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陋室铭课文朗读

陋室铭课文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陋室铭课文朗读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心理疏导;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6-1

少年儿童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类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留守等特殊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更需求对生活的正向思想指导。所以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自觉、及时、经常地结合语文学科对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教《陋室铭》一课时,我作了以下思考与尝试来实现教学目的。

一、理念提升,作好课前调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状况,以鼓励、表扬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

教学《陋室铭》这一课,除学习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外,还可以创新设计教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听小故事、改写文句、为陋室起名等方式探究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挖掘出作者思想上的一个优点――虽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等情操,更提炼成“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的事情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内化成一种理念,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播放轻音乐舒缓气氛,配以“一图两看”奇幻图片导入,讨论交流引申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如果把看问题的角度变换一下,结果也许会不一样。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学习的探究欲望,使之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在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多媒体展示优美山水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诵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融入课文,掌握文言句读停顿、体会韵律。在朗读训练中,尽力向留守等特殊儿童倾斜,以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在鼓励、表扬、同学互评互助中,培养他们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感受铭文语言的韵味和读书带来的愉悦。

三、启发感悟,迁移审美情趣

在赏读环节,我抛出了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创作《陋室铭》的经历,巧妙地将铭文是刻在石头等器物上的一种文体点出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此时此景此诗此情,一目了然,恰到好处的背景点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让学生对作品背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留守等特殊儿童心灵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这时大家在再次朗读课文披情入文时对作者虽处逆境而不屈服、坚毅乐观的钦佩之情油然而升,为进一步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打下基础。

四、创新设计,升华学习情感

布置前置性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课文学习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前教者将其归纳整理成了三个主问题,在研读课文阶段进行了出示,分成了三类:问形象――陋室陋在何处;问主题――刘禹锡为什么认为陋室不简陋;问写法――作者为何从山水写起、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又引用孔子的话。三个主问题由于归纳得当,又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宣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爆发开了,四人小组里的讨论学习热情高涨,班级里充满着“自信”、“积极”、“乐观”的因素。

在讨论这三个主问题时我还安排了两个小插曲:1.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改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句式相同。2.模仿“诸葛庐、子云亭”为“陋室”起雅号。大家在简短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积极大胆地参与了进来。大家说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等句式,并美其名曰――禹锡室、梦得居……如此教学设计引导着学生触类旁通、同中求异,利用这小小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陋室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之情。

五、引导迁延,提升幸福意识

经过前面课堂学习的一系列铺垫,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本文“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刘禹锡所居“陋室”之所以不陋,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居之人安贫乐道、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给看似简陋的屋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我由此安排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孩子们思考深刻,形成了许多好的见解。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是否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例如,如在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上课铃响后,我一走进教室,便兴冲冲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爱听。”“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刘禹锡的故事。”说着,我给学生讲开了: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在县衙里应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被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住宅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下一间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故事一讲完,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了。

二.言之有情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教学中,我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黄山的奇秀,深刻理解“五岳归来不看不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意思,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学生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言之有变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初一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初三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第3篇

一、注重文本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本人之口,如出本人之心。”真到了这种境地,文义将会自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设置了以下四步: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在范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zhì)罚臧否(pǐ)、以遗(wèi)陛下(《出师表》);不亦乐(yuè)乎(《论语》)等。对多音字和通假字字音,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必定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读音。反过来,读准了字音又能协助理解句义。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拍。在这一环节,学生一边随录音范读或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拍,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义,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错了。原句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懂得这个意思,就明白这句话的节拍划分应当是“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义。在这一阶段里,我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诵,也可开展朗诵竞赛,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不尽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结全篇。最后全体朗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力地讲解,可学生并不买账,腻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收效甚微。细究起来,从字、词的注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无不在教师的“主讲”之列。可以说,保守教学中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教师们奉为圣旨,而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如果我们营造良好氛围,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放在“语文大天地,生活大语文”的环境中,让学生时刻注意语言学习无处不在,就会收到一定的实效。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晤一堂”,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预习竞赛、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查字典竞赛、把文言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好胜求成的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陋室铭》时,我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摸索尝试: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处理字词,疏通文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上,引导他们思考托物言志的写法,让学生谈感受。我还设计了“我来讲一讲”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讲一讲本人的课堂设想和规划,并让其他学生给出评价。最后,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有一个成果,我又给他们一个总结性的指点,让他们进行了一次紧紧围绕课文的说话练习竞赛:“我喜欢刘禹锡,由于……”“我喜欢《陋室铭》,是因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营造了比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此外,有目的地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熟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温习提高

温习,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反复咀嚼,使之巩固。文言文学习更应当如此。按照课标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由此,初中生要具有归纳与比较的能力,使多而散的文言文知识形成一个规而整的系统。如文言文注释中经常碰到的“古今异义”现象,就需要在学完文章后及时进行温习归纳。《桃花源记》中古今异义词非常多,教师要通过对“妻子、无论、仿佛、交通、鲜美、尽境、如此”等词古今意义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虽然现在不再注重语法知识,但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了解还是有益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假如能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判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进行拾掇,并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文言文的温习,除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和梳理外,还有其他方式能够巩固文言文知识。以小测验形式检测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虽然能够起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温习检查。可举行一些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乐趣,在力争上游的抢答中获得知识。如就“词类活用”现象,设计关于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分哪些情况,如何判别词类活用等这几大问题让学生展开抢答,并且就每一个问题进行举例说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以积分的形式决定胜负,负的一组要出一个节目,或讲一个名人故事,或背诵一段古诗词。如教学完《唐雎不辱使命》后,我设置了“实战演练”,由教师(或学生)做命题老师,当堂考任意一个学生。我规定出题范围和内容:1.以本文实词为内容,设计一题词语解释题。2.设计一题句子翻译题。(1)句子成分省略;(2)文言特殊句式;(3)文言实词的直译。3.从理解文义或感悟、评价的角度设计一题简答题。4.根据本文与课外知识的联系,设计一题课外拓展题。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阅读兴趣的同时,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第5篇

1、学习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班级的学生应该有一定量的学习文言文的古汉语字典,这样有了不懂的字词就会自己钻研,不一定非得等老师给解决,随时随地能在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2.、营造一个学习古文的氛围:教师本身能示范朗诵,带动学生也有感情地跟读,慢慢自己朗读,也可以配上音乐,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让学生爱上朗诵古诗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自身能够在恰当的环境,自然地信口拈来,出口成诗,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比如在学习《石壕吏》时,我自己带入感情把老妪的无奈、愤怒恰当地表现出来进行范读,学生练读,时刻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在作文适当地引用言简意赅的文言句段,形成全班师生的文人气息。

3、理清全文线索: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如果让学生自己写,学生自己会怎么构思?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自我反思,打开学生思维,再结合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学生和作者的构思相比较,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巧妙构思。在《核舟记》教学时,看了题目我先问学生如果自己介绍核舟,会按照怎样介绍?学生各抒己见,然后一起理清课文的线索结构,之后对照学生最初的想法,总结出优劣。这样既学了文言文,又为写作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

4、反复练习,随时迁移,不断积累。加强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老师也要利用早读时间抽查,经常提问,不断复习巩固。并且在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重点的实词可以古今对照,比如《桃花源记》的“各复延至其家”的“延”,“咸来问讯”的“咸”随时迁移,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等重点实词,在其他现代文中遇到也会知识迁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教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