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洞庭湖的诗句

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第1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第2篇

从君山岛上遥望洞庭,我不禁被它折服,她那包容天下的雄伟气势使我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我静静的望着湖水,仿佛被她轻轻托起。她温柔的拍打着我的身体,娓娓讲述着当年各路商船的蜂拥而至、庞大战船的浴血搏杀、赛龙舟时的激烈场面……

湖水一般是很平静的,可雨一下,就别样了。雨滴打在湖面上,仿佛在向洞庭湖挑战。她哪在乎这点雨水,只见它猛然“起身”,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不断打向岸边,伴着震耳欲聋的咆哮,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波澜壮阔。

湖面终于安静后,忽然,锣鼓喧天、战旗飘扬、百舸争流。原来,是鲁肃正站在岳阳楼上训练水军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后留下的豪迈的诗句。岳阳楼,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建成,与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并称为四大名楼,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驻足,鲁肃也曾经在这里操练水军。我登上楼顶,轻轻抚摸着墙壁,仿佛看见吴国的大旗插满四周,鲁肃正站在这里,神情凝重地发出指令,果敢坚定,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他的身后是整个国家,他重任在肩。他的身影不正印证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吗?

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诗 美丽中国 道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对比了长江两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的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地带性的差异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别有一番风趣。

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词佳作 地理课堂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3-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是高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相关诗词的穿插使用,恰恰是语言和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充满着对地理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中适时引用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享受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文学欣赏等能力,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仅就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例尝试与同事们共勉。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作的这首诗词,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哲理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铺垫。

后面的句子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副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遍”,江“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因被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学生非常熟悉,放在地理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的同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诗词的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学生更是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同学们从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位于京广铁路线上开始展开联想,想到了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湖南省因湘江纵贯全境简称湘;联想到“橘子洲”的形成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对“洲”的理解,从“橘子洲”地名又联想到橘子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亚热带水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生不难理解是因霜所致,从而回归了“霜”的成因及其多发季节;从“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分析出了此季节湘江含沙量少;从“百舸争流”悟出湘江发达的航运,甚至于对运输货物产生猜想,同学们还进一步联想到了湘江流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联想到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联想到了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寥寥数语引发如此多的地理知识联想,无疑是地理命题的绝佳素材。最后我和同学们结合以上联想制出以下题目。

一、填空题

1. 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贯(湖南)省全境,该省因此简称(湘)。省会是(长沙)市,位于(京广)铁路线上。

2. 湘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红壤);产量最大的水果是(橘子)。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橘子洲的形成原因。

(橘子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在河流中淤积形成的,是流水的堆积地貌。)

2. 简要分析湘江的水文特征。

(湘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汛期较长;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3. 霜为什么多发生在深秋到次年初春之间晴朗的夜晚?

洞庭湖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古诗教学 审美教育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强化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教师只有精心指导,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严格讲究合辙押韵,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的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真可谓美至极致。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用得非常传神,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吹”“到”“过”“满”等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觉得不满意,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真是一字值千金。教学古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欣赏古诗景象之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应该引导学生想象出九九艳阳映照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舞。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三、启发想象,挖掘古诗意蕴之美

诗,所以美,就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而很多古诗,它的诗情画意,它的深广内涵,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启迪心智,挖掘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相关期刊更多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老年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