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船瓜洲诗意

泊船瓜洲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第1篇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请记住我站域名/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探寻;品鉴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物象的一种,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具体形象,它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的意义。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古诗教学中更加期待着能从机械、琐碎的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笔者认为,意象的探寻及品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文本阅读中感知意象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象征,它以凝练的语言带给读者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中的形象早已附着、融合、凝聚了诗人的种种情思,只不过这种情思有时染得很淡,浮得很虚,隐得很深,其间又使用了暗示、映衬等种种手法,所以一时不能见悟。因此,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即掌握了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前两行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京口、瓜洲、钟山”这3个地名意象值得品味。瓜洲是诗人泊船的渡口,隔江对岸的地方是京口,距京口不远的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感知这几个地名意象,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义,也是进一步理解诗意、从而入情入境的前提。因为这三者传达出的空间距离,学生的意见是多元的:有的认为作者此刻离家乡很近,从诗中的“一水间”“只隔”读出来的;有的认为此刻作者离他的家乡很远,因为在交通条件十分不利的古代,一条宽阔的长江,几座大山,真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这两种观点应该说都有道理。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然而家乡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其实,一条长江,数重大山,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远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恋,是其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古诗词教学应凭借这些直观可感的意象来窥察诗人的情思。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披文得意”必须以“意象”为中介。古诗词正是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显现其永恒的本色。

二、在画面想象中还原意象

古诗词语言的精练、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若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创意。阅读古典诗词,如果能够进行“意象还原”,进入作者写作的内容,与作者对话,“得作者之用心”,感悟作者面对的“世界”,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1)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品味。(2)如果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画?分别给它们命名。学生通过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品出了这是一场大雨、美雨、急雨。通过举象将凝练的文字还原成一定的意象,于是,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4幅画面——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风卷天晴、水天一色。然后将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叠加成一个场,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这个共鸣共振的情绪中:一开始,“黑云翻墨”让人有点害怕;“白雨跳珠”让学生体会到这雨好有趣,好美,既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又像顽皮的小孩。这雨同样深深地吸引着苏轼,苏轼离开杭州,15年后,再次游览西湖,他情不自禁地说:不见跳珠15年!最后,西湖的水像天一样明亮、平静、湛蓝,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我们仿佛看到苏轼开怀畅饮,陶醉在这西湖的美景之中。生动具体的意象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走进了诗歌的美好境界,领略到了这雨带来的独特感受。

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意象是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踏踏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展开想象,就能触及意象;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三、在互动对话中品味意象

清末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综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前两行寥寥数笔,将江南的春天以及它所蕴涵的无限春意,写得异常生动、传神。后两行呈现的是一位睿智的隐者,踞坐于春季的溪涧,淡泊心志,垂钓于历史的长河,一幅隽永的画面。这个垂钓的渔翁,不但是景物的有机部分,而且是景物的中心,他的存在,让春雨中的江南更有诗情画意,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因此,“青箬笠,绿蓑衣”是这首词的精妙之笔。作者通过对人物外在形象的勾勒——“青箬笠”“绿蓑衣”,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须归”。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激起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1)谁来猜猜渔翁为什么不必归呢?(2)青箬笠,绿蓑衣,没有细节的刻画,只是一个淡淡的背影,却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请你发挥想象,想想渔人的神情,渔人的语言,渔人的动作……(3)渔人也许在对青山绿水说——,渔人也许在对飞鸟游鱼说——,渔人还在对自己说……(4)好友颜真卿在为他书写的一块碑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看来这位烟波钓徒意不在得鱼,而在于得……

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第4篇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泊船瓜洲诗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养;个性;意境;底蕴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句凝练,魅力无穷,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是感受和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学习似而不同,我们应着重在教学中把握规律,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他特殊的经历及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读者,感悟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本身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果把自己的见解不留余地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不仅会使课堂无生气,更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受到诗歌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有些老师在教授诗歌时,注重让学生对每词每句的理解,设置要背诵全诗大意。其实我认为,对于诗意,只要学生能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诗歌的理解前提是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诗人作诗通常是寥寥数语,但要表达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如何去表现?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感。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理解,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使诗与情、情与境相互交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能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要把握节奏,抑扬顿挫,自然会韵味无穷。这样的诗歌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的意境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所以,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发挥个性。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我们说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那么好的诗歌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

在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在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或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创造一个充满古香古韵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古诗词讲究韵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介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从而陶冶情操,进而通过品评、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诗学素养。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一气呵成,读时让人畅快淋漓,富有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分不开的,也体现了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精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的过程,这些看似普通的教学形式却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三、拓展阅读,积淀底蕴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和学生一道开发,生成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遥远,很多诗歌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比较生涩,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搜集大量与诗歌相关的材料,以便更好、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只有通过这一次次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的厚重起来。另外,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进行反思,如学完《泊船瓜洲》和《游子吟》,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它表示思乡的诗歌;学完《小池》后,可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与季节相关的诗歌。当学生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基本可以跳出教材,独立的感悟诗歌的魅力了,学生的品味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让学生逐渐从背诗、赏诗到作诗,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歌词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和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诗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大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与教学力度,着力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