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申论怎么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摘要”和“关键字”用黑体,小四号。
3、写完之后开始正文部分,有的论文是用“一、(一);二、(二)……”来表示,有的则是用“1、1.1、1.1.1;2、2.1、2.1.1……”若老师要求没那么严格的话,用前一条,否则是后一条。在写的过程中,每个序号后面要有题目,即对你写内容的概括。不能照搬照抄其他论文资料上的,必须是你自己的话,除非是引用,并且要在后面注解。
4、一般正文部分写完会有一个总结,这是必须要写的。另外则是参考文献。有两种格式:第一种是在文中引用后直接在那一页的下方注解;另一种则是引用之后直接在文后一起写的。前一种适用于书籍,后一种适用于论文,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论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时间(期刊时间),如下图。
5、论文写完之后,我们要开始编辑了(手写体的论文下面就不用看了)。除了标题、摘要、关键字、各个小标题都是黑体外,标题字号为初号,其他为小四号,正文部分为宋体、五号字。标题名字居中,摘要和关键字、小标题不用首字缩进,页边距设置为:上边距为:30 mm,下边距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 16mm;页脚:15mm。字间距为标准,1.5倍行距。若有图片表格,图表题目放在下方,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6、需要注意的是,页眉要标明”xx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有学校标识的可以添加,五号宋体;页脚放在正中。
第一,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公务员从事的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每天要处理来自方方面面大量繁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绝大部分是书面材料。能不能把这些书面信息看懂、厘清、归纳整理出来,是从事机关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申论最先考查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2011年国考真题给定资料多达8000字,比2010年高出近2000字,阅读量明显加大;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城市乡村、学者官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阅读难度明显上升。读懂并准确理解给定资料,是作答申论的前提。考生在答题前一定要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资料,绝不可在没有理解或没有正确理解给定资料的情况下贸然答题。申论注意事项中要求,阅读给定资料的时间为40分钟。对于40分钟的分配,首先应利用25分钟把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人的精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00字,2011年国考申论字数最多的A卷资料是8000多字,时间完全够用。其次,利用5分钟时间,重点阅读一遍作答要求中涉及的材料,由于第一遍阅读比较充分,这一遍完全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剩下的10分钟是在作答具体题目时,涉及哪部分内容再去重点读哪部分内容。比如作答2011年国考申论A卷第二题时,就要再次阅读“给定资料3”中列举的各国治理河流的举措。实践证明,这种阅读方式和时间安排是最合理的。考生在平时复习时,一要多读书看报,把多种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来源的材料放在一起读,不断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二要有意识地培养理解材料的能力,特别是遇到繁杂的信息要注意分析、归纳和整理,不断自我加压,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阅读质量。三要注意总结,积累阅读经验,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提高阅读的技巧和理解的能力。
第二,注重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作答任何一道试题都要用到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A类职位单独提出并作为重点考查内容,是因为A类职位的招考机关都是副省级以上的大机关,是管理全国性事务的领导机关,这类职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超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报考A类职位的考生,一定要想办法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对出现的问题既要善于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去考量,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又要善于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比如对试题中要求谈见解、分析观点、给予评价的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一分为二地看,好的要看到还有哪些不足,应在哪些方面改善,不好的也要看到合理因素,答出积极引导、变坏为好的意思。比如2011年国考A卷第一题第2问,要求分析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作答时就应该将原因分析全面,既分析主观原因,又分析客观原因;既从黄河自身规律上分析原因,又从治理举措科学性上分析原因,还要从经济社会人文上分析原因。只有这么答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综合分析能力。考生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全面综合的思考、总结、分析和评判,作辩证、客观、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看待问题,既要看到当前又要看到长远,既要从国际看又要从国内看,既要从全国看又要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看。再比如谈意义或影响,既要从当前意义、长远意义来分析,又要从事件本身的意义和更广范围的意义来分析。再比如经验,既要谈正面经验,又要谈反面教训,等等。
第三,注重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A、B两类职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有区别的,A类职位有“提出问题”的要求,B类职位没有。A类职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是按照先发现问题、然后界定问题、进而评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四个连贯过程来进行的;B类职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是按照先判断问题后解决问题两个连贯的过程进行的。比如,2011年国考A类卷第三题要求列出宣传手册四个部分的内容要点,这实质上是在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发现这一问题,认清这是个宣传手册,列出内容要点就等于要解决宣传什么内容的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作分析界定,宣传手册针对的是青少年,目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着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评估,思考四个部分的标题下都应宣传什么内容,怎么区别分开,宣传到什么程度,宣传措施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等等;最后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把宣传的内容要点列出来,使问题得以解决。再比如,2011年国考B类卷第三题,明确要求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作答此题,既要针对希望小学遭废弃这一问题去答,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考生在复习时,一要多关注报纸期刊、文件报告,以及网络上的解决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的措施或方案,有计划地总结积累。二要根据报考职位的不同,答出不同的对策措施。比如A类职位提出的是方案或措施,要求所提对策体现领导机关的特征,全面、系统、宏观;B类职位提出的是措施或办法,要求所提对策体现出执行机关、具体操作部门的特征,具体、微观、便于执行。因此,在措施中要尽量把执行部门、完成时限、工作步骤、实施主体等体现出来。
第四,培养贯彻执行能力。这是B类职位单独要求的,因为B类职位招收的都是行政执法类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的公务员,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具体执行政策,所以B类试题突出考查的是执行力,也就是说,这类职位的公务员要具备准确理解、正确执行政策和上级指示,明白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圆满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近几年申论考试来看,贯彻执行能力的试题越来越突出,比如2011年国考申论B类卷第二题,就是要求以县教育局的名义写一封给各村学生家长的信。L县为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建立了寄宿制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题目要求以公开信的形式进行宣传解释,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具体执行部门县教育局。考查贯彻执行能力的试题,一般是设定一个工作场景,要求考生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因为直接面对群众,所以要求作答内容符合实际,通俗易懂。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一方面要摒弃那种假大空的万能模式,本着把事情办实办好办成的原则入手答题;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积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五,注重培养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共性的要求,作答申论的每一道题都离不开文字表达。对于文字表达,考生在平时复习和考场作答中要注意以下六点:(1)要用规范的汉语言表达,不能夹杂一些符号、英文等。一些考生经常上网,习惯了网络语言,常用一些符号或英文字母表达意思,这是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在申论作答中是绝对不可以的。(2)语言要简洁明了,善于运用给定资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去表达意思,对踩分点点到即止,不要冗言嗦。(3)书写一定要有层次,不能将作答的内容简单罗列,一股脑答出,要想办法归纳、分类,体现出层次感,让人觉得思路清晰,有条理。(4)要善于使用短句、简单句作答,这样不容易出现病句,长句和复杂句式不好把握,容易出现语法错误。(5)要善于运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要占一格,书写规范,字可以草,但标点符号一定要清楚。不要一逗到底,也不能点个点儿就作为标点符号。(6)字迹要工整,要让人看清、认得,尽量不涂不抹,保持卷面整洁。(摘自《秘书之友》)
练字篇
辣妈终于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又一密码――父母小时候的很多坏毛病会不打折扣地遗传给孩子。比如,辣妈小时候经常动不动哭鼻子,慈爸小时候很贪吃,辣妈小时候是极其顽固的赖床分子,还有简直没有人比慈爸更拖拉啦……而胖墩则理直气壮地继承了爹娘这些不光荣传统,甚至大有将其发扬光大之势!
都说字如其人,辣妈远不是美人坯子,所以自然写不出什么娟秀的字体。卷面也是邋遢得污染眼球。当教师之后,改起考试作文来,更深切体会到十多年前俺的“字体不整”给老师们的眼睛带来多大“折磨”。所以,为了小胖墩不重蹈老妈的覆辙,俺一直致力于培养他“写一手好字”,练字帖、罚重抄……该用的方法都用上了,不该用的方法也“牛刀小试”过若干。就是不彰其效。小胖墩的字,比他自身的熊猫躯体还笨重,大如斗,草如蛇,在方格纸上时常“突围而出”,在无格纸上却时而“高耸入云”,时而“低入尘埃”。考起试来,卷面涂改得比花猫脸还触目惊心。
辣妈有好些旧同事年年参加高考语文评卷,他们经常说,改高考作文时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任务非常重。有时一天得改完400份作文,除了特别优秀或特别差的作文会一眼分辨得出来,说老实话,其余的都是看个大概。这种一般化的作文,卷面尤其重要,一份字迹潦草、卷面邋遢的作文卷子会令他们生厌,任其内容精彩、立意新颖、表达出色,也是枉然。俺这才恍然大悟,从小学一直读上来,语文一直是所有科目里最拔尖的,平时的测验、小考总在班里稳坐头把交椅,但每到转折性的升学考,俺的语文成绩就出奇的低,曾百思不得其解。也参加过公务员的申论考试,俺自己和别人都以为像辣妈这样久经打磨的“政府枪杆子”,写个申论,应是小菜一碟,但分数出来,惊得我下巴都快掉下来了。想必都是“草字狂书”惹的祸!
胖墩所在的城市可谓是“未雨绸缪”,从小学起便狠抓考试时的卷面清洁。这次期末考试,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卷面总分都只设97分,每科都有三分卷面分,视乎学生卷面的情况酌情加分。小胖墩的试卷斑驳陆离,惨不忍睹。哎,辣妈心急如焚。却不便发作,自己奋斗终身都没有完成的革命,凭什么要求胖墩出师大捷?
【辣妈教子反思】
在键盘横行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手写字不以为然了。但辣妈觉得除了应对考试的需要之外,我们极有必要将汉字的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延续下去。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但让孩子将练字时的认真、坚韧内化成一种内在素质,相信也会让他们另有收获。
所幸的是,经过辣妈的耐心陪练和严格督导,小胖墩的字体正由“东倒西歪”向“端正整齐”的方向迈进。加油!坚持!
挨揍篇
今天,小胖墩挨揍了,而且是挨了慈爸的揍。这种几率如果按1:500的比例来算,可以媲美500年一遇的世纪日全食景观。
起因再简单不过了。慈爸顶着严寒,窝在狭小的电脑房里整理这次北京之游的照片,打算挑一些效果好的,拿到照相馆去冲洗。胖墩像苍蝇般一头撞进来,马上缠着慈爸让他看“胖墩玉照”。慈爸正忙着把选好的照片复制到移动硬盘上,温和地说:“快了,你再等五分钟。等爸爸弄好再叫你进来。”小胖墩不依,刻不容缓地马上立刻要看,慈爸按住了他想去抢鼠标的胖手,不耐烦地喝了一句:“等一下!”小胖墩今天不知拧错了哪根筋,骄横跋扈地命令他老子迅速闪开,别妨碍他来个照片“大阅兵”,而且毫不客气地关停了慈爸辛苦选出,正在传送照片的对话框。就这样,慈爸伸出“五爪金龙”,对着左大象腿“啪”地重拍下去,开炮:“你这人怎么这样子呢?别人叫你做一件事,你就拖拖拉拉,你要别人做的事情,就一秒钟也不能耽搁。马上给我出去!”说完之后,还不解恨,对着右象腿再赏了一记。
胖墩想不到平时对他仁慈有加的老爹居然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对他“大打出手”,所以毫不含糊地嚎啕大哭。哭着哭着,竟然委屈地滚爬到床上,两道眉毛拧成一道,两张“刀片”嘴唇因痛哭而挤成一个尖漏斗,豆大的泪珠顺着肉饼脸流下来,把枕头染湿了一大片。
慈爸“麻木不仁”地继续拷照片,辣妈“熟视无睹”地继续做家务,尽管没有观众,胖墩却依然故我,坚韧地上演他的“独幕哭戏”。狠命地扯着嗓子嚎哭几分钟绝不是个轻松的活,哭累了的时候,狂风呼号式的急哭变成了凄婉悲凉的低泣。一见辣妈走近房间叠放衣服,胖墩立马紧抓时机,大声狂哭。辣妈看了看钟,哭戏总共持续演了六分钟。好。是时候落幕了。
辣妈(伸出热情的臂膀):来,我可怜的宝贝。妈妈抱一下!
胖墩(头扭向墙壁):不!
辣妈:很委屈是吧?
胖墩:嗯!
辣妈:你觉得是爸爸错还是你错?
胖墩:他不应该因为这么小的事情打我。
辣妈:可妈妈觉得他打得对。你这坏习惯确实要改,总觉得自己是天王老子,谁都要无条件第一时间满足你的愿望。你自己好好反思一下。
胖墩沉默片刻后,止住了哭声。
辣妈再度张开双臂,热情召唤:“来,妈妈抱一下!其实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但有时确实是因为你做得不对,又不讲道理,才会打你。”
胖墩站起来,紧紧地搂住辣妈,顺道和着眼泪鼻涕在辣妈肩头蹭了一个来回,辣妈在那张“梨花带雨”的胖脸亲了一下,柔声说:“好了,去玩吧!”
十分钟后。慈爸在那厢高声呼叫:“儿子,进来看照片。”电脑房里很快响起了胖墩铜铃般的招牌笑声。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辣妈教子反思】
有人信奉“棒头出好子”,有人信奉“打是亲,骂是爱”,有人信奉“动用武力是父母无能的表现”。你倘若能生出一个异常懂事、毫不费心、又讲道理的乖小孩,就好好享受做一个“淑女”母亲、“绅士”父亲的特权吧。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包括俺自己,似乎都没有这个福分。所以,辣妈认为,该出手时便出手。关键是注意把握以下四点原则:
1 揍孩子时,可以一方唱黑脸一方唱红脸,但战线始终要统一。不能当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小错而动粗。
2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挨揍。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质量;思考
在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反映内容枯燥,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反映能够听懂,但不知怎么写;有的学生说能写出来,但不知应该怎么修改;等等。教师则有的反映该课程太简单,没什么可教;有的不知该如何下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有的过于重视写作练习,但由于方法不当,学生多有抵触。师生双方烦言啧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经过多年摸索,参考了许多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做到科学地教与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如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个主要是思路上的问题,路子走对了,方向就不会错。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事业心的第一层境界是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尽到自己的职责,以十二分的热情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事业心的第二层境界是爱心。有了爱心,我们就会主动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就会千方百计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做好自己的工作。爱心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要有一种历经磨难而不悔的坚忍。有人说,整天面对没考上名牌大学的“废次品”,还有什么热情和爱心可言?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这话是透着几许无奈说的,更是经历了许多教学挫折有感而发的。可是我们再想一想,难道人人都要去上名牌大学吗?美国有句俗语:是参天大树就把他培养成栋梁之材,是青青小草就让他装扮大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亘古不变的育人和用人之道。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学生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只要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那我们就可以欣慰了。
爱心要与育人相结合。教书育人,育人为先。育人要讲艺术,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要结合实际,绝不能长篇大论,耳提面命;要讲方法,要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有人格魅力,要有思想。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尊敬你,自然会努力跟着你学习。
三、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学高为师。作为一名应用文写作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写作实践,善于思考,能够写出漂亮的文章,碰见病文能指出错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还要有丰富的写作学理论知识,能够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何意义,如何安排结构能使主题更加突出等。有了丰富的写作实践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那么指导起学生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学生怎么会不佩服你。
第二个原则是知学生,方可教学生。教师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水平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费时越短越好。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当前所处水平来设计教学目标,任务和目标要适合学生当前的状态,同时又让其有一种努力感和成就感。要高度重视分层教学的意义。不管是理论讲授,还是习作实践,都要确定好各个层次学生的任务和目标,然后再针对这些设计教学过程。同时也要注意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任务和目标,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完成任务后能达到什么水平,再经过努力会达到什么水平。这样区别对待和分层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努力的方向,自然会有一定的效果。
上述两个原则是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谈的,它们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永无止境,了解和探究学生也是永无止境。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需要充分了解他们,也要知道自己能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做到了这两点,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精通三大方法
一是理论知识的讲授方法。教师应在自己写作实践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这些理论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讲出来。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指的是,让学生乍一听很深、很难,随着教师讲解的进行,学生慢慢知道无非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样就有一种成就感。要结合实践来讲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感兴趣,也记得牢。讲理论的时候要结合实践,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如讲日常应用文时,笔者举了一个校园中见到的病例。
寻物启事
那个女同学:
你好!你把我会计电算化书拿走让我怎么上课!请速还×班×系。谢了!
笔者从该病文的抬头、格式、语言和标点等方面展开评析,学生听到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就不会感到理论的枯燥了。
二是课堂练习的方法。应用文写作归根结底是个写作课,自然要把练习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练习要讲方法,要让学生想写、会写,经过努力能够写好,这就不能不重视练习材料的选取。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材料的内容要积极,要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要有教育意义。写作练习与育人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在育人上有明显的效果,既促其成长,又促其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关心学生在想什么,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给其“上菜”。然后趁热打铁,即时展开评改,学生自然会有收获感,教师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三是实践环节的方法。应用文写作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也要教会其如何办事。要让学生把写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让其关心国家、了解社会,因为这正是应用写作的源头。到了一定阶段,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其根据学过的文体理论知识,自选文体,自行写作,这也就是申论考试的策略。从材料出发,自选文体写作,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办事能力。再进一步的要求,是让其主动融入社会,自行选取材料,自行写作,如利用“五一”假期,让其写社会调查报告,或是城市交通状况的调查等。自己调查得来材料,自己再把其写成文章,这就是把办事与办文结合起来了,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了。
应用文写作的考核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学生学习和写作的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评定学生的成绩。要坚持过程化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要小心地呵护学生敏感的心灵,小心培育学生不断增长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该看重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和写作兴趣的生成,没有必要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
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是改善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道”的话,那么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事业心就是道所生的“一”,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就是事业心这个“一”所生的“二”,理论讲授、习作练习、实践能力培养这三大方法就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这个“二”所生的“三”。“三生万物”中的“万物”,应该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逐渐高效,学生写作技能的逐渐完善,写作兴趣的逐渐加深。再进一步,就是应用文写作这门基础课程所滋养的各专业人才的逐渐成熟,我国职教事业根基的逐渐加固,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振兴后劲的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叶云芳.以能力为本位,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材教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
[2]杨棣.信息网络化: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3]勾焕茹.适应社会需求 加强能力培养——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关键词:清代;蒋士铨;戏曲;案头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蒋士铨(1725-1785)一生以戏曲名世。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云:“孔之《桃花扇》与洪之《长生殿》并为清代戏曲双壁,为艺苑定论,古来有‘南洪北孔’之称。”、“(蒋士铨)当可推为乾隆曲家第一,其后无能追踪之者,其享盛名也亦哉!”(注: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3页,409页。),在《中国文学概说》一书中同样说道:“在清初康熙间,亦是作者辈出,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可为双壁。……乾隆间蒋士铨之《藏园九种曲》中,佳作不少,然戏曲以他为殿军,从此转向衰运,没有可观之作了”(注: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中国文学概说》,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评价不可谓不高。梁廷购屠畹髟在各自的《曲话》中对蒋士铨戏曲的独特风格与地位均有过很好的描述。梁氏《滕花亭曲话》云:“蒋心余太史士铨九种曲,吐属清婉,自是诗人本色,不以矜才使气为能,故近数十年作者,亦无以尚之。”李氏《雨村曲话》则谓:“铅山编修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以腹有诗书,故于随手拈来,无不蕴藉,不似笠翁辈一味优伶俳语也。”(注:《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153页。)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对蒋士铨在清中叶剧坛的地位与影响作了如是描述:“乾嘉以还,铅山蒋士铨、钱塘夏纶,皆称词宗,而惺斋头巾气重,不及藏园,《临川梦》、《桂林霜》允推杰作。一传为黄韵珊,尚不失矩度,再传为杨恩寿,已昧厥源流。……同光之际,作者几绝,惟《梨花雪》、《芙蓉碣》二记,略传人口。顾皆拾藏园之余唾,且耳不闻吴讴,又何从是正其句律乎?”(《中国戏曲概论》)、“国朝自P思后,曲学日衰。乾隆时,仅心余《临川梦》、《香祖楼》可称靳,惺斋、倚晴殊难鼎足,余子无论矣。”(《瞿安读曲记》)(注: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页,第451页。)以上论评足见蒋士铨戏曲在当时享有的盛名。
蒋士铨的戏曲创作丰厚,他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还只是个二十七岁的举人起,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七岁止,三十年里共作有杂剧、传奇十六种(注:今据现存剧作数量而言。),其中包括杂剧九种――《一片石》(作于乾隆十六年)、《西江祝嘏》(合《康衢乐》、《忉利天》、《长生》、《N平瑞》,作于乾隆十六年)、《第二碑》(作于乾隆四十一年,一名《后一片石》)、《四弦秋》(作于乾隆三十七年,一名《青衫泪》))及《庐山会》(作于乾隆四十六年(注:《庐山会》一剧的写作时间虽然原本未署年月,但正谱、校阅与《采樵图》、《采石矶》二剧均为江春、罗聘,据此可认定当为同时之作。))、《采石矶》(作于乾隆四十六年),传奇七种――《空谷香》(作于乾隆十九年)、《香祖楼》(作于乾隆三十九年,一名《转情关》)、《桂林霜》(作于乾隆三十六年,一名《赐衣记》)、《雪中人》(作于乾隆三十八年)、《临川梦》(作于乾隆三十九年)、《采樵图》(作于乾隆四十六年)、《冬青树》(作于乾隆四十六年),从各篇自序来看,蒋士铨创作时间都很短,如十五出的《雪中人》只用了八天,四折的《四弦秋》只用了五天,八折的《采石矶》只用了一天。仅乾隆四十六年一个秋天就作了四种曲,其中长达三十八出的《冬青树》仅仅三天就完成,可见蒋士铨卓越的学识与戏曲创作才华。蒋氏十六种曲中,《香祖楼》、《一片石》、《雪中人》、《空谷香》、《第二碑》、《冬青树》、《桂林霜》、《临川梦》、《四弦秋》九种,合称《藏园九种曲》(亦称《红雪楼九种曲》),最为后世称赏。
“蒋氏谱曲之缘由”新探
蒋士铨作为一封建文人,诗文之正统的观念应该说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自己亦确确实实把平生所作诗文汇集成册,取名为《忠雅堂集》,而把所有曲本另编为《清容外集》。江春在《四弦秋序》中云:“太史既收入外集,余复为之序其颠末如此。”据此可知,蒋氏在生前就把包括《四弦秋》在内的九种曲编定为《清容外集》九种刊行。既然看重的是诗文,那么,蒋士铨又何以会去尝试戏曲创作呢?似乎历来论者从来没有人就此发问。然而,这却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缘由。
其一,所居之地多盛行演剧活动,自小受民间戏曲的熏陶。
江西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较为发达地区。蒋士铨的家乡铅山,紧靠弋阳,这一带地区是通往浙、皖、闽的要冲。此地明代就是弋阳腔的主要流行区域。弋阳腔也叫弋腔,大约在元代后期,南戏流布各地,其中一支流传到江西广信府弋阳县一带,同当地方言与民间艺术相融合而逐渐形成。它在当地广大乡村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久不衰。至乾隆时期,铅山一地除了弋阳腔的支派广信班经常演唱高腔、宜黄腔外,还有事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以及由当地采茶歌转化而来的采茶戏。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载:“初六、七日,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双龙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唱采茶歌,足以娱耳悦目”,生长于此地的蒋士铨,耳濡目染,受此影响不可谓不深。
江西的演剧活动尤为盛行,从正月到岁尾,几乎月月都有。如赣东地区有个顺口溜:“雨打元宵台,风吹二月冷,三月店面牵头笑,四月戏祖降福音,五月晒戏袍,六月社公要看戏,七月迎菩萨,八月云罩声,九月庙前真热闹,十月禁令好做戏,十一月戏重戏,十二月看皇帝”从中可窥一斑。另据乾隆《南昌县志》记载:“闰岁正月扮童男为传奇戏,观者数万人”,“五月斗龙舟,夺标演剧”,“中元焚纸赈鬼,无赖僧倡为孟兰大会,演目连戏”。南昌民俗好观剧,每逢四时入节,或神诞庙会,南昌城内,常有各种剧曲演出,一般在神庙内均建有戏台,有时搭过街戏台演唱,来往行人则从台底穿过。且无须购票入场,人人可随意伫立观看。蒋士铨自幼即爱好观剧,而且常常是不计夙夜,不辞艰辛。
以后,蒋士铨又长期在北京、扬州、绍兴等地宦游、讲学,而这些地区均有着浓郁的演剧之风,民间与官方的戏曲演出活动尤为频繁。这些无疑是影响蒋士铨从事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受金德瑛、唐英等人的影响。
乾隆十一年,金德瑛督导江西学政,时蒋士铨参加童子试,由金氏拔为第一,进入县学,并以“孤凤凰”称之,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幸运的是,蒋士铨后来参加乡试与会试的座主都是金德瑛,金氏一直关照、栽培他,而他亦是一直追随恩师,随侍左右,直至恩师去世。应该说,对蒋氏一生产生影响的人除了其父母外,就是金氏了。金德瑛一生爱戏,早年公务之余,假梨园以娱宾;他更懂戏,曾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剧之后的感受,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观剧绝句》三十首。时人评价颇高,认为“观剧诗虽近闲情,要有咏史遗风方推能事,盖诗通于史,为其可以明乎得失之故也。总宪公(金德瑛)诸首,语重心长,庄雅不佻。洵堪作艺林圭臬。”(注:朱诚如、王天有《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乾隆十年,二十一岁的蒋士铨就曾作有《长生殿题词》与《桃花扇题词》诗,诗云:“边烽如电照渔阳,翠辇蹒跚蜀道荒。宰相固然当伏剑,将军何事不勤王?人间辱井恩难殉,海上仙山梦未忘。一种寒烟萦漫草,路祠今日太荒凉。”(《长生殿题词》)、“灯船子夜极盘游,四野风尘黯未收。不谓神兵从北下,可怜江水向东流。烟花野史词人泪,禾黍离宫过客忧。试按红牙歌法曲,清樽银烛不胜愁。”(《桃花扇题词》(注:《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第48页。)说明他青年时期就已开始留心戏曲创作了。后因长期陪伴爱戏、懂戏且喜看戏的金德瑛,从而能有机会大量观摩各种戏曲的演出,并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所以,笔者以为,蒋士铨走上戏曲创作道路,与其恩师金氏有着紧密的联系。
唐英是作为一个督陶官的身份被载入史册的,但实际上,他却是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尤以戏曲名世。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被派驻江西景德镇督陶以后的二十几年,除乾隆十五至十七年间到粤海关任职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西景德镇陶署、九江榷关供职,他在为张坚《梦中缘》传奇所作的序中写道:“余陶榷西江二十年矣,往来珠山湓浦间。无民社之责、案牍之劳,所乐与文人学士相晋接咏。则静处一室,唯优游从事于笔墨。”,“余性嗜音乐,尝戏编《笳骚》、《转天心》、《虞兮梦》传奇数十部,每张灯设饮,取诸院本置席上,听伶儿歌之”,(注: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89页。)可见唐英的剧作,有家班为之搬演。蒋士铨比唐英小四十三岁,两人属于忘年交。乾隆十二年九月,蒋氏中举,十月归鄱阳,途经景德镇谒谢司马郑东里先生,始与唐英相识。蒋士铨作有《唐蜗寄榷使招饮珠山官署出家伶演其自谱杂剧赋谢》诗八首纪其事,其一云:“公是香山老居士,我原竹屋旧词人。怜才一见称知己,识面初来喜率真。别署合题书画舫,长吟何碍宰官身?性情诗可千回读,满饮深杯不厌巡。”两人初次会面,意气相投的融洽情意流露在字里行间,其三云:“冷吟闲醉自风流,白首还悲宋玉秋。留客且为文字饮,挑灯同话古今愁。家伶解唱名银鹿,小部能歌认海鸥。听到烦音频促节,暗抛清泪作缠头。”描写唐氏家班伶人的演出场景。又唐英《陶人心语》卷四亦有《和蒋孝廉见赠原韵》四首,其中云“风尘堆里多相识,韵雅知音子外无”颇有知己难遇之叹!乾隆十三年七月,蒋士铨第一次参加会试落榜,归家途中与唐英结伴同行,《清容居士行年录》中云:“七月,九江唐蜗寄榷使入京,是尝于郑东里先生所相识者,因约同舟南还。八月登舟,相对六十日,诗歌酬答无虚。抵江洲,别买舟还鄱阳”,也正是在此次路途中,蒋士铨为唐英的《芦花絮》和《三元报》杂剧写了序文。此次相聚六十余日,两人感情益深,以至于别离时,“小立疏林落叶屯,白头扶杖倚双孙。僧无俗韵邀同坐,秋在渔舟唤到门。老树四围虚阁隐,晴岚一线大江吞。青衫我亦多情者,不向东流落泪痕。”(《琵琶亭别唐蜗寄使君》)依依不舍之情隐然见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蒋士铨创作第一部戏曲是在乾隆十六年,距离他与唐英相识已达四年之久了。而且,唐英剧作中流露出的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感发人心的思想无疑对年轻的蒋士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蒋士铨的戏曲创作受到唐英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蒋氏后来者居上,其戏曲创作成就要远远超过唐英,但受唐氏影响的事实,却是无法回避与漠视的。
其三,与“风教劝惩”的戏曲观亦不无关系。
蒋氏曾云:“天下之治乱,国之兴衰,莫不起于匹夫匹妇之心,莫不成于其耳目之所感触,感之善则善,感之恶则恶,感之正则正,感之邪则邪。感之既久,则风俗成而国政亦因之固焉。故欲善国政,莫如先善风俗;欲善风俗,莫如先善曲本。曲本者,匹夫匹妇耳目所感触易入之地,而心之所由生,即国之兴衰之根源也。”(注:《蒋士铨研究资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在蒋氏看来,戏曲与国家治乱、兴衰,与民众的情感、社会的风俗习惯是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是可以通过审美的教育功能,起到移风易俗、影响国政的作用。其《空谷香・自序》云:“天下事有可风者,与为俗儒潦倒传诵,曷若播之愚贱耳目间,尚足以观感劝惩,翼稗风教。”主张以曲教担当起诗教的作用,将戏曲作为稗益风教的重要工具。又说“愚民忽于天性,必需感发乃坚,此有心世道者往往即游戏作菩提,藉讴歌为木铎也”(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434页,544页。)认为戏曲创作的目的就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感发人心。所谓“善曲本”的原因在于曲是“匹夫匹妇耳目”和“愚贱耳目”的感触易入之地,因此,必须利用戏曲的形象直观性使忠孝义烈之心深入人心。后来有人说“尝有演忠孝节义之事,当其蹭蹬坎坷,流离凄楚,观者每涕泗横流,不能自止;迨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乃破涕为笑,鼓掌称快。将乐善之心油然生,奸诈伪,不惩而自化。则传奇之有关于世教,非浅鲜也”(注:李岛《东厢记序》,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四),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227页。),此论与蒋士铨可谓一脉相续。
所以,蒋士铨从事戏曲创作,以褒扬忠烈节义为主旨,期望能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诚如陈守诒在《香祖楼题词》中云:“嗟乎!舞衫歌扇,大半宣;檀板金樽,无非行乐。说理者落于腐彰,掩耳思逃;醒世者坠入狐禅,游谈惹厌。惟本忠孝节义之旨趣,发为布帛菽粟之词章。质非伧父之敷陈,雅异俗流之掉弄。云霞结绮,目眩者方知五色成文;琴瑟和声,倾听者始识八音吹律。试问俳优陋语,可能感动至情?若无笔墨化工,不足维持名教。借酒杯而歌哭,自君出矣,奚殊三叠清商,触恨垒以咨嗟。为惟我听之,不啻一声河满”洵为知言。
二、“藏园曲退为案头之作”辩
关于蒋士铨戏曲,有一种评论认为其文采斐然,典雅中正,却难以付诸歌台舞榭,批评其多为案头之作,不适合演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蒋士铨戏曲不多见于歌场,这是事实,但这里面原因很多,它与蒋士铨戏曲仅仅“只能作案头阅读”性质显然不同。笔者以为,蒋剧虽然“见诸歌场者不多”,但不失案头、场上两擅其美:既是案头佳作,又适合舞台演出。
第一,蒋士铨在创作中,改变前人创作传奇多长篇巨制的惯例,缩长为短,删繁就简。文人士大夫为满足自身抒情或卖弄文采的需要,往往“填词太长,本难全演。……但恐舞榭歌楼,曲未终而夕阳已下;琼筵绮席,剧方半而鸡唱忽闻”(注:王鲁川《梦中缘跋》,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98页。)。而蒋氏清醒地认识到繁复冗长的传奇文学体制已不适合舞台演出,他的《采石矶》仅八出,《采憔图》仅十二出,最长的《冬青树》三十八出,可见他在创作剧本时是充分考虑了演出的需要的。有时每当自己写完剧本,他会敲打器物演唱起来,其目的就是考虑所作剧本的演出效果如何,以便加以改进。他写《空谷香》一剧时,是在从济南到南昌的船上,“脱稿后,击唾壶而歌,声情飒飒,与风涛相激荡,此身若有所凭者。回视同舟之客,皆唏嘘泣数行下。……明日归质方伯,或令伶工演习之。未审酒绿灯红之际,令尹当何如,观场者又当何如也?”蒋氏为了表彰姚姬的贞魂烈性,谱为传奇以便在舞台演出,虽然舟客已感慨泣泪,但伶人演习的效果如何呢?看来蒋氏是十分在意舞台演出的情形,他写曲并不仅仅只是一抒心志。他的《四弦秋》写出来后,交给秋声馆主人江鹤亭,“(鹤亭)亟付家伶,使登场按拍,延客共赏,则观者唏嘘太息,悲不自胜。殆人人如司马青衫矣”(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5页,187页。) 可知此剧的舞台演出效果是很理想的。
第二,蒋氏不仅通晓音律,而且熟悉舞台,且在写作中十分注重舞台效果。他在剧中时时对舞台布景作详细地说明,如在《第二碑・题坊》中,“场上设墓碑,幔帐上挂无字匾,背面书‘娄贤妃墓’四个字”。当戏的剧情发展到需要时,他又注明“向上立后,用旗伞略遮,暗转,匾字向外,旗伞下”。此时在场上立刻出现了早已写好的“娄贤妃墓”四字。有时还特别注重对舞台装置和舞台道具的运用,如《雪中人》一剧,第一出“场中挂酿春园匾额,列梅树。”;第四出“设高香案,挂幔,奉一小神,甲胄持戟”;第五出“场中设神幔,左地上覆一大钟,右设坐具四个”;第十出“净坐船,左右摇橹,前设旗枪、挂红灯,后建大旗,悬首级一串”;第十三出甚至在演出中间换景,场上演出一段之后,“内奏乐,场设石山一座,荔枝二三枝,中设一席”。这些舞台道具与设置的安排,对展开剧情和塑造人物都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的。这些都说明蒋氏对场上搬演的情形了如指掌。
《临川梦・想梦》出,写俞二姑在梦中的情景,台上只有小旦一个角色。为了不使场面呆板,蒋氏在此处作如下详细的舞台提示:
左右设两书案。小旦持曲本上……向左案坐介……展曲观介……作支颐睡介。扮睡魔引柳生、杜女上场立定。睡魔先下,柳、杜顾盼迷离携手下。小旦醒,起立作态介……坐右案睡介。扮汔童荷锄,柳生持香,石姑、春香扶旦绕场下。小旦醒介,起立作态唱……坐右案眠介。扮杜宝、柳生冠带同行,陈黄门捧镜退行,照丽娘冠带绕场下。小旦笑醒介…… (注:邵海青(校注)《临川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4页。)
整个场面层次分明,约而不繁,左右兼顾,足见蒋氏充分考虑了演出的需要。
应当说,蒋氏是在努力善曲本,使戏曲走向剧场的。其曲既可作美文来读,又可奏之场上。“洪蒋当年曲调新,红牙弹遍大江滨”(钱之涪《仙缘记题词》)。蒋士铨主讲扬州时,所写剧本“朝缀闭翰,夕登氍毹”(《续纂扬州府志》),刘经庵在《中国纯文学史纲》中言:“论其(藏园曲)在民间的流行,与笠翁的十种曲,同其盛况”(注: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上海书店,1935年版,第161页。)。其《一片石》剧本前有彭家屏题词云:“多谢挑灯谱赫蹄,一时传唱大江西。他年小泊隆兴观,来听秋娘按拍低。”(注: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4页。)诗中即描述了该剧被江西各地戏班搬演传唱的动人情景。乾隆十七年,张九钺自滇寄以《一片石歌》追忆《一片石》杂剧在南昌上演的情形,诗前小注曰:“苕生铅山孝廉于豫章城西新建、上饶两漕仓下访得明娄妃墓,语当事为立碣于阡,复谱其事为乐府曰《一片石》,授梨园使演焉。余闻而义之作歌。”,诗云:“章江黑风吹水立,美人血冷老蛟泣。土花飞出紫鸳鸯,三百年来未收拾。铅山才子好事人,苍茫兴会若有神。金蚕郁郁一搜剔,秋坟鬼唱无荒榛。丰碑矗矗立新翠,手酹椒浆感幽邃。夕阳照下旧妆楼,倒射桃花断肠字。醉来横倚一片石,绛蜡银笺吐奇墨。淋漓不让四声猿。回族已合三叠拍,百花洲深锦幕张。东湖浪打兰芽香,十三红儿踏鲁 !…东者击瑟西吹竽,感君意气为君寿。赠以南海明月珠,为君缓舞歌一曲,双泪坠落红罔ぁ(注:张九X《陶园诗集》卷五《滇游集》,清咸丰元年刊本。)。嘉庆三年,仪征汪剑潭在扬州晤琵琶名手朱葵江,还追忆起一七七四年在秋声馆上演蒋氏《四弦秋》一剧的演出情景,作纪事诗云:“檀槽声里忆江州,何乎关心白傅愁。蒋诩经通江令宅,春灯同听四弦秋。(乾隆甲午之岁,蒋心余侍御在扬谱四弦秋曲,余与葵江至江鹤亭方伯秋声馆观剧)”(注:清黄锡麟《蔗根集》卷一,道光清美堂刊本。)道光十五年,阳湖周仪プ员本匣梗作十诗记京城中杂事,其中还讲到蒋士铨《四弦秋》在京盛演的情况,其诗云:“歌场齐唱四弦秋,读曲词人尽白头。但是花前能对酒,弹章犹得比江州。(自注:都中一时竞演蒋铅山乐府。适潘红茶方伯以诗酒被劾,自滇南入都”(注:周仪ァ斗蚪飞焦菔集》卷三,道光刊本。)。《菊部群英》中记载有“敬善主人曹春山,安徽人,名福林,四喜部唱昆老生。擅演《雪中人》(吴六奇)”,“景主人梅巧玲擅演《雪中人》(夫人)”、“岫云主人徐小香,擅演《雪中人》(查伊璜)”《评花新谱》中有:“景和余紫云,字研芬,淮阴人。年十五,隶四喜部。亭亭袅立,锦瑟身材。当其叠湘裙、曳罗袖,横波乜视,窄步轻移,飘飘然如红蕖之出绿水,娴丝竹,尤善琵琶,其演《四弦秋》也,翠销红泣,韵自情来,正不徒江上余音,青衫泪湿矣”(注: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这些材料记载的都是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名角演剧情况,从中可看出蒋氏的部分剧作当时在舞台上是十分盛行的。此外,蒋士铨的戏曲,本是昆曲,后来亦有被改编成其它剧种的,如清末川剧《柴市节》即由《冬青树》一剧改编而成。另据《京剧剧目初探》载:《香祖楼》就由王玉蓉正本演出过,《空谷香》由尚小云增本演出过,《四弦秋》京剧改为《琵琶行》由孙怡云、新艳秋演出过。《冬青树》经周信芳改为京剧《文天祥》并由周信芳演出过,《雪中人》由永春社改编为京剧《大力将军》并由该社演出过(注:刘云《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蒋士铨研究论文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由此,怎么能说蒋剧不适合演出,只能作为案头文字当文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