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录音新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为了提高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纷纷加大研究力度并了一系列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常常成为各国银行共同遵守的最低标准或最佳做法。
新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内容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而详细的披露要求,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披露格式,为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披露提供了一整套标准。
在披露的原则上,巴塞尔委员会将每类主题的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和补充披露两类。前者是所有银行机构都应披露的基本信息。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其主要取决于该银行机构风险的性质,资本的充足性和用来计算资本要求的方法等。
在披露的范围上,新协议规定了信息披露对银行集团的适用情况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各类实体公司的涵盖情况。银行集团应披露新协议对集团全面并表要求的运用情况,以便市场参与者了解某些实体为何没有被并入表中进行计算以及不同计量方法对银行机构资本水平的影响。同时,建议对未并表的子公司的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中扣减项的总额进行披露。
在披露的要求上,新协议要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缓解和资产证券化等。对银行资本要求核心披露的有一级资本额、二级和三级资本总额、一级和二级资本的扣减额、全部合格资本等;要求补充披露的有二级资本、三级资本的组成部分等。此外,对每类风险要求披露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包括管理战略和控制流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能、风险计量体系或风险报告范围、风险对冲与缓解的政策及监督风险对冲与缓解持续有效的政策等。
我国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1.现有标准缺陷下的同业差距。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框架的内容涵盖了会计标准和披露标准两大体系。就会计标准而言,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具体执行信息披露中所遵循的会计规范有着较大区别。上市银行执行01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及证监会的相关规定;非上市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执行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执行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还没有全面达到国际标准的水平,而非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则与国际标准差距更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国内的同业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国内与国外的同业之间。此外,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披露标准。
2.管理技术障碍下的操作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新协议的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风险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基础性数据的长期积累,而且长期以来信息披露多以财务成果信息为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标准和模型及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技术手段、风险信息的分析、汇总技术和风险报告的覆盖范围等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得非常少,特别是在定量信息披露方面,由于缺少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而使大量的管理数据无法披露。
3.市场约束缺乏下的质量差距。首先,从我国实际来看,基于市场信息供求的真正主体尚未形成,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其次,从信息供给来看,虽然上市银行供给的信息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好的,但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却未能做出披露。相对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供给的信息问题更多。再次,从信息需求来看,由于受信息供给缺陷的连带影响和我国产权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投资决策需要的债权人、投资人等对获取、利用信息指导其市场行为的动机不强,效果不佳。此外,隐含的政府担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债权人、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这方面尤以国有银行表现得最为明显。
走向国际化标准的举措
1.完善会计标准与完善披露标准并举。会计标准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生成标准,而披露标准则是信息披露的质量实施标准,两者不可或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及早颁布有利于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银行会计准则。与此同时,完善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逐步统一国内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此外,从披露标准来看,上市银行研究和改进现有信息披露的标准,尽快与新协议披露标准一致;鼓励产权制度较为健全的非上市股份制银行采用上市银行的披露标准,并将采用高质量的披露标准作为这些银行上市的必备条件之一;对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国有银行,依据信息披露规范为最低标准,待各项条件成熟后,相应地提高披露标准,达到上市银行的信息标准。
关键词:金融危机物流银行业务创新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触及我国实体经济,作为我国重要金融创新业务的物流金融,物流银行业务同样受牵连。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物流银行业务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
物流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危机使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对于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而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业前景不容乐观。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承认这些能做抵押,因此物流企业贷款难。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导致业务量锐减的背景下,企业亟须资金支持。
物流银行作为近期兴起的一种重要金融创新业务,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以供应链上的动产担保为依托,给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发展物流金融创新,还可以改变银行担保贷款集中在不动产领域的状况,对降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融业与物流业应以创新为契机,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
物流银行的产生
物流银行也称为“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物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商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因此,物流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金融服务抑或物流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一项综合服务。物流银行以商业银行与物流商两个支点,为商贸公司架起了资金融通的大桥。
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新意识增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物流银行的诞生。物流银行是在运输与库存过程中,将凝聚在运输的资金剥离出来,让其“”流通,而没有占用生产资金,从而达到资金快速回笼,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相比较而言,引入物流银行的物流服务后,减少了资金占用,加快了资金流转,生产企业能用1元钱做10元的生意。物流银行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物流银行表现为物流金融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通过向企业提供“物流银行”的服务,构建相关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可以促进供应链上下游间的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结合,有效简化付款流程;银行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凭贷,从而降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风险,因此银行便可向中小企业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使其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物流银行的发展现状
物流银行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一)发达国家的物流银行业务
国际上最全面的物流银行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物流银行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
(二)中国物流银行的发展
国内物流银行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银行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银行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储运集团从1999年开始从事物流金融部分业务。物流银行给中国储运集团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最近该集团公司总结了部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在集团所有子公司进行推广。据了解,“物流银行”在山东省最早的“样板”是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近几年,“物流银行”被山东省物流企业所采用,目前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也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
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1/3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1/3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
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物流银行运营模式
物流银行运营要求银行针对现代物流运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服务。物流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一)资金贷款融资
大型融资贷款业务。主要针对物流规划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或关键技术合作等与物流经营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性融资或大型设备租赁和技术参股;或采用票据性融资业务,使物流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物流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金融综合业务。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一般最多见为融通仓业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提供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变现综合性物流服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两种模式。
(二)资金结算业务
国内物流业务结算模式。资金结算是物流业最普遍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现行的结算方式主要运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卡等八种代表性的结算工具。
国际物流结算。物流金融业务延续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的传统做法,并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使之更加便捷、规范,成为实现物流全球化的有力支撑。银行为物流企业提供L/C(信用证结算)、T/T(现汇结汇)、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以及多币种结汇、打包贷款等全功能贸易融资服务和非贸易国际结算服务。同时开办银行保理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
(三)银行保理业务
在物流银行服务成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物流业为保证资金及时安全回收、减少资金占用,需要银行提供与其贸易结构相适应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及其它保证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这些带有国际金融性质的物流银行服务产品。
(四)物流保险
供应链运行的各环节,无处不存在风险。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合理的规避物流风险的方案是保证物流供应链安全的必要环节,也是物流银行服务的重要职责。
物流银行发展的策略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金融机构过度开展金融创新追求最大利益,而忽略了对相应风险的承担与控制。这实际也给物流金融创新以重要的警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促使其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一)加强物流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一是法律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合约欺诈及质权是否成立的风险等;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管理等;三是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四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历程,彰显了从系统角度考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关注与控制物流银行新增风险
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物流金融创新可以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增加一些新的风险,例如担保品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等,对新增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业务能否正常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将最终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
(三)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银行分散机制
物流银行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构建担保池、应收账款资产池,促使物流金融资产证券化等,这些有利于将业务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即便在业务蓬勃发展时,实时的监管、贷款审核条件的严格遵守等等仍然需要,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四)建立物流银行的保障机制
开展好物流银行业务,需要在银行内部确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首先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其次制定独立的考核机制。再次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最后制定快捷的信息传导机制。
另外,应该鼓励银行基于物流金融的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模型来设置相应的资本金,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防止流动性问题产生。
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服务的支持,同时银行本身也需要物流这个巨大的市场吸纳、消化金融资金,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务的持续创新,对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银行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唐少麟.发展物流金融.强化整合[J].中国国际物流期刊网,2007
关键词:餐饮;企业文化;创新
引言:所谓企业文化,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假说,是企业在应对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所形成、发明或发现的,目的是规范关于员工行为、贯彻企业责任和使命。餐饮企业文化是一种用于凝聚员工创造性、积极性和归属感的人本管理理论,以餐饮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在实践中是餐饮企业的工作程序、制度设计、行为标准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作为一种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餐饮企业文化得到员工普遍认可,它可以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基本思维模式,并内化员工的基本价值观。
一. 餐饮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餐饮企业必须专心打造对员工、对人民群众、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关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出现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地沟油”、“毒豆芽”、“染色馒头”和“瘦肉精”等已经为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
其次,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促进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原动力。众所周知,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创新,一个企业要想追求长远发展,就不能保持企业文化一成不变,而必须不断创新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的进行革新。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传统行业,餐饮企业固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与当今餐饮业的发展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由此可见,创新企业文化,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确保餐饮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最后,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功能性要求。第一,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使其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目标追求结合起来。第二,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员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来源于一种人人受尊重、受重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通过认可和鼓励员工行为,可极大加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第三,企业文化能发挥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更多的是一种“软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心理,提供餐饮企业的“免疫”功能。第四,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好比是企业这个系统的粘合剂,有助于将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的目标。
二. 餐饮企业文化的创新之路
首先,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凸显“家”的理念,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植入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充分认识到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做什么,进而追求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企业创造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企业和顾客负责。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细胞,餐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而相应地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打造“护家、爱家、服务大家”的服务理念,凸显“家”的理念。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不仅可以通过贯彻“家”的理念得到增强,而且还有助于激励员工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凸显“家”的理念既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又能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礼义仁智信,恭宽信敏惠”,正是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就是以家为本位。“家顺”、“家兴”、“家宁”正是中国特色管理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在以人际和“情感”为特色的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而且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家”。此类思想理念基本上奠定了后世繁荣昌盛景象出现的基础。
其次,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加强教育、以人为本。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激励协调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自主精神。企业精神可以由几句话或几个字加以概括,企业经营的精神支柱就是成功的企业精神,通过用店歌或店风等形式将企业精神表现出来,可以统率和激励餐饮企业员工的意志,将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加强员工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员工讨论和学习企业文化,以此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在工作准则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为餐饮企业创造更大利润。
最后,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实现餐饮企业的品牌化和个性化。可以通过开展和安排一些与企业特点想适应的活动如聚会和体育等,围绕餐饮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娱乐活动中使大多数职工感受到良好温馨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主导个性化的娱乐活动,使他们能够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员工个人发展所需的良好空间和环境也有赖于餐饮企业家园文化的创建。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创建清洁又舒适的环境,让顾客切身体会到温馨又便捷的服务。具体做法可以使只餐桌上张贴企业理念,或在墙壁上贴上企业口号。作为企业的一种象征,品牌打响与否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赢得市场,更是企业实力和形象的体现。由此可见,餐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形象,努力打造特色品牌,从而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餐饮企业文化的创新刻不容缓,在这个信息迅速膨胀的时代,餐饮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抓住机遇,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餐饮行业中占据市场份额,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铭铎,刘硕. 基于制度创新的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思路[J]. 商业时代, 2007,(25) .
[2] 杨月坤. 谈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J]. 财会月刊, 2007,(32) .
[3] 李秀金.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本原则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8,(03) .
一、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追问
《天窗》一课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心中唯一的慰藉?方法是:针对核心问题再提问,形成子问题。
师:要解决这个大问题,请你试着抓住一些关键词提出一些小问题?生:1.什么是“天窗”?2.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3.“唯一”是什么意思?4.为何说“天窗”是孩子们心中唯一的慰藉?5.“天窗”究竟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二、主要问题归类,先易后难
《鸟语》一课,学生的提问如下(核心问题确定为1或8):1.什么是“鸟语”?为何我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呢?2.为何“我”和布谷鸟对话时,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鸟儿?3.为何一听到布谷鸟的声音,“我”上学就不敢疏忽怠慢呢?4.为何喜鹊的嗓音并不出众,但人们听了它的叫声仍倍感亲切?5.虽然喜鹊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为何还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6.为何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7.为何“我”和每只鸟儿对话时都能编出一个故事?8.为什么“我”没有学会鸟语,却和它们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呢?
问题很多,怎么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我们试着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他们随后发现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师:仔细观察一下上述问题,想想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找一找规律。学生1:我发现第2、3题都是写布谷鸟的,第4、5题是写喜鹊的,第6、7题则是写“我”和众鸟的对话。学生2:我还发现第8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如果要想解决第8个问题,就必须从“我”和鸟儿的对话入手。学生3:其实第1个问题也很重要,“鸟语”就是指课题,“公冶长”也必须了解,他是“我”喜欢鸟语的重要原因。
学生在这样的观察、比较、分析中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学会了将相似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并整理、确定他们心目中认为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跟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看似容易回答,一时间又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其它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点理解和掌握。
三、两线并进,殊途同归
《神奇的丝瓜》一课的核心问题是:丝瓜为何是神奇的?
学生分别从课题和内容的角度进行质疑,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丝瓜的表现就是其生长过程,蕴含的思想需要从描写其生长过程的~句中去体会丝瓜的神奇之处。
四、归纳概括,寻找解决路径
《斯塔迪的藏书》一课,学生的问题有:1.斯塔迪的藏书从哪里来的?2.斯塔迪是如何收藏书的?3.为何“我”对斯塔迪尤生敬意?(核心问题)4.为何“我”觉得斯塔迪像个大人?方法: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来看看这些问题能否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整理思路、设计和解决核心问题路径的过程。
学生1:斯塔迪藏书从哪里来,他是如何收藏的?从而让“我”对斯塔迪尤生敬意?学生2:斯塔迪藏书从哪里来,他是如何收藏的?从而让“我”觉得斯塔迪像个大人,并对他尤生敬意?
通过语言的归纳概括训练,先找到斯塔迪书的来历,再找找他如何收藏的句子进行品读,然后从字里行间感受斯塔迪像个大人,这正是让我产生敬意的理由。这是核心问题解决路径的最佳方式之一。
商业银行的法律和相关的法规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建立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临时报告、定期报告以及其他的方式等,通过这些形式向广大债权人、投资者及社会公众、金融监管机关披露并且反映其经营的业绩、财务资金的状况、公司风险及公司管理、现金流量的变动、股权、公司组织结构、高级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和有可以帮助分析、理解和利用以上信息的非货币性信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不少问题,如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缺乏可比性等等。如果国家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加强监督和管理,放任虚假信息充斥资本市场,势必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使信息使用者失去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降低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以至于制约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拟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首先表现在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尤其是非上市的商业银行,很多商业银行很少披露或者甚至没有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财务报表附注是用来说明商业银行使用的会计政策及其他相关项目,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会计政策变化时常发生,这对商业银行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加大商业银行报表附注的披露势在必行。其次表现在对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披露。表外业务虽然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随着表外业务的日益发展,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也不断的改变原来业务单一的状况,逐渐发展各种表外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
(二)信息披露标准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该办法用来规范国内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经营体制还不完善,经营管理还比较落后,《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只做了最低披露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原来的《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标准对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并无实际影响,其主要受证券法的规范,但对于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标准是其受到规范和约束的唯一标准。因此,非上市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非上市银行对自身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三)监管系统不健全
商业银行监督系统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监管法规不完善,目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不够精确,使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有空子可钻,影响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商?I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的很多规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具体操作起来可能很困难。
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会计信息全面披露
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量化,更多的定量指标可以使会计信息披露更有参考价值;加强会计报表中附注信息的披露,增加资产质量评估及会计政策变更等内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附注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银行的运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从而做出有利决策;增加金融衍生品、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等表外信息的披露,但是非财务信息简单易懂,且往往包含对企业前景的预测性分析,有助于非专业会计人士做出投资决策,同时非财务信息能够描述出整个行业或市场的总体动向,从而单个企业的可操纵性不大。
(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规范信息披露内容
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真实地披露,在我国银行股改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随着股份的扩增,更多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投资者为银行的管理层注入了新鲜血液,商业银行应优化管理结构,在大股东享有决策权的情况下,扩大中、小股东的权利,充分发挥中、小股东的监督职能,来约束大股东在行使决策权时的独当一面。其次,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商业银行以会计准则作为标准,通过财务报表和附注来进行信息披露,但会计准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时滞性,对新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适用性较差,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财政部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审时度势,主动出击,积极修订和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处理中所依据的原则,并督促各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标准的信息披露模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适用性。
(三)健全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条例,各相关部门在充分商酌的情况下制定具有适用性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注重对财务报表附注和表外信息的披露规范,严格管理风险评估流程,提高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其次,加强监管机构体制建设。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有财政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各个机构虽然工作重心不同,但应相互合作,避免监管过程中重复工作的出现;各部门之间应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渠道,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方便各部门和查看相关监管信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成立监管巡视组,由各部门选派各自人员,合理分配监管权责,相互之间协调合作,扫除监管盲区,切实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