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我心里十分激动,因为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中秋节,可以赏月-、吃月饼,过去每到这一天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月到中秋分外明”、“月是故乡明”,古代,人们都把月亮看作一种思乡的工具,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诗词,特别是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此我又想起中秋节的下午,一家人参观吕梁凤冠山孔子观道处,看到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碑刻,听爸爸解释“时光好象东去的流水,不分白天黑夜,一去不复返”的话语,使我深刻领悟到:“人生如月”、“人生如水”、“人生如梦”,转眼就是一年,明年的今天我将走出小学的校门,成为了一名中学生,遥想朝夕相处的同学已经各奔东西,真是感慨万千。面对即将逝去的寸寸光阴,我要时刻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珍惜同学间兄弟般的友谊,珍惜老师父母般的教诲,尽快懂事明理,长大成人!明年的中秋,不知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它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与家人团圆的节日,更是寄托美好与希望的节日。记得从上幼儿园起,每到中秋明月夜,我有时在爸爸的肩头上,有时在爷爷的小院里,有时在奶奶的床头边,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着他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听着听着就慢慢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今年中秋节的夜晚,五颜六色的烟火像一条条火龙冲上天空,朵朵烟花像绽开的牡丹花,与那明灿的月亮相互映衬,把中秋节的夜空打扮得更加美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的月亮像一面硕大的银镜,像一面巨大的白玉盘,更像一个可以看到远方的望远镜,看着明月浩空,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我不禁想起美丽传说中的嫦娥、玉兔、吴刚、桂花树……,不知道月亮上寂寞的嫦娥和那坚持不懈砍树的吴刚有没有看到如今人间的变化,看到人间的欢乐,真希望他们早日来人间作客。
河南安阳龙安区北田中学初一:yi世丶为情深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据调查统计我们的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有一个腾讯QQ号码,每天“挂号”,他们热衷于发表说说、日志、微博,喜欢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论,而且跟帖也很快,动态更新迅速。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会有一个班级交流群,喜欢在群内交流。笔者曾经与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在腾讯QQ成为好友,并且建立一个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间发表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或者当天心情的说说,学生就发表了一大串的评论,他们也在乎笔者对他们的回应。所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把热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为教育交流平台,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自己QQ空间发表说说:“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然后,配图苦恼的样子、抓狂的样子。学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一百,有说无价,有说一万,有说十六元……教师接着可以再发表说说:“明月几时有?小二,能给我来一个咸的方的月饼吗?”然后,学生的回答也是花样百出,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评论、对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学常识的方向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联网查询,例如查询中秋节与哪些人物有关,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歌、歌曲,等等。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习得语文相关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教师课堂演示完毕后,学生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借助助学光盘或者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入学习。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学生在自作过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好的文学常识内容选取诗词,选取里面最经典的,配上相应的美图,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笔者有时在个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个人心情或者对自己的勉励,有时会转发或推荐古典诗词鉴赏,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点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分享给学生,学生不明白的话就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出诗词的出处。另外,笔者推荐学生关注人民网、青年文摘、读者、广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微博,要求学生也关注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假期还布置学生必须转发关于古典诗词阅读的微博,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乃至喜爱上古典诗词,进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大远小看风景
刘磐幕
宋・许元信
山悬翠幕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
当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刘磐幕》这首诗的作者叫许元信,我们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其他信息就不知道了。在《全宋诗》中收录了他的两首诗,这是其中之一,另一首题为《幕阜山》,也就是本诗提到的“幕阜”。幕阜山,在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东面,海拔1 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风景秀丽。本诗题目说的“刘磐幕”中的刘磐是三国时代割据荆州的刺史刘表的侄子,他曾经率军攻打东吴,与吴军将领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对峙。后人把刘磐立营之地称为“刘磐幕”,太史慈驻兵之处为“营幕坪”,“幕阜”之名也由此而来。
吐槽:其实“阜”就是山,估计后人忘了“阜”的意思,于是今天变成了“幕阜山”,幕山山。
作者览胜访古至幕阜山,登上山顶之后产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往上看,“天高应无极”,往下看,庞大的幕阜山成了小小的“一卷石”,远处方圆八百里的浩渺洞庭湖变成了“一镜圆”。作者非常准确地描写了视觉上“近大远小”的几何学规律。其实,这就是遥感技术的科学原理啊!在天文学上,同样也适用几何学规律,只不过由于天体离我们实在太远,以至于看起来都太小了,遥远的行星、恒星看起来都只是一个光点儿,只有太阳和月亮能够看出圆面。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宋・杨万里
其一
中秋无月莫尤天,月入秋来夜夜妍。
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减却半分圆。
其二
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
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同样为宋朝人的杨万里,名气要比许元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号“诚斋”,是一代诗宗,光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4 200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古人云“文章憎命达”,可杨万里诗文写得好,官儿也做得顺,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又受封庐陵郡开国侯。更难得的是,杨万里写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描写景物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号称“诚斋体”。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诗词同样极具“诚斋体”的特点。在这一年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当天没有见到月亮,第二天月色却甚好。夏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相变化周期因此称为“朔望月”。这首诗的题目让我们不禁想到有句俗话叫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按照日子来算,十五是夏历一个月(29天或30天)的中间,但由于月亮最圆,也就是月亮、地球和太阳排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数出现在十六。
“月入秋来夜夜妍”,秋季天高气爽,空气的透明度好,大气层对光线的吸收也少,所以秋季的月光显得格外皎洁,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最适宜观赏的原因了。所以杨万里非常豁达地说,十五没有月亮也不要紧啊,“今宵月好莫渠孤”,今晚不要辜负它就好了。孤,通“辜”,渠,是方言“它”。
日月的大小
最后两句诗非常罕见地谈到了月亮的大小:“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以前的传说认为月亮有千里之大,但是落到酒杯里看起来小得像是一粒珠子。这句诗其实揭示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月亮的大小应该怎么形容呢?
对于月亮的形容,常见的“玉盘”或“宝镜”,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拿一个盘子或拿个镜子来跟月亮作对比的话,会发现其实月亮并没有那么大。其实我们伸长手臂,一个手指头就可以把月亮挡住了,普通大小的盘子或镜子会比手指头大十倍以上。可见这个说法略带夸张,不过由于夜空里月亮最亮,我们感觉上会认为它挺大的。
在天文学上谈论月亮的视大小是用几何角度来描述的。我们伸长手臂,小指宽度约等于一度,而月亮大小其实只有半度。张衡在《灵宪》里谈到,(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有现代学者认为应该是730分之一),也是半度。可见天文观测不能单凭印象去判断,一定要借助科学仪器来测量。
一、引入音乐,体悟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哼”出来的,后来有了配有音乐的乐府诗,诗就更紧密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配合宴乐乐曲,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词应运而生,并形成了《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等专门的词调,因而诗词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学生喜爱音乐,我们正可以利用诗词与乐曲的特殊关系而“诗教于乐”。一次学校中秋节文艺表演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时全班学生都跟唱时的情形,使笔者更坚定了这一信念——将音乐引入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唱诗”中阅读鉴赏诗词作家丰富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笔者一开始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然后在凄怆的氛围中问学生:这首歌的感情为何如此凄凉?哪一句词最能反映出词人如此的心境?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打开课本,一下子就读完了《虞美人》一词及其相关资料,了解到词人李煜是一位五代时南唐的亡国之君。亡国之后,物是人非,他处于极度悲痛的囚禁生活之中,他眼望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于是发出人生的绝唱,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而贴切地比喻了词人的愁多、愁长、愁深,从而使学生在刚进入词的学习时,就了解了词人的身世,初步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抓住词眼——“愁”字。在学生进一步阅读鉴赏词后,再次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歌曲,让学生在凄怆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在悲凉的《虞美人》歌曲学唱中熟记词句,与词人李煜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引入图画,赏鉴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抒情佳作,有的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有的直接就是“题画诗”。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可借助这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用“作画”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词深邃的意境。如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共同赏析本词后,问学生:“想不想把本词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除了各组推选的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作画。结果黑板上很快出现了系列图画:有题名为“江南清秋图”,图画为“辽远空阔的天底下,满是秋色;浩荡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流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图案旁还题写了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有“遥岑图”,其好似是远处层层叠叠的群山,形状各异,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还有“落日孤雁图”,从中让人感到几份苍茫悲凉,其间透视出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经过有趣的作画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作深邃意境的感受与理解。
三、引入创作,品味语言
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内涵是丰富的。如果引导学生将凝练的诗词句展开,再进行丰富的想象,就会变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断,定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如学生阅读鉴赏了杜甫《登高》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诗中一联展开想象进行片断描写,结果大家多写成了一段段优美的散文:有同学改写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作者紧扣“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描写出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图景之下给人的悲凉之感。有的同学选择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笔下呈现出:秋天来了,秋风飒飒,满天的黄叶往下掉,而长江的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向东方卷去,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与滚滚的长江之中。学生从创作中既感受到诗词语言的凝练,又深刻领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魅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入论坛,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如何才能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多在每个专题结束后巧妙地引入“专题论坛”活动,让学生探究与掌握各个专题的特点。如学完了“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后,学生例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 “‘笔落惊风雨’论坛”活动。学生活动前,根据各自选择的课题,自行组成各个专题探究小组,明确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共同讨论与撰写专题“论文”,而后准时在本专题结束一周后的对应时间的课上展开阅读鉴赏式的表达与交流,由于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能,集思广益,统一组稿,所以各个专题的研讨水平都较高。有的小组选择的课题是“试论中学课本中杜诗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成就”:描述安史之乱的诗篇有《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反映了其深广的忧国忧民思想;咏怀抒情诗篇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反映了其强烈的主观抒彩;写景咏物的诗篇有《春夜喜雨》、《登高》等。此外还有思乡怀友诗篇等等。从上述作品中可见其“诗史”般的内容,雄浑跌宕的作品结构,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出神入化的律诗成就。有的小组探讨的是“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谈李清照的‘愁’字”。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愁字几乎伴随其一生。不过她前期作品中的“愁”,所写的只是李清照与丈夫的生离之愁、暂别之愁、思念之愁,是闲愁,是个人的离别相思之苦;而她的后期作品中的“愁”,却成了生死之愁、永别之愁、怀念之愁,并且是沉闷忧郁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伤愁,是国破家亡夫丧之痛。有的小组是“由李白的《蜀道难》拓展谈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的小组切口较小,探究的是“从《登高》作品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些“专题论坛”的开辟,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探究能力,而且也定能唤起学生“笔落惊风雨”之决心。
关键词:课外阅读;活动;兴趣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就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那么就应该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种活动与阅读相结合,使得活动成为课外阅读的源泉。
一、听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非常欢喜听故事,一听教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腰杆,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眼神,听得津津有味,非常专注。能从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仅仅靠教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
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最熟悉,看得最多是课本,而课本就是描写名人名句或名著名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简要事迹,并推荐学生去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等,课后很多学生就找到鲁迅的文章争着看,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三、开展节日活动以牵趣
一年之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再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我校开展的读书节,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书香超市、读书寄语、祭孔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整个校园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四季之美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诗人、文人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礼赞。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感受不同季节的美。然后再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有关描写四季节诗歌或文章等,再来开一个“话四季”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四、开展竞赛活动以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读书寄语比赛、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