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忌赛马课文

田忌赛马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忌赛马课文

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第1篇

最近听了几位老师讲《田忌赛马》这篇课文,通过表演朗诵推理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勇于创新,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但几节课听下来,却又觉得缺少点什么。思之再三,我觉得这篇课文不应该只是体会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更多的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孙膑的智慧来源于哪里。《田忌赛马》赛的是什么?赛的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孙膑的善于观察分析,勇于创新思维。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学生该学习的地方。

我认为,教学《田忌赛马》应该在学生理解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赢得了比赛,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后,重点去品读课文中的句子,如:“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从刚才的情形看,他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想一想田忌看到这些现象会想些什么,从而理解孙膑的,智慧并不神奇,它就来源于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勇于创新思维。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做到的,激励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成就自己非凡的智慧。

我记得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透过《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要使孙膑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清晰、丰满,他的智慧来自于善于观察分析,勇于创新思维的主题越来越鲜明、深刻,最后使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智慧人人有,全靠细心观察与分析。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也令我印象深刻,在她的课堂上,总会围绕一个主题,品读课文也好,补充材料也好,都要引申、拓展、升华,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晏子使楚》、《赤壁之战》和《冀中的地道战》,晏子的辩才、赤壁的火攻、地道战创造的奇迹,篇篇闪耀着正义和智慧的光芒,那么,把“智慧来自于什么”作为这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教学,再适当补充些其他的智慧故事,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扎扎实实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学习中得到滋养和成长,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第2篇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以《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常齐国的大军事家孙膑观看了这次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课文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教学本课,我根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观察、思维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一种有效手段。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例如:导学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孙膑为什么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以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使他们在发言、讨论中开发智力,培养积极思维,逐步学会自己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1)齐威王每个等到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这样的发现,孙膑才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导学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2结果:1:2

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第3篇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默默地”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学生轻轻的读出了“静静地、悄悄的”的词语本意;然后想想“总是默默地”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想象小英都怎样“默默地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想象:“六?一”儿童节不会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课堂上也不会看到她高高兴兴举起的小手,选“三好学生”时同学们不会想到她……请学生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默默地”不被注意的感觉。继续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愿意作一位“默默地”生活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不愿意,因为太孤独(寂寞、痛苦、没信心)了”。此时动情的点拨:明明是花朵一样美好的童年,却听不到她欢歌笑语,看不到她美丽的笑脸,表面上默默地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会?学生的脸色凝重起来,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

2.抓题眼,布疑阵

课文的题目往往起着点明中心旨意或对课文内容高度概括的能力,抓住题眼引疑导思,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为其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对于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课文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如《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养花》等;对于点明主旨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对于一些较为独特或感彩浓郁的课题,我们可以抓住让学生感到陌生的词或具有感彩的词或标点,如《趵突泉》、《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利用这些字词设布疑阵,如《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课题中哪个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再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学生纷纷疑问:“齐威王输掉赛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孙膑到底是怎样观察赛马的,他为什么能想出让田忌取胜的办法?看来,怎样‘赛’,可大有乾坤。”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极大兴趣。

3.开渠引流,链接多种媒体

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第4篇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一、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三、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四、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五、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六、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像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像: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像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像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像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像中创新。

七、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像,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八、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quot;“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田忌赛马课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

“CAI”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不能代替语文学习,不能代替老师教学,更不是万能钥匙,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使用,否则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我认为多媒体首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其次应该符合教学目标,优化重难点;再次要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最后应该有助于浓厚语文“味”,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我们应该摆正“CAI”的位置,不能让其喧宾夺主。要让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课堂焕发活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巧妙 优化 高效

参考文献:《中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

正文:

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说:“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没有最好的媒体”。那我认为: 对于课堂媒体来说,只有最巧妙地应用,才能发挥其实效。现实生活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代教学技术势在必用,适时地发展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主动学习和多元化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已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并不能代替语文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课堂多媒体, 用多媒体代替黑板板书,代替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语文“味”十分不浓厚,成了“录像厅”,教师成了厅里的技术人员,这样的课堂不是实实在在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是本本分分的教师,这样的学生也不是扎扎实实的学生, 所以我们要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怎样使用多媒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先进而盲目地应用,不能把"CAI"当作万能钥匙,否则会起到不好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去看自己是否巧用课堂媒体呢?鉴于此,我在使用“CAI”优化教学过程中是采用这样判断依据,取得良好的效果,供同仁们探讨借鉴。

一、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应该看它能否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否活跃课堂气氛,是否调动积极情绪,是否使学生乐学、爱学。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如:在教学《草叶上的歌》时,老师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草原上的一幅幅图画,河边的花草在轻轻地摇动,时而有大自然悦耳的歌声。这样一幅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流入了课堂,学生从这里取到了通往大自然的“绿色通行证”,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草叶的美、悦耳的歌声……。师因势利导:"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响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二、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应该看它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是否优化了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媒体突出课堂重点,帮助学生内化难点。课文重点是它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借助课堂媒体的文字素材与声像素材,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听觉视觉两种信道传输,优化重难点知识,促进学生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所以优化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在我校的同题教学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普通的教室里教学《田忌赛马》,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自己苦苦地在课堂上讲了一节课,学生只学到了孙膑的妙计是什么,最后胜出了比赛。同学们几乎能背出来了,但学生还只是表面上知道了比赛的方法和结果。但始终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真是事倍功半!

还有一位老师则使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他非常重视影视教学。他从网上下载了《田忌赛马》的整个比赛过程,再配上朗读课文,便完成了这一课文教学。遗憾的是我从学生日记中发现,有的是这样写的:“今天真开心!因为老师给我们看了动画片——《田忌赛马》。”我沉思:媒体应当恰当使用,语文学习不是在课堂上看录像这么简单。于是我充分利用媒体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创设了一种与课文重难点(理解孙膑妙计,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品质)相符合的影视素材,优化了重难点,使之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这样做的,将田忌的马和对方的马分好等级,用动画制作了他们比赛的全过程。因为我利用媒体直观资源与文本相结合,所以在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这次课件中我感到多媒体中的各种素材只能是相互地补充,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相互排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利用媒体资源来优化教学过程,不能把课堂变成录像厅,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还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都是知识的载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当学生能质疑问题时,他们应该是得到进步,进步取决与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收获了什么?怎样成功的?不在于老师做了什么,只有学生做了,收获了,成功了,自信了,他们才会努力思考,自主地去学习。

四、课堂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应看它是否有助于浓厚课堂语文“味”;是否预留空间让学生品读文本,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