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调适策略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基于此,我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一、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1.不断地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大多超过8个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日程安排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对检查、对付考试等,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不少教师下班之后也不能彻底“下课”,根本没有放松和调节的时间。还有成绩评比与超负荷的工作量都是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2.教师的职业特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教师职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和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适,就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3.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部分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因为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而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用公式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与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呢?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和“工作量计算公式”来量化对老师进行考评,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4.教师自身方面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及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而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职业、评价体系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个体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倦怠感。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最后,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出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教师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3.建立科学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

4.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实际上你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你偏偏不愿正视现实,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为我们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你克服困难,而且它将是你战胜困难的垫脚石。当情绪低落时,找朋友宣泄一下,适当的时候,外出旅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体验一下成就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释放方式。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是一种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应正视弱点,面对先择、学会生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能够承受挫折、坚韧不拔;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发展机会;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个性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

[2]耿文霞,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第2篇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助人行业,长期面临高强度高压力情境:多重的社会角色,每天超负荷地工作,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面对家长、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教学任务越来越复杂,频繁变化的教学改革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角色的冲突,专业素质欠缺,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自主受限等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师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挫折感,工作士气与热情大大减弱,身体、情绪、心智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一)专业角色冲突,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社会对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期待,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既是社会榜样又是父母形象,既是学生的帮助者又是学习者和学者,社会对教师该做什么和怎样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在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犹豫不决,甚至无所适从。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作出角色行为时,教师专业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正如美国学者威尔逊(Wilson,B.R.)所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教师长期面临专业角色冲突,如果不能妥善调和缓解这些冲突,缺乏明确的角色意识,不能适应多重角色,并适时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长此以往教师不可避免地就会心力交瘁,产生自我矛盾心理,就会有一种无助感、衰竭感,缺乏工作人生目标,工作热情丧失,生活悲观绝望,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专业角色冲突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素质欠缺,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专业道德危机潜伏,人格魅力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不端正,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神圣的专门职业,只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2.从专业知识来看,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包括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学术性和师范性同时都应有所体现。但我国中小学教师明显地普通科学文化知识薄弱,教育专业知识贫乏;现行的师范院校也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关系。

3.从专业能力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新知汲取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认为最欠缺的能力为人际交往能力(24.09%)、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21.99%)、信息吸纳能力(21.80%)、教研能力(19.3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的欠缺。

教师专业素质的欠缺,直接会导致教师的教育热情下降,教师自信心的丧失,自尊心下降,自卑感随之而来,教师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低度的自我效能感,情感衰竭,感到自己被社会拒绝,不能适应教师工作,失去了立身之本,产生极大压力,因此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专业发展缓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需要持续、动态地紧跟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应是一体化、终身化的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但从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来看,存在着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初任教师,感到他们所接受的正规的职前教育并没有为他们应对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认为职前教育过程只是集中于课程与教学技术,而低估了教师应了解与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学校文化、与家长关系等问题的相关需要。这正如萨若森(Sarason,1982)所说,师范生对学校和学校系统地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充其量只是扮演着狭义的技术员的角色,而非专业的实践者。不仅如此,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认为他们在应对学校及团体的某些变化方面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众传媒的普及,拥有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专业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能了解学生、了解学校,紧跟社会发展,但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面对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然会感到束手无策,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教师就会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工作热情减少,成就感降低,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对于教育教学就会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得过且过,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四)专业自主受限,激化教师职业倦怠

在当前我国教师实际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

教师专业自主长期被忽视,受限制,教师不能自主决策教育教学时,教师就容易失去作为专业人员的感觉,这就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认为教育教学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言,教师成就感降低,对工作感到疲倦,情绪波动,对学生逐渐失去爱心与耐心,对一成不变毫无挑战可言的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教师职业倦怠。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一)缓解专业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

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就应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充分理解教师角色的内涵,熟练运用角色技巧,全身心扮演教师角色。

1.培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要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应首先具有角色意识,对自己的专业角色有全面的认识,学习教师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其次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应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即教师自身从主观方面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进行心理控制与激励。再次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监督与自我激励,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角色意识。

2.扬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正确对待社会、学生、家长的期待,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待。由于教师的角色定势的弥散性,由于当代社会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持自己的看法,这些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就更加难以对付了。教师角色冲突产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既要了解社会、学生、家长对其的角色期待,又不要完全受其束缚,这是缓解角色冲突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扬弃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形成对自己专业角色新的理解。

3.分清角色主次,对角色冲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角色冲突的不可避免。教师面对多重角色引起剧烈的冲突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分析引起冲突的主要矛盾,采取恰当的方法,选择重要的角色,暂放下其他次要角色,之后再寻找适当的机会给以恰当的补救。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心理方面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冲突,提高角色扮演的技巧,在冲突中游刃有余。

4.加强角色训练。教师应增强角色扮演能力,积累角色扮演的经验,加强角色训练,缓解教师角色冲突。

这样教师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和合理角色期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清晰的定位,并且在实际角色扮演中分清角色主次,加强角色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就会增强,教师从师的自信心增加,心理冲突减少,情绪衰竭减轻,成就感提升,教师职业倦怠得到缓解。

(二)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降低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素质水平低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到:

1.提高教师专业道德。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成为“人师”,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受教育学生的充实与满足的幸福感,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关注其成长,牢固树立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可亲的形象,用自己真善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2.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应使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包括:(1)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指教师所授学科课程知识;(2)一般教育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指各学科都用得上的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与策略;(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及应用的全盘了解;(4)学科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指理解各学科知识所需要的专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5)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6)教育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purposes and values)。教师知识基础的丰实,教师有了坚实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有了坚强的保障,教师职业倦怠就会有所缓解。此外从教师个体知识来看,教师的个体知识也应更加丰富充实。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与学的知识,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教师个体知识的经验性、实践性、应用性更强,更有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各种专业能力,如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保障,有了立职之本,教师情绪衰竭会减轻,成就感会提升,职业倦怠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加强专业学习研究,弱化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学习应在工作中学习,以案例为内容,立足于本职工作,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教学案例,从自己的学科专业,各种教学知识,教学反思和交往沟通中进行学习,这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专业发展,从对专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的思考,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在教育智慧、教学实践、专业道德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成长为对复杂教学情境有很强的感悟力和解决问题本领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然体会到为师的成功、快乐与幸福,职业倦怠自然就会弱化。

(四)增强专业自利,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第3篇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1】

从教已经二十多年,早没有了刚毕业的激情。记得那时候,我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课堂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我和孩子们做游戏,满操场跟孩子你追我打的,欢乐的笑声常引来众人关注,但也毫不在意,继续和孩子乐在其中。那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家,随着家中琐事一点点增多,随着学生一天天没有了了好的习惯,随着越来越多家长的不配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就觉得对学生产生了厌倦,课还是正常上,管着班级,却突然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班。

到了双桥以后,还是会把工作放在首位,累受了,也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得到更多是却是别人的冷嘲热讽,有时候我真想哭。不知道来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进到学校都觉得兴趣索然。

今天,我们礼堂里聆听了 张教授关于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所做的《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丰富的话语、生动的故事、适用的方法、详实的例子,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也消除了我心中的困惑和无奈。

我知道我其实并真正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以一份爱心去坦然面对学生,而更多的是关注一些无谓的个人恩怨,没有正确的去面对一个集体中的小小的矛盾。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坦然面对现实,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原来的同学早已经当官的当官,挣钱的挣钱,现在仍守在三尺讲台的我,多次问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后我知道自己还是最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既然是自己无悔的选择,为什么还自寻烦恼。就以坦荡宽容之心做事,凭自己的良心干好份内的事。已经来到了这里,就要把这也当成自己的家,爱它,呵护它。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事情更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候就爱和学生发脾气,咋看他们也不顺眼。结果弄得学生都离我向远,上课也一度处于被动。我知道这是方法出现了偏差,但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直到有次我去楼道值周,杨明慧凑上前,递给我一个包装用的塑料小花,我说声谢谢后拿在手里轻轻摇动着。一个个孩子挤上前,抢着跟我说话,一个小女孩急急忙忙地说着她家里的事情,人太热闹,我其实都不知道她具体在说什么,我只是在点头,微笑。孩子们胆子大起来,武明威竟然躲到我的身后,把手放到我的头上,当成兔耳朵,又有一个孩子过来,伸手去做,我被学生围着,这温馨的场面让我找到了刚毕业时的感觉,原来跟孩子还可以这样的,这才是我最想要的幸福画面。从那以后,我真的把他们当成了我的孩子,低头说话,拍拍他们的肩膀,学生犯错不再是单纯的训斥,更多是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常跑很远的路,只为了要跟我一起走一会,离得很远就摆手,直到我点头为止……心里一下子就释然了,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很值。跟孩子接近,体会那种单纯的快乐,天一下子好蓝好蓝。

人要想走的更远,坚持的更久,就要有追求,为了孩子,为了家长,为了自己能坦然面对一切,就要尽自己所能,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队会,多学习,多读书,以更好的方法来指导教学,以更切实的经验来管理班级。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浮躁,就能克服教师倦怠,收获丰硕的成果。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2】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与缓解,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长时间做一种重复性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心深处要坚定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当教师不是为了追逐名利,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伴随他们健康成长。不可否认的是,当教师达到教学的颠峰之后,通常会对之失去兴趣,但优秀教师是能够从一而终的。因此,教师要想使自己教学成功,就必须铭记一点:无论这门课你教过多少遍,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中的期望值,要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

二、热爱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努力与学生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容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教师也会表示好感和尊敬。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真诚赞扬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去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自我充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教师应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防止产生“燃尽”的感觉,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

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教师除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与教育领导良好沟通,与同事融洽相处,与家长协调合作,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的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五、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克服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睡眠、饮食等方面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和协助,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但是完全缓解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本人。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3】

在听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的讲座之后,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新的认识: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我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如何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另外,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扰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将其看成是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及社交技能,而这些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也是由教师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关系,还有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与这些群体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4】

4月26日,在勐腊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我认真聆听了陶云教授的专题讲座《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陶教授全面且深刻地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如何走出倦怠,让我受益非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烦乱,遇事处处不顺,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倦怠其实就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得不重视,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干预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67-02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根据近些年的研究,我国对职业倦怠基本认同的观点是:职业倦怠是被认为是一种累积的慢性反应,长期工作压力的消极影响,是由于在慢性工作压力下而发生的个人消极情绪经历。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2)去人性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2 中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状况

2.1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2.1.1 资源保存理论

该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Lee和Ashforth的元分析研究表明,与需求相关的因素是造成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的扩张,同时,它也是减缓低成就感的主要因素。

2.1.2 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由Mei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在探索阶段一再受挫时,个体会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1.3 匹配――不匹配模型

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面原因产生职业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容易产生倦怠。Maslach等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人和组织在以下六个因素上的不匹配可能引起倦怠: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及价值。

2.2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国内学者徐富明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倦怠的测量以及国外理论与研究的分析方面。但对中小学教师,城市与农村教师的整体情况研究较少。

3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3.1 个体层面

3.1.1 职业定位的模式化

从古至今我国教师一直以言利为耻,以奉献甚至牺牲为荣。这种舆论导向,是形成教师消极自我意象的前提,但它已经内化为教师对自己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心理动力。

3.1.2 心理压力的适应度

每位教师个体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在现代日益激烈竞争的教育中,适应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另一部分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适应,结果便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继而形成典型的职业倦怠现象。

3.1.3 人格类型的差异性

Leithwood的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避免极端竞争、有耐心及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在心理特征方面,具有内在的制控信念、对其专业生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教师不容易感到倦怠;在教师的能力信念方面,具有高度自尊、积极的自我观念、高度专业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3.2 学校层面

3.2.1 传统的管理模式

现代学校的线性管理的模式思维,就是简单把教师“动起来”,“忙起来”与教育改革的成功、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对应起来。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

3.2.2 单一的评价制度

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体制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教师的成绩又与经济利益和职称挂钩,更加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3.2.3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构成学校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教师难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对同事不信任,对学生没耐心,内心对工作持抵抗情绪。同时在生活中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激情,或暴躁,或自我封闭,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

3.3 社会层面

3.3.1 社会角色冲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教师一旦不能扮演好社会赋予教师的某一角色时,就会面临种种冲突与矛盾的情景,此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3.3.2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偏低

尽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教师行业与如公务员、商人等其他行业相比,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更是微薄。

3.3.3 社会期望偏高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崇高、最高尚的职业。社会又赋予太多耀眼的光环,不允许教师出半点差错。但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们也只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普通人。而一旦教师达不到社会和自身的要求,自己内心就会产生怀疑自责。

4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手段

4.1 从教师自身内部干预入手

工作倦怠内部干预策略主要是从个体自身的影响因素出发,旨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首先加强业务学习,博览群书,扩大社交圈子,发展兴趣爱好。其次,尝试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最后,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

4.2 从教师外部环境进行干预

Maslach等人很早就认为教师职业倦怠自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社会现象,因而必然会受到各种情境因素如工作特征、职业特征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4.2.1 学校层面的调整

提高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在经济上认可他们的劳动,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同时应增加教师的精神支持,促使教师的工作轻松化、人性化,将工作的辛苦化做自身兴趣,避免职业倦怠。

4.2.2 社会层面的政策调整和观念调整

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注重各项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情况,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并对教师形象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编制方法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并对随机选取的132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工作热情衰减。初步研究表明,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5—0.898之间,分半信度在0.769—0.864之间,重测信度在0.598—0.634之间,量表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初步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测量工具。

1引言

目前,对于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后仁‘〕,该现象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重视。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将职业倦怠研究领域扩展到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后,教师职业倦怠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近几年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中小学教师展开[Cz-s7,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铺开,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承担着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正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为了能够使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走向深人,突破“很多现实条件制约了深人研究和探讨教育者的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一个因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C}7的限制,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职业倦怠量表较新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以满足当前幼儿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迫切需要。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f表的编制与施测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Blase和Ricken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终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Maslach和Jacson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人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在此,我们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界定为: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从而出现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

2. 2研究方法

2.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的形成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收集:一是访谈。选取参加成人本科函授学员中的5名幼儿园教师和2名园长进行访谈,主题是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具体表现。研究者详细记录访谈结果,并认真分析和归类。二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工作倦怠测量与结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收集工作倦怠的具体内容和条目。本研究主要参阅的量表有:Maglach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8}、王晓春等的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已有的其他职业倦怠量表〔s-io7。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的意见以及自己对职业倦怠的感受,初步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初始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 2. 2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初始问卷进行检查

先是研究者自己根据经验进行筛选,删除意思重复或者意思不明确可能产生歧义的项目。然后在2名幼儿教师、1名园长、1名心理测量学老师的主持下对问卷进行论证,对存在明显漏洞或问题的题目进行删除、修改或补充。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最后保留43个项目。将项目的顺序重新排列,形成正式预测间卷。其中7, 9, 19. 20, 21, 22,23, 25, 26, 27, 28题共11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2. 2. 3施测

随机选取温州市区7所幼儿园进行预测,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被试详细情况:幼儿教师高中学历(含中专)34人(25.800),大专92人(69.7 % ),本科6人(4.5});无职称62人(40.7%),低级职称31人

2. 2. 4间隔一个月后抽取第一次预测的5。名幼儿教师进行重测

2. 3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l3. 0和AMOS4. 0统计软件,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因素分析、相关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

3研究结果

3. 1项目分析

对11个反向记分项目进行重新记分后,计算43个项目的总分。将总分由高到低排列,选取前27%的被试组成高分组(36人),后27%的被试组成低分组(36人),然后比较高低分组在43个项目上的反应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显示,43个项目均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高低分组的反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2探索性因素分析

3. 2.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首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参与因素分析的项目为43个,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1953. 873,KM()系数为0. 864,比较适合作因素分析。从碎石图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符合陡阶检验,而且最适合抽取的因素是三个,所以本研究指定抽取三个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的三个一级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3. 178%。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1}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抽取出来三个因素,项目的最高负荷值为.850,最低负荷值为.550。第一个因素包括9个项目,涉及“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我完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等关于个人工作成就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个人职业成就感”;第二个因素包括11个项日,涉及“我对工作经常感到负荷很重,耗尽心神”、“整天工作对我来说确实压力很大”、“我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职业负荷、压力感受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第三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涉及“我觉得教了这几年书之后,我对人对事比以前要冷淡了”、“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我xCT.~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衰减”。

3. 2.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三个一级因素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每个因素又包含较小的因素,所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三个一级因素再进行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称之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二级因素。

第一个因素“个人职业成就感”参与因素分析的是9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647.352, KM()系数为0. 862,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67. 143 0 o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在为幼儿园作有用的贡献”、“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等关于职业自我价值感受方面的间题,因而命名为“职业自我价值感”;第二个因素包括“我很容易就能理解儿童对事情的感受”、“在工作中,我能冷静地处理一些涉及情绪冲突的情境”、“我能有效地处理工作上或儿童的问题”等工作中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职业人际关系”。

第二个因素“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参与因素分析的是11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570.215, KMO系数为0. 889,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抽取出来的两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7. 028% o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觉得我的工作耗尽了我的精力”、“我觉得幼儿教育太辛苦了”、“我常对教育儿童或班级管理感到筋疲力尽”等关于工作精力消耗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精力枯竭感”;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时,我感觉非常累”、“工作让我有快要崩溃的感觉”、“我每天早晨起床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工作时,就无精打采”等关于工作负荷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负荷感受”。

第三个因素“工作热情衰减”参与因素分析的是6个项目,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309. 802 > KMO系数为0. 806,表明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斜交旋转后抽取出来2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72. 773 0 0。第一个因素主要包括“我对工作不象以前那样热心了”、“我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贡献越来越不关心”、“我觉得幼儿教学工作使我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等关于工作热情投人和贡献方面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工作热情投人衰减”;第二个因素主要包括“我经常感觉自己不愿意儿童来找我,虽然从理智上我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态度”、“我觉得幼儿教育这份工作使我对人逐渐产生冷漠的感觉”等关于回避工作感受的问题,因而命名为“回避工作”。

3. 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信度检验

运用三种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一是重测信度,时间间隔为一个月,对预测对象的一部分进行重测;二是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三是分半信度。

表2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 870,分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界于0. 825-0. 898之f7;总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 769,分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界于0. 796-0. 864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 643,分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界于0. 598-0. 634之间,说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稳定性良好。

3.4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效度检验

3.4.1内容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预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以下几点:(1)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2)文献中国内外研究者编制的、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关联的测验;(3)对幼儿教师的访谈;(4)请教和听取专家的意见。综合以上意见删除或修改被评定为不好的项目,最后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问卷。以上措施保证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4. 2结构效度分析

表3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从表3看,相关系数最高的是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0. 619),最低的是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0. 310 )。总体来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一级因素之间的相关为中等偏低的水平,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全符合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

3. 4. 3预测效度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本研究用心理健康作为效标,检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心理健康的预测能力。心理健康测验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PP.31-35)。结果显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级因素与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以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界于0. 21-0. 53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 5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的理论模型,可以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AMOS4. 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