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湿病的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中医治疗风湿疾病主要是以股护脾胃、分期治疗为主,通过结合西医的治疗方式来综合治疗。临证中需要对病症进行把握,标本同治,发挥出中医治疗的特征。
【关键词】风湿病;治疗;临证;标本兼治;中医药特色
痹症是中医对风湿病的划分,其主要包括了风湿热、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等疾病。现在对风湿病的治疗还无很有效的方式,虽然医学领域在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但是仍然没有找到根治的药物。西医中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进行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药物停用后易于复发,而且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非常大。中医治疗风湿疾病的优势和潜力均要大于西医治疗[1-2]。
1 顾护脾胃
“湿”是导致风湿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而内湿容易招引外湿,外湿侵入会牵动内湿,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风湿疾病患者多存在脾虚的情况[3-6]。
1.1 健脾益胃,调补后天 脾胃调和的治疗方式是希望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帮助其打好身体根基,减少身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风湿疾病病发的时候需要通过健脾药物要驱除体内的风寒[7],治疗以标本兼治为主要思路, 常用健脾和胃药物如薏苡仁、苍术、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白及、白芍等。
1.2 扶助正气,益气养血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将导致气血亏虚,机体失去所养。临证时常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甘草等健脾和胃以养后天,促进气血生成。常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配当归取当归养血汤养血之效,二药合用,益气补血,正气旺则外邪除;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配以杜仲、牛膝、桑寄生壮筋骨以除痹;细辛、桂枝发散风寒,通经活络。阳气虚者佐以肉桂、附子,阴血虚者佐以熟地黄、白芍[7-8]。因此,通过扶助正气、益气养血可以将体内抵御外邪的正气加强,痹病自除。
1.3 祛痰化湿,急则治标 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因脾虚,外感湿邪,虚实夹杂,是本病临床痰湿痹阻的基本特点。治疗当健脾除湿、通络祛风。常以羌活祛上部风湿,独活祛下部风湿,两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用防风、白芷、藁本祛风止痛,祛肌表风湿;用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合蔓荆子升散在上的风湿而止头痛。因此,通过祛痰化湿的方法,使痰去痹消,关节得以通利。
2 痹证分期治疗
痹病可因虚致痹,因痹致虚,常常“不通、不荣”并见。病之初期清热利湿散寒,中晚期调脏腑兼驱邪,活血之药当贯穿始终[9-10]。
2.1 早期祛邪通络 患者病初多以湿邪为主。湿性附着,所以要使用驱寒祛湿、通络的药物。临床中要注意温散走窜,辛温选邪。方常选用麻黄加术汤、乌头汤、桂枝汤等,严重者非大辛大热之品难效,故麻黄、桂枝、附子、乌头为常用之品。早期风湿病宜祛邪为主。
2.2 中期内外兼顾 病变中期失治或邪未尽去者,风寒湿邪稽留关节经络,加之病变日久气血亏损,肝肾不足,脾失健运,进一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致内外合邪,往往表现为关节僵硬变形,或局部肢体疼痛、重着、麻木肿胀,此时散外邪、内邪当并重。在祛风湿的同时亦须注重化痰瘀、和络脉,故常用胆南星、僵蚕、陈皮、皂角刺、半夏以化痰通络,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枝、藤、节类药物能引经达节,舒筋通络,可选用配伍[11]。
2.3 后期扶正达邪 患者痹症时间长,会导致气血亏损,肝肾功能失调,导致经脉空虚,机体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因此需要以固本驱邪来调节机体功能。肝肾功能失调患者,腰膝酸痛无力,使用独活寄生汤来去风邪、调养肝肾。患者面黄血虚则使用四物汤来进行调节气血;气虚无力,周身痛无定所者取三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阴虚有寒者,晨寒肢冷,加用温肾散寒之品,如鹿角片、羊蒮、桂枝、附子等。此外,脾虚可生湿,故亦须用薏苡仁、陈皮、苍术、白术、半夏配伍健脾气以运化水湿。因此,风湿病后期邪深而正虚,宜补益正气而扶正为主。
3 小 结
风湿病治疗应以其“简、便、廉、验”为特点,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同时风湿病诊治既要对症治疗、辨证论治,又要治病求本、审证求因,既要抓住风湿病表象,又要辨清疾病的本质,注重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参考文献
[1]杨梅玉,王莒生,谢幼红,等.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北京中医药,2009, 28(7):497-450.
[2]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3]刘健,郑志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13-15.
[4]刘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5 (11):35-36.
[5]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6]黄传兵.干燥综合征从脾辨治[J].新中医,2007,39(5):97-98.
[7]刘健.韩明向教授治疗历节病学术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8(5):45-47.
[8]齐亚军,刘健,曹云祥,等.强直性脊柱炎从脾肾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60-62.
[9]万磊,刘健.名中医刘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撷菁[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l2(6):613-614 .
关键词:中医外治;风湿类疾病;疗效
中医和现代医学中[1],将风湿病的研究与概述,讲解的极为广泛。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随后提出了五体痹(肌痹、骨痹、筋痹、脉痹、皮痹),五脏俾(脾痹、肾痹、肝痹、心痹、肺痹),五风痹(寒痹、风痹、燥痹、热痹、湿痹),历节风、痛风、鹤膝风等病名。在现代医学中,将风湿病命名为关节与骨、周围软组织(肌腱、肌肉、筋膜、滑膜)等病变,结缔组织病有风湿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有痛风和脊柱关节病。针对风湿病而开展的治疗极为丰富,本次研究主要对中医外治应用于风湿病中的临床疗效。
一、定义与分类
中医外治法较为受认可说法为手法、药物、器械作用于皮肤表面,或经体外进行治疗的方式。中医外治方法较多,经相关研究记载显示[2],可将其分为两类,非药物外治法与药物外治法。因治疗途径、方法上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皮肤官窍黏膜治疗、整体治疗、经络腧穴治疗。整体治疗:在人整体上作有效治疗,治疗方法有体育疗法和导引疗法;皮肤与官窍黏膜疗法:经官窍黏膜和皮肤吸收机体循环系统而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熏洗和敷贴疗法。在现代医学中,所存在制剂学中药经皮给药,也属于此范畴;腧穴和经络治疗为经器械和手法、药物,对腧穴和经络起到显著的疗效,此治疗方法主要有脐疗与推拿、足心疗与艾灸。分类方法并非将治疗手段区分开来,在实际治疗中,往往相互交叉形成。
在目前的中医外治中,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磁学、光学等相结合,获得全新的延伸,使用光、声、磁等新技术与材料、方法,将中医治疗拓展出外治领域,这些医学内容可归纳为外治范畴,中医外治,在中医治疗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
二、中医外治
经研究显示,中医外治机理与以下内容相关:
以传统中医理论来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能抵御外邪、气血运行,起到保卫机体的效果,以“络”、“经”起到全身内外沟通的效果。经体表施药,也能够起到对内部病灶进行治疗的效果;经现代医学研究显示[3],采取中医外治法对内在疾病进行治疗,能有助于让药物成分发挥,其中挥发性成分,能够经过黏膜与皮肤,在经过呼吸道等器官,作用于病灶,调整机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起到疾病治疗效果。
三、中医外治作用特点
采取中医外治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其作用特点有:局部作用、整体作用与综合作用。能直达病灶,且药效显著,可经多途径给药,且方法多样;药物效果作用时间较快,且操作极为便捷,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
中医外治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且已经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广泛研究后[4],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在中医治疗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中医外治法对常见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临床表现特征有肿胀、疼痛和活动僵硬,采取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著名医学家给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著名理论[5],在治疗过程中,病症与患者体制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风湿病中医外治的方法进行疗效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者的结合,是风湿病治疗中,极为重要。如风湿关节炎,风热与风寒型,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其治疗方法不一。在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和发作期中,其所综之法大有不同。其中,膝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而引发的膝关节疼痛,其用药和治疗上也需要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其选择治疗方法的基本为患者能接受,并能起到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效果。外治法的选择与剂型,在行中医外治中,其方法有薄贴法、掺法、贴敷法、药捻法、敷脐法、坐浴法、点眼法、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热疗磁疗等。在行具体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体质选择,如患者皮肤易过敏者,在使用离子导入、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时,就必须要特别谨慎,对患者身体症状密切观察,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治疗需因时制宜,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女性较为多见,但是在经期治疗时,则不宜使用中药熏洗治疗法。对于体制较弱,且合并心肺疾病患者,则不宜采取药浴,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
(一)中药蒸汽疗法
将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散寒的中药放在熏蒸器中,并蒸汽熏蒸于病灶处,熏蒸时间不宜超过30min。对于所用熏蒸中药,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与证型进行分辨,辨证施治。类风湿关节炎,在现代医学中表示为致残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丧失与关节畸形,病理特点为血管炎与关节滑膜炎发生病变性改变。中医认为,其发病与正气亏损,风寒乘虚而入相关。中医将其分为风热型、风寒型、风热与风寒交替型、肝肾亏损型、痰瘀痹阻型。可适应黄麻、羌活、透骨草、桂枝与红花进行祛风散寒治疗,也可在其中加入活血养血之药;寒热交叉、风热型可加用薏仁、忍冬藤作消肿清热。
(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中药和电疗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疗法,采取特有非对中频电流形成电场,药物离子起到推动效果,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快速渗透皮肤,作用于病灶。能起到镇痛、消肿,改善血液循环效果。
结语: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基础为遵循中医基本理论,与肺腑经络学相结合,中医外治应用与风湿病中,其治疗极为广泛,且患者易于接受,其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广泛,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印春.颈椎病中医外治方法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23-124.
[2] 黄庆亮,丁月珍.膏贴结合叩刺拔罐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6):60.
[3] 黄倜,张华东,王振兴等.干燥综合征口干燥症的中医外治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69-71.
【关键词】 降酸溶石汤;痛风病;副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8-01
痛风病是由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因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引发尿酸盐肾病、尿路结石,甚至关节致残或肾功能不全[1]。中医“痛风”一词始载于《名医别录・上品》,“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金匮要略》中描述“历节”症状特点为“疼痛如掣”、“脚肿如脱”,与痛风性关节炎较为相似,历代医家所论述“痛风”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痛风病,而根据痛风病本身临床表现,应属“痹症”、“白虎历节风”、“痛风”范畴[2]。笔者通过选取58例痛风病患者,经分组研究,探讨降酸溶石汤用于治疗痛风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痛风病的患者58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27-74岁,平均(53.1±11.8)岁,病程1-26个月,平均(9.3±4.2)个月,血尿酸412-754μmol/L,平均(582.3±114.9)μmol/L,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3例,肥胖1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5例,年龄26-72岁,平均(51.7±10.2)岁,病程2-24个月,平均(8.4±3.9)个月,血尿酸420-761μmol/L,平均(577.1±105.6)μmol/L,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肥胖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尿酸、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严格控制饮食结构,给予低脂、低盐、低嘌呤饮食,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对照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别嘌醇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1g/片),初始剂量50mg/次,2次/d,每周递增50-100mg,1日剂量≤600mg,每两周测量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控制正常1个月后,剂量逐步递减。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降酸溶石汤治疗,金钱草150g、忍冬藤100g,赤芍药、土茯苓各60g,黄芪50g,车前子、薏苡仁、金银花、水牛角、石膏30g、黄柏、萆、川牛膝、鹅不食草、鸡内金、鱼脑石、防己、牡丹皮各20g,地龙、秦艽15g,熟地黄10g,水煎4次,30min/次,1剂/d,合计总量约1500ml,分3次服用,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尿酸水平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退,疼痛得以缓解,血尿酸检查有所改善;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血尿酸检查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27/2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4%(21/29),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皮疹2例,恶心、呕吐2例,白细胞减少1例(停药),观察组患者除1例轻微腹泻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元代朱丹溪提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通,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现代医者多认为痛风属中医痹症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脾健运功能失调,肾气化功能下降,水谷不能正化,浊毒产生,湿热蕴结,气血不通,故而发病[4]。本试验观察组患者给予降酸溶石汤,方中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化石,为治疗结石之要药,忍冬藤、金银花宣散风热、清热解毒,赤芍、水牛角清热凉血,萆、土茯苓、防己解毒、除湿、祛风止痛、利关节,黄芪利水消肿、补气固表,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薏苡仁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解痹,石膏、黄柏清热泻火,川牛膝渗湿利尿、通经活血,鹅不食草发散通窍,鸡内金消食健胃,鱼脑石通淋化石,牡丹皮清热凉血、利水祛湿,地龙清热息风、利尿通淋、通行经络,秦艽祛风湿、舒筋骨,熟地黄补血滋润、益精填髓。诸药合用具有祛湿止痛、散结通络、清热解毒作用,无明显副作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服用西药的对照组,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仰模,田黎.《金匮要略》痛风病治疗探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814-1815.
[2] 张荣坤.痛风病的证治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6.
关键词 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螺内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又称为风心病,主要是指风湿热活动累积到心脏瓣膜而造成的以一个或者多个心脏瓣膜为主要病变的疾病。患者在初期常无自觉症状,发展到后期时一般表现为咳嗽、乏力、心悸气短、粉红色泡沫痰等一系列心功能代偿性疾病[1]。慢性心力衰竭是因为风湿性心脏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转变为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心力衰竭是造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并无较好的治疗用药,对于此类患者,大多数是采用心内科治疗常规,强心利尿等,临床效果可以稍微得到控制,但是并不明显,在缓解心力衰竭的程度上效果也并不是非常理想。在用药过后,患者的心脏瓣膜也会收到损伤,本研究中,采用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慢性心力衰竭起到较好的作用,现笔者将资料整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 月―2014 年1 月由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而就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 例,平均年龄53.5岁。入选标准[2]: ( 1) 患者入院后对其心脏功能进行分级评价,评价方法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制定的相关标准,心功能分级Ⅱ级30 例,Ⅳ级50 例,( 2) 具有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咳嗽、乏力、心悸气短以及粉红色泡沫痰等, (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患者依从性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配合后期随访。排除标准[3]: ( 1) 具有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以及腹部肿瘤患者, ( 2) 肝肾功能不全者, ( 3) 对本研究持怀疑态度或者非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规治疗对症治疗,排除其余不适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处理患者的用药剂量,患者入院后采取心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吸氧,解痉镇咳平喘,强心利尿药物使用,保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β阻滞剂的使用,患者在临床上心电图显示出现心率失常,可使用胺碘酮药物治疗抗心率失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和螺内酯治疗[4],观察组则采用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比索洛尔使用由小剂量到大剂量,初始为5mg每天,之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出相应调整,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判,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各40例,疗程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评判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及分级情况,标准为第八版内科学,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心力衰竭的情况有所改善,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明显好转,心率在正常范围内,心功能指标得到改善,显示为2级以上,心脏彩超显胸腹部积液减少。有效:患者经过3 个月治疗,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率减慢,心功能相关指标改善1 个级别以上,超声显示胸腹部积液减少。无效: 治疗3 个月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NYHA 分级
左心室收缩末容积( ml)
左心室舒张末容积( m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0
2.6±0.5 2.2±0.7
185±28 156.0±33.
223.4±47 200.5±39
对照组
40
2.8±0.7 2.4±0.3
187.2±32 187±31.0
223±47 223 ± 43. 2
P
<0.05 2 结果 经过三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40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5.0 %,对照组患者40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到85.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无差异,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变。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在会累及到患者左房室、右房室以及主动脉瓣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是吸氧,强心利尿,解痉等,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保持患者的病情稳定,目前并无较好的用药来治疗此病,因此,临床上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善患者心功能,达到逆转心室重构的治疗目的[5]。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比索洛尔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β拮抗剂,连续服用,效果显著,并且不会出现耐受性,与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同时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再加上利尿剂螺内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本研究中应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40例患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并且效果明显优于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组,表明在临床上应用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疗效显著,可以较快改善患者心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卫民.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2,31:166-167.
[2]朱改香.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02:135-136.
[3]王蕾.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96例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03:415-416.
[4]管一平,邹翰琴.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心脏杂志,2011,05:623-625+628.
[5]孟金平.观察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3,11:48-49.
: ?'g E ? ? ?/? e='font-size:14.0pt;line-height:150%;color:blue'>[4]。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肉眼还看不到明显病变,8-48小时,发生病变的部位开始出现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大部分患者意识清楚,若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会出现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栓部位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症状等。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溶栓效果与溶栓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栓发病3小时以内超早期做溶栓治疗其溶栓效果最为明显,患者在发病3-6小时内做溶栓治疗是治疗脑血栓的关键时期[5]。因此,及时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对预后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奥扎格雷是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还具有扩张血管的的作用,还可以改善脑血栓在急性期的运动障碍,预防动脉阻塞引起的脑梗死,改善急性期脑缺血的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异常情况。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III依赖性抗血栓形成的药物,因其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IIa活性比例为2.5:5.0,而普通的肝素在1.0左右,因此,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血酶活性较低,抗凝血因子Ua活性较低,抗凝血因子Xa活性较高。对血栓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又有间接协同血栓溶解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深部静脉血栓。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现象,若有出血,应立即停用。此药也禁止与乙酰水杨酸、非甾体类药、右旋糖酐40等药物合用。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9.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治疗脑血栓,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志勇,胡治平. 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40例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3,02:89+92.
[2]董霞. 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44例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595.
[3]刘荣玉. 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8:215-216.
我院自1992年1月-2001年10月,共为49例危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实施了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术前准备、手术、术后处理等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参照朱家麟等危重瓣膜病诊断标准,入选本组病人共49例其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1.9岁。二尖瓣狭窄(MS)并关闭不全13例,主动脉瓣狭窄(AS)并关闭不全(AI)5例,MS+MS+AI 31例,其中43例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TI),6例为器质性关闭不全,病程11~42年。心胸比0.72~0.92,均合并有房颤。心功能Ⅲ级13例,心功能Ⅳ级36例。
方法
1.术前给以强心利尿等改善心功能,输血、白蛋白等改善营养,21-65天。有3例病人入院48小时内急性心功能不全急诊手术。
2.全组49例病人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实行手术,心肌保护前12例采用4℃冷晶体停跳液;后37例采用1:4含钾机血停跳液持续灌注,心肌表面冰屑降温。二尖瓣替换采用2-0prolene线连续缝合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主动脉瓣替换采用主动脉根部斜切口,缝合采用间断式缝合法。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环缩术或kay环缩术。
结果 本组49例病人术后早期死亡10例。其中6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症,2例因室颤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颅内出血;总死亡率20.41%。
长期生存39例。随访时间6月-12年。随访率100%。1例术后3年死于颅内出血。1例术后1年2个月心内膜炎死亡;1例术后1年6个月脑栓塞遗留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术后3年机械瓣卡瓣死亡;1例术后2年脑出血遗留癫痫。随访5年已上生存率86.92%。同期进行三尖瓣环缩的病人,随访发现有10例有轻度的关闭不全,5例有中度以上的关闭不全,需强心利尿治疗。
结论
1. 围手术期处理
危重风湿性心瓣膜病体循环及肺循环系统长期高压、淤血,发生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由于胃肠系统粘膜长期淤血,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病人伴有心脏恶液质。因此术前应加强心功能支持,甚至静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物,术前改善病人的心功能状况,输入血浆、新鲜血液、白蛋白等,纠正病人的低蛋白血症与贫血;进行肺功能锻炼。一般待心衰纠正、营养状态改善后,选择适应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疗效。术中心肌保护采用含钾机血停跳液持续灌注,保证了心肌的氧供与能量代谢,避免心肌再灌注损伤。术后严重的低心排,除正性肌力药物外,早期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左心转流可提高左心功能;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早期行腹膜透析或床旁血液透析;气管插管不能经口进食病人及早通过鼻饲补充营养或静脉营养,有利病人的恢复。
2. 膜病变的处理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生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术后心功能及长期生存率,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术处理方法,在替换二尖瓣、主动脉瓣的同时,即对三尖瓣轻度以上功能性关闭不全,也作瓣环环缩术。避免术后早期病变加重,发生右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