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麋鹿教学设计

麋鹿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l、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结合文中插图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朗读和背诵课文。

2、如何运用天然指南针辨别方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呢?

2.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把课文读正确

1、出声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正确的字、词、句,反复读一读。

3、圈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导学第1小节:

(l)指名读第1小节,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是指些什么?(“指南针”

原指用磁针制成的能指示南北方向的一种仪器,在课文中指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

(3)小结:第1小节讲如果在野外迷了路,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 学习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摸索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任务的设置体现激趣性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语文学习。

例如《麋鹿》教学片断:

1、麋鹿还有个名字叫“四不像”,为什么叫它“四不像”呢?

2、大家都觉得右图是麋鹿,可是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请同学再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相关的理由。

3、什么是“独一无二”?

4、创设情境:鹿王看到麋鹿长成这个样子有意见了,对它说:“麋鹿啊麋鹿,你看你长成什么样子,除了个鹿角还有哪些地方像鹿啊?快去做个整容手术吧!”

这是六年级《麋鹿》一文中的一个活动设计,教者巧妙的扣住字词的表达效果,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说明文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有滋有味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有效地让学生在愉悦中有所得。如果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骆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还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学习任务的设置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围绕同样的学习目标可以设置多个不同难度的任务。任务相同、难度不同,这样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就必须进一步分解、细化,从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兼顾到所有学生。

例如例:二年级语文《云房子》

(1)、出示片段,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描写云房子的语句。

(2)、欣赏、品读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3)、出示视频白云飘飘,让学生欣赏各种白云卡通图片。

(4)、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白云。

(5)、连起来说一段话:天上的白云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教师在这里设置的学习任务:读一读、划一划、品一品、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通过图片的引入,带学生进入千姿百态的云的世界,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形状不一的白云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启示和体验,课文的句式显然给了学生完成句子练习的坡度,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可写。连起来说一段话,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就有用武之地了。

三、学习任务的设置注重开放性和思考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因此,我们的学习任务设置要重视开放性和思考性,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例如《螳螂捕蝉》教学片段:体会感悟少年形象

1、自由读,思考:少年为什么要劝吴王,他怎么想的?

2、指名说少年是什么身份。讲讲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3―11自然段,用心揣摩少年的一言一行。思考: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找出关键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4、交流。

5、你能说说少年的劝到底巧在哪里呢?

老师在这里设置的学习任务都是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设置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探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新教材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总之教师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教学设计共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二是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三是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而本案例正是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部分。

【案例描述】

第一层次

1.同学喜欢大草原吗?(出示大草原的图片)找找看,这里都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示:

生物:马、牛、羊、树、草。非生物:水、土壤、空气、阳光。

2.这些生物为什么喜欢长期生活在这里?它们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

生:草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空气、水、活动及栖息场所。

草原为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等。

小结:那么像这样能满足生物生存、生长、繁殖需求的生活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板书:生物的栖息地)

3.你还能举一些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栖息地的例子吗?

生1:蚯蚓喜欢生活在松软、潮湿、阴暗的泥土里;

生2:骆驼生活在干燥的沙漠里……

第二层次

4.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一类生物的生存状态(动画出示白鳍豚图片)

介绍:白鳍豚是长江有的一种淡水鲸类,它数量极少,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它体型优美,又被誉为“长江女神”,可是它的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科学家们指出,白鳍豚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消失不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鳍豚濒临灭绝呢?

生1:人类猎杀和误杀;

生2: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变差;

生3:过多的人类的活动挤压和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生4:船舶的噪音干扰了白鳍豚的声呐系统,导致被螺旋桨打死;

……

其实像这样濒临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你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种也濒临灭绝?

好在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国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共建立了1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就包括我们盐城地区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课件出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起这么多的保护区呢?

生1:保护生物的栖息地,让它们有庇护所;

生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第三层次

5.同学们,咱们刚刚说了这么多,草原、森林、湿地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环境都可以作为很多生物的栖息地,你们想不想动手来模拟建造生物的栖息地?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型纸盒(或鞋盒)数个,剪子,胶水,胶带,带有动物和植物图片的杂志。

学生材料准备:沙子、苔藓、贝壳、种子、玩具动物(如贝壳虫和蜘蛛)、石头、树枝、泥土、干草和叶片、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图形等。

活动步骤

(1)让每组选一种课堂活动中研究过的动物栖息地做成微型立体景观,并解释微型立体景观――是指在一处自然环境下的一种微缩的、显示景致的植物和动物的景观。纸盒或鞋盒将会用来制作微型立体景观的外壳。

(2)要求每选择一处动物栖息地,告诉同学们,他们要选择在动物栖息地能找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并决定在下面铺上哪种土壤。同学们可以从杂志上剪下图片和插图,制作背景,并使用他们发现或制作的其他物体构筑他们独特的微缩立体景观。

(3)在同学们努力行动时,教师可以在布局上给他们一些建议。鼓励孩子们把微缩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在每组完成创作后,让同学们在作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所属动物栖息地的名称,并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字。

(5)做完微缩立体景观后,在教室里组织一个小型展览会。每组进行一次简单扼要的演讲,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实际教学第二部分:理解生物的栖息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为了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师生对话交流初步感知概念

在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一定认识的基础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的大草原图片,来识别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同时在师生对话中激发学生提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探究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牛为什么生活在草地上,这个环境里的生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的科学问题。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生物栖息地的含义,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促进了学生对“栖息地”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保护珍稀物种,丰富拓展内涵

本节课在初步感知概念的同时,自然引入到我们需要关注的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理解概念的内涵。本节课介绍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多数学生未曾亲眼见过珍稀动物,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不易接受。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优势,特别介绍了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走近了解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历模型构造,体验探究乐趣

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麋鹿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26-0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也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必修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每门必修课程的学时为32-36节,突显了德育课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意义不明确,认为学习德育课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等现象,成为制约德育课的重要因素。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在课堂上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作用,是德育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德育课的教学中,逐步探索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1.注重实际,诱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之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当学生认为学习某一门学科非常有用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析学生对德育课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德育课脱离实际学习没有用。因此通过"联系实际进行实用教学"来诱导学习兴趣也是办法之一。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特点。如果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觉得德育课很空,认为学而不能致用,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1.1联系社会实际,分析社会的实际问题。中职生猎奇心理重,喜欢探讨社会现状问题,这需要教师一方面把握大纲教材内容实质,熟悉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发展,把握社会热点,及时获取信息和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通过精心的挑选、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用以阐述教材中的观点原理,或用教材中的观点原理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一节时,我首先播放了春晚小品《扶不扶》,提问学生这个小品反映了一些什么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然后结合网上"圣诞老人在从丹麦进入中国境内的途中因雾霾太大看不清路而摔倒,至今无人敢扶,仍在雪地里趴着,袋子里的礼物被哄抢一空,麋鹿被城管收走,雪车又因为无牌照被交警没收!今年诞节取消,请相互转告!"的帖子,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从而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自觉性。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感到德育课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联系学生的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研究学生是教学中的必要条件,"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教学就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社会实践中找出生动活泼的材料来丰富德育课的教学。这些材料的选择,就必须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时空上贴近学生,选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或学生周围的事例。因为学生对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材料,往往有较深的体验和认识感受,也容易启发他们联想和深刻领会。例如我在讲解"科学消费"章节前一个月,对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消费不太重视,有些学生化钱大手大脚,讲攀比、比享受。于是根据现在学生基本上都有智能手机,我让学生下载了"随手记"等理财软件,然后让学生每天记录消费情况,一个月后利用手机自动进行统计、分析功能,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能力感到吃惊,然后引导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后我让学生继续用理财软件记录一个月的消费情况,然后通过与前一个月的对比,发现多数学生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情趣,提高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职生不愿学习德育课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德育课枯燥无味。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情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有了它,就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艺术和技巧。

2.1创新授课方式,引入微课教学,增加学习情趣。微课的概念发端于美国,在国内是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是教师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工具,采取视频方式录制3-7分钟的教学内容,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简洁,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只录内容不录人,配字幕配音频,短小精悍是特色,百看不厌有启发是内涵。引入微课教学,有助于实现"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目标,可以达到"课前预习,课中辅导"的效果。由于微课短小精炼,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电脑、手机、网络上进行反复研读,随看随停随思,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例如,我在讲解"习礼仪讲文明"前,引入了"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了一段5分钟左右的就座礼仪的视频,然后发到学生的电子邮箱里,让学生先在家里进行学习,找出模特存在着哪些不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视频后半段有正确的就座礼仪讲解,学生可以自行对比来了解就座礼仪的规范和要点。学生回到课堂上还可以提出学习中的疑问,老师再进行归纳巩固并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训练。这种"微课"教学比较直观、精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结合课文思考,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形式、内容新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2通过直观形象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加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德育课的内容属于社会科学的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职高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使德育课的教学特别需要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电影、电视、MTV等视频手段讲解知识,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很能吸引学生。例如我在讲解《哲学与人生》时,就从网上下载了许多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动画片,如《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等,来说明一些哲学道理,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3.启迪思维,巩固兴趣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能应变,因此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教师用怎样的方式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智力发展的最佳水平,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浓厚的求知欲的兴趣。

3.1以巧设疑问来启迪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或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有一个严密的逻辑序列,形成思维启开、因果递进的阶梯,从而把学生带进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

例如:在讲"通货膨胀"的概念时,先问学生"什么叫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那么,纸币的发行能否任意发行?""不能,要以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A国一年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是200亿元,若该国当年纸币发行量也是2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200亿元纸币代表多少货币使用?""200亿元","那么一元纸币相当于多少货币使用?""一元货币","物价会不会上涨?""不会","如果该国当年发行纸币400亿元,这400亿元纸币代表多少货币使用?""200亿元","那么一元纸币相当于多少货币?""0.5元","那么原先卖一元的商品现在要卖几元?""2元","那么物价上涨多少?""一倍","纸币有无贬值?""一半","那么纸币贬值的原因是什么?""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最后就自然地理解了"通货膨胀"的概念。

这样分解启发,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变成若干个较为简单,易为学生所理解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剥茧抽丝地解决问题,分散智力疲劳,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浓厚的求知欲。

3.2以自由辩论,发表见解来启迪思维,从而诱发兴趣。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越辩兴趣则越浓,自由辩论能充分展示学生思维、学识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德育课教学中采用学生自由辩论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参与辩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完"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后,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展开辩论,即"顺境使人成功还是逆境使人成功?"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感兴趣,分正反两方,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搜寻资料,展开辩论,气氛热烈,兴趣浓厚,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最后予以总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发展兴趣

荀子说:"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在实践中可以加深理解,获取新知,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要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在实践获得成功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容易使学生信服德育课的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4.1知行统一,走向社会。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概念认识,教师应注重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接触实际,深化认识,接受教育,发展兴趣。例如我在讲授"投资理财"章节时,我提出"假设每位同学有五万元资金,如何做到理财的最优化?"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设想,实际上这些设想很多都是不着边际的。然后我让学生去调查各种存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国债、余额宝等投资产品的收益情况,通过比较制定理财的最优方案。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逐渐理解课文知识。通过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增,深化了课本上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而且做到了知行统一。

4.2师生换位,发展兴趣。师生换位即使改变平时教师上课、学生听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试教,师生共同听课。处于高中阶段的中职生参与意识日渐增长,渴望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师生换位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挑选一些内容较简单的教材让学生轮流讲授,当学生听到举行换位教学时,都异常兴奋,学习劲头倍增,为了不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他们需要理解教材,组织教学。于是他们互相讨论,四处查找资料,认真研究课本,积极向老师请教,这种换位,即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又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大大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中职德育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好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也使其更乐于体验这种来自心灵的内在激励,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德育课的效果。参考文献

[1]《谈职校德育课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作者周伟华,《教育与管理》,2010年第2期

[2]《对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作者冯力,《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年03期

相关期刊更多

森林与人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特种经济动植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药材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