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皮书是政府、议会等就重大问题公开发表的文件。航天白皮书,体现了中政府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凸显了中航天进一步走向透明和开放的态度。
从2000年到2011年,三部白皮书的发表跨越了11个年头。如果以2006年为中间点,对中航天前后两个五年时间段的发展做一个大致梳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航天发展正处于“提速”阶段:
――从研制及发射卫星的数量看,前一个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卫星,后一个五年,这个数字是70颗,增长7218%。
――从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看,前一个五年发射24次,后一个五年发射67次,增长了179%。
――载人航天方面。前一个五年中,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两人多天”的载人航天飞行,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后一个五年中,载人航天工程顺利进入“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成功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了建设空间站的关键技术。
――深空探测方面。前一个五年中,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并开始实施;后一个五年中,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相继飞向月球,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开启了中航天的深空探测新时代……
比较三部白皮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航天跨越发展的轨迹;而最新的2011年白皮书,又预示着中航天发展的全方位提速在下一个五年中将体现得更加充分。最新的白皮书明确:未来五年,中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统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前两部白皮书相比,新白皮书丰富和细化了空间技术方面的内容,在阐述过去进展与未来任务时,按照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空间碎片等九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对未来任务的描述更加系统也更加具体。在“航天运输系统”方面,提出“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运载火箭上面级,实现‘五号’、‘六号’、‘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其中“六号”、“七号”的名称及性能都是首次公开提及;在“载人航天”部分,首次公开提出“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在“深空探测”部分,首次提出“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推进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等,可谓亮点纷呈。
验证关键技术,
为今后打基础是“天宫一号”的任务
记者: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下已经顺利进入轨道的这位“老朋友”?
张柏楠: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低轨道、长寿命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它的设计寿命是两年,重8.6吨。
记者: 设计上有哪些利于航天员居住的特点?
张柏楠:主要分为两个舱。前舱实验舱是全密封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后舱是资源舱,内置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和能源。密封的实验舱内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相比神舟飞船有了很大扩展,更加适合航天员长时间居住。
记者:天宫一号在突破技术难关方面承担了哪些任务?
张柏楠: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首先要配合神舟八号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一旦对接成功,神舟八号停靠关机,转由天宫一号控制两个飞行器飞行,这时又要考验其组合体控制技术。
记者:天宫一号在开启中国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工程中,承担了哪些任务?
张柏楠:实际上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就是空间实验室的一个雏形,无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后续陆续发射的载人航天器型号,主要任务都是要验证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为将来建造空间站打基础。
太空对接技术验证是实验的关键
记者:在与神舟八号的“太空之吻”中,天宫一号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柏楠:它是交会对接的“班组长”,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的角色,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当神舟八号进入预定轨道,开始搜寻和探索天宫一号的倩影,这时天宫一号就会相应地向对方提供引导信号,告诉对方“我在这里”,并始终给追踪飞行器提供引导信息。等到双方终于“敖包相会”,实现对接后,神舟八号就将“大权”上交,安心地停靠在天宫一号身边,按照其指令和控制来飞行。这时,天宫一号不仅要控制好自己,还要照顾并控制好神舟八号飞船的状态。
记者:就是说天宫一号有着双重的管理任务?
张柏楠:是的。完成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并非易事。以前卫星也好、飞船也好,都是自己管自己,而现在天宫一号不能再独善其身。对接完成后,天宫一号要为神舟八号供电,起码满足500瓦的供电能力,以补充飞船能源不足的问题,这同时也是对将来空间站整个能源系统统一调配、统一管理技术进行试验验证。整个组合体的姿态和轨道也都要由天宫一号来统一控制,控制重量翻了一番,等于从轻装上阵到负重前行,无论是指令还是遥测,双方都要重新适应。
记者: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和探索?
张柏楠:天宫一号里有很多未来空间站会用到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大型控制力矩陀螺。飞船短期飞行靠发动机控制,中型卫星靠动量轮控制,而空间站这种大型空间设施则要靠力矩陀螺才能控制。此外,天宫一号应用的电池发电效率高达27%~28%,已经跟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在信息传输上,也改变了以往依赖地面的被动局面,转而依靠中继卫星实现更快更高效的通讯。在轨补加技术也是未来空间站的一个关键技术,天宫一号就可以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充,其先进的金属膜壳储箱未来就可以直接应用于空间站的推进系统。
记者:天宫一号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哪些特点?
张柏楠:用最小的试验样本突破关键技术,并获取最大的实验成果,即用最少投入换取最大产出。
我国的航天战略是
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记者:您认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张柏楠:参与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独立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很少。前苏联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美国的载人航天实力也相当强。相对而言,从技术水平和品种方面等,中国排在第三。
记者:中国的载人航天跟国外比有什么特点?
张柏楠:目标明确,而且务实高效。载人航天最开始是在冷战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前苏联和美国为了争世界第一,在这方面下的本钱非常大。美国阿波罗登月的时候,最高投入时航天载人投资占整个GDP的4%。我国1992年开始论证载人航天,那时有两个特点,今天来看非常英明。一是务实,不争第一,没有像前苏联、美国那样,你有什么我也得有,你有航天飞机我也得有。当时我参加过论证,那时候是航天飞机最热门的时候,当时咱们也论证过航天飞机的方案,但是在最后方案选择时,包括咱们的领导和专家非常务实,没有去赶时髦,认为还是飞船切合实际。另外在立项时,我们搞的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是以空间站为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
发展航天技术,彰显强国实力
记者:有人说“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有影响的强国,航天发展是战略性的支持基础”,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张柏楠: 这是因为它本身处于很特殊的地位。首先,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空间资源是无限的,这是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第二,空间飞行器的特殊位置,轨道的位置应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在地面很多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了导航、遥感、通讯等领域。空间的位置是有战略意义的。第三,从技术来讲,航天事业,包括载人航天事业,应该是综合运用了当前各个领域领先的技术,是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体现,它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技术的发展。所以整个航天的发展,各国都把它作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记者:所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张柏楠:比如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以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给主席发贺电,贺电是这么写的:“祝贺贵国在全面发展、成为现代世界强国进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实际上载人航天是一个标志,各国都是这么认为的,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近也在研究载人航天发展,最后认为火箭也好,航天器也好,尤其是载人航天,认为它是国家实力和意志的标志。比如美国前总统约翰逊说,在全世界眼里,没说的,航天第一。什么都第一,但航天要是第二,就什么都第二了。所以它是对国家发展非常有力的战略支持和体现。
记者:我们已经进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那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航天强国的行列?
张柏楠:我个人理解,大国和强国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作为大国来讲,就是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比如从卫星发射数量来看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是作为一个强国来讲,第一,不论干什么,包括航天事业,必须得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标准。第二是技术水平,数量多不等于你水平高,这是目前我国的普遍现象,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第三,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门类基本齐全了,各种卫星我国都有了,各个卫星门类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第四,最需要创新的就是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就是别人没有干过、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我们来先做,这也是一个强国的标志。最后,影响力。你做的事情别人会关注、会倾听你的意见,甚至跟着你的意见来走。
记者:纵观全局来说,您认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如何?
张柏楠:虽然这些年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必须客观来看问题,自己要冷静。只有承认有差距,发展才有动力。虽然咱们领域全了,但是各个方面还有差距。比如说遥感分辨率,就不能满足我国城市交通、资源,包括抗震救灾的要求。现在很多技术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这就是差距。从后劲来讲,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阶段。因为大家承认有差距,这个时候才有动力。
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我国惟一的省级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甘肃天水航天育种基地)就坐落在此。航天育种是通过卫星搭载,使生物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近年来,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已培育出多个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抗生菌等的高产优质新品种(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开创了育种的又一新途径。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8年初-2001年4月)
由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初步接触,在天水市麦积区社棠良种场开始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1年5月-2009年10月)
由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天水建立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其间鉴定了18个航天蔬菜新品种。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10月至今)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控股,给天水的航天育种事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现状
天水市自1998年开展航天育种工作以来,共在蔬菜、粮食、牧草、花卉、油菜、瓜果、中药材等8大类作物上进行了航天育种研究,特别是在蔬菜航天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鉴定的蔬菜品种共23个,已经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天水市航天搭载材料的统计数据见表1。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特色
天水市航天育种研究虽在多种作物上开展,但其蔬菜选育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一支独秀,目前经过各级鉴定的航天蔬菜新品种已达到23个,主要为茄果类蔬菜,其中包括辣椒11个、茄子4个、番茄3个以及豆类3个等。从现有情况看,辣椒和茄子航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经实现了系列化,正在向加工和特色化方面迈进。在航天黄瓜的选育上,天水市以特色黄瓜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包括选育航天白色黄瓜和水果型黄瓜品种。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发展趋势
经过天水市各有关方面的努力,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2009)55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建设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园区,使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今后,天水市除了更加突出蔬菜的航天育种外,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将有重大突破,在未尚涉及的领域也将会逐步介入,使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在全国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对天水市航天育种发展的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组织机构的建设
天水市应由市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企业方式发展航天育种工作,同时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成立航天育种联合攻关机构,以便统一协调、组织和引导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为天水市未来的航天育种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各县(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各蔬菜主产区成立航天蔬菜生产技术协会,并和蔬菜超市签订供销合同,使航天蔬菜尽快走上人们的餐桌。
完善航天育种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航天育种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优越的创业条件和宽松的创业氛围,鼓励、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航天育种高科技产业的创业和发展中,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加强和全国各地的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
天水市航天育种事业从发展之初就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航天育种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工程,是航天高技术应用于农业科学形成的交叉边缘学科——太空农业科学,它是我国航天高技术为农业服务的一个新领域,是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新举措。航天育种相关专业的专家应发扬“大力协同”精神,协力开拓航天育种学,以保持我国在航天育种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尽快发展航天育种研究方面的经济增长点,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典型的人脑加电脑的“双脑经济”。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主要是大学生)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未来五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服务全球化,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升级,从IT领域向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生产环节延伸,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服务业全球分工的重要实现方式。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外包业务从以信息技术外包(ITO)逐渐向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项目拓展。
我国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加快低碳经济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还可大幅缓解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巨大承载压力。为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从2006年启动了“千百十”工程,确定了21个城市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出台了税收、金融、人才培养等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一系列政策。
杭州作为全国21个示范城市之一,服务外包综合排名已经位列全国第四。杭州是一个适合并应该发展服务外包的城市,杭州没有天然港口、矿产等资源,但杭州有良好的城市美誉度,曾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及《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称号;杭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城市,与上海“同城效应”日趋明显,使得杭州接轨国际金融服务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杭州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发达,服务外包人才资源丰富等都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自2006年来,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可用突飞猛进来形容。2007年杭州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42亿美元,2010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15.53亿美元。
分析杭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原因,我认为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推进,早在2007年杭州就出台了服务外包三年规划,并于2009年制定了《杭州市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明确了杭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位与目标,到2015年将杭州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其定位高端,并与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发展。其次,杭州软件业的发展也为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形成了以浙大网新、恒生电子等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企业队伍,服务外包企业已达500多家。国内100强成长企业如软通动力、文思创新、用友软件、中软国际等陆续在杭设立公司,并形成道富浙江、浙大网新、恒生电子、灵川软件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一定影响的以离岸金融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企业,因此产业体系已经形成。第三,重点培育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至今有高新与下沙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还有浙大网新等8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园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效应。另外就是杭州出台了资金支持、招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政策,并为服务外包企业搭建了服务外包博览会等国际国内交流平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杭州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洪局长采访中介绍了今后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计划,相信杭州必将成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天堂。■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