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典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范文第1篇

精益求精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īng yì qiújīng,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精益求精的典故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精益求精成语解释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要求更加好。表示要求极高。出自南宋朱熹对《论语》的注释。

二、精益求精成语典故从前,有一个小木匠出外做工。时值秋天,要回家收秋。几个月下来整天忙于工作,挣了许多银子。可是自己的头发也长得很长了,要回家啦,怎么也得剃剃头吧。小木匠挑着自己的家伙式正走着,看到一家理发摊点,只见一位理发师傅,白白胖胖,粗手粗脚,看起来很笨拙,身穿白大褂,坐在凳子上抽着烟,很悠闲的样子,看来还没生意。小木匠心想正好在这里剃吧。走到理发师傅面前,放下自己的挑子,摸了摸自己压得难受的肩膀,伸了伸腰说:“师傅,生意可好啊!”。理发师傅赶忙陪上笑脸:“借你吉言还好,要剃头吗?”小木匠说:“是啊,要回家收秋啦,理个光头吧”。“好嘞”理发师边说边倒热水,边招呼客人坐下。小木匠稳稳的坐下后,理发师傅仔仔细细的给小木匠洗好头,不慌不忙的当好剃头刀边说:“师傅有三个月没理发了吧?”小木匠略一掐算:“师傅好眼力,整整三个月,一天不差。”理发师傅说:“师傅喂,我要开始剃啦!”说着,将剃头刀子在小木匠的眼前一晃,手指一搓向上一扔,只见剃头刀滴溜溜打着转,带着渗人的寒风向空中飞去,当到落下时,只见剃头师傅手疾眼快,一伸手稳稳地接住剃头刀子,并顺势砍向小木匠的头,这下可把小木匠给吓坏啦。“啊!”声还没叫出,直觉头皮一凉,紧接着听到“嚓”的一声,一缕头发已经被削下,这时小木匠才“啊”的一声,刚要一闪:“你要干什么?”。剃头师傅用肥胖的手往下一摁说:“别动”说着,刀又旋转着飞向空中,小木匠用力挣扎着要闪,可是被剃头师傅按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说时迟那时快剃头师傅一接旋转的刀,嚓的一声又是一缕头发落地,小木匠脸都吓白啦,又不能挣脱,只好闭上眼睛,心想:“这下完了,小命儿不保啦”。只见剃头师傅就这样一刀接一刀,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就给小木匠剃好了头,拿过镜子一照,嘿,一点没伤着,而且剃的锃明瓦亮。这时小木匠才长舒一口气,从惊悸中苏醒过来,但浑身还在颤抖。突然,一只苍蝇嗡嗡着正好落在剃头师傅的鼻子尖上,小木匠手疾眼快,从自己的挑子中抽出锛子抡圆了照着剃头师傅砍去。这是剃头师傅刚要用手赶走落在鼻子上的苍蝇,只见小木匠双手一起,不知什么东西砸向自己,只感到眼前一晃,一阵风,从面前吹过。剃头师傅更是吓了一跳,还没醒过味来,只见小木匠将锛子头向他面前一伸,只见上面半只苍蝇的两只翅膀还在呼扇,小木匠又拿了镜子给剃头师傅一照,剃头师傅又看见另一半苍蝇落在自己的鼻子上,两只前腿还在伸张。原来,活活的一只苍蝇被小木匠这一锛子劈为了两半。看完两个人哈哈大笑,相互佩服对方的技艺精湛。

三、精益求精成语造句1、白求恩对医疗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企业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3、该做的事要雷厉风行,在做的事要精益求精,未做的事要胸有成竹,已做的事要开拓进取。

4、过程控制,精益求精,一次做好,缺陷为零。

5、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6、精益求精做事,将理论变成结论。

7、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

8、精益求精,迄今仍然是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

9、鲁迅先生写文章总是反复锤炼,精益求精。

10、我们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11、这项產品的利润足供他一生享用不尽,但他仍精益求精,不停研发新產品,真是令人钦佩。

12、对于质量和管理,我们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力求精益求精。

13、他以过人的毅力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终于成为举国闻名的水利工程师。

14、航天人千百次的火箭试验铸就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历史典故范文第2篇

比如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乍一看,很好理解:城门着火了,大家纷纷去池塘里打水救火,结果把池塘的水舀光了,水里的鱼全了。比喻遭受了无妄之灾。

可如果翻开《风俗通》,里面却明明白白写道:“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闹了半天,池鱼不是池塘里的鱼,而是个大活人,负责看城门,因公殉职。

再比如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这个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的典故:说东晋名臣桓温娶了一个小妾,桓温老婆听说以后大为恼怒,前去兴师问罪。可他老婆一看到那小妾,就大发感慨,说你这姑娘长得真好看,我看了都忍不住要怜惜,何况别人。遂接纳她入家门。

这故事太著名了,以至于“我见犹怜”从此成了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惹人喜爱的一句成语。就连李敖都曾经感慨,说夫人妒心之下,不忘审美,实在是古今第一个美学家等等。

可这个故事最初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见犹怜”出自《世说新语》。主角确实是桓温,但他娶的小妾可不是普通“小三”,而是汉末代国主李势的妹妹。当初桓温伐蜀,李势出降,这个妹妹也作为战利品之一献了上去。桓温娶她,其实带了点政治婚姻的味道,为的是安抚降兵,收取蜀中人心。

而桓温的夫人,是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心气高,脾气躁,听说自己老公娶妾,立刻拔刀带着婢女冲来。咱们熟知的场景,是这位李姑娘泪光盈盈,夫人一见她楚楚可怜,审美之心大起,立刻心软。而实际情况呢?李氏徐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南康长公主一听,把刀一扔,把她搀扶起来说:“阿姊见汝,不能不怜。”

可见桓夫人之怜,并非是可怜她的漂亮,而是可怜她的身世,整件事与审美没什么关系。后世传颂的“我见犹怜”,根本是会错夫人之意了。那不是对美学的鉴赏,实在只是同情心旺盛而已啊。

顺便说一句,在这个故事发生前一百多年,发生过一件很类似的事。不过那个故事中没有女人,而是一群男人。其中有一个主角,叫做诸葛亮,另外一个主角叫做谯周。

历史典故范文第3篇

典故: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围困与亥下,夜晚,刘邦命手下军士大唱楚地的民歌,项羽的军士思乡心切,无心恋战,最终大败,项羽乌江自刎。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常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近义词: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出自宋朝陆游的《游山西村》。

反义词:左右逢源,意思是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出自先秦朝孟轲的《孟子-离娄下》。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典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 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憎恶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仓促应敌,数战失利,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旷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因此,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由于外交失当,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尽快结束战事,然廉颇不受君命,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首战大捷,突破秦军前沿阵地,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赵军追击,猛烈攻打秦军壁垒,但四日未破,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分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赵国亡军四十五万,从此一蹶不振,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长平一战甚为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候”而扼腕叹息,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于是诱降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闲赋在家,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公报私仇,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可谓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现实生活学习中,乃至教学书籍中,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不迷信权威,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历史典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典故 人力资源管理 启示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韩昭侯命人将旧衣锁入仓库,此举引起大臣的议论,昭侯以无功不赏、有功自赏为缘由作出回应,这就是“论赏当吝”典故的由来。昭侯作为一个几千年前的统治者尚能如此,更何况当今企业的领导者呢?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论赏当吝对于当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企业领导要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实效。

启示一:管理科学,作风正派

从论赏当吝典故中可以看到,昭侯对于大臣的疑问并没有疾言厉色,而是就事论事,将原因清楚的告知大臣,消除大臣心中的疑虑,这是当权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的风向标和带头人,领导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由于领导长期处于高位,受到员工的追捧和奉承,心中难免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对于员工也缺乏起码的尊重,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薄弱,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决策的主要执行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企业领导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员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将每一位员工当作企业的珍稀资源,把员工摆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尊重员工,信任员工,而不是过多的约束员工,命令员工,将员工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有些领导在心情不佳的时候经常拿员工出气,对员工疾言厉色,甚至使用辱骂的字眼,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领导要学会控制情绪,始终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员工,不能将情绪带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中,破坏企业的风气。同时,领导还要以身作则,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员工,不能有所偏颇,严禁在企业中拉帮结派,偏袒小团体中的成员,应给予员工专业、信赖之感,为员工创造和谐有爱的工作氛围,这样员工才能在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企业也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启示二:奖惩有据,考核得当

昭侯将旧衣锁入仓库而没有赏赐给家臣,是因为当前大臣没有做出贡献,如果无功而赏只会让大臣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不能对大臣产生激励作用,还会对大臣产生误导,使其一味的迎合当权者,无法做到谏言。当大臣做出成绩时,必然会有所赏赐。这说明赏罚要得当,师出要有名,无论是奖惩都要有所依据,让所有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信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用物质激励来留住人才,但是他们对于激励的认识过于偏颇,认为升职加薪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经常无功而赏,导致有些员工滥竽充数,产生了惰性心理,无法落实岗位工作,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通过论赏当吝我们知道了赏罚和激励必须放在一起,为企业创效益、做贡献的员工就当奖赏,反之,那些拖后腿、趟浑水的员工就要严惩,让员工看到企业的雷厉风行,不仅能够对员工产生威慑力,还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真心实意的为企业办实事,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会更快的实现,而这就是绩效考核的内涵。可以说,绩效考核作为企业赏罚的重要依据,既是对员工能力的检验,又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员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薪酬和职位,这会让员工产生满足感,对当前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也会更加珍惜,不会轻易的跳槽和离职。与此同时,对其他员工也是一种鞭策,他们看到其他人的成绩就会主动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找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进而不断完善自我,改进自己的缺点,在此情况下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启示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除了上述两种启示之外,论赏当吝典故还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将有为和无为有机结合在一起,赏罚分明,奖惩得当,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自主管理,这比管理者的耳提面命要有效的多。管理,尤其对人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深奥的学问,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它讲求的是“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为”的所指,既可以是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又可以是被管理者的能动表现,还可以是合力作用下的一种管理效果。当管理者“有为”而被管理者“无为”时,即只有管而没有干,将会呈现一盘散沙的混乱;同时当被管理者“有为”的时候,管理者却又会表现出“无为”,这时,管理就省却了心机,管理效果也就达到了较高境界。同样,当被管理者出现“有为”的能动自觉,表现为追求成长,渴望提高的心态,即达到奉献第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质工作的“无为”境界时,管理就产生了成效,这时管理者则又会表现出“有为”的一面。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即在不用管的时候,员工仍然有一种高度的自觉能动行为,与被管时一样积极主动地工作。因此说真正的“有为”和“无为”都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下,“有为”和“无为”是和谐统一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坚持抓大放小,“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统一的境界。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上,尤其在激励员工的对策方面,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将其放在企业管理的首位。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发掘员工的内在潜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促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倪导.反思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J].时代金融,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