空气差了点,但凭借着远远超越下级城市的发展机会、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人口素质等一系列因素,吸引着山东一百多个下线城市中的高购买力人群。
3、4两者相加,又基本占据了济南中高端商品房市场的半壁江山。而1、2、3、4四类人群结合在一起,又不断将济南商品房供应结构逐年拉高,这就是众多工薪阶层感觉房价高不可攀、但房子仍在火爆销售的根本原因。
5、济南近年来城市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拆迁量,由此所造就的巨大购房需求。
6、济南近年来处于结婚高峰期所造成的庞大婚房需求,典型的“6人或4人首付+两人还贷”的消费模式。
5、6两者相加,基本垄断了济南中低端商品房市场的大部分房源。
就是这些人群构成了济南商品房市场的庞大客户基数,而且这几类人群仍在稳步扩大。
第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济南新增商品房品质的逐年提高直接带动了“价格回归价值”,品质拉动弹性消费的时代刚刚开始。
济南房地产市场这三年来最大的变化在于:本土开发企业逐年退出济南市场,外来强势开发企业纷纷成功抢滩。由此给济南市场带来的最大利好在于:这些资金实力强悍、开发经验丰富的过江龙,在各个维度把济南商品房的品质逐年抬升。
我曾跟部分外来的开发商进行过交流,他们进入济南市场后最“欣喜”的发现,不是市场容量的稳步提升,不是房价的初级阶段,而是绝大部分商品房产品综合品质的离奇低下。
为什么鑫苑、绿城、中海等开发企业进入济南市场的第一步,就是频繁组织观摩团拉去他们的老项目进行参观,概因其对自身开发水准、产品品质的强大自信。试问:济南曾有的几百家本土开发商有几个能拿出自己的招牌项目?!
只要把近三年来济南市新面世的商品房项目与三年前济南的那些老商品房项目进行分项的对比,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发现——新、老产品品质差距之大,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营销的根基就是企业所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营销的本质就是把你所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传递给客户。
站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看,衡量一件商品的标准,从来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价比”。如果用性价比与产品价值的复合角度去衡量,我们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以前的房子“虽然便宜但买的不值”,现在的房子“虽然贵但买的值”。
现在有些城市的项目在降价,其实这不是降价,而是“回归价值”,因为那些项目的价值提升没有跟上价格的提升;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房价泡沫”是不存在的,大量存在的是“产品泡沫”。济南也是一样,能够在“逆势”中屹立不倒、甚至逆势火爆的楼盘,背后的依托就是产品价值,就是凭借产品品质拉动了、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潜能;而那些一遇风吹草动就门可罗雀的项目,其所遭遇的不是“市场危机、房价危机”,而是“产品危机、价值危机”。
【关键词】 合规文化;理论阐释;风险防范;企业伦理
迄今为止,合规文化仍然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实践中也尚未获得广泛的共识。合规文化的理解分歧,主要源于合规过程本身极为复杂,涉及多重关系和多个面向,并且相互网络交织,难于把握。基于此,本文将从合规的过程分析出发,揭示合规行为以及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阐明合规文化的作用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构想建议。
一、合规过程
传统上,对合规的理解通常局限于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随着行业的发展,合规的含义逐步扩大。一方面,不仅监管机构要求企业遵循法律和监管规定,企业的利益相关人也要求企业按照他们所期望的规范和标准运作。另一方面,针对外部监管存在的缺陷,企业自律监管的重要性再次提升。于是,一系列的行业标准、企业章程以及行为准则等都纳入到合规的范畴当中。同时,监管模式的改革也对合规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本世纪初的金融服务领域,监管模式从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就使得金融机构的合规理念大大超越了传统观念。原则监管模式下,合规的要求和目标扩展到遵循一些普遍的社会规范和基本价值。这样,合规行为就蕴含了一种道德性,与企业伦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联。为了实现最佳的合规效果,企业需要培育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指引和约束企业及其员工以合规的方式实现预期利益。由此,合规文化被提上了议程。
合规文化产生于合规行为与过程之中。为了透彻理解合规文化的作用以及相关属性,我们将以合规过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起点。合规的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人。这些主体之间形成了两种主要关系:一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这种环境试图影响企业的行为;二是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旨在塑造员工的行为。在每一种关系上,合规过程都包含三个相继的步骤,即评估、实施和内化。比如在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企业做出是否合规操作的决定之前,将首先按照自身的规范、目标和价值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实施合规行为和措施,即采取行动满足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最后将合规实践和结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共识,这种内化过程有助于恪守合规承诺,维持并巩固合规意识和信念。
不难发现,在合规过程中,无论是评估的对象、实施的标准还是内化的结果都是以规范和价值的形态呈现。这就说明,规范和价值在合规行为和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显然,规范和价值是文化的两个关键性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规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二、合规文化的作用
在合规的过程中,文化发挥了两类重要作用:一是约束性作用;二是工具性作用。前者是指合规文化使得企业以及管理者倾向于采取合规操作,从而限制和避免不合规行为的发生。后者是指在合规过程中,合规文化为企业员工的合规行为提供方法和手段。合规文化的两种作用既为合规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又为合规行为提供了操作指引。
合规文化的约束性作用,与文化的语境性特质密切相关。任何文化都是语境性的,这种语境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范围。在这一点上,认知心理学特别是“有限理性”模型提供了理论解释。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基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所追求的决策结果是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决策者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而难于把握,因此往往满足于较为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行事。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合规文化限定了选择和决策的范围,使其倾向于满足与自身现存的企业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的外部要求。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也为合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制度主义的其中一个观念是,制度也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不遵守这些制度,则将带来低效率甚至会受到惩处。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从外部获得相应的合法性,这些合法性基于企业可接受的监管和规范压力,以及可采用的结构、程序和政策等。在具备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获取资源,提高声誉以及竞争优势,因此有助于激发企业满足外部要求的积极性。这是促使企业合规的原动力。
合规文化的工具性方面是指,在合规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文化扮演了实际控制机制和手段的角色,从而实现合规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合规文化影响员工合规的态度和行为以满足企业以及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这种作用的实现得益于社会化这一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一致性和共同性。某些社会规范发展到十分显著的程度,它们就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人们经过社会化过程使外在于自己的行为模式、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有助于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宣传、教育、指引和沟通,企业规范可以被员工内化为个人规范,从而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另外,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文化既被看作公司运营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被认为控制和激励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合规文化将在企业合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合规文化是利用共享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作为影响和控制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对既定规则的强制执行。
三、合规文化的根本属性
通过对合规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规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约束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这既解释了合规的可能性,也阐明了合规的可行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合规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分析其性质和特点,以便为合规行为提供实践上的指引。合规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打算全面列举合规文化的所有性质和特点,而是以合规过程为基础,结合合规文化的作用,从整体上揭示出它的根本属性。这里不妨概括为合法性、治理性和职责性三种,以下分而述之。
合法性是合规的第一要求,也是合规文化的基本属性。合法性主要体现于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认识和评估外部利益相关人的要求与期待,另一方面,为了从外部获取合法性以及资源、声誉等,企业必须做出符合外部利益相关人期望的回应,并且将之转化为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合规行为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规范,以实现合规效果和预期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合法性是第一要求。
从根本上说,合规本身就是要求一种遵循和服从的态度和行动,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一类重要作用就是约束和限制。因此,合规文化首先是一种规制性的文化,包括识别、评估、监测、纠正和制裁等一系列规制行为和措施,以此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这种规制性既来自于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强制性规定,也来源于习惯、信念和道德的伦理性要求。因此,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合法性”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正当性。这种正当性的要求极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监管规定、行业标准、行为准则以及内部章程,还包括市场规则、商业惯例、职业伦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道德和社会价值。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求做“对”的事情,即合规行为必须要经得起正当性评估和检验。但同时也需要明确,这种合法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正当性”,因为它具有执行力的要求。这种执行力不仅仅是道德贬损,更多的表现为纪律惩戒和法律制裁。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区别,就容易使制度流于形式,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从而妨碍合规的实现。
治理性是合规文化的第二属性。治理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内部运作以及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合规过程上看,企业员工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经由企业管理者这一中介予以贯通。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当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发生关系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做出回应,并且将其转化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二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将会对员工提出要求和期待。前者主要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企业治理的范畴。
显然,合规风险属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对象。尤其在金融服务行业,合规风险具有特殊的危害性,是其他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而难于禁控,这些都可能给金融服务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声誉损失。合规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就是一种针对合规风险的全面、长效的治理方式,因而它的治理性无需赘言。需要注意的是,合规文化与企业治理以及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从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可以发现,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其实也是一种企业治理方式。比如,在基于规范性的合规文化下,企业偏好于依赖社会规范和共享价值来形塑员工的行为。企业价值和原则就是以规范为基础的控制机制的典型例证。合规实现是基于对规范和价值的认识和内化,而不是形式化地达到合规结果。在此情形下,如果企业的员工们相信合规行为是他们所期待的,或者相信其他同事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他们会更加乐于遵循和服从于企业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企业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因此,合规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企业治理的特质。
职责性是合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合规文化的职责性是从合法性和治理性中派生出来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合法性和治理性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项重要特质,即规制与治理。规制的目标在于防范风险、确保安全;治理的主旨在于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为了实现规制与治理的目标,必须要求明确职权,落实责任。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不合规现象,使得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面临严重的财产和声誉损失风险。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合规风险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体现在责任意识方面。合规文化建设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明确职责、强化落实。
合规文化的职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合规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高层提出了明确要求:合规应从高层做起,企业高层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合规工作的坚定组织者和强力推进者,从而形成崇尚合规的正确导向。合规文化需要从高层来塑造和培育,合规经营机制需要高层来设计和完善,合规监督和管理需要高层实施和执行。同时,合规也并不仅仅是高层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员工的责任。因此,还必须具有“人人合规”和“合规从我做起”的观念,让合规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日常习惯、自觉意识、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求在违规责任承担上严格执行,强化落实。合规文化建设要遵循一种责任约束原则,强化岗位履职要求,形成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从业过程中,坚持违规问责、违规追究、违规处罚的管控机制。由此看来,合规文化具有很强的职责性,这是合规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合规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
如前所述,我们从合规过程出发,厘清了合规行为所涉及的各种关系,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类作用,并从整体上阐明了合规文化的三种根本属性。自此,我们在理论上对合规文化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我们希望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构想建议。当然,这些构想建议不可能涵盖合规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里提出的是,在坚持一个总纲领的基础上,遵循四个方向指南。具体而言,这个总纲领就是将合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实施,四个方向指南则包括了合规文化建设环节的四个主要方面,即观念先行、行为跟进、制度完善、执行保障。为了行文的便利,我们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逐一阐述。
当前,通过合作制向股份制转轨,部分农村信用社逐步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由此,农信社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信社将作为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合规风险。不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农信社完全可以以这种转变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下面就合规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四个方向指南。
1、观念先行
思想决定行动,合规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重发展轻内控的陈旧观念,依法合规意识比较淡漠,导致部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就农信社而言,一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法即可灵活变通处理,正是所谓的“变通”严重损害了依法合规的观念养成。所以,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培养和树立三个方面的意识,包括合规办事意识、相互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在具备这些意识之后,才有可能将合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2、行动跟进
行动决定结果,合规效果最终产生于业务活动当中。合规从高层做起,联社领导集体首先要定基调、当表率、做示范。联社的经营班子是合规执行和操作的重要角色,必须以身作则将合规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当中。监事长不仅是合规文化建设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合规经营的监督者,在检查督导和整改落实上必须积极发挥作用。另外,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作用不能忽视。由于地理位置、员工的职业素养及业务水平等原因,基层网点往往是合规风险的多发地,因而信用社主任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十分重要。最后,就是针对普通员工的大力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人人合规,时时合规,事事合规。
3、制度完善
制度约束行为。合规的前提要求就是有“规”可依,这种“规”不仅是静态的规范,也包括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许多合规风险和损失,不是因为没有规范,而是制度缺陷造成的。人对意识和行为的管控能力是有限的,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和约束肆意的行为。在农信社的转轨过程中,许多机制和制度都尚未建立,已有的机制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比如逐步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机制。
4、执行保障
合规的行为与制度只有在得到坚决贯彻和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合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合规行为屡禁不止,风险案件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得不到保障。执行不到位,就使得所有的规范和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贯彻执行和责任落实机制。比如建立有效的合规评价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履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确保合规执行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是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企业责任和价值伦理。显然,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对于促使和改进企业依法合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产业;动漫产业;产业融合
0引言
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进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一种动态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时间的观察。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产业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日本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指出:“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1]。我国学者杨颖认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则表现在通过相互渗透和交叉后产生一种兼具旅游的特征而又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的新型产业[2]。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建设“四化两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加快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等方式的转变。这一决策客观要求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四化两型战略,通过产业创新与融合,推进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湖南重要的两大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迎来产业升级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结构更新,产业拓宽的创新需求。
作为新型文化传播产业形式,动漫具有风格活泼、易被大众接受的信息传达特点,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动漫还具有时尚性和休闲性。鉴于动漫产业的这两个特点与旅游文化产业有着很强的共通性与交互性,因此近年来,旅游行业开始不断地吸纳动漫产业中的各种元素,用以开发出新的下游产业。动漫介入旅游产业后,能以自身的特点促进旅游产业在动漫游乐园、动漫包装、动漫纪念品开发、动漫文宣等相应方面形成发展亮点,动漫在旅游产业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一些具备前瞻视野的旅游景区重视,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结合显得越来越密切。
鉴于国内将动漫开发应用作为新兴的旅游特色开发手段,已有相关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湖南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能够为动漫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的题材、形象、背景等创作资源。因此,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的融合互动的现状及产生的效应,探寻两大产业融合的新机制。
1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产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是连接旅游者(旅游主体)和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重要纽带。同其他传统的产业相比,旅游产业的定义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之处:(1)旅游产业的定义是需求取向的定义,而非供给取向的定义,旅游产品的提供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2)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其界定的标准是服务对象为旅游者,而不是业务或服务。旅游产业从目的的角度来看包括五大部门,即旅行社业、住宿业、旅游交通、旅游景点、目的地管理部门。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
综上可见,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以及运作边界十分明确,企业彼此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因而,也拥有各自的市场边界。
2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分析
作为产业集成的一种有效形式,融合互动在产业边界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成互利共赢的形态方面具有重大的效应。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将会得到优化,因而对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拓展了动漫产业的领域。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将动漫应用于景区发展的研究中,通过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形象塑造、文化传播、文化保护、市场营销方面的应用理论,拓展其领域,并为湖南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理论探索,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深化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理论。基于旅游业自身的升级需要,引入其他产业因子驱动创新,对旅游产业本身的内容进一步扩充,为产业转型的依据提供了新的具体支撑。
(3)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延展应用,突破了动漫固有形态和狭义产业内容的局限,既对其产业覆盖的传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新的形态探索,同时又通过对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了产业的外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向多领域延展的范式。
(4)构建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互动模式,将动漫技术、动漫形式和动漫衍生分别应用于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旅游文化的展现传播和旅游价值链的拓宽延伸,并同时进一步创新了动漫的表现形式和拓展了动漫产业价值的辐射范围,实现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 。
(5)为湖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探索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湖南旅游市场对动漫特色产品的开发,激发动漫制作的创新机制,促进湖南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3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的新机制
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在细分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的过程中以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各自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通过与d其内部价值活动的结合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 整合以及创新,最终优化成涵盖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
旅游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区别于动漫旅游。动漫旅游是以动漫资源为基础,进行深度综合开发的新型专题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旅游业为基础、以动漫为手段和表现形式,以文化产业为内容的产业开发与应用的过程。
4结语
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作为湖南省两大支柱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将会在融合发展中打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改变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植草益(日),等.产品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5.
关键词: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93-02
河南已处于“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开局的重要年代,无疑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重要举措。虽然,河南新兴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否能够得到迅速发展,除了取决于产业本身的层次高低、产业发展空间大小以及与现有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还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所采取的对策。模式选择是否恰当是新兴产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关键之一。
一、FDI引资开发模式
FDI 新兴产业这种生产组织载体正是由于人们对最小化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的追求而自然衍生出来的更加细化的劳动分工。尤为重要的,FDI 新兴产业是在这些分工之间的协作共同产生的产业聚集外部性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来说,河南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借鉴,各地方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加以选择。
一是外资跟进扎堆型培育。 它是指当地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低成本区位优势吸引前期外资公司的迁入,由于风险和前期进入的信息成本的减少,继而引发后期外资公司的跟进,致使外资企业空间扎堆,待规模达到较大数量而产生集聚效应。严格来说,这类只强调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外资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 FDI 新兴产业;二是集群式迁入复制型培育。 它是指由一批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作为原发者,通过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立和发展起一个上下游配套较齐全的新兴产业,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以及本地企业、当地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也逐渐沿着该产业链鱼贯而入形成的集群共同体;三是外资嫁接参与型培育。 它是指定向引进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甚至已产生集群效应的外资项目进入当地已经存在的相关新兴产业区域。这种模式的运行一般与地方技术的改造、产业结构的升级相挂钩,并且通常出现在经济较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二、产业链扩展与延伸模式
对于那些资源及开发成本尚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可采用产业链扩展与延伸模式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开发,形成新的产业链,是一条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的捷径。对河南来说,由于技术创新的能力有限,在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时适合采用嫁接的方式,如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改造,就是在传统机械技术工艺的基础上,嫁接上新兴电子控制或自动化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嫁接式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领域相当广阔,河南可以选择有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利于缩短生产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传统产业在改造中发展成“新兴产业”。
三、以高新区作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培育模式
河南要打造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掌握高科技的产业核心技术,还要具有自主研发和优化配置的能力,而河南省高新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载体。今天的河南省高新区,通过集聚大量的创新要素与资源,培养与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建立了适宜创新的配套措施,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与培育到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整套企业创新促进和产业培育体系。
河南省高新区要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试错和选择,进行聚焦发展。总结以往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重大技术突破而催生的,例如物联网产业、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与价值链分解催生的新业态,如电子交易、生物CRO等;三是内需市场扩容和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高增长行业,如文化创意、健康管理等;四是由于规制和环境变化而必须出现的替代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如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河南高新区要遵循新兴产业形成的总体趋势,要对选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锁定,集中政策资源,倾力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塑造在区域乃至全球的产业竞争力。
四、新兴产业孵化模式
新兴产业的孵化是通过整合区域中的优势产业要素(技术和市场因子),增加多样性再创,逐步形成了结构化,实现优势产业要素的产品化和市场化,从而出现了新兴企业。再通过新兴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同类新兴企业的出现,进一步形成了新兴企业群,自我复制和扩散,促使新兴产业的生成。可以图示如下:
在这个模式中,首先要确定优势产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它是新兴产业培育的根基。而支撑产业核心能力的的产业要素则是新兴产业孵化的关键要素,它们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产业。这些要素在孵化新兴产业时各自形成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又会组合成多种不确定性,从而我们可以根据新兴产业的需要从多种组合中确定该新兴产业。
通过对其组合出现的多样性进行模型化整合,并通过产品化和市场化过程,实现新兴产业要素组合的结构化,从而孵化出新兴企业。通过新兴企业形成的示范效应降低其他模仿者的学习成本,加快在区域产业集聚中形成新兴企业群,进而形成新兴产业。
五、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培育模式
近年来,前沿科学突飞猛进,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在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日益引领技术和生产的方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世界加速进入新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争取切入产业价值链的更高端,开辟新的市场。因此,企业必须摒弃旧的技术模式,寻求突破性创新。在技术上成功实施新突破的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成为创新型龙头企业。在高利润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下,其他企业乐于采用新技术,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并逐渐聚集从事配套项目的企业,从而产生竞争力强劲的新兴产业。因此,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下,产业链条中不同环节随之发生跟随性创新,进而形成新兴产业的雏形。
总之,新兴产业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由于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或新的市场开拓,而出现的新的产业或产业群体。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是对原有技术的替代和跨越,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常常带动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区域内产业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该区域有可能因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活动出现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六、Park模式
所谓“Park”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规划、优惠的政策和配套服务,形成适宜企业成长的一个载体,通过对载体内主要企业的培养和扶持,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Park”,是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同时也应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先行区,其主要特征为以特色产业集聚,土地占用少,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高。
这里以无锡市为例。2010年无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Park 园区总数已超过50家,包括了国际科技园(T-Park)、山水城科教产业园(K-Park)、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D-Park)、无锡新区(国家)软件园(i-Park)、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园(IC-Park)、马山生物医药产业园(Bio-Park)等。其中,“530”企业在Park园区已经聚集了1 000家以上,无锡市90%的物联网、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企业都在园区里面,包括了远见风能、盛大网络、药明康德、中软国际、软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目前,园区功能日益优化,纳入统计的27家Park园区投入使用三创载体面积合计321.2万平方米,占全市已建成三创载体面积的62%,对于无锡市加快建设人才特区、东方硅谷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河南要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可以借鉴无锡的“Park经济”,使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河南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战略转移,不断调优、调高产业结构。河南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功能特色,走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发展道路,并针对不同类型新兴产业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以真正实现分类指导,加速“Park”崛起,形成新优势,增创新特色,以此带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利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2] 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8).
[3] 沈宏超.苏浙沪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