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前瞻后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瞻前;顾后;讨论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合作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几乎成了展示性公开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时间“讨论”充斥课堂,无论从视觉或是听觉的效果去感受,无不给人一种热闹、鲜活的景象。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透理解文本,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何使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默契,使课堂讨论具有有效性。这需要教师瞻前顾后。
所谓的瞻前就是关注课前的准备。
(一)角色的准备。
首先学生能让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是教师是平等地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广的领域。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和和理性的升华。其次学生能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声音,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百论归一。最后学生能意识到“我”是谦逊的倾听者。倾听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是主动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不会倾听就很难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难以做到取长补短。
(二)问题的准备
学生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仔细审视课堂讨论中的问题不难发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大多是随机进行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马上开始讨论,并没有进行预设或深思熟虑。一些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如问题过于简单,教材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或是问题难度太大,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思考性,却缺乏争议性,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本来意义。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真正具有认知矛盾和思维冲突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但又不远离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这才有讨论的价值。
教师如何来发现学生的好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课前提出课上讨论。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将其中的好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二是即兴提问即兴讨论,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调控能力,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好问题组织讨论。
顾后就是留意讨论的后期强化。
一、适当偏心
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可纵观我们的课堂,显而易见,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往往扮演听众的角色。这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让他们阐述所在组的总体意见。作为小组发言人,他们必须对小组的意见进行再加工,这样给他们提供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二、多种点评
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质疑辩论中,学生有荒诞的观点,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立场。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在从学科角度肯定的同时,还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并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对完全错误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因,另一方面要肯定其错误的价值,即使其他学生避免重蹈覆辙,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应特别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除了教师点评之余,鼓励学生共同点评、彼此点评。使学生在更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在范围更广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反思。对已有结论经行归纳整理。
三、留有“余音”
关键词:瞻“前” 顾“后” 教学实效 知识水平 情感因素 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91-01
为了上好数学课,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瞻“前”指的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顾“后”指的设计课后作业。我们只有进行整体优化,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从而达到师生双赢。
一、数学课堂教学之瞻“前”――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要设法把新知识与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延伸产生联想,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兴趣和思考。另一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对已有知识查漏补缺,力求知识系统的完整,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叙述等式的性质,并列表展示。而后提问: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引导学生类比,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新知识。表格如下:
再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1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先提问:2+3=?我接着又问“2+3=5”中含有一个关系符号“=”,这就说明这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是相等的,这个算式又叫做什么?我再问:小学里,大家曾经学过一类特殊的等式,它是什么?我又问: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它特殊在哪里?我这么一来,连抛几个简单问题,学生轻松解决,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如此设计本课的导入,使学生很容易就进入课堂的原因就是提问联系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记忆,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无形中培养了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从而达到师生双赢。
二、数学课堂教学之顾“后”――设计课后作业
教科书配置的作业题、作业本的作业题基本上都与本节课的例题在题型上、解题方法上、解题格式上出奇的一致,以至于日积月累下,学生在做作业、甚至考试时缺失了仔细审题,认真分析这一环节,没有了解题思路的探寻,没有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只是一昧地照猫画虎,仿照当天所学的例题的进行模仿操作。基于以上思考,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做了适当的变化。
1.瞻“前”――知识储备
瞻“前”指的是作业布置时要适当兼顾前面已学的知识和方法。例:浙教版七年级下册《5.5分式方程》第二课时,此节内容与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点相同。为了防止学生想当然地揣测所列方程的类型是分式方程、盲目套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经历自主探究找寻解题思路的思维历程,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3个作业题,现罗列如下:
题1:体育课上,全班同学分组参加活动,原计划8人一组,后来重新编组,每组12人,这样比原计划减少了2组(已知分组后每组同学人数相等)。问这个班共有同学多少人?(七年级上册作业本(2)28页第5题)
题2:某村原有旱地和林地的面积之比为1:8。为保护环境,需把旱地的22公顷改造为林地,使得旱地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为2:5.求这个村原来有多少公顷旱地与林地?(七年级上作业本(1)28页第5题改编)
题3:教材134页的作业题4。
分析题意我们可以发现,问题1列出的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列出的是分式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组,问题3列出的是分式方程。这里的问题1、2属于瞻“前”作业,通过这四道习题练习,检查、巩固了方程思想在解答应用问题中的应用,巩固了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分析和抽象的全过程。
2.顾“后”――知识延续
“顾后”指的是作业布置中的要适当设置问题为后继学习做适当的复习铺垫工作。 例:在七年级下《5.2分式的基本性质》,与七年级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相似,然而由于时间原因许多学生或者忘了,或掌握不是很全面、准确,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给学科学习造成了知识基础的缺失,假如上课时花费时间复习又将严重影响新课学习,因此上好《5.1分式》一节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布置了部分顾“后”型作业,适当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作业的练习强迫学习在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同时为新课学习做适当的铺垫,以便于新课学习中的对比学习。
如果我们对作业的处理做到瞻“前”、顾“后”,除了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就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达到深化旧识、掌握新知,完善知识系统的目的。
总之,数学老师要上好数学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关注新知识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做到瞻“前;而在课堂教学后,要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做到顾“后”。这样,我们只有优化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达到师生双赢。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然而,教师在为课堂教学准备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忽略了整个教材的体系。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呢?
一、教材处理中的“瞻前”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既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又要考虑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已教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公园玩,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玩的兴趣?徐斌老师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步法太快,孩子跟不上节奏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同样,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所以我认为教者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
1.释疑性“瞻前”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的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从大量表象中感悟物理知识,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步了解其本质。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在第一节“透镜”中教材先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性上知道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然后在第五节“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对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现象的“联想”,让学生从理性上知道“透镜的奥秘”。所以教师在处理第五节教材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进行释疑性“瞻前”的契机,通过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2.递进性“瞻前”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是以“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中分四个阶段来逐步去认识“能”。第一阶段:从个别的事例中认识能量,如利用某些声音能用来粉碎人身体内结石的实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第二个阶段:对各种能量作进一步的认识,如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第三个阶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能量及有关知识,如从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等问题;第四个阶段:从整个自然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问题。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对每个阶段的教材进行处理时要考虑到引导学生感受“积跬步致千里”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处理好这种递进性“瞻前”,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良好情感态度,为他们增添学好物理的动力。
3.归纳性“瞻前”
归纳性“瞻前”是可能且必要的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教材中分散着许多物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类。如苏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最后一节“水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循环方式总结到“物态变化”这个知识框架中去,从而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材处理中的“顾后”
既然教材编写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每部分教材的知识点就可能会在后续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处理教材时还要考虑到“顾后”。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后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材处理中我认为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明确方法
明确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如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注意观察器材的特点、实验现象的细节等等。引言中也系统指出“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以后“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置疑点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简化概念,用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把着眼点放在对有关现象,特别是学生熟悉现象的描述上,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不追求“一步到位”。如在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光通过三棱镜会改变传播方向?学到光的折射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又有学生问为什么七种色光通过同一个三棱镜偏折程度不同?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3.渗透知识
与后置疑点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得出的物像之间诸多规律的同时可以渗透照相机、投影仪的使用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瞻前”与“顾后”是对教材进行处理的两种方法。处理教材时,教者既要能“顾后”,又要能“瞻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优化物理教学进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肥胖病是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岁多见。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将肥胖宣布为一种疾病。医学界把与肥胖相关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称为“死亡五重奏”。目前,肥胖在我国已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肥胖患者已超过7000万人,占总人口的5.5%,超重人数达2.5亿。
《内经》中将肥胖分为三类
由于种族差异,我国人群的肥胖更多集中在腹部,内脏脂肪比较多。这种腹型肥胖比周身性肥胖更容易出现糖耐量减低,有更多糖尿病和心血管发生的危险。关于肥胖《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卫气失常篇》将肥胖分为三类,即膏人、脂人及肉人。“人有肥、有膏、有肉……月国肉坚,皮满者,肥;月国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同是肥胖,类型不同,膏人多虚,肉人多实,预后也不一样。腹型肥胖应属于中医学中的膏人,以腹腔内脂肪增多为主,这种肥胖危害最大。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有的人脾胃都很旺盛,吃的多而且肥胖;还有的人是脾胃虚弱,吃的少仍然肥胖。可见同为肥胖,还有有虚实之分。这两种类型的治疗也不同,实胖的需要用清泄的方法,虚胖的需要用补虚的方法。“年过40而阴气自半”,年龄到了40以上,人的各种代谢开始减缓,肥胖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它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
肥胖看成树干,分枝就是肥胖的并发症
我们可以把肥胖看成是树干,树根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肥胖的原因;肥胖可导致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高血压、痛风、脂肪肝、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就是树干的一个个分枝,这些分枝就是肥胖的并发症。肥胖并发症有两大趋向:一类是非代谢类疾病,如颈椎病、胆囊炎胆石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腰椎间盘脱出等;另一类则为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紊乱、痛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肉人”多为第一类,“脂人、膏人”多为第二类或两类兼而有之,所以预后不一样。
肥胖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
肥胖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痛风等疾患则仅为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肥胖是这些疾病的共同根源,是它们的“共同土壤”,应该从整体、动态角度认识肥胖。我们把有关肥胖的疾病发展过程称为肥胖的三部曲,就是腹型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因而,继发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代谢性高血压、痛风、血脂紊乱等应视为肥胖的并发症,是继发病而不是原发病。
【摘要】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无瘫痪的严重压缩伸展型下颈椎骨折脱位损伤6例,跟踪随访11~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脊髓神经功能良好,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颈椎骨折;手术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4~43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损伤部位:C41例,C52例,C63 例。Allen分型分期均属压缩伸展型第4阶段,所有患者四肢和躯干感觉正常,运动不受限,腱反射无异常,无锥体束征。6例颈椎正、侧位X线片、CT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椎体向前脱位、骨折、单侧或双侧关节绞锁、椎板骨折。MRI成像见骨折块凸入椎管致使颈椎管狭窄,但脊髓形态正常,信号无异常。均于2~5天内手术。
2 方法
2.1 术前处理 术前常规颅骨牵引,受伤时间
2.2 手术方法 (1)后路手术:颅骨牵引下,颈后路正中切口,剥离显露骨折椎的上、下1个椎骨的椎板及棘突,然后缓缓剥离显露骨折棘突、椎板、关节突,绞锁关节撬拨复位或咬除阻碍复位的关节突关节,切除伤椎全椎板、黄韧带,关节突周围植骨,椎弓根固定或侧块钢板内固定,C臂机透视,如复位满意可缝合切口,如仍无法复位行前路手术复位后再缝合。(2)前路手术:取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横切口,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拉向外侧,气管、食管和甲状腺拉向内侧,分离至颈椎前面,用C臂透视确定需要减压的椎体间隙,刮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块、椎间盘,并向上、下方潜行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或肽网植入减压间隙,选择合适的前路颈椎自锁钛板和螺钉固定。术后颈托固定4~6周。
3 结果 6例术后均行正侧位X 线片及MRI,随访11~24个月,术后Χ 线片示颈椎序列曲度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MRI 影像见颈椎管容积恢复正常,脊髓形态正常。所有患者随访时均无神经压迫症状。X线片示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无钛板移位、螺钉断裂、植骨块移位脱出,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MRI见颈椎管容积恢复正常,脊髓形态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