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微博

名人微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人微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名人微博范文第1篇

【善是最高层次的营销】一位同学在早上的利他互动的时候冒出一个让我惊叹认同叫绝的提法“善就是营销”!可不是吗,营销的最低层次是“销”——战术营销,次高层次是“营”——战略营销,营销的最高层次是“善”——道的营销。你们公司的营销是在哪个层次?

黄力泓: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全球经济五十年后面临的五大挑战:1.只有大量的移民才能弥补某些国家的人口老化。2.必须进行新的结构性改革以防止劳动参与率继续下滑。3.人力资本的积累将越来越成为增长的关键。4.资本越集中,劳动生产率就越是增长的动力。5.新兴国家对全球增长的支撑将减弱。

夏博辉:广东华兴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职场道悟】正职总揽不独揽,宏观不主观,决断不武断,放手不撒手;副职献策不决策,到位不越位,超前不抢前,出力不出名;平级理解不误解,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交心不多心;用人不整人,管事不多事,讲话不多话,严格不严厉。

周放生:国企改革、企业风险管理专家

【流程价值】一家企业的管理流程做价5000万美元入股。可见管理就像技术一样,有投入有产出就有价值。问:“值吗?”,答“确实值。”管理制度也是生产力。

【秘书】昨天见到一位大企业(8万职工)老总,得知他们都没有配秘书,没有专职司机。问“为什么?”“不让他们有特殊感。”“不知他们背后可能干什么?”“出差涉及哪个部门的职能就带那里的人。”“司机经常换,不搞固定的。”看来老总没有秘书也照样干活。

秦合舫: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发展战略专家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的这个逻辑可以用来说明品牌的层级,善代表有价值,信代表品牌被认可,美代表品牌被赞誉,大代表品牌的扩展性,圣代表品牌的引领性,神代表品牌的不可超越性。

大象、恐龙有其行动迟缓的缺陷,但也有小动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非要让大动物保持小动物的灵敏,不但不可能,也会形成更大的问题。所以我一直对从海尔开始的“让大公司变小”的中国企业变革努力方向持怀疑态度,与其试图让大公司变小,还不如想想让大公司怎么变强。

包凡: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上个星期练习的时候,对手是个老外,估计比我重20公斤,练的时间也比我长。他和我一组很不屑,但我三十秒内就给他上了三角锁。在生活和事业里我们经常会遇上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首先要勇敢面对,第二让对手轻敌,第三用自己最强的去攻击对方最弱的,就像他的胳膊再有劲也比不上我的腿。这就是柔术精神。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得了便宜一定要赶紧跑,被对手缠上必定暴打死。切记切记。

张力:国家注册策划师、EPR专家、新浪微博顾问

销售者不要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价值;带着目标出去,带着结果回来,成功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有方法;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到位的服务;客户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一套解决方案,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

名人微博范文第2篇

“又遇到一个对微博期望很大的企业。微博真不是这么玩的!”从百度走出来创办了“滴”网站,现正在研究微博营销的徐扬感慨道。他这番感慨,是因为有一个企业想做微博营销,找到徐扬说,“批给你50万元,2—3个月让我们拥有20万—30万的粉丝。”由于某微博平台每天都有2000家企业在做活动,为其中一些企业做营销的徐扬刚刚经历了打仗似的一周。这让他再度感慨:“难道微博要提前井喷?”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微博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名人和企业家在微博安营扎寨。

潘石屹到任志强:什么都写在微博上

去年12月的一天,SOHO中国CEO张欣发了一条微博:我们刚把明年的推广预算给砍了,全力转向网络,再见纸媒!再见广告!

此前,2010年5月,潘石屹和夫人张欣在长城脚下公社发起第一届微博大会,商界精英汇聚一堂,除了吃喝,每人都在低头发微博。

说到微博给自己带来的改变,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更愿意说他把任志强带到了微博圈子里的典故:新浪微博在内测时,潘石屹在他的微博上写了他的一段故事,有很多网友转发和评论。潘石屹忐忑不安,于是给任志强发了一条短信:“任总:介绍给你一个好东西——微博,外国人叫Twitter,网友称为‘围脖’。比我几年前介绍给你的博客更好用。用手机就行,更适合您。”

于是,任志强开始一发不可收,减少了与媒体见面的环节,因为“什么都写在微博上了”。

商界另一大佬——王石的微博则时时彰显低碳、环保的概念,同时不忘代言“登山运动”,让人提到万科就会想到“绿色、健康”。

传说,潘石屹因为微博上的一句话,卖了十几套房子。“潘石屹微博营销的成功在于他一直都在坚持他的路线,即房地产,任志强也一样。所以,粉丝就很多。”一“关注”潘石屹的粉丝说。

柳传志到俞敏洪:利用微博做品牌

把微博用得多姿多彩的不止潘石屹。前不久,柳传志在联想投资的会上,强调“一定要好好利用微博这些新渠道做好联想投资的品牌。”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负责人,他运营的科学松鼠会需要即时、广泛的营销渠道,微博无疑满足了这一需求。“随便一个消息都能被转发上千次,这种速度和广度太强大了,还零成本。”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微博上的转发,教百万粉丝如何谈恋爱,如何找工作和创业,或者发表对人生的感慨。有好事者说,看他一些字句整齐的对仗,肯定是有人在专门打理。

一直关注年轻人、关注创业的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的微博偶尔会对电影进行评价:《非诚勿扰2》比1差了很多。“微博是一个让人真实表达的地方,喜不喜欢什么是个人的事,我只代表我啊。”她如此称。

凡客诚品陈年:3个平台账户协力宣传

某公关公司总监每隔20分钟上次微博,“微博完全可以当成一个媒体平台来运作。”

圈内人士则认为,“名人微博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更立体的一面,从而对他们有另一层认识,或低调、或张扬,或有大哥风范,或年轻有闯劲。”

“他们都是名人,除了名人策略以外,也有一些企业微博营销做得不错。”另一研究微博营销的资深网商称。

凡客诚品就是这样的例子,公司CEO陈年在3个微博平台都有账户。当被奉为微博营销的翘楚时,陈年说,“目前正在尝试,成本也不大,虽然效果不好评估,但会一直做下去。”

当初,凡客诚品是某门户微博的第一批客户。据陈年说,“当初动员运营中心的员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注册了100多个微博账户。”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凡客诚品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微博营销战略,也没有确定针对自身的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估体系,这也是企业在参与微博营销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微博“吸金” 专业运作团队出炉

一个100字左右的博文,1小时被转了1000多次,一天被转了3000多次,让给道科技创始人班魁感受到了微博“病毒式传播”的魅力。他认为微博营销会形成一个产业,很多人可以从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棵蒲公英。而目前,去年4月份开始进入微博营销的班魁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赚钱。

2009年从百度出来创办“滴”,2010年7月份开始转向微博营销。到目前为止,徐扬的团队已托管了30多家企业的微博营销,主要集中在对互联网有认知的行业,电子商务公司、团购网站、旅游、医药、保健、网络游戏等。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方案,“经常几千元的投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几万的IP回应,效果很不错。”

好乐买一直在某微博上进行尝试,曾经做过的一个产品链接被点击1700多次,产生50单消费,销售15000元,转化率为3%,远远超过了其他渠道的转化率。

微博有着媒体的特性,而广大用户在享受使用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潜在营销对象。在很多广告营销商眼里,这也已经成为一门新生意。

一名在广告公司任职的人士透露,拥有超过1万粉丝的博主就已经具备“做广告”的资格。而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在微博上表现活跃、粉丝超过5000的微博博主经常会收到付费博文的邀请,他们已经成为营销商的目标。

网络推广里有这么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名人微博范文第3篇

霍文学,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小集村,193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父霍殿阁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兼保镖,父亲霍庆云则被溥仪指定为“御前侍卫”。从懂事起,霍文学就见惯了爷爷和父亲打拳练功的场面。他们练起功来拳拳生风,打得窗户纸唰唰响。脚脚震地,震得墙头直摇晃;扎起对枪来,快如闪电,穿梭不停,使人日不暇接。还有父亲的球功,能双手各刁起―个十多公斤的铁球并围绕全身运使自如,能练出超人的臂力和手劲。小文学耳濡染,有意无意之中也学着爷爷的样子耍起拳脚来。父亲见他对武艺感兴趣,就跟父亲商量,决定让文学继承家学。于是,文学 6岁时正式在爷爷和父亲的教导下,开始溜腿,练习八极小架和金刚八式等基本功夫,一招一式毫不含糊。父亲教拳很严,每天天不亮,文学就得跟着父亲的徒弟们到练武场练功。三年下来,文学的功夫已不问凡响,小架一蹲,步稳如山;操起大架,式正招圆;溜起腿来,绵里藏针;打起垛子,刚脆爆烈。

为了让文学在拳艺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父亲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霍家祖祖辈辈练武强身,念书的不多。男子汉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多读书,勤习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将来多为国家出力。”父亲的话对文学的心灵触动很大,他明白这是父亲对自己寄予了厚望。从此,霍文学发奋渎书,武艺更是天天练习不辍,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流了多少汗水。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父亲在这一阶段悉心传授霍家气功、桩功、球功等功法和器械套路,使他的功夫日臻佳境。

崭露头角

高中毕业后,霍文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工业大学。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不但依旧保持着“拔尖”水平,而且家学武功也派上了用场。大学里成立了各种专长队,其中,武术队是最令人向往的组织了,霍文学很快成了队里的一员,还被体育教研室推选为武术辅导员,教大家太极拳、八极拳、太极剑和纯阳剑。在霍老师的悉心辅导下,队员们进步很快,每次学校开运动会,武术队队员们英姿飒爽的表演都会赢得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大学毕业,霍文学被分配到安徽省汽车制造学院任教,教授高等数学,同时兼任儿个班的体育老师,不仅教学牛体育知识,还传授武艺。上世纪70年代,霍文学调回长春,在兵器十业部某厂担任技术工程师。不久.他的功夫又被人们发现,再次担任武术辅导员。他的学生王喜胜、才妙、赵、宋国栋、李如芳、苏宏、孙云强等人多次在长春市和亚太地区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上获奖。

献艺报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霍文学应吉林省军区首长的邀请,到该军区某部任武术总教练,教授霍家绝技――八极应手拳和擒拿、散打及格斗技艺。应手拳是霍殿阁先生创编的实战技法,共八趟,长期苦练应手拳,功成后可随意制敌,挥手之间胜败立现。战士们练过应手拳后,实战技击能力大大提高。为此霍文学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赞赏,他们对霍文学说:“霍家功夫精到巧妙,威力无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希望你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让霍家拳在军中遍地开花。”为不辜负军区首长的期望,霍文学竭尽全力耐心传授,培养出了大批特种兵和侦察兵。这些战士艺成后,大部分开赴老山前线,在战场上把霍家拳发挥得淋漓尽致。

1988年,霍文学调到天津工作。在天津,他结识了很多武林朋友,其中有八极名师赵福江和高宝发两泣先生。在二人的邀请下,他担任了天津市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并教授了一大批津门弟子。

艺出国门

在国外,八极拳最先传到日本。1979年5月,日本太极拳访华团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吉林省长春市进行友好访问,团中有两名年轻的队员,一名叫潮田强,一名叫三轮修嗣。他们经多方打听,找到了霍文学先生的家。一见霍先生,两人二话不说,“扑通、扑通”跪倒在地,弄得霍先生迷惑不解。潮田强说:“我们在日本早就听说过中国的八极拳和皇帝武师霍殿阁、霍庆云的故事,而且也听说您的八极功夫非常深厚。八极拳很神奇,我们非常愿意学习八极拳,请您收下我们作弟子。如果您不答应,我们就不起来。”霍先生被眼前这两位异国青年感动了,爽快地收下了这两个弟子。几天的相处,潮田强和三轮修嗣对八极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领教了霍师傅的实战功夫,他们更加热爱八极拳了。回到日本,他们积极宣传霍文学先生和霍氏八极拳。从那以后,潮田强经常带妻子中田道子和日本武术爱好者来长春学习八极拳,并且还得到师爷霍庆云的指点。 这位与日本人打了半辈子的老人豁达开明,他明白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已经翻开了世代友好的新篇章。霍先生调到天津后,潮田强继续来天津求学,此时他的八极功夫已经很纯正、很深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历史学术家松田隆智的协助下,潮田强在东京成立了“东京八极拳研修会”,并聘请霍文学先生为顾问兼总教练。研修会成立后,每年专门选派十余名会员来天津学拳,至今已经是第九次了。1996年,潮田强和松田隆智再次来到天津,邀请霍文学先生到日本讲学,分别在东京中央区体育馆和千代区体育馆传授八极拳的金刚八式、六大开、枪术、棍术及内功、实战豢法,受到日本广大八极拳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德高望重

霍文学先生的弟子们都有一个感受,就是老师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很多武术爱好者慕名登门拜师时,都会受到先生的热情接待。尤其是一些来自海外和远道的学子更是深有体会,不但吃住在老师家,而且可以得到老师耐心细致的指点。大家练功都很刻苦,不然就会觉得对不起先生。时间久了,感情就深了,大家的练功服和练功鞋干脆就放在老师家里,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用,很是方便。为此,霍先生专门准备了一个衣服架和一个大鞋架。有些经济条件差的弟子还会得到先生的资助。天津师范大学有一名叫川口立毅的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专业,很喜欢中国武术。当他打听到霍文学先生的地址后,便登门请求学拳,但他经济拮据,生怕先生不教。哪知霍先生了解他的这一心思后,用日语对他说:“只要心诚,我会教你的。”感动得川口连连作揖。就这样,川口一边在校学习汉语,一边跟霍先生学拳,而且经常吃住在先生家里。同时,霍先生还帮他补习汉语,使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个叫闫泓多的少年,2002年在亚太地区武术交流大会上邂逅了霍先生,经霍先生指点后,荣获了该次比赛少年组八极拳表演金奖。放暑假时,闫泓多的父母专门带他到霍先生家中学习六合大枪。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功课,霍先生要孩子住在自己家里,白天练功,晚上读书。二十多天下来,闫泓多学得枪术,满意而归。

硕果累累

几十年的武缘,让霍先生品尝到了学艺的艰辛与授艺成功的喜悦,也真正领悟了父亲当年对他所说的话的含义。他是按照父亲所要求的“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行事为人的。正因如此,他才换来今天的累累硕果。

名人微博范文第4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以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简称“明远教育基金”)理事长的身份发表致辞。董奇校长指出,“明远教育基金”成立于1998年,当时是为了推动青年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成长,鼓励青年学者刻苦专研、学业进取而发起的。成立伊始,顾明远先生将自己刚刚获得的“曾宪梓教育基金”颁发的“优秀教师”8万元奖金和在日本讲学时节约的3万多元课时费全部投入该基金,体现了老一代教育家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对青年人才的厚爱。此后,顾先生又陆续为该基金捐赠了多笔款项。尽管顾明远先生本人并不同意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该基金,但为了扩大基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该基金最终还是被命名为“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

董奇校长谈道,“明远教育基金”作为一个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专业发展的公益基金,15年来,已经资助了11批共93名青年学者。在当前我国教育从规模发展进入质量提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单向”发展为“多方”的改革之际,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更好地鼓励教育基层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精神,“明远教育基金”决定从2013年开始增设“明远教育奖”,奖励那些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作出创新性贡献的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

第一届“明远教育奖”的评奖包括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两个领域,每个领域设特等奖1名,优秀奖5名,奖金分别为10万元和3万元。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59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申报材料和28份教育研究成果参评,经专家通讯评审、专家会议评审和理事会审议,最终选出实践类特等奖1名、优秀奖6名、提名奖6名,研究类优秀研究成果6种。在颁奖仪式上,共13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和6位教育研究者领取了第一届“明远教育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实践类特等奖得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国华自任职以来,带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开创了潍坊教育新局面。他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勇于探索扩大教育公共服务并大力推进教育管理改革体制,取得显著成效。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潍坊市人民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连续5年名列第一。

实践类优秀奖得主华应龙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特级数学教师,他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工作。他热爱阅读,无论多忙,每天都会挤出时间读书。读书造就了他善于思考的品质,他既有数学名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名师的浪漫才情。他提出“融错教育”,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就了他数学教学独树一帜的风采。

实践类优秀奖的另一位得主王岱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特级教师。她二十年来如一日致力于语文教学和改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无主义”,即思想无、读书无限制、写作无模式,对全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王老师一直认为,一名教师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几个张悦然似的成功学生,更重要的是在于让每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少一点压抑,多一点求知和成长的快乐,多一点人生的幸福感,帮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生命赋予完整独立的意义。

顾明远先生在座谈会上说道,“明远教育基金”与“明远教育奖”中的“明远”之意,应该是激励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说道,“明远教育奖”立足于对创新精神的鼓励,资金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是纯粹的公益性事业,为教育评奖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是第一次评奖,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公平、公正的评选程序,诞生了第一届获奖者,对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都是莫大的激励。顾明远先生的学生、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说道:“虽然我在顾先生这儿只做了两年的博士后,但我一辈子都是先生的学生。先生总是说‘教育要有大爱’‘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现在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沿着前辈的道路潜心为中国教育尽心尽力作点贡献。”

名人微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博粉丝;生成机制;伪社会互动

“粉丝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源于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的热潮,之后的“梦想中国”、“百家讲坛”、“我型我SHOW”等节目的轮番登场更让“粉丝文化”在全国风起云涌。“粉丝”一词是英文fans的英译,《牛津现代高级词典》中的解释为“对某事物之狂热者,迷”,常用来指流行文化现象的积极参与者、推崇者与狂热追捧者。

新浪微博正式借助了这些流行文化的参与者、推崇者,实现了微博品牌的推广。“微博粉丝”这一新型网络“粉丝”形态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浪潮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又与传统的“粉丝”不完全相同,首先,微博中存在一部分“非动态粉丝”,也称为“僵尸粉”。这类“粉丝”是微博用户为提升自己的人气而购买的“粉丝”,这些“粉丝”不会更新微博,有的甚至没有头像,是活动能力极低的微博账号。这类“粉丝”数目的变化只能满足一些博主的虚荣心,不会为其带来实质上的人气,因此称为“僵尸粉”。除此之外的“粉丝”则称之为“活粉”。但是,“活粉”中还有一部分的“粉丝”群体是由于微博的热潮而开始“关注”他人,成为“粉丝”的,这一类“粉丝”笔者称之为微博“新生粉丝”。

一、微博“粉丝”的内在生成机制

“粉丝”文化的形成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是媒体来势凶猛、无孔不入地将信息反复不断地传输给受众,使得偶像形象迅速扩张,为“粉丝”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和基石。而微博的出现及其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更为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社会各界名人纷纷入驻使得人们可以自由获得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和名人动态,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受众关注,加之“粉丝”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有着很大的自,这样微博“粉丝”便应运而生。

大众媒介和微博的发展对于微博“粉丝”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物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微博“粉丝”的兴起也必然有着“粉丝”自身心理机制的作用。从微博“粉丝”的主体特征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传统的狂热的受众,而是个体存在的微博“关注者”,那么,是什么因素驱动他们持续关注名人或官方机构,成为其“粉丝”的呢?

1.使用与满足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认为: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可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想。“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微博“粉丝”们通过阅读名人微博的内容来获得大众媒体之外的非官方信息,不仅可以在“粉丝”群体中获得快乐,也可以得到其他相同爱好者的“粉丝”的尊重。在“粉丝”眼里,传媒世界是一个比现实生活更诱人的新天地,因此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权,沉醉在一个布满迷雾的传媒空间里。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①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类似于“Youtube精选”、“时尚街拍”等的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2.伪社会互动关系是维系微博“粉丝”的关键因素

“伪社会互动”描述了在分裂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媒介和受众存在互动关系,即“粉丝”存在的心理基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缺乏所需的社会关系,因此选择与明星接触来获得影响力和名望,在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区别于现实社会关系的“伪社会互动关系”。这一概念是由霍顿和沃尔在1956年提出的②。

微博“粉丝”对名人微博的“评论”、“转发”就是一种“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伪社会关系”。这也正是“新生粉丝”形成的重要机制。这样一层关系,无异于连接微博与“粉丝”之间的纽带,不断发掘“粉丝”关注的乐趣。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是来自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③。

然而,对现有微博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微博上的“平等交流”只是一种伪社会交往。例如,新浪微博众多名人页面均带有的“V”字符号就在知名人士和普通民众之间画出来清晰的界限。微博“女王”姚晨自2009年入驻新浪微博后,共5000余条微博,而“粉丝”对其每条微博评论大多都超过500条以上,但是在微博上几乎没有姚晨本人直接回复“粉丝”的痕迹,而她主动转发的内容也大多来自明星微博或知名人士。许多“粉丝”以为自己借助新媒体在名人中有了一席之地并可以与之交流,拥有了话语权,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虚拟的“伪社会互动关系”罢了。

二、微博“粉丝”的传播意义

毋庸置疑,“粉丝”文化已然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特别是微博“粉丝”的出现,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研究者的追踪探析。从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角度来看,微博是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任何注册用户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信息与观点,这些特点为微博“粉丝”参与公共事件和了解社会文化等都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