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的力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为了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将教育工作纳入法律的规范,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已使教育成为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试图通过教育实现不同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领域,人们关注教育的平等与效率问题、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问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概而言之,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怎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人们在问,国家与教育应构成怎样的关系?在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学校应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如何才能真正普及教育?怎样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怎样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等等。法律与教育的关系从未这样密切,从理论到行动,法律开始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力量。
根据“法治国家”的基本精神,健全的教育法治应是以一套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包括相应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在内的法律系统,这是一个以行政法为主体,民法相配合,辅之以必要的刑法手段,并以其他法律手段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法律调控机制。实现依法治教,不仅需要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使这些法律制度为广大公民所接受、认同并遵循运用,为此要在如下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有完善的法制保证贯彻国家对于教育的基本方针、原则,明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格及其基本的管理制度规范化,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明确的依据和目标。
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全面发展的权利,使之不受任何机关、组织和他人的侵犯。在公民受教育权利受到损害时,有相应的法律措施予以救济。
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有完善的立法制度和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教育法体系,保证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不同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协调发展,真正发挥其调节作用。
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地保护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追究并处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对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一切违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关键词】质量管理;阶段;发展趋势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郝玉玲.浅议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舟山地方立法论坛!根据《立法法》和行政监管职责,市住建局需要承担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任务。从2015年国家修订《立法法》,赋予设区市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以来,我局先后完成《舟山市城市绿化条例》、《舟山市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组织起草任务,参与了《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舟山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等数部法规的起草。根据计划,我局还要承担《舟山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和《舟山市海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组织起草任务,立法任务非常繁重。我局的立法工作得到了浙江海洋大学经管学院和舟山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我深表感谢!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继续加深合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回顾过去几年的立法进程,我市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拓宽了地方依法治理的空间,为促进舟山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法规的起草制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立法问题导向还不够明确,立法需求调研不充分,法规项目储备不足,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体现舟山地方特色的内容较少,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距。二、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目前我市的法规起草主要由行政部门在主导,内容过多考虑行政监管的便利性,对公民权力保障方面考虑较少。而且在立法过程中对于立法计划、立法调研、审议活动等宣传不到位,不能引起群众的关注、关心。公民除了被动参与立法机关公开征求意见的活动外,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的很少,法规出台后也很少关注。这种“不接地气”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立法和执法效果,从而造成地方性法规的影响力降低。三、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中参与立法的同志一般来说相关专业技术素养很高,但往往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和立法技术知识,导致立法成果存在制度设计不够严密、法规结构不够合理、文字表述不够恰当等质量问题。四、立法后评估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市立法的工作重点放在集中力量制订出台相关法规上面,立法效果评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实施主体、开展方式、实施程序、评估标准、结果审查、成果应用等方面都没有建立明确的规范标准,立法后评估工作缺乏可操作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规范我市的地方立法行为,提高立法质量。
一、加强地方立法调研。调查研究是地方立法的基础,要制定有针对性、有地方特色的立法,必须通过基层立法调研,掌握地方的实际情况。建议立法机关建立地方立法调研制度,收集整理立法调研任务,制订调研计划,广泛发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科研院校等组织和人员参与到立法调研中。要充分发挥立法研究中心的作用,将调研成果归纳提炼,整理建库,实现信息共享,为立法研究提供材料积累。立法机关根据立法调研成果统筹立法资源,科学合理安排立法项目,优先安排重点领域立法。
二、提高公民的立法参与度。坚持以立法公开促进立法民主,充分运用法规草案公开登报、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立法公开制度,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活动的途径和渠道,扩大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知情权,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地方立法计划的制定、法规草案的起草、审议和修改等活动,实现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三、加强立法队伍建设。立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立法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立法质量影响很大。要注重提高立法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立法干部队伍。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和培训,组织开展地方立法技术研究会、创办论文期刊等活动,及时总结立法工作经验,学习立法知识,加强立法工作理论研究和讨论,不断提高立法人员的立法素养和立法水平。
关键词: 清脂颗粒; 质量控制; 芍药苷
清脂颗粒由白芍、赤芍、茯苓、泽泻等6味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化湿、活血化淤功效,用于由高血脂原因引起的动脉硬化症,治疗疗效明显。按现代质量控制原则,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白芍、赤芍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现报道如下[1~4]。
1 器材
1.1 药品制备
白芍、赤芍、泽泻、茯苓等各15g,加10倍量水煎煮两次。第1次2.0 h,第2次1.0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药材2 g,加入浓缩液1~2倍量的乙醇,搅拌均匀,静置12 h,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清膏。取清膏1份,糊精1.3份,制成颗粒,干燥,即得。
1.2 对照品
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0736-20052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试剂
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甲酸,环己烷,乙醇等,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20070419;甲醇,乙腈等,色谱纯,为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公司,20070505;水是三重蒸馏水;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20070426。
1.4 仪器
LC-10AT型液相色谱仪泵主机(日本岛津)、SPD-10A型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N-2000色谱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达公司);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美国PE公司);SB2200-T型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奥特赛恩斯仪器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色谱鉴别白芍与赤芍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白芍、赤芍药材粉末1 g,加甲醇10 ml使溶解,超声处理30 min,取出,放冷,滤过,续滤液挥干,用1 ml乙醇溶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取本颗粒1 g,同法制成供试品溶液。取缺白芍、赤芍颗粒同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和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白芍与赤芍鉴别结果。见图1。
2.2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总芍药苷含量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稀乙醇制成每毫升含0.1 mg的溶液,为对照品溶液。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量取本品细粉1 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5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50 kHz)30 min,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溶解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
2.2.4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按处方中除白芍和赤芍,按工艺制备阴性对照颗粒,按供试品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
2.2.5 空白实验
精密吸取阴性对照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结果表明其他成分对芍药苷测定无干扰。
2.2.6 线性分析
精密量取1.8 mg/ml的芍药苷对照品溶液2,4,6,8,10 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其色谱峰面积积分值,以芍药苷对照品进样量C(μg)为横坐标,相应色谱峰面积积分值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227 120C+19 375,r=0.999 4,n=5。结果表明芍药苷对照品在3.6~18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含量测定采用外标法。
2.2.7 重现性实验
精密量取1.8 mg/ml的芍药苷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峰面积RSD=2.395%。
2.2.8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 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即得。如图2。
3 讨论
本颗粒是由白芍、赤芍、茯苓、泽泻等6味药组成,具有健脾化湿、养血安神的功效。白芍和赤芍是该方的主药,药理及临床应用证实,白芍和赤芍的芍药苷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因此本实验研究对该方芍药苷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清脂颗粒中白芍与赤芍定性检出方法简单,本研究白芍与赤芍对照药材是以鉴别出药材中都含有芍药苷,说明提取方法可以把白芍和赤芍中的芍药苷提取出来,颗粒样品中也检测出芍药苷。由于白芍、赤芍中都含有芍药苷,测含量都用相同的体系检测,检测出来的是总芍药苷的含量。芍药苷的定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操作简便,处方中其他药材的成分对芍药苷的测定没有干扰,结果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该颗粒剂质量控制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VIB,31.
[2]许小军,田更河,冯洪江,等.通脉活络康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36.
【关键词】房屋建筑;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房屋建筑软土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对于新建工程,通常应优先考虑利用天然地基,对于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的冲填、杂填建筑垃圾和稳定的工业废料,可利用作为地基、持力层;对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可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或有腐蚀性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等杂填土,不得直接用作地基持力层。若地基软弱不能满足要求,就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软土地基的处理目的通常包括:提高土的抗剪强度,使地基保持稳定;改善土的动力性能、防止地基产生震陷变形和震动液化而丧失稳定性;降低土的渗透性或渗流的水力梯度,避免渗流造成地基破坏;降低土的压缩性,使地基的沉降在允许范围内;消除或减少土的胀缩性或沉陷性引起的地基变形,从而防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受到影响。
2.房屋建筑软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2.1深层水泥搅拌桩
(1)试桩。试桩是为了确定施工中最优的搅拌次数以及水利的水灰比、泵送时间、泵送压力、搅拌机提升速度、下钻速度等参数,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接下来的施工。每个标段的试桩不小于5根,且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在试桩成功后才能进入正式施工。在试桩检验7 d后直接开挖取出,或者在至少1 4d后取芯,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到水泥搅拌桩的搅拌均匀程度和水泥土强度。
(2)施工准备。在施工前要先平整施工场地,清理桩位周围的障碍物。当场地低洼时,必须回填土,但不得回填杂土。水泥搅拌桩要试用合格的32.5级普通硅酸盐袋装水泥,这样能方便施工计量。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在工作时一定要保持较好的稳定性,钻机开钻之前应由监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部组织检查验收。
(3)施工要点。水泥搅拌桩在开钻前,首先要用水清洗整个管道,并检验管道中有无堵塞现象,等管道内的水排尽之后才能下钻。为保证水泥搅拌桩桩体垂直度满足规范要求,可在主机上悬挂一吊锤,通过对吊锤的控制保证吊锤与钻杆上、下、左、右距离相等。针对每根已经成型的桩,一定要按照质量检查标准检查其水泥用量、水泥浆拌制的罐数、压浆过程中是否有断浆现象、喷浆搅拌提升时间以及复搅次数。根据施工规范,水泥搅拌的配合比为:水灰比0.45-0.50、水泥掺量12%、每米掺灰量46-25kg、高效减水剂0.5%。水泥搅拌桩施工采用二喷四搅工艺。为了避免第一次下钻导致的管内带浆,可让喷浆量小于总量的1/2,同时严禁带水下钻。第一次下钻和提钻时一律采用低档操作,在复搅时可以采用高档位。每根桩的正常成桩时间应不小于40min,喷浆压力0.4MPa。
2.2静压桩处理技术
(1)施工的准备工作。首先,放线和定桩位。实践证明,放线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建设规划,以及是否符合施工方案,而桩位的确定是关系到建筑物构造的关键,对于这两道工序,施工单位都必须重视。项目施工管理人员也要对放线进行严格的确定和实验,以及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施工方案进行复核,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的解决。其次,要对桩尖、桩身质量进行检查。对以上部位的质量检验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桩施工的相关规定。首先,桩尖的构造要符合工程设计图纸,并对所有的桩尖进行检测;旆工管理人员要对所有的桩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做详细记录。
(2)该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底桩的定点是软土地基施工中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业务能力的影响,往往在放底桩时偏离原定的桩位,导致桩位的偏差。因此,在施工中应采用有效方法确定桩的位置,减少桩的位置偏移,提高施工质量;桩的垂直度是桩置确定的重点,在施工中,静压管桩桩机驾驶室内会有吊着重锤的绳子,但开机人员只能用这个方法控制一边的垂直度,而另一方向的垂直度就需要用其它方法控制,可以在垂直于桩与此绳线连接的地方设一吊重锤的绳线,以此来控制垂直度。
2.3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
(1)材料要求。砂垫层与砂石垫层的原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租砂、中砂、碎石、石屑、砂砾或是其他的工业废料粒。在使用的砂石材料中不能有垃圾、草根等有机杂质。对于捧水固结的处理材料,其含泥量最好不要超过30%,卵石与碎石的直接不得大于50mm。
(2)施工准备。施工之前,一定要将现场的垃圾清理干净,保证基槽边坡的稳定性,草地与两侧如果有沟、井、孔洞等必须加以填实。
(3)施工要点。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底面的铺设应保持同一高度,如果深度不同,旋工程序为先深后浅。土面应挖成斜坡或台阶搭接,注意对搭接处进行捣实。在分段施工中,接头处必须作成斜坡,而每层的斜坡都要错开0.5m到1m之间,再进行充分的振捣。如果使用碎石垫层进行换填,为了保证基坑底面表层软土不发生局部破坏,则要在基坑底部与四侧铺设一层砂,然后在铺设碎石。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必须分层铺垫, 同时分层压实,常见的方法有: 平振法、水撼法、插振法、碾压法及压实法等。
平振法主要用平板式振捣器进行反复振捣,振捣的次数以检查的密度标准为准,平板式振捣器在移动时,为了预防振捣的不搭接,每行必须先接好三分之一。每层的铺设厚度通常在200mm到250mm之间,施工时的含水量最好在15%到20%之间。如果在泥沙含量和细沙含量较大的铺筑砂垫层中,该方法就不宜使用。
3.房屋建筑软土地基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钻机就位
在施工前钻机就位后,要保证钻杆垂直对准桩位中心,可用钻机塔身的垂直标杆检查塔身导杆,不断调整校正位置,使CFG桩垂直度偏差小于1%。
3.2搅拌混合料
首先要按配合比进行配料,准确计量各种料的质量,上料时,先装碎石,再加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砂应在最后加,这样可使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夹任砂、石之间,避免四处飞扬,这样也更易于搅拌均匀。桩体混合料配比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干25mill,并尽量选用Ⅱ级或Ⅲ级细粉煤灰。为制备泵送性能好坍落度较低的混合料,可掺加适量的减水剂、泵送剂。混合料塌落度控制在16cm~20cm,每盘料搅拌时间 应小于60s。冬期施工时,为防止水泥失效,应注意水温不宜超过70℃;若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入模温度也不得低于5℃。
3.3基坑开挖
一些高层建筑是先完成CFG桩的施工,后开挖基坑,因而要注意加强对成品CFG桩的保护。先采用大型挖掘机开挖,打开作业面后,将基底以上1.5m的土体进行预留,由小挖掘机开挖桩间土,并配合人工清槽。开挖时可以止水帷幕桩为开挖的边线,但应注意切不可破坏止水帷幕桩。为防止超挖,测量人员必须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控制开挖深度。
4.结束语
地基处理领域是土木工程中非常活跃的领域,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实际工程中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不但要施工简便,而且要经济合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所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