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说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范文第1篇

本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节知识。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

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

四、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

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光的色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在漆黑的夜晚,你还能看到物体这些漂亮的颜色吗?

2.是谁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斓?

3.看看窗外的太阳,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你见到过太阳光出五颜六色的光吗?

紧接着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向学生解释阳光透过雨滴时发生了多次的折射而产生了这种美妙的现象。而后引导学生根据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并观察是哪几种颜色。在实验中,可能有的小组会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案现象更稳定和便于观察。最后归纳总结得出光的色散。这里要对学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纠正。

对于“色光的三原色”我是这样安排的: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来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彩色画面,让学生归纳得出彩色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什么是三原色,接下来又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台投影仪上分别放上红色和绿色的胶片,这样在屏上就会得到红光和绿光,而后让两束光交汇,观察交汇处得到的颜色。当然在这里也可以换成其它颜色的透明胶片多进行几次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怎样证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过某种颜色的胶片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种色光去试试,教师紧接着进一步地提示,我们手头没有那么多颜色的色光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想到用色散实验得到的光,完成了课本3.5-5的实验,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结论。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识的探究,而且还复习应用了前面的知识,做到了前后呼应。

有了上面的实验做铺垫,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实验就可交给学生自主地完成。

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物体的颜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练习题:一幅多彩的油画用红光照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颜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来进行的话,可能好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授课任务得不到完成,所以“颜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为课外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喜欢绘画的请教,并在课后完成不同两种颜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几道评价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以检测。

物理说课稿范文第2篇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物理说课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听说;任务型教学;中职学生

G633.41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哑巴英语”现象突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原因是中职院校生源较差。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大多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进而升入高校,中职院校成了后进生的聚集地。这些学生原本就有比较大的学习障碍,加上小学、初中阶段可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或是同学的嘲笑,自卑感强烈,既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学好英语的动机,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时就决定放弃英语这一科目。另一方面原因是很多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只注重应试性的语言知识灌输,轻视实用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英语课堂模式依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多,学生锻炼听说能力的机会较少,学生们认为英语课枯燥乏味,更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如今中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该语言教学法是指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方法。英语教育学家N. Prabhu在1982年介绍了他在印度的英语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真实交际中所需要的听说技能,在体验、实践、交流和合作中自动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渴望,体会完成任务的快乐,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跟语言教学新认识的优化组合。【1】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而不像传统的语言教学那样,要求学习者按一定的顺序学习某些语言项目;二是要求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小说、超市价目宣传纸、说明书、商务书信、地图、英语旅行导游资料等等真实的语言材料。三是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表达意义为主,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学生不必使用事先规定的语言,不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时过于注意正确性和准确性,而是鼓励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强调以有交际意义的活动作为任务的内容;四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务型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只是任务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监控者,问题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的中心,他们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真实、有趣、有意义的任务,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任务型教学在中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可行性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差,自信心不足,任务型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任务型教学可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听说教学模式

听说过程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听的能力和说的欲望,是当前英语教学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活资源来增加学生听说的途径、扩大听说内容的广度、深度,并加强听说内容的时效性、情景性,从而达到以听促说、以说促听、以听说促读写、促交际的目的。因此,通过各种听说材料的开发、采用任务型教学来改善目前的听说教学非常有必要。

2. 任务型听说教学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型听说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可达成的任务和有趣的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表达,也可以用心去听别人的表达。任务型教学法营造的轻松真实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想说、愿说的热情,从而尽量多说,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学习的动力会更加充足,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也更加容易达成,并且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3.任务型听说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再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形式与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白语言的意x,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听说教学就是关注语言的意义,通过提供学生一个真实的听说环境,然后为学生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听说任务,让学生听英语广播电视和网络节目、日常生活会话等,训练学生表达个人意图和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任务,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主体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任务型听说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创新”为重点,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任务型听说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所设定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的发展。在任务型听说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师生角色的分析可以得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一个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

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法30年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外许多语言学家都潜心研究“任务型”教学法,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我国新一轮课程标准也倡导把任务引进英语课堂教学中,而将任务型教学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听说教学,对于改变目前中职学校的听说教学现状必然是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物理说课稿范文第4篇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研教改,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研效益。以新型的教育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角色转换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教研团队,为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二、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1、制定科学的教研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要求:集体备课应广泛搜集信息,认真研究、确立切合实际的主题,周密设计安排。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措施,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准备,扎实推进,确保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在教研中扎实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2、加强平时的交流研讨。将其作为一种教研的长效机制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兵团作战优势。

3、教学的常规管理及要求(1)备课,备写规范教案。无论哪个学科,都必须做到精心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吃透课标和考纲,做到“五明确”: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能力要求、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明确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教法应灵活多样并具有可操作性,学法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教研组经常抽查每人的教案。

(2)上课,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坚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千方百计开展学生实验和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等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注重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本期将对我组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采取传、帮、带等措施,对弱势科目和青年教师要进行多听、多评、多帮助、多指导,以培养青年教师岗位教学能力。

(3)作业,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适量,要有坡度,批阅及时,要有评分和评语,评语要富有鼓励性讲评及时,分析讲解要有针对性各学科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教研组本学期将对本组学科的学生作业进行一次抽查,以便督促课堂教学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跟踪情况。

(4)辅导,形式要多样(集体辅导、个别辅导等);要耐心细致;针对性要强,尤其要注重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同时,认真组织九年级物理、化学的实验训练,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

(5)关于听评、课,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记载要详细。评课时首先由主讲教师说课(应有说课稿或说教材稿),然后由听课老师依次发表意见(应有评课稿),肯定成绩,提出不足,不说客话套话,评议意见要中肯有独到见解。以学习者,研究者,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切实提高能力。

(6)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通过听课学习、研讨、交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其他工作

1、组织落实好理化探究课的开展工作,我组主要是实施探究性合作学习小组的探究,我组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开展这项探究工作。

2、配合教务处做好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改进方案。

3、配合学校做好其他工作。

总之,本期我组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坚定的教学信念,克服各种困难,力争将我组教研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四、工作安排周次

时 间

主 要 工 作

执行人

1-3

9.3—9.16

集体备课

全组成员

3-4

9.17—9.26

.制定教研组计划

全组 成 员

4-5

9.30—10.7

中秋、国庆 放假

6-10

10.8—10.23

制定毕业班理、化、生公开课计划

杨 组 长

11-16

10.26—11.30

教师上公开课

黄老师等

16-19

12.1—12.30

1.七、八、九年级理、化、生上学期新课完成授课

2、进入复习阶段

3.配合做好毕业班备课研讨会

4.抓紧理化生实验操作训练

林校长、傅主任、杨组长、张 老师、舒老师、邵老师等

19--

1.1--

物理说课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说课的定义;要素;内容

一、说课的定义

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研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对课程目标达成、教学流程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二、说课的要素

说课的主体为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所教的课程进行教材分析及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即对所教的课程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说课的形式主要通过语言进行阐述,它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说课的内容

说课对教师而言,是寻找教学研究的金钥匙。说课重在“说”的内容。如何将说课内容中的“说”呈现出来?首先,就要从五要点来说,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五说。下面结合实例对“五说”进行具体分析: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围绕课程标准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

说课者既要说得准确,又要说出特色;既要说出共性,又要说出个性。分析教材就是要从知识内容、课标要求、教材地位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说目标

说目标,就是关注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知识与技能:例如《生活中的碱》中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①让学生知道NaOH的重要性质,学会辨认生活中的碱。②初步了解NaOH的碱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初步形成如何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技能。如果就这样生搬硬套按课标要求说出,不按你对本节课的认识、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就显得对“知识与技能”的阐述苍白无力。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不是单纯让学生停留在知道、了解、初步学会等浅表性的语言描述。说出掌握“知识点”的载体。其“说”的效果就不一样,例如,①通过对生活中几种碱类清洁剂的调查和对管道通溶液的探究,使学生知道NaOH的重要性质,学会辨认生活中的碱。②通过SO2与NaOH溶液的作用,初步了解NaOH的碱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初步形成利用碱液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技能。这样的“说”就有了说服力。

2.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的阐述一样,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不同实验的目的及认识物质的方法,重在阐述学科的素养形成过程。例如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这样“说”:①初步学习通过调查、实验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②应用NaOH与SO2反应的化学性质,解决硫燃烧测定氧气含量实验中产生的SO2问题。③通过设计腐蚀性、与CO2反应的对照实验,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其过程的方法说得有根有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阐述不是停留在一些华丽的语言上,而是针对本节课,通过哪些活动、实验、调查、阅读等形式建立起来的思想意识。例如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这样说:①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②通过对NaOH腐蚀性、与SO2反应的探究,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③通过对NaOH用途的分析及课后对家长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依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有传统的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课堂演示、教师引导的实验探究、学生自主探究等模式,不管怎样“说”,但始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四)说学情

分析学情,就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全面客观地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一般地说,学情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用型(如图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法制订。一般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通用型说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教学均可实用。另一种,也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认知特点、本班学生特点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说,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怎样展开的,最终又是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应关注这几个环节: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案或练习设计。注意:突出特色,过程可以加入问卷调查、实物展示、实验过程、材料呈现、插播视频等。注重分析教学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分析等。

其次,教学程序一般通过一份说课稿来体现,例: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品、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反思等八个环节来体现。

四、案例分析

笔者以《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粤教版第五章第一课时为例探讨新课程下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环节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后反思五环节来说。

1.教学内容分析

它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

(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选自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在初中化学知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继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气体物质。笔者从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推测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再根据实验结论解释一些现象,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宗旨,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和解释相关化学问题的素养。为后面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实验室制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小学的自然课、初二的生物课对它有一定认识),知道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灭火,知道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CO2。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自主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本节课对实验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持续学习化学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②学会从原理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简单,现象时候明显三个因素去考虑设计实验。③通过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阐述,三者是相互的,缺一不可。(见图2)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通过讲授、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启发思考等方法,主要启发引导实验探究。

4.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思路

这堂课主要以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探究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侧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知道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学习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在教学程序上设计了四环节,各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各环节的活动归纳总结出四种学习方法。(见图3)

环节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二氧化碳有哪些了解。

通过快问快答让学生从在空气中的存在、表示方法、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等方面描述二氧化碳。接着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又是如何获知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应用的?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从感性和化学的角度描述二氧化碳,让学生可以从生活走进化学,同时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事物。

环节2 探究实验,学习方法

方法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方法二:观察实验应注意:实验前、实验中、实验结束后的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方法三:利用大气压将不可见的气体变为可见。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三种学习方法。

①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让学生利用一瓶二氧化碳、一根木条、一个打火机,设计实验,能否通过实验验证对二氧化碳性质猜想。提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三个因素:原理可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实验后学生验证了他们的猜想,告诉他们刚才所做的正是科学家们研究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通过已有事实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性质,利用性质解释已有的现象。实验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及如何观察实验,从中也引出方法二。

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预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引导学生从原理上考虑即二氧化碳如果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的量一定减少,而水中质量增加且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从现象上考虑要让不可见的气体变化变得可见。

如果将不可变形的集气瓶换成能变形的塑料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让学生利用一塑料瓶的二氧化碳和一杯水来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就要让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教师表演将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震荡,学生观察不到任何想象,这时教师将集气瓶倒过来,握住瓶身而不接触玻璃片。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而是牢牢地吸在瓶口,引起学生的讨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魔术”产生视觉冲击引发思考,集气瓶是不可变形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压强较小,外界大气压让玻璃片和瓶中的水不会掉落。从而引出方法三。

环节3 设计实验,明确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四:明确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五:检验物质要先取样,气体与液体反应必须将气体通入液面以下或者进行振荡。

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教师演示:取出少量矿泉水瓶中的液体,滴在石蕊染色的滤纸上,让学生思考紫色石蕊变成了红色,是什么物质使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并提供材料:干燥的石蕊滤纸若干、水、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镊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并通过实验知道不能仅仅通过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而必须从事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来判断。同时明确科学探究过程。(见图4)

②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汽水瓶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澄清石灰水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引入石灰水中。

环节4 总结归纳知识与方法

该环节设计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知识,即让学生归纳除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所得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另一部分归纳实验探究的一些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研究对象选择,设计实验应考虑的因素,研究物质应注意控制变量,研究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应关注: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