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村教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坪”位于大渡河峡谷海拔约1800米的悬崖上,是大凉山最边远、最艰险的彝族山寨。从李桂林家去二坪村,首先要徒步到乌斯河,再沿大峡谷下行,过简易吊桥,穿田坪彝乡,攀上令人眩目的五道云梯才能到达。李桂林的父母不愿意儿子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教书,不让他去,他只好对父母撒了善意的谎言:“我去看看,如果路实在太险,条件实在太差,马上回家。说话算数!”父母这才答应。一路上李桂林走过晃荡的索桥,攀上令人生畏的天梯,心中有胆怯、有后悔。到达二坪村李桂林惊呆了:村民住的是茅草屋,衣不遮体,七八岁大的孩子都光着身子赤着脚。当时李桂林就哭了,群众的艰苦生活让李桂林震惊了,他决定留下来教那些孩子。
不仅如此,李桂林还动员了会彝语和汉语的妻子陆建芬去代课。陆建芬背着才两岁的大儿子来到二坪,学校就成了他们的家。然而这个“家”穷得一张床也没有,他们一家三口挤在村民家的小屋窄床上,苦不堪言。二坪气候恶劣,每年9月开始下冻,直到次年3月还有冰雪,常刮狂风。村里水、电、路不通,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吃的主要是玉米馍和酸菜汤。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下去,有多不容易!李桂林、陆建芬坚持下来了,在二坪一待就是16年。校舍墙体被泥石流冲垮,他们带领群众补旧墙,翻房瓦,建造了新校舍。为了孩子,他们没有假期,常带病教学,从不缺课。山区孩子不懂汉语,他们就采用双语(彝、汉语)结合教学,至少要多花1/3的授课时间。夫妻每人每月仅靠100元工资生活,极为清苦。但即使如此,每年开学,他们总要贴钱购买许多常用药备着,一旦学生生病,便免费给药。学生生病在家,他们便送药上门并外带补课。
李桂林夫妇也想念家乡,然而,从老家走到学校要花整整10个小时,每次回来,他们总是丈夫背包、妻子背小孩,吃力地爬向二坪,深一脚、浅一脚爬到攀上木梯时,早已头昏目眩,此时稍有闪失,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十几年来,仅有两名教师的二坪小学在李桂林夫妻的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篱笆房成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地小有名气。迄今为止,二坪小学已招收学生七届,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189人,其中32位来自汉源和本地田坪村、布依村,他们不顾山高梯险,慕名前来求学,创造了由浅山区到高寒山区倒流求学的奇迹。
这是一个很难引起公众注意的山区小县,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山峦交错。这里生活着16个民族的26万人,和中国绝大多数边远山区一样,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贫困。这里是云南大关县。
然而,过去的一年,大关却吸引了众多目光,爱心物资、善款纷纷涌入,改变了山村小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小县城。这一切源于一个年轻的山村教师――毛利辉在网上发出的一个贴子:《学生”走光”,我哭了》。
一个贴子引发的捐助热潮
当时的毛利辉是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的一名青年教师。2006年12月11日,黄荆村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和往常一样,他早早地来到小学校的操场,等待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走进教室。这时候,他注意到孩子们的鞋子,有的鞋上打着补丁,有的鞋底只有薄薄一层,有的裂了口子,任风雪往鞋里灌。
于是,他用刚刚贷款买来的数码相机,拍下了一组小鞋子的照片,第二天发到了云南信息港网站上。在这个题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贴子中,他写道:“如果您愿意,花上您宝贵的半个小时,到您身边的邮局,给这些孩子寄上一两件衣物、鞋子、袜子,寄上您的一点心意,就可以使这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山区孩子整个冬天不再寒冷。”
贴子发出后,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贴子的点击率在短短几天内就达到了18万人次。十几天后的圣诞节,孩子们收到了第一批捐赠衣物,这批衣服已经足够让瓦房小学的33个孩子过个暖冬了。
然而,这才只是捐助热潮的起点。接下来的几个月,瓦房小学又连续不断地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从国外寄来的包裹,不仅有衣服、鞋子,还有学习用品和玩具。最多的时候,大量物资的涌入差点使这个小县城的邮电局面临瘫痪。
截止到2007年11月,瓦房小学已经收到8000多个包裹,30万件衣物,捐款3万余元。这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吉利镇,每户人家都拿到近30套衣物。三年级学生万家星就领了近百套,万家星的父亲笑着说“这衣服够娃儿穿半辈子了。”迄今,捐助热潮仍旧没有停止,一些包裹还在运送的途中。毛利辉每天仍会接到十几个电话,不计其数的短信和信件。
源源不断的爱心物资温暖了这个滇北小镇,改变了小学生们的生活。毛利辉传来了一张照片,三个小姑娘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笑得好开心。在另外一张照片上,一个小姑娘围着崭新的白围脖,左手高高地举起一个毛绒玩具。
瓦房小学的操场也变了模样。过去,学校唯一的操场是一个大泥塘,常年淌着水,学校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使水排干体育课无法正常开展。课间,孩子们没有游戏的地方,只好在水塘里踩来踩去,互相追逐。摔倒了,就拔起操场边上的野草,擦擦身上的泥巴。
2007年5月,苏州一家企业捐资18544元钱,给瓦房小学修建了新操场一个带篮球架的水泥操场。从此,孩子们告别了几十年来一直打湿、冻僵了几茬学生小脚的泥塘,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干净、平整、漂亮的操场上游戏。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被孩子们称作“感恩节”。
因为一个贴子,大关成了2007年度的全国知名县,吸引了大大小小的媒体记者纷纷走进这个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村镇。毛利辉也成了名人。这个山村教师频频出现在电视、网络、报章媒体中。面对着媒体的强势宣传,毛利辉始终保持着朴实的笑容、谦和的声音。“其实我不想把自己摆在前面。因为对于这件事,我并没有做更多,我起到的作用只是让外界了解我们的孩子。”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
2007年,是毛利辉做山村教师的第七个年头,他先后在大关县的两所山村小学任教,回龙小学4年,瓦房小学3年。
7年前,18岁的他从昭通教育学院毕业,赶赴他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回龙小学。回龙是大关县的一个小村寨,一个海拔2500米的国家级贫困村,比起大关县的其他村寨来说,这里的百姓生活得更加困苦。
晚上,好客的村民给这位新来的老师端上大片大片的老腊肉,大碗大碗的老烧酒。几杯酒下肚,星星点点的梦想重新燃起来。“当时我想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毛利辉回忆说。
毛利辉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懂得怎么使自己快乐起来的人。慢慢地,他发现大山的好,大山的美。让毛利辉感到欣慰的是,大山上除了他,还有其他一些年轻人,在这山沟沟里,诞生了一本文学杂志,同时也是他们的校刊――《巅旮旯》。这本杂志的诞生给他们的小县城带来了不少惊喜,许多读者来电来函表示赞赏和鼓励。但遗憾的是,因为年轻教师工作的变动,这本期刊只出了3期就停刊了。如今,当毛利辉再次翻开那有些泛黄的纸张,那些艰辛而快乐的日日夜夜仿佛就在眼前。
在那个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四年里,不知道留下这群山村教师多少珍贵的回忆。2004年的那个秋天。毛利辉接到调令,离开回龙小学,去大山的另外一所学校――瓦房小学,这一呆,又是3年。
回龙的4年和瓦房的3年时光,让毛利辉对大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改变着他对大山的~些看法。尽管他仍旧害怕大山的黑暗、大山的孤独、大山的冬天、大山的泥泞,“这些总是给我种无法回避的恐惧感,这种感觉会让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程”。
但大山也一种魅力:他喜欢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和孩子们打堆,和山民们喝酒。“他们喝的是一种用包谷酿成的酒,这种会麻醉人的液体,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他说,“其实我觉得人不一定非得要追求什么,只要开心快乐就行。”
对毛利辉来说,教师的头衔是一种名誉。2000年,他就是带着这个名誉返回大山,虽然这种返回有很多矛盾和困惑,但“山路毕竟需要人去行走,或许这样一些人的行走并不能彻底地改变大山的命运,但能让大山一部分人走出大山,在外面的世界开辟天地,也算是件好事。”
而现在,毛利辉又离开了,在山村小学教书的日子成为记忆。今年暑假,他被调离了瓦房小学,去县政府网站,协助他们的工作人员宣传大关的旅游资源。
原来,由于乡村教育的落后,当地留守孩子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30余名村民只得联名请求袁焕芳办一所民办小学。从事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的袁焕芳答应了。从这时起,她的身心便与那些山区儿童的命运系在一起
退休老师当上“孩子王”
1964年,时年20岁的袁焕芳开始在家乡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青泊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们公认的出色教师。这一千,就是漫长的35年。这些年里,袁焕芳的丈夫蒋邦艮在外从事地质工作,常年不在家,她一边拉扯着四个儿女,一边在村小学任教。尽管工作环境很苦,收入也低,但袁焕芳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正是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袁焕芳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女蒋素勤、蒋斌、蒋小玲都培养成了山村教师,只有小儿子蒋小飞“逃过一劫”,成了一名公务员。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袁焕芳的教育之家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在青泊村小学任教的儿子蒋斌和妻子郑其兰,出于经济压力,准备双双辞职下海经商。临近退休的袁焕芳虽然不赞成,但也不好干涉儿子的决定,毕竟村里一些外出务工的人都建起了一座座小楼。她知道,儿子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1998年,蒋斌和妻子辞掉了教师工作。夫妻俩来到市区开了一家玻璃店,开始为生活打拼。
1999年8月,袁焕芳退休了,回到家里安享晚年。可是退休之后的袁焕芳却感觉有些不习惯。虽然有几个儿女孝敬,她却不知道一天的时间该怎样安排。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活,让她习惯了早晨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的日子。而她最开心的就是每天见到学生们那一张张稚气又纯真的脸庞。
“妈妈,现在你和爸爸都退休了,也该享享清福了。你们干脆来重庆和我们一起生活吧。”在重庆市区当公务员的小儿子蒋小飞得知母亲的心病后,便和新婚妻子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袁焕芳夫妇考虑了两天后,同意了。
然而,就在袁焕芳和老伴收拾好衣物准备去小儿子家时,家里突然到来的几个村民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前来拜访袁焕芳的,是青泊村附近几个村的农民。他们说,这些年村里的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一些孩子也随父母去城里了,由于村里的孩子少了,几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这些村民家离周边的幼儿园都有十多里山路,接送孩子极为不便。他们恳请袁焕芳办一所幼儿园,好方便村里的孩子。袁焕芳一听,当即就答应下来了。
随后,袁焕芳一边向镇里提出办学申请,一边租赁校舍。1999年秋天,袁焕芳经过简单的筹备,在一间租来的民房里办起了幼儿园,首次就招收了16名学生。
在良好的口碑流传之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孩子送到袁焕芳这里。袁焕芳光凭自己已经照顾不过来了,好在紧要关头,小女儿蒋小玲帮了不少忙,她还在母亲的幼儿园里“友情”执教。
随着幼儿园里的孩子越来越多,袁焕芳将这些孩子分成大班、小班和幼儿班。大班和小班的孩子很淘气,一些小男孩爱惹事、闯祸,可这些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袁焕芳只得拿出自己做教师的那份耐心。而幼儿班的孩子更令袁焕芳伤脑筋,为了照顾好这些两三岁的幼儿,她还专门请来一名从事幼教的老师。
幼儿园的一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学费一年到头也交不上来,这让袁焕芳压力很大。由于经费紧张,两年下来,蒋小玲没接过一次母亲给的工资。她甚至还劝母亲辞掉另外一名老师,这样可以省一些经费,可袁焕芳拒绝了女儿的好意。
2001年9月,就在首次招收的16名孩子转年就将入读小学之际,袁焕芳突然收到邻村村民送来的一封联名信。信中称他们是西湖镇墨斗沱村村民,因村里没有小学,无论去西湖镇中心小学还是青泊村小学,孩子每天都要走几个小时的烂泥路,上学十分不便,他们恳求袁焕芳能在当地办一所小学,以方便孩子们入学。落款是30多个村民的联合签名。这时,袁焕芳为难了。
早在几个月前,袁焕芳就已经答应了小儿子蒋小飞,等教完这批孩子就真正退休,前去给他们带孩子。为此,儿子和儿媳甚至还商量好在2002年要孩子。可现在袁焕芳面前一边是村民们的殷切期盼,一边是她对儿子儿媳的承诺,一时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榨干”亲人筹借办学款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袁焕芳最终没能撇下孩子们。她只好亲自赶到儿子家,以求谅解。
“老妈也许不能给你们带孩子了,最近收到了一封村民的联名信,想让我办一所小学”袁焕芳此话一出,儿媳立即表示强烈反对。老人家是不是年纪大糊涂了呢,放着自己家里的事不管,却偏要管别人的事。
“你不带孙子也就算了,但要办一所小学岂是办幼儿园那么简单?办学校累着自已不说,相关手续审批下来也很麻烦,还需要有大笔资金投入。而在村里建小学,根本赚不着钱,不亏血本就万幸了。”蒋小飞知道母亲的想法后,也表示不理解,只好耐心地劝说母亲,希望她打消办小学的念头。
可袁焕芳却告诉儿子,那些孩子因为离周边小学太远,有可能因此而失学。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她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事情发生,就算有一丝机会也要争取为孩子们办学校。袁焕芳还劝儿子不要那么自私,要多想想那些渴望读书的山区孩子。
蒋小飞哭笑不得,自己劝母亲未果,反而被母亲给上了一堂教育课。知道母亲的心意已决,蒋小飞也只能表示理解。其他几个子女,更是拿母亲没有任何办法。
从2001年10月开始,袁焕芳便穿梭在镇里各个部门,提交自己的办学申请,一步步完成办学手续。同时,她还要奔波于村里,寻找适合的办校场地。
2002年3月,相关办学手续都顺利审批下来了。而此时,已经有24名孩子前来报名读书。为了尽快将学校开办起来,她将村子里几间简陋的民房租赁下来作为校舍。而24名学生的老师,则是袁焕芳自己担任。
许多村民听说袁焕芳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当即就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读书。这年暑假后,一些原本在镇上读小学的学生也转到了袁焕芳条件简陋的小学读书。
而袁焕芳很快就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到她这里上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这让袁焕芳更牵挂这些孩子。她想,没人督促自己,也要把学校办好,一定要将孩子们培养成才,不能误人子弟啊。
袁焕芳几经考虑,索性将留守学生全天留在学校,以免他们一放学回家就要下地干活,连完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时间不长,来袁焕芳这里就读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快就超过了100人。租用的几间校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迫在眉睫的便是建一所像样的学校。
“建学校?谈何容易,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啊!”2003年末,袁焕芳将建学校的想法,先后告诉了几名子女。四个儿女无一例外都不赞同,连平时对她言听计从的老伴也表示反对。毕竟,这笔开支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
起的。
可袁焕芳并不甘心,她找人对建小学的费用进行初步估算,得出的结果是按保守估计也要60万元。60万对于袁焕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自己和老伴都不是什么有钱人,而子女们也都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没有谁发了大财,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
最后,袁焕芳说服了老伴儿,拿出两人的6万元养老钱作为建学校的资金。为了筹钱,她甚至连自己唯一的住房也变卖了。可是,这些钱用来建学校还有很大的缺口。
2004年春节刚过,袁焕芳就打起了几个儿女的主意。这时大女儿蒋素勤刚从青泊村小学辞职,准备到市里开一家面包店。袁焕芳想到大女儿要创业肯定有一笔积蓄,于是就提出向她借10万元钱。蒋素勤听了没答应,她也是好不容易才攒到10万元本钱做生意,如果是家里有急事用钱,让她拿出这10万元钱也说得过去,可是母亲退休在家好好的,非要拿钱去办什么学校,那她的面包店怎么办呢?
被大女儿拒绝后,袁焕芳悻悻地回家了。可是没过两天,她再次跑到大女儿家里,还是和她商量借钱办学校的事。蒋素勤原以为母亲只是心头一热,过几天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当她看到母亲又来央求自己借钱,不禁心软了下来,只得将自己用来做生意的10万元钱借给了母亲。
2004年4月初,有了前期工程款后,修建小学的工程正式开工。袁焕芳选择了位于公路边一处依山傍水的平地作为校址。听说袁焕芳是为村民们建学校,许多附近的村民都来帮忙,扛砖搬瓦。
与此同时,袁焕芳又开始四处筹借后期工程款。她找到了儿子蒋斌。蒋斌和妻子郑其兰都曾经在青泊小学任教,后来夫妻俩下海开了一家玻璃店,也没有挣到多少钱。在母亲的一番软磨硬泡下,蒋斌和妻子只得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借给了母亲。
随后,袁焕芳又转战小女儿蒋小玲和小儿子蒋小飞家,几经周折终于也借到了钱。再加上向银行贷款,袁焕芳最终凑到了近60万元资金。
2004年8月31日,一座两层楼的学校终于竣工了。袁焕芳给学校取名叫兴旺小学。
2004年9月1日,兴旺小学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当时学校开设了一个幼儿班和一到三年级共4个班,共有100多名学生。袁焕芳除了自己当老师之外,还聘了三名教师。可3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很快就让其中两名老师先后选择了离开。老师一走,袁焕芳急坏了,好不容易将身边的所有亲人“榨干”,才筹得这60万块钱建学校,此时她已经美钱再请老师了。
全家总动员当教师
就在袁焕芳一筹莫展时,她想到女儿蒋素琴和儿子蒋斌、儿媳郑其兰等都曾当过老师,只要他们出马,学校就不愁没老师了。于是,她又打起了儿女们的王意。
2005年暑假,袁焕芳首先找到了在市里开面包店的蒋素琴,让她回兴旺小学重拾教鞭教书。蒋素琴当时非常不快,自己已经给了母亲10万块钱,发想到母亲这么快又来闹腾自己了。当初蒋素琴借给母亲钱后,想尽办法才筹到钱升面包店,她实在不想回到落后的小山村里再过清贫的教师生活了。
见女儿不同意,袁焕芳急得直掉泪“现在马上又要开学了,学校里有四个班的学生,却只有三名老师,要不是实在没力岵,我也不会来求你啊!”最终,蒋素琴被母亲打动了,她忍痛转让了面包店,回到村子里给母亲“打工”。
2005年8月底,袁焕芳赶在开学之前解决了师资问题,这让她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而,开学不久,又一名老师另谋高就了。袁焕芳不得不再次找到蒋斌,希望他和妻子能到兴旺小学来教学生。开始蒋斌自然不同意,直到后来看母亲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孝顺的儿子、儿媳妇只得同意母亲的要求。他们转让了生意正红火的玻璃店,到兴旺小学当教师,以回馈母亲的养育之恩。
就这样,当年12月,蒋斌和妻子重拾教鞭上岗教书。他们和蒋素琴都明白,此时母亲还欠下不少债务,因此王动要求不要工资,这让袁焕芳很是欣慰。袁焕芳的老伴儿也没闲着,他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后勤工作。有了家人的支持,袁焕芳更坚定了办好学校的信心。
学校里大多学生是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生活,而有些老人年岁已高,没有多少精力看管孩子。袁焕芳看到这一状况,接受了一些家长的意见,让这些孩子“全托”在兴旺小学。而这些学生的食宿问题,都由袁焕芳承担了起来。
到2006年,兴旺小学已有30多名住校留守儿童了。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能吃得好,吃得饱,袁焕芳便在学校的山后种起了蔬菜,还圈养了各种家畜,用于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2007年,兴旺小学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袁焕芳的心血没有白费,有好几名毕业生的成绩排在了全镇前几名,一些领导因此对她这个大山里的“土校长”刮目相看。
渐渐地,袁焕芳摸索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门道。考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照顾,经常会想家和思念亲人,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轻则影响孩子的成绩,重则甚至影响孩子的性格。袁焕芳千方百计联系到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到对方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接着,又在学校装上了公用电话,让留守孩子每个星期可以给父母打一次免费电话。袁焕芳希望孩子们能和家长多联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孩子有了父母的关心,也会更加努力学习。
由于平时太操劳,袁焕芳在一次上课时,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晕倒在讲台上。正在外面一间教室上课的大女儿知道后,赶紧跑过来,将母亲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检查,袁焕芳身体多项指标都有问题,医生建议她回家好好休养,不要太过劳累。
几个子女劝袁焕芳退下岗来,好好养身体,把学校里的事情交给他们处理。袁焕芳不放心那些留守学生们,还没休息几天,就又回到学校。
不少学生在袁焕芳的关心和教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袁焕芳最为自豪和欣慰的事。
綦远利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外地打工,把他留给身体孱弱的奶奶照顾。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他,在进入兴旺小学之前,一直是个顽劣孩子。上学后,綦远利一直成绩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袁焕芳知道这些情况后,一对一地为他进行课业的补习辅导。在袁焕芳的教导下,綦远利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08年还获得了“奥运征文”重庆市二等奖。
而一直为山村孩子无私奉献的袁焕芳,也先后被评为江津区“关爱留守儿童十佳爱心妈妈”、“重庆市优秀家长”。
2011年1月10日,袁焕芳应邀赴北京,参加由国家发改委、中农办、农业部、国务院农民工办联合举办的“倾注三农情系农民工”专题综艺晚会暨首届农民工春节晚会,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
2011年8月,袁焕芳被评为重庆市第三届道德模范。
目前,在山村教学点任教的老师,虽然通过岗位培训、函授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合格学历,加之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说基本胜任教学,但是只开设语文、数学两大基本学科,其余学科则根据情况不列入必开科目,也不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之中,衡量教学点师、生的质量只从语文、数学两科的考试成绩得出。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纵观全国教育形势,城镇与山区教育的发展差距大,山村孩子很难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山村教学点环境的落后给我们带来的得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笔者认为改变山村教育环境,缩小山村小学教育与城镇小学的差别,让爱的阳光均匀洒在每个角落乃是我们应关注的课题。为此,笔者以不甚了了的见解,阐述如下。
一、重新布局教育网络,关闭零散教学点
原因之一:农村青壮年人口日益减少,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适龄入学儿童相对大幅减少。2012年,我校组织教师去各自然屯进行学前儿童调查摸底,其结果发现不少屯近几年出生的儿童只有1~2名,或是空白,这种状况给本来生源少得可怜的教学点带来的是生源枯竭的信息,这就预示着再过几年将无新生儿入学,教学点自然停办,所以说重新布局教育网络,关闭零散教学点是自然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原因二:“合网并点”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合而指其一处,就会使其变化巨大,反之杯水车薪。所以说“合网并点”这一措施定能发展山村的教育事业,能起到改变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
二、培训、增加适应山村教学的师资,改变山村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本土课程;开发利用
Research on the types of local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mixed age education in the Village Kindergarten of Tongren City
Xiao Li-ho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in the village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key work of the education in Tongre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In the mixed age education mode, what’s the teacher teaching and what’s the children learning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village kindergarten school, and rela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kindergarten.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 village kindergarte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eacher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local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the village kindergarten have the distinct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safeguard resources for the children's life and study to acquire knowledge.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use many kinds of form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rich natur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and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
Key words: village kindergarten; mixed age education; lo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交界的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以前,山村幼儿教育覆盖不广,很多学龄前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3―5岁的学前儿童达10.29万人,而有近5万名学龄前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铜仁市山村学前教育的滞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3月,《铜仁市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出台,率先启动了“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即决定用两年时间,建设2060所山村幼儿园,实现全市行政村幼儿园的全覆盖,实现全市多数山村学前儿童能免费入园接受学前教育。
由于山村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占比很高,普遍是隔代抚养,因而使学前教育受到影响,加上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政府便把山村幼儿园(点)办在了每个村子老百姓的家门口,实施了“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一村一园”,在松桃县5个乡镇的偏僻山村办起了100个幼儿教学点,把3―6岁的幼儿混编成一个班,首次将农村学前教育大规模地延伸到了村寨,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子。通过组织专家对我市已实施的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山村幼儿园(教学点)进行基线测试、中期评估,幼儿语言、动作、认知和记忆等得到不同层次提升,教育成效凸显。
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是保证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发展山村幼儿教育需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和混龄组合班设置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山村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良好的保障条件,促进山村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农村山乡比城镇都市更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特色资源,混龄融合教育比整齐划一的分年龄班级教育更是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导向和教育价值,发掘这些资源的课程价值,并加以开发利用,能够给山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态,让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加适应山村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山村幼儿园混龄主题活动的社会适应性课程开发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来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山村幼儿园混龄主题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和年龄的界定,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该主题的活动能够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适应性经验。这对山村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山村幼儿园混龄课程主要的实施形式。山村幼儿园可以依据山村本土资源特点,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可以根据“金秋时节”的资源特点,带领孩子们探访秋天,与秋天谈话,观察秋天的景象,共同开发设计“走进秋天”;大带小一起秋游、摘果子、拾稻穗、过中秋节等,共同分享经验,融合学习,开发设计“秋天的活动”;通过观察秋天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大龄幼儿可了解蔬菜水果长势,小龄幼儿可感受丰收的景象及秋天忙碌收获的旋律,共同开发设计“丰收的秋天”等系列主题活动,采取混龄活动和分组活动相结合,让各年龄段幼儿在主题活动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陶冶情操。
1.体验式主题活动
教师根据主题活动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参与一些社会生活活动,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在山村一年四季富于变化的美丽环境下,广袤的原野和森林、丰富的乡土文化活动,都是山村幼儿园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的重要资源。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教师要注意确定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类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引导,并及时组织幼儿进行总结。
例如,在“金秋时节”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利用收获后丢弃的稻草制作花篮、小动物等工艺品;收集各种凋谢的花瓣、树叶创作各种贴画作品;收集各类自然物品,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各类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用拾来的贝壳、鹅卵石帮助幼儿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用泥巴做成冰糖葫芦、月饼、小老鼠、小刺猬、小坦克等。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2.探究式主题活动
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围绕某一问题,指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幼儿在解决各种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强化幼儿的问题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山村幼儿园探究式主题活动让不同龄的幼儿“大带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中,利用多彩的大自然、丰富的动植物、浓郁的乡风民俗和地方特色资源来开发探究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既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与探究意识。探究式主题活动要求教师要着力开发利用丰富的乡村本土资源,为儿童的探究创造丰富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支持条件。
例如,探索“春天的秘密”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参与春天的种植活动,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观察春天的花、春天的树叶、种子宝宝的发芽;观察“春天的动物”,如会隐身的动物、苏醒的动物、蚕的一生、青蛙的生长过程等,让孩子们在感受熟悉的春天的气息中探求新知……
3.陶冶式主题活动
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活动情境,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1],山村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山村的自然条件开展主题活动,组织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活动,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
自然材料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是极为普通的,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它就会发挥无穷的力量。在混龄儿童的主题为“美丽的地球”教育活动中,通过对“美丽家乡”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美丽的地球母亲”,积极探索“地球上的资源”开发,在“国宝大熊猫”、“有趣的磁铁”、“好玩的沙土”、“垃圾的危害”、“地球生病了”等活动中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科学常识,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幼儿对家乡、对地球、对世界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产生保卫家乡、保卫地球、保护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三、环境创设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为隐性课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的作用是间接的、内隐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说:“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更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2]山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受制于有限的教育投入,其购置的设施设备资源是有限的,但山村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山村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创设丰富的环境,幼儿在其中生活、游戏,既感受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让当地特有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把山村幼儿园打造成自然与人文和谐融为一体的生态型环境。
1.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装饰可以利用山村特有的资源丰富环境的创设
可以在幼儿园一角进行植物种植,在墙饰上画上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当地的民间故事、当地的名人和民族服饰等。
2.在幼儿园的区角,可以充分利用山村的各种各样丰富资源来充实幼儿园区角的环境和材料
可以在自然角陈列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在美工区搜集各式各样的种子做贴画材料,对蔬菜瓜果创意制作等;在操作区利用竹篾、藤条等材料让幼儿编织;在体育区利用土家竹木玩具和树墩等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等。
3.利用山村本土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在春暖花开时让幼儿在草地上翻跟头、打滚;夏天,在浓荫蔽日的小树林里跳皮筋、捉迷藏、荡秋千;秋天、冬天,可在树林草地上利用小石头、沙土、绳子、稻秆、树枝等自然物发展幼儿的走、跑、跳、钻、爬等综合能力等。
四、游戏活动立足于本土资源就地取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他们基本的对象性活动,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3]山村幼儿园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游戏器材和玩具往往比较缺乏,妨碍了乡村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但其实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有广茂的农田和森林,还有绿草如茵的河畔、硕果累累的果园,有丰富多样的各种材料,还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游戏等。山村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优势,利用丰富的材料资源和民间游戏资源,引导幼儿主动快乐地进行各种游戏。
1.采取让幼儿在做中学的方法,选择一些诙谐有趣、琅琅上口的儿歌手指游戏
可以进行“拍手歌”、“小老鼠”、“拉大锯”等游戏,不需要任何的道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结伴,随时随地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既发展了幼儿手指的协调性,又发展了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充分开发利用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各式各样的自然材料
让幼儿走进山村、田野、树林、草地,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轻松游戏,把大自然作为幼儿游戏的天地。在夏天可以带领幼儿到小溪边,让幼儿在沙滩上无拘无束地游玩,玩沙石、筑城堡、捉鱼虾等。
3.因地制宜从大自然和社区村落中收集各式各样的材料,作为幼儿日常游戏的材料和玩具,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利用大自然中的树墩、木料、竹子甚至秸秆等,或利用社区村落生活中一些废弃的生活物品, 如各种盒、罐、瓶、碎布、泡沫等材料,把他们洗净消毒后投放到游戏之中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材料, 孩子们可用它们开展各种创造性游戏。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生活中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能弥补农村幼儿园资金不足、游戏材料紧缺之憾,成为山村幼儿开展游戏的最佳伙伴。
4.开发利用当地传统的民间游戏,引导幼儿主动自由的活动
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是人们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具有广泛性、自由性、竞赛性、趣味性等特点。如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踢口袋、丢手绢、放风筝、翻花绳、打陀螺、捉迷藏、滚铁环、老鹰抓小鸡、以及各种地方特色游戏等。要尽可能地挖掘当地民间传统游戏,因为这些游戏既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又能让幼儿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中生活,促进他们的健康城长。
五、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本土课程的开发利用今后需着力的要点
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本土课程要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就必须根植于山村幼儿的生活中,与山村幼儿的生活及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本土课程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幼儿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山村丰富的本土资源,充实幼儿园的课程,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并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铜仁市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本土课程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把握和改进的有以下几点:
1.抓好师资培训
加强对山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教学业务培训,提升山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正确把握混龄教育的优势与弊端,因人施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
组建由政府、高校、幼儿园组成的“G-U-K”课程开发共同体,积极构建具有山村幼儿园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挖掘、开发民族民间游戏本土课程,并将其运用到山村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学中。
总之,山村幼儿园混龄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建设应结合山村的实际和特点,依托本土开发有利资源,丰富和完善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区域活动的计划与材料投放计划,给山村幼儿教师和志愿者提供引领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倪志明.论乡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