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易成本论文

交易成本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易成本论文

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一、家族与企业

以往的家族企业研究都是从文化或社会学上作出解释,即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与家族的对中国人的行为规则产生很大的影响。家族不但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为正式生活的主导因素,并导致了家族主义与泛家族主义在企业中的复制、延伸。

这些观点只是简单地把企业主的行为动机归纳为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但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呈现出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代表的“差序格局”,是能放能收的伸缩性网络,它暗示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这表明,虽然人的行为受家族主义的影响,但个人依然有自身利益的追求。

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以前,首先对企业主的基本动机作出新的假定:“行动——结构”互动的双重动机假设。它强调,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动机是由价值动机和利己动机组成的,双重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由此决定着个人的行动。

从这个基本假设出发,本文认为,企业主基于利己动机希望企业能得到发展,而价值动机也促使他把家族的兴盛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而作为家族兴盛的条件,就是先把企业搞好,企业搞好了才能带来家族的繁荣。因此,本文的逻辑起点是,企业主不论是出于利己还是价值动机,都要把企业的兴盛作为自己追求的动机。

二、企业与交易成本

企业如何才能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给我们分析企业,包括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因其对制度的关注而有别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它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上的把企业作为生产机器的看法。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是作为市场的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人们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合作,又可以通过企业形式实现合作时,并且两种合作的效果是相同的时候,采取哪种形式的合约取决于交易成本。

在张五常那里,市场交易涉及的是产品与商品的契约安排,而企业交易涉及的是生产要素的契约安排。相应的,科斯关于企业边界的结论也就演变为:“当产品市场发生的交易(定价)费用的节约在边际上等于新兴的‘市场要素’中费用(也是交易成本)的增加时,就达到了均衡。”

这里涉及到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在进行比较研究时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在产权(根据契约)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发生的,是:“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既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更为具体的来看,它包括以下各项行为所引起的成本支出:(1)进行市场调查;(2)讨价还价过程;(3)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4)监视合同签署人;(5)贯彻合同;(6)保护双方权益,防止第三方侵权。

上面的相关研究给我们一个分析的框架来对家族企业进行研究:在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规模由交易成本决定。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则表现为企业主与“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契约的签订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要想企业壮大,必须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样,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治理结构就成为企业主的首选,只有这样才能扩展企业的规模,进而荣耀家族。

三、交易成本与信任

企业内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主与劳动力之间的契约成本。按樊纲的六分法来看,主要体现在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和事后可能出现违约造成的成本。具体表现为:由于企业主的有限理性使分散的人才信息的搜集变得困难,而且应聘人员机会主义的存在导致信息障碍和信息失真所造成的信息成本;合同签订后员工可能出现的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要设置相关的人员与机制来监督员工的工作,从而造成监督成本;同样利益的冲突和外来的引诱都可能导致员工出现违约行为,从而导致企业主的损失等等。

合同签订的一系列成本导致了交易成本,这些成本所产生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信任。从信息成本来看,在信息爆炸、各类信息真假难辩、社会诚信有待提高的社会中,如何辨别所需人员的信息的真假,找到自己要找的人才是企业主和应聘人员签订合同时面临的问题。同样,企业主不信任员工,怕他出现机会主义,员工对自己企业的不信任也会导致机会主义,所以企业主要花费监督成本来减少员工的机会主义。而违约行为的出现也是双方缺乏信任,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表现。

而且,信任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有利于防范机会主义,减少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员工对未来的不确定,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它还有利于促使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人际沟通更加顺畅,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信任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如此之大,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要是理性的企业主都会注意这样的问题,并把企业内部信任的建构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中国社会的信任建构的机制是什么样的?家文化对信任的建构又有什么影响呢?

四、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与信任的建构

正是因为信任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国内外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对信任的研究取向有两种:(1)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2)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关系和制度两种对信任的建构机制不同取向的研究也表明,信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维度,是和社会结构、文化规范想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信任问题的研究,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和社会格局。

相比较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制度化的信任机制的缺失,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的家族成员所拥有的天然的、义务性的信任,不仅仅能减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以满足企业主的利己动机,而且使用家族成员,带动家族成员发家致富,也是符合企业主的价值动机的。因此,比起雇佣外人或陌生人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使用家族成员来经营企业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企业主的首选了。

但是,只用家族成员来经营管理企业是以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为前提的。随着家族规模的扩大,不仅家族的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而且企业需要的各项专业人才也不是家族能够供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招聘也就不可避免了。面对这些非家族成员,一方面要运用各种规章制度对他们行为进行约束,另外,与他们建立私人之间信任关系也是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人对关系的分类,可以分为“自家人/外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而外人则相反,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基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企业主有必要把“外人”转化为“自家人”,使其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家族成员。根据龚晓京的研究,中国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将正式的人际关系转化成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拟亲化现象。在农民原本可以通过契约的关系达到合作或获得资源的情况下,却倾向于通过拟亲化的途径来解决。而其途径,不外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这样基于利益关系的业缘关系就转换成一种类似的血缘关系,从而纳入“差序格局”的范围。

通过聘用家族成员和把家族外对企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成员纳入自己的“差序格局”,企业内部的信任就能产生,并对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产生影响:从信息成本来看,不仅家族网络能够提供信息的来源,还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监督成本来说,企业内存在的家族网络使得监管的信息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企业主手里,对员工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家族或泛家族认同的存在,也有效地遏制了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同样,血缘与地缘的制约,使得违约行为也变得不太可能。

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1.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发展的需要。

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和研究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开办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200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在职从业医疗卫生人员,使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培养模式是针对已有医学专科学历的在职人员,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入学考试,升入相关专业本科(专业可交叉),继续学习,修业期满,达到相应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可获得本科学历。

2.医学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

成人“专升本”自身的特点体现在:①“专升本”学生已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教育;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欲望强烈。②“专升本”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实际工作经验,多数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学生专业背景各异,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而近年由于“专升本”招生中取消了专业限制,报考“专升本”时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读专业,这导致“专升本”在校学生中,有70%~80%学生专科所学专业与新学本科专业不同,这给教学活动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④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时间短,学习相对分散,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态度迥然不同,多数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工学矛盾尖锐,这已严重影响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整体质量,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较差,道德素质滑坡,团结精神较弱等方面。

3.新医改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009年,新医改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随着卫生服务体系与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等问题的出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亟待转变。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高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2.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务专门人才。

3.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

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4.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我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①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个课程平台,以达到“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专业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40%。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开课数量原则上需超过应选课程数量的2倍。必修课占总学分(学时)比例约为80%,选修课20%。③设立理论、实践,课外三个教学环节,以实现“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学分(学时)比例约为4∶2∶1,专升本业余学生一至四学期面授以外的时间结合工作岗位进行自学、见习,第五学期安排为实习时间。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基本手段。我院安排了三个学期共150余学时,旨在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求学生达到英语三级水平,通过湖南省组织的学位英语考核才能授予学位,第四学期安排了专业英语,学习本专业外文专著、顺利阅读有关外文书刊的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依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要求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我们考虑到学生在专科阶段已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在专升本阶段除复习系统解剖学内容外,主要学习局部解剖学内容,注意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医学免疫学在阐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临床,介绍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相关的临床免疫学内容。

4.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应模块化、小型化和多样化,以便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增加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保健、卫生法学、社区急救、老年医学等课程。

5.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精选实践内容提高学员临床技能。我院考虑到成教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工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类别及实习医院并报备到学院实习科。由于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如学生所服务的医院师资学术水平高,可以在本单位实习,但需严格按实习手册的要求填写实习记录和鉴定意见。

四、调整后的专升本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的比较

专升本与本科培养目标一致,但在专业课设置上,专升本不能简单照搬统招本科培养方案,也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减专科就是专升本。文献检索课程应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增加了科研设计、精神病学、法医学、神经病学、社区保健学,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事法等选修课,如此调整后,专业课更能体现培养特色。调整后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必修课由22减至15门,增加了15门可选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需要选修5~7门,共计20~22门课,面授课时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相应增加了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学生在校集中面授时间为20天左右,其余的时间为在岗结合工作自学。第一学期增加了人文素质课程,根据专升本学员的特点,以面授、网络课堂、讲座等形式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帮助学员树立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学期为结合工作岗位的实习。

五、结语

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1.1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题,将重点仍然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经验,学会模仿;而不是采取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案例中归纳到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2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讲解,不同知识点的方法、公式多,又比较相似,让学生容易记混淆。不同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相互割裂,不容易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1.3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成本会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采取填鸭式讲授法教学,教师满足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编制和计算成本表格,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记录和流转程序以及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表间的结转关系无法有一个直观了解,对实际中的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1.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实训课程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而且主要是以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软件来进行实训,学生很难区分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也不容易理解生产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等的计算。成本会计实训课时较少,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大量的成本会计仿真实训。面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多个料、工、费项目,需要通过不同的成本核算表格以及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满足于能按时对照实训答案完成实训,导致学生的账证意识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费用分配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成本计算单和相关成本账簿之间的结转对应关系;更无法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职能的训练更是缺失。综上,笔者试图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课程内容,将按照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与步骤展开的课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使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生在仿真实训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

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思路

2.1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将《成本会计》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合理创设六大学习情境: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的方式排列六大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再将学习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案例和单元实训。积极注意调查学生的反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进。

2.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比如模拟仿真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务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时,鉴于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已学习过有关内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先给学生用挂图展示职工薪酬核算的业务处理流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成本核算项目小组,直接给出仿真模拟企业的职工工资凭条、职工薪酬汇总表、计提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汇总表等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自己为企业编制企业职工薪酬分配表。学生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是教材),按照岗位进行核算,完成相关成本单的计算,同时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2.3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时间,并在教学实施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边讲边练教学法,模仿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给学生分配相应的成本会计核算角色,布置成本核算任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相互讨论,进而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成本会计属于内部会计,设计企业的商业机密较多,学生很难找到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只能以校内实训为主。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参照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三个层面的实训。

(1)“单项手工实训”。

根据成本会计不同的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核算任务,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分发记账凭证和成本费用账页,教师在讲授完理论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随堂进行单项实训。

(2)“综合手工实训”。

将三个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两个辅助成本核算方法———分类法、定额法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会计报表”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企业模拟仿真实训”。

“企业模拟仿真实训”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实训软件来进行成本核算电算化实训。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将学生分成组,分阶段规定实训任务,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并分阶段检查学生的实训效果,解答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开发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研发教学课件时要突出各成本核算流程的整体性,对成本核算流程可设计一些动画,以增强趣味性;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Excel软件设计成本核算计算模板;利用班级QQ群以及微信等现代通信设施与学生在课下保持联系,增进师生互动。

3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笔者在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实施了接近2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实践效果的反馈,笔者重新构建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了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撰写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标准;制作了精美的PPT教学课件;并对所有成本会计学习情境编制了Excel成本核算模板;编写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成本会计实务教材与习题册,该教材在使用中获得了学生的好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师的执教水平和学生的技能。2013年和2014年,笔者连续两年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和2012级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各四名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在2013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并荣获成本岗位二等奖;在2014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在该次大赛中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4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问题

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一)交易成本概念与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

Buckley&Casson(1976)在论述其“市场内部化经济学”时认为,由于“在一定条件(如规模收益非递增)下”,通过完全竞争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因此企业以寻求效率为动机进行市场内部化的必要条件是外部市场不完善。内部化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场,避免了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低效率,进而产生了内部化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会抵消潜在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最优规模被确定在进一步内部化的成本与利益相等的那一点。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内部化时创造了多国企业。这就是他们解释多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逻辑。

学术渊源上,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观点源于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文中将企业解释为节约交易成本所产生的组织形式。他们也承认其“市场内部化的经济学”得益于科斯等人的经典分析,同样以“企业替代市场”的逻辑为基础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照此逻辑,他们的内部化理论是将跨国公司解释为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动机而产生的经济组织。

(二)交易成本概念与Rugman的内部化理论

Rugman(1981)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投资问题,其内部化观点建立在极强的假设之上,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纯理论相反,自由贸易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所破坏,并由多国企业取而代之。在Rugman看来,针对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或外部市场的缺失,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以管理指令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即所谓的内部化。他指出“科斯(1937)在其原创论文中显示国内公司可以规避常规市场并利用内部价格以克服外部市场上过度的交易成本,为避免这些成本,企业的管理团队可以使用管理命令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三)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概念

内部化学者Buc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虽都认为多国企业的存在即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企业替代市场,但他们所说的企业在内涵上只是作为外部市场替代物的内部市场。尽管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分析模式在他们的理论构建中都有使用,但科斯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科斯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ymer作为多国企业理论的开创者,其早年博士论文(1960)的观点早已进入教科书,并被冠以产业组织方法的标签。然而,Hymer(1968)的交易成本思想被世人发现至今仅20年,且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传播。

Hymer是最早将科斯(1937)的交易成本观点应用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的。在沉寂了大约30年之后,该论文最初的法文版被Horaguchi&Toyne(1990)与Casson(1990)等人发现并刊行英文版译文。至此确立了Hymer作为直接投资理论交易成本方法先驱的地位。例如Horaguchi&Toyne(1990)指出,“通读Hym-er的博士论文和其有关科斯的著作”可以发现Hymer运用“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理论”并同时考虑“管理资源”的作用以解释多国企业。

(二)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学术渊源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科斯思想和分析模式在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中体现得非常完整。也不难看出,在学术渊源上,Hymer的内部化观点同科斯(1937)的思想联系密切。虽然Hymer在其博士论文中并未明确提及科斯(1937),但提出的观点“企业将市场内部化或取而代之”与之类似;而Hymer(1968)后来则明确引用了科斯(1937)的观点,并将其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命名为“企业是节约市场成本的工具”。可见,Hymer沿袭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市场与企业”二分法,也基本遵循了科斯(1937)从企业“是否有利可图”的角度选择交易模式的思路,明确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问题。总之,同科斯(1937)-样,Hymer(1968)体现出原始粗糙的交易成本思想。这同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所体现的威廉姆森思想具有显著的差异。

三、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ennart是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交易成本方法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在早期的时候使用“内部化”一词(1982),后期则改作“交易成本理论/方法”的提法(2000)。其观点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对给定的交易进行分析。Hennart认为,对于给定的交易,不同制度(市场或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组织交易会经受不同的成本,内部化理论应当解释为何企业在组织交换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Hennart指出,价格制度可以无成本地完成任何组织制度都必须完成的三个任务,即告知每个人以他人的需要、补偿其生产性质的行为和抑制议价。

为减少上述成本,尤其是减少机会主义导致的“欺诈”动机,需要以等级结构的指令替代有瑕疵的市场价格,切断产量与业绩之间的联系,即市场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是以等级结构作为组织方式,这是因为内部化转移了动机并提供了“正确的”信息。

当然,等级结构作为一种与价格不同的激励结构会引发“偷懒”,这就成为利用企业制度的成本。而可能的企业失灵与等级结构失灵同时存在意味着显著的交易成本本身并不是内部化的充分条件。由于使用单一的组织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二者兼用是最为现实的组织方式。在Hennart看来,多国企业的边界最终由此决定。

(二)Hennart多国企业理论的学理特征

Hennart对多国企业的解释是强调基于“自然的”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具体地讲,是指信息成本、执行成本、议价成本等形式的交易成本。从学理上看,虽然Hennart同样注意到确立、执行与转移产权的成本,但根据其理论对产权的确定与执行成本的重视,可以判断Hennart的理论体系中所讲的主要的交易成本属于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概念,即确定与维持产权的成本。

虽然Hennart在其理论中运用威廉姆森类型的交易成本概念,同属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观点,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解释同威廉姆森(1975,1985)-样基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概念,分析模式如出一辙,但是Hennart(2000)强调其理论并不完全依赖,只是时而取用“资产专用性”这一标志威廉姆森版本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特征的概念。因此可以认为,Hennart的理论虽是威廉姆森的思想传统,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四、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的影响

(一)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贡献

Hymer(1968)吸收并明确运用了科斯(1937)的思想,即所谓企业理论,也将企业视作协调生产活动的组织,企业家的“管理”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协调方式。Hymer指出“只有当市场不完善且企业规模大到足以意识到诸(市场)不完善时,才需以多国企业的管理结构替代市场联系。”简言之,Hymer以企业作为解决方案是基于企业的管理结构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活动这一认识。

总之,科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进入多国企业理论后,Hymer与Hennart轻松地回应了内部化论中瑕疵明显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从协调和激励两个方面,清晰地解释了多国企业的存在。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挑战与理论的发展

交易成本理论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解决了多国企业经济理论发展中遗留的问题,使得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迅速达到鼎盛。然而,理论顶峰的到来也往往伴随着挑战的出现和衰落的开始。

交易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协同式供应链;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f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Based on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Yi Dongbo Deng Lim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by use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focus on the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their advantage, complexity and method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to help them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in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一、引言

由于经济全球化,需求个性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剧,使得当前供需关系已由过去松散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同合作式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单个企业必须依托其供应链整体才能更好立足,企业间协同已成为趋势。

关于协同(collaboration),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导致共同的行为、运转或环境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在协调方式下共同行动的状态。企业间供应链协同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维护等,具体也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库存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等。

二、相关研究背景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一些学者已开展了相关研究。Weber et al (1991)着重于与供应商协同中的重要问题――供应商选择的问题,确认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所采用的准则及分析方法; Dickson(1996)总结出50条独立的准则来作为供应商选择必须考虑的依据;Lyons T.F(1990), Landeros R(1995)提出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实施步骤;Leavy B (1994)则分析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潜在的风险,并建议对传统的供应关系与合作伙伴战略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在国内,马士华教授等在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建立了企业合作机制和委托实现的理论模型框架;刘丽文教授就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等等。

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企业间协同的某一方面,且研究多在集中式供应链当中的协同问题,对核心企业在集中式供应链中因可能的机会主义而导致对其它成员企业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及对于规模、实力不大的中小企业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进行的供应链协同方面,其相关研究尚为缺乏。

三、基于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若干分析

1. 协同式供应链的优势分析

以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三类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集中式供应链和协同式供应链。在分散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相互之间完全独立,没有深层的协同和协作。他们在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寻找成本和磋商成本等,这时不存在组织成本,但交易成本在这三类供应链中最高。在集中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高度集成,他们之间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内部行为,这时会存在组织成本,随着集成度越高,组织成本也将越高,此外如要考虑核心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利用自身地位倾轧弱势企业,这尤其对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容易造成供应链裂解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虽不存在交易成本,但组织成本在这三类中最高,机会主义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也将最高。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部分集成,其间的行为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中间组织行为,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存在,但两者都较低,机会主义成本虽可能存在,但也比较低。相较而言,其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在三类中最小。

当前,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作为结合了分散式自主决策和集中式整体控制两者的优点的管理模式,其应用正具备越来越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分析

关于中小企业,尽管不同部门、行业的中小企业其具体界定及有关标准有所不同,但其界定的关键点是其在市场中不居于市场支配或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体处于相对的弱势(尽管在局部的、细分的市场中可能处于相对的强势)。因此,若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其发展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的挤压。就这一点而言,中小企业加入以大企业或强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其收益和发展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

3.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复杂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供应链协同过程中,随着内外多因素的共同变化,将使得供应链呈现复杂性变化。其中,以中小企业数量为主的协同式供应链,其复杂性程度要高于相应的集中式供应链的复杂性程度。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

四、面向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协同路径分析

中小企业可考虑选择恰当的协同式供应链以及恰当的强势企业为合作伙伴,但选择的代价与机会损失都是存在的。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则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而全部以中小企业为构成,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而且,在面对供应链协同复杂性方面,要将复杂性产生的不利方面(如无法预料的恶的涌现性导致供应链中各企业协同存在巨大的障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也存在困难。这就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的中小企业应以“联盟节点”的方式,形成高度协同的联盟网络,才可能以其供应链的协同性、灵活性、信息对称性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加盟,从而才可能保证该供应链足够的规模、柔性、协同度,并能保证对供应链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约制。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应通过相互寻求联盟形成“联盟节点”,再分别以各级“链节”整合为协同式供应链联盟网络,是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战略中值得尝试的方向和路径,当然也要同时注意防范因契约数量和种类增加而致的违约风险。

本论文为已结题省级科研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应用协同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J].1991,50: 2-18.

[2]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 Journal of Purchasing[J]. 1996,2(1): 5-17.

[3]Leavy B. Two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J], 1994,35(2):47-51.

[4]Lyons, T. F., Krachenberg A.R., Henke, J. W. Jr. Mixed motive marriages: what's nest for buyer-supplier rel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J], 1990,31(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