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孟頫楷书

赵孟頫楷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赵孟頫楷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孟頫楷书

赵孟頫楷书范文第1篇

2、颜真卿,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

3、赵孟頫,赵孟頫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赵孟頫楷书范文第2篇

欧阳询生于557年,死于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人,字信本。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

颜真卿生于709年,死于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生于京兆万年,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等。

柳公权生于778年,死于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人。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吸取了颜,欧之长,自创“柳体”等。

赵孟頫楷书范文第3篇

新手临时,主要需要注意临摹的方法和对象。

1、临摹的方法:基需要先从本笔画入手,只有基本笔画好,才能写出好字,也要经常读帖。练字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软笔,所以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坚持。

2、临摹的对象:一般初学者入手会从比较成系统的大家的楷书入手,例如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也可以从喜欢的风格入手。

临摹:即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

赵孟頫楷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书画;同源;陶瓷绘画

1前言

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瓷器绘画也有与书画同源之说,陶瓷绘画是在借助书画再通过火与土的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也是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画是有形的自然再现,而又不仅仅是再现,他是在艺术家通过从客观的大自然中吸取绘画创作的原料和养分,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再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心高度提炼,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象形字说,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这就是我们祖先伟大之处,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和西方写生艺术最大的差别。我国是将书画提炼到“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它不简单的反应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教化作用,而是一直贯穿着书画艺术的始终。欧美艺术则是自然万物的最真是表现,通过观察写生扑抓自然,通过解剖用素描刻画人物,进而他们的自然科学高度发达。我国的陶瓷绘画也是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

2中国书法绘画同源说

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甲骨文,象形字说、指示、假借、形声、会意等等。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朝书同文法令后小篆成为通用字,民间兼用隶属,两汉魏晋是书法发展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以非常普及,经历汉魏两朝代的钟繇钟会父子是楷书之祖,以及满溢天下的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融入绘画中,两者结合将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高峰。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陆探微借草书笔势创“一笔画”。时至元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唐朝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3对书画同源进行阐述的书画家和书法绘画理论家

在对于书画同源的“源”字而言,除了最早的起源解释之外,还有就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还基本相同。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语言,如果没有用书法的用笔技法,就毫无中国画可言,从而,中国画本来就附带着极强的书法韵味之感,从国画的构图、线条、运笔气势、墨韵、神态,处处都透露着书法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1王微的《叙画》

回溯历史,书画相融,书画用笔同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还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没有过多强调,也就王微在《叙画》略加点评了画山水可用书法的运笔进行描绘山水,可谓是书画同源之始。到唐代后,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书画两者用笔同法之说,才真正进入大家都认可的自觉性阶段。可以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物轮廓线条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书法用笔勾勒。比如陆探微他就是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

3.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强调了“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一半篇幅汇集了自古传说以来至张彦远成书之时的370余位画家传记及其作品著录。在书画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其“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3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认识

共同的工具: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笔墨纸砚。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不同的用笔和墨色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从而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文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典范非常多,正是因为书诗画是一个结合的艺术体,就必须要借助书法的练习,是诗书画更好的彰显。《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能体现书画本来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前不久展出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展中,是个学习细看的好机会。此图卷后赵孟頫自题的七言绝句,就是那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3.4董其昌书法入画的“士气”说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提倡元四家,轻视吴四家,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派以王维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荆关董巨,元四家等。北派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二李,李唐、刘松年、马元、夏圭等。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到了明朝时期,董其昌基本是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艺术技法和思想,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的主张学习古人尤其唐宋水墨一派绘画,由师古创新,他还大力推崇书画同源的笔墨技法。在以书入画上,董其昌善于使书法中的“飞白”与绘画中的“泼墨”相结合,来增强景物形象的凹凸、生动,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导的“骨法用笔的作用”。

赵孟頫楷书范文第5篇

刘作筹(1911-1993),字均量,广东潮安人。其父为新加坡殷商,兼好收藏。承此家学渊源,刘作筹早年求学上海暨南大学期间,先后从师于谢公展(1885-1940)、黄宾虹(1865-1955)两位画坛前辈研习花鸟、山水,并以此奠定了书画鉴赏、收藏的基础。1949年,刘作筹出任新加坡四海通银行香港分行经理,服务于香港金融业。而此时,国内时局的鼎革与变故,使得大批书画、瓷器等文物纷纷流散于香港及海外,为使这些国宝得以保存于海内,刘作筹开始不遗余力地对这些文物(尤其是古代书画)进行系统性的收藏。

历经40余年,刘作筹先生先后收藏由北朝时期(386-581)至二十世纪历代书画700余件。其中尤以明清各主要流派及大家作品为主,包括绘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清初四僧”、“扬州八怪”;书法史上的“吴门派”、“华亭派”、“晚明诸家”等等均有收罗,且不乏精品名迹,具有很高的艺术及艺术史研究价值。

1986年,应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先生力邀,刘先生精选书画藏品九十余件赴沪展出并获巨大成功,虚白斋之声名更随之蜚声海内。1989年,刘先生将所藏书画悉数捐予香港艺术馆永久收藏。1992年,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落成并对外开放,专门用于展示刘先生所藏历代中国书画,这批艺术珍品的价值也得以更广泛地流布和发扬。

虚白斋所藏书画中,有书法作品近200件,内容包括早期的佛经抄写,文人间的书信往还和诗词酬赠,扇面、对联、立轴等各种形式,可谓蔚为大观。本文特从中选取部分作品供读者观摩研赏,并以时间为序简要分述之:

虚白斋所藏明以前书法作品仅占13件,其中除了几件北朝及唐经外,《宋元四家墨迹选》手卷为首当其冲的一件。该作品为李纲(1083-1140)、陈与义(1090-1138)、张仲寿(1251-1324)及唐棣(1287-1355)四家尺牍合裱而成,卷首有冯康侯篆书“宋元名哲四家诗翰”题耑。此四家虽书名不显,但据此或可一窥宋元时书法的整体风尚。北宋书法的觉醒始于中期以后,以欧阳修、蔡襄为发端,苏黄米继其后,“尚意书风”逐渐大行其道并影响深远。手卷中唐棣所书应规中矩,似得蔡襄遗意;而晚于苏轼46年出生的李纲则显然直接受到苏轼书法的影响,其作品无论从用笔、结字还是体势都带有较浓的苏体意味,虽沉着敦厚不及,但脱去了书法家的羁绊,起承转合倒也轻松自如。自宋太宗时期《淳化阁帖》始,刻帖的风行是宋代书法的另一个缩影。张仲寿所书内容即为对王羲之刻帖的直接临摹,虽然若以书法家的眼光来苛求,点画、结构不甚准确、爽利,但其间所流露出的书卷意味和韵致以及自然无饰的状态却是近世所不及的。以诗名称显于世的陈与义存世书法鲜见,后世对其书法的品藻也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以其诗文相比照,如周必大所评“字画清简、类其诗文”;一是类似元代陆友云所评:“善行草,得晋人笔意”,大抵道出其书法的风貌及渊源所自。此件行草尺牍虽寥寥数行,却集中透露出陈与义书法的风神。从作品的整体特征和技法来看,确乎是从阁帖中出,虽提按顿挫多有省减,以致略有寒简直白之嫌,但

笔致之自然潇洒却是其所长,与其诗文类似,透露出一股清劲简率、爽朗明快之感,当是其心性及审美旨趣在诗文书画上的共同反映。

宋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一生致力于圣贤之学的阐发与传播,声名显赫。而在穷究学术之外,其对书法的研习和造诣也非同一般。明王世贞《震泽集》中曾对其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从其传世书迹来看,此语似非妄评。如《卜筑帖》、《赐书帖》、《秋深帖》等,虽亦有逸笔草草之处,但均合于法度,精到从容,确乎达到了“无意于工乃工”的境界。这与朱熹本人的书学思想亦不无关系,朱熹在书法上一方面延续其政治上“克己复礼”的主张,认为书法应该“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并以此对苏黄米进行抨击;另一方面以高古为尚,自称学曹操书,且对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用功尤勤,临池不辍,因而能点画随心而不逾于规矩。而此件铃有“晦翁”、“朱熹”名号印及多方鉴藏印的《草书题赵氏双关诗》与此前提到的小字行书帖全然不同,通篇点画纵横牵掣,毫不拘束,甚至呈现出荒率放浪的氛围,隐约与其大字行楷《书易系辞册》有相通之处,或为朱氏常见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貌。

宋四家之后,真正横空出世、雄视书坛数百年的书法巨擘当属赵孟頫(1254-1322),与“二王”的盛行相类,因温雅俊秀的书法风貌而深得帝王喜爱,并推而广之,风靡朝野,对整个元朝及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关于赵孟頫学书的渊源,明代宋濂曾有过著名的“三段论”:“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赵构),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北海。”大致勾勒出赵氏的学书脉络。赵氏存世作品较多,且面貌出入不大,当是其极为精熟和勤奋所致。虚白斋所藏赵孟頫《行草陶潜诗卷》及《行草庶子泉石篆诗册》均无纪年,就作品风格而言,应都属赵氏成熟时期的作品。其中,两帖相较,似乎后者更为落落大方,爽快利落,别有一种姿态。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博物馆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博物馆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宗教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