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明文作文300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每天叫着别人姓名,我们的姓名也在被别人叫着.试想,如果没有了姓名,生活中的一切岂不乱了套?
现在重名的现象很多。同一所学校往往会有好几个同学重名,甚至同一班就有同学重名,给我们日常交往造成诸多不便。
你想知道我的姓名的是怎么来的吗?大家想一想.我的姓名是"蒋欣",你想知道我的"欣"是怎么来的吗?
我爸爸以为是我是男孩子,把我起名叫"蒋鑫",开始我爸爸作生意一直不好,我妈妈怀上了我爸爸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所以我爸爸叫我"蒋鑫".我妈妈生下了我,我爸爸才知道我是女孩子.我外婆和外公见到我好象欣喜若狂,我妈妈见我的外婆外公这么开心,我妈妈就叫我"蒋欣".
我喜欢我的名字,谁也替代不了我的姓名.
[药品名称]:速效亲情感认剂。
[性状]:本品为棕色口服液,味甜。
[药理作用]:经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可辨认亲情,对其凶猛的肉食动物可变温顺。
[主治功能]:对于假象感情可迅速作出判断,失去亲情或无情的人吃了本品会感觉到世间还有真情,感觉到世间充满了温暖。
[用法用量]:每日一次,不可多食,若无其症状不可服用。
[规格]:每盒6瓶。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个单元、各个环节上去,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一、二条要求,每个专题、每个单元的复习、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几条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复习,全面落实《说明》的30条要求;三是用《说明》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说明》的30条要求条条落实、全面落实。
二、重视课本,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是学习语文基础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例子”。如何看待“例子”?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也几经折腾。在后恢复高考制度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在高考考试题中直接出自课本的命题有较大的比重,于是有人提出“抱着课本打滚”的口号;新高考淡化课本命题,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何必学课本?”甚至“丢开课本,另起炉灶”,在题海中去游泳。究竟如何对待课本?我们从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必须重视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有300多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列。就拿作文来说,据统计,高中6册课本有122道训练题,其中记叙文45道,议论文43道,说明文19道,应用文19道。在这122道训练题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作文练习,有整篇的作文训练,也有片断作文训练,还有审题、拟写提纲的训练。如果以课本的知识短文为指导,以课文范例,认真做好这122道训练题,学生在写作能力上何愁不能提高?
不仅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的学习,在考前的复习中也必要重视课本的复习。在复习应试中,要以《说明》的30条要求为纲,将课本中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能力。还要把各册的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的内容和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检查一遍,有的题目在平时教学中虽然训练过,但落实得不够的,或训练不成功的,就要重做;如果平时没有练过的、遗漏的,就要补做。在考前的课本复习中,还要选取几篇典型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方法的强化训练和以课文为范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要重视课文,然而,也要注意不局限于课本。
重视课本,不是以学好课本为目的,而是以课本为“例子”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视野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要加强课外延伸性、扩展性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和贯通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应该开阔一点,各种体裁的课外文章都要涉猎,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要读一读,特别是要注意阅读一些反映国外高科技的发展和动态的说明文,新高考每年都考了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都注意把国外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引入命题,1993年的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材料是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对“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1994年的阅读材料是进入9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在生物进化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995年的阅读材料是两位美国学者对外星人的研究动态。课外阅读,还要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例如,1994年第21题要求对一则启事标题进行修改,考生如果对我国当前实行聘任制有关的词语诸如“选聘”、“应聘”、“征聘”、“诚聘”、“求聘”、“待聘”、“预聘”、“受聘”等词语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是很难准确答题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词如“承包”、“集资”、“合资”、“个体户”、“股份制”、“三资企业”、“劳务输出”、“电脑”等词;在现成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还未收进去,而这些新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又经常出现。不加强课外阅读、不注意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就不能适应新高考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的命题趋势。
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和复习应试
语文教学的一个实际情况是,讲授新课的时间长、复习的时间短。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有的学科就开始复习了,而语文还有两册新课本还要讲授,往往是其他学科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语文课本还未授完。这就鲜明地形成了讲授新课和复习应试在时间和效益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长时期地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如果按照起始年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教第五、六册的新课,争取不了复习的时间;如果草草对待新课本的学习,或者只教基本课文而不及其余,或者只“读”不“写”,或者“读”而不精、“写”而不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赢得复习的时间,却会造成新课的知识学得不扎实,也会造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遗漏、缺陷,在复习时花费二倍、三倍的时间去查漏补缺,也难以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在多年的教学和复习应试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新带旧”法,较好地解决了讲授新课与复习应试之间的矛盾。所谓“以新带旧”法,就是: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说明》以及课本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新课某一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捕捉可考虑因素;在讲授新课时,除了认真落实单元教学要点外,还要将已学过的与新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有联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到新课教学中去复习;新课授完后,以该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为纲去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初步梳理出本单元所属文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对可考因素强的语言材料、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高中《语文》第六册安排了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等五个单元,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以新带旧”的方法,那么,第六册课本学完后,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新知识,又对这五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复习和初步梳理,对读写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训练,这样既可缩短复习的时间,又提高了教学和复习的效率。
为帮助新高三同学们科学地抓紧利用时间,学习和复习好知识,增长本领,及早打好基础,以期不久的将 来能在高考浪潮中胜任愉快地顺利通过,《考试》杂志特在本期刊登几篇关于如何搞好高考复习的文章。尽管 这些文章写作角度不同,有的是谆谆告诫同学们应如何从暑假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提纲挈领地、循序渐进地搞 好巩固旧知识,牢记知识要点、为开拓新知识作着具体准备;有的是写给辅导老师的,文章作者以敏锐的洞察 力透辟地分析高考复习与教学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又以他们的宝贵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力图与辅导老师们 取得共识,以利推动高考复习与教学的健康发展,不仅培养应考的能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真正有能力的 人才。所以,这些文章无论写作角度怎样不同,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文章是由辛勤执教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了丰富厚实的教学、教研特别是指导高考的宝贵经验的特级 、高级教师所撰写。他们都能将自己对本学科指导高考复习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招数,无 私地奉献给新高三同学、指导教师以及广大读者,使我们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些老师们那一颗颗助人 真诚、诲人不倦的心。这不能不令人感谢他们。
作为本文作者之一的高级语文教师刘起增先生,虽任副校长之职,但始终不肯放弃他几十年为之呕心沥血 、情有独钟的讲课生涯,他的文章即是他多年教学、指导高考的心血之结晶。本文针对高考复习中语文存在的 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作者看问题之敏锐深刻,论述之中肯精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经验,不 仅行之有效,而且能代表如何将高考与教学有机结合得更好的一个主流。本文辅导老师读后,有借鉴意义;新 高三同学读了,亦可从中悟出高考语文复习之要略。
——编者
* * *
多年来,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被无休止的练习篇子搞得头晕目眩,浪费许多时间,耗去无数精力,但 应试本领未必得到真正提高。
如何使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时改变“大运动量”的被动状态,关键在教师如何领路。
一
高考命题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教学当然要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指导 学生逐项逐条熟悉和掌握《考试说明》,认真研究和领会其精神实质,把《考试说明》做为复习的依据。这无 须赘述。
为了保证测试更公正、更合理,坚持考查能力为主,试题取材于课外是必然的。“高考”不再考虑直接从 课文中出题所占的比例,但绝不等于扔掉课本,而是很重视“课本依据”。命题更灵活地以课外材料检查课内 学习质量,所考查的知识有的在课文中学过,或间接涉及过,有课文依据。一九九四年全国高考出现了判断“ 令尊、令堂、令郎、令媛”几个传统礼貌称谓正确与否的题目。大多数考生找不到它们的出处,这是因为他们 不熟悉课文。熟悉课文的学生会想到《守财奴》中的两段:
“小姐,令尊既不愿意把产业分开,也不愿意出卖,更不愿意因为变卖财产,有了现款而付大笔的捐税, 所以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你得放弃登记。”
“哦,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的承继权,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全部交给令尊管 理,收入归他,光给你保留虚有权……”
两段话,五次出现这类传统礼貌用语,只要熟悉课文,谁称谓谁,具体含义是什么,都弄清楚了,解答此 题难度不大。
命题的难度要求,能力要求,与课本的要求“相当”。1990年全国高考题中有“阅读文天祥《念奴娇》, 完成××题”,文天祥的《念奴娇》学生没学过,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规定的基本篇目。学生背 熟苏轼的《念奴娇》就不难推断出此题答案。
我们应当尽力改进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使用课本,在复习中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教师对课本要讲深, 讲透,讲全面。高考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关键在于课内的学习不扎实,不得法。应多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思想的深度及文字表现特点方面去发掘教材。 转贴于
二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成了全卷的难点,这是师生公认的。教师当然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所出的现 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但有一条最根本的作法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即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逐 渐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是一般性地、笼统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反复读,不行;必须指导学生具体地 掌握精读的基本方法,抓住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的精读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因为精读乃是掌握各种阅读 方法的基础。
在阅读训练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准确地解释词义,选择恰当的义项,对陌生的词语进行恰如其分 的解释。使用工具书不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根据构成该词语的各个语素推 断词义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熟悉词语的适用范围,要理解某些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
在阅读训练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要让学生练习抓住并突破关键词语。因为有些句子意思 的表达和句中某些词语关系至为密切,抓住了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确切了。有些句子要让学生 结合句子表达上的特点来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或让学生通观上下文,以辨别句子含义,对含义抽象的句子可举 例说明。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提要式或评析式概括的能力。
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依靠逻辑思维进 行写作的文章,要训练学生采用提取中心语句的方法来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对小说、戏剧和一部分散文,要 让学生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概括作品的主旨;有些文章应训练学生善于借助背景材料, 即作家的思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需借助材料来表现,不能对文章中材料作出确切分析,就难以准确抓住内容要点。因此 ,平时要训练学生对材料进行量的分析,即明确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哪几件事例,哪些方面的情况;不同逻辑 层次上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可混为一谈,要训练学生分清材料的隶属关系,同一类属的材料,在 文章中处于不同部分,也应恰当归纳;主要材料是观点的直接支撑物,而陪从材料则从反面或侧面起到对比烘 托的作用。要让学生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要训练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思路,熟悉常见的层次关系,如纵向递接的关系、横向并列的关系、逆向 转折的关系、阐释解说的关系、因果推论的关系、比照烘托的关系等。这样,可全面了解作者意图,更好地把 握文章内容。此外,运用图解法分析文章层次关系较好,因为图解过程就是使分解和综合的思考活动进一步明 晰化的过程。
学生具有以上所说的“精读训练”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扎实基础,教师再注意到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多样化 的特点,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文精当,不拘一格,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 ,根据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一难点是有可能见效的。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几乎年年不同,或采用传统的一卷一文命题方式,或给文字材料作文,或给图画材料作 文,或一卷两题一大一小,或两文两体(或两种表达方式)。怎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呢?
首先,在思想方面,要使学生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一定的政治理论常识。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地观察研究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写出思想正确,感情健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的基 本哲学观点近些年好像不大流行了,其实还有许多现实意义,诸如“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外因 和内因”,“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坏事和好事”,“偶然和必然”等等,不仅政治课上要向学 生灌输,而且作文课上也应以此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面对不同题目或所给的不同材料,能用正确的观点做出 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分析,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这方面恰恰是终日忙于应考的众多学生作文中最薄弱 的环节之一。
其次,切不可让学生的思想终日禁闭在备考的象牙塔里,应引导他们随时注意观察、体检、研究、分析自 己所接触到的人和事,从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和社会有很多接触和联系,日常 总会耳闻目睹一些社会现象,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听到或见到过坚持实事求是好作风的干部,也听到或 见到过某些人身上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言过其实的坏作风。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研究。他们也听到或见到过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中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强者。教师要引导他们讴歌与赞颂。他们还听到 或见到过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取义”的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应引导他们 学习与效仿。他们还听到或见到过祸国殃民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种种丑态。教师应引导他们斥责与批判 。总之,要引导学生平日准备写作材料,就像为了做饭准备柴米油盐一样,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既有骨头,又有 血肉的好文章。
再次,要克服偏重议论文训练,忽视记叙文训练,偏重给材料作文训练,忽视命题作文训练的错误倾向。 注意“叙议并重”的试题走向,从强化实践操作角度兼顾说明文与应用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文件,各 种方式的写法。
四
关键词 HSK 性质 特点
一、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性质
汉语水平考试是具有稳定性的,且具有准确标准性的标准化考试。这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的:(1)能够对适应某种需要所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并对考试误差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使其产生符合要求的信度。(2) 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使考试产生符合要求的效度。
(一)科学界定考生的汉语水平
汉语水平考试是国家级考试,它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种考试。在等级上三者互相衔接,构成了汉语水平考试完整的等级体制。其对应关系[1]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HSK虽然有三个级别的考试系列,但是却有四个等第。这是因为HSK(初、中等)的水平跨度较大,所以通过参加这个考试可以很容易区分应试者的汉语水平是在初级还是中级。
2.HSK(基础)的最高等级是A级,与HSK(初、中等)的最低水平C级处于同一分数等级3级。这说明参加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的应试者拿到A级证书的汉语水平相当与参加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的应试者拿到C级证书的汉语水平。
3.汉语水平考试把基础到高等汉语水平从1级到11级共分为11个级别。1-2级为基础水平是学生可以进入基础班或初级班学习的依据。3-5级为初等水平。其中3级是指,具有初级(低)汉语能力,接受过800以上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或者同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这是中国理工科院校入系学习的最低标准,也可编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二年级班。6-8级为中等水平。其中6级是指,具有中级(低)汉语能力,接受过1500以上学时现代汉语正规教育的学习者(包括具有同等学历或同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可达到这一标准。这是中国文史科院校入系学习的合格标准,也可编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三年级班。8级是指具有中级(高)汉语能力获取中等《汉语水平证书》最高级―A 级的标准。这一标准同时还可视做达到了初级汉语翻译水平。9-11级为高等水平。其中,9级是指具有高等(低)汉语能力。接受过3000 学时现代汉语专业正规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可达到这一标准,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低)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低)标准;10级是指具有高等(中)汉语能力,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中)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中)标准; 11级是指,具有高等(高)汉语能力,是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入系学习的汉语能力合格(高)标准,也是从事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一般性工作的合格(高)标准,亦可视做达到中级翻译水平。[2]
(二)准确评定考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汉语水平考试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测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证明是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水平的,能较为准确的反应测试者的语言应用水平。根据应试者所答试卷的情况,因成绩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致的;根据试测得出的等级对学生进行排班,以确保每个班学生的汉语水平的一致性;经过汉语水平测试入系学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上的困难以及困难的大小,跟汉语水平等级是一致的。汉语水平考试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而且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哪个等级,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位置,对于学生学习汉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世界上的推广。
综上所述,HSK既是一种水平考试,又具有很强的标准参照性(目标参考性)考试的性质,这是HSK的一大特点。
二、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特点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与其他大规模的语言测试相比,汉语水平考试(HSK)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试题覆盖面广
为了让考生全面的了解考生是否具备了在中国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交际能力,题的内容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文化、地理、科普、文学、经济等。考试内容涵盖了问候、介绍、请求、询问、道歉、赞赏、原谅、可能、需要、叙述日常用语。考试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涉及。不论是从语法还是词汇都从应试者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出发。HSK是一种科学的水平测试,不是单纯的考察应试者语言的应用能力,而是着眼于他们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所以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囊括了旧HSK一至六级,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来参加考试,为考生提供更适合他们学习的汉语。
(二)试题难度
汉语水平考试为了适应具有不同汉语水平和不同汉语学习类型的应试者,制定了多种考试系列: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和HSK(少儿)、HSK(商务)、HSK(文秘)以及HSK(旅游),所有试题均分为难、中、易若干层次。如HSK在一二等级考试题型的设计上,针对学习汉语的初学者的情况,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是表音文字,对于汉字完全陌生,所以在试题上标注拼音,以方便初学者的考试,同时也避免了初学者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再以词汇量为例,新旧HSK的词汇量差距是很大的,如HSK(基础)的词汇量,是以400词和3000词的跨度拉开距离的。在新HSK中,掌握150词就可以通过HSK(一级),300词可以通过HSK(二级),600词可以通过HSK(三级)等,(如表2)考试以词汇量的多少和级数的划分来使考生有目的有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贴近了考生生活。
(三)题型多样化
为了使考试的题型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到学生所学习的内容,HSK的考试题型也是因材施教的。这里以HSK(高等)为例,HSK(高等)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题型:客观题包括听力理解(包括播音员录音和实事录音,40题),阅读理解(包括精读和快速阅读,40题)和综合表达(包括挑出错误,选词填空,句子排序和填写汉字,40题)。主观题型则有作文和口试(包括朗读和回答问题)两部分。题型丰富,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旨在全面提高应试者综合运用汉语水平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强盛,悠久的中国文化也在逐渐渗入到世界人们的思想中,从而引发世界性的“中国热”和“汉语热”现象,中文的应用价值得到提升。掌握中文,不仅掌握了与13亿中国人沟通的工具,更是拥有了开启中国广阔市场大门的钥匙。同时HSK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走的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刘镰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等级体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2]《中国汉语水平考试(2007)考生手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