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份雅称

月份雅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份雅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份雅称范文第1篇

本文将运用越轨社会学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和侵犯行为进行成因剖析:

一、“挫折——抑郁——挫折”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弥漫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大学生刚经过激烈的高考阶段,满怀希望地进入大学生活,幻想着大学生活的一片蓝天。然而,大学学习的转换,大学里要面临恋爱择业等问题的巨大的压力和忧虑。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大学生无法应对。对于复杂的世界由于被迫要做出太多的选择而又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很多大学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去面对,以此来减少与人的接触,生活在完全自我的“个体圈”里,由此以致个人能力无法提高,在生活中又会再受打击,陷入孤独与忧虑抑郁中,从而产生一个“挫折(压力)——抑郁——挫折(失败)”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其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无望和无助交织在一起。“许多抑郁的人可能丧失食欲而使体重下降,睡眠减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较多,甚至多睡几个小时,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难以入睡。随着饮食和睡眠的问题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跨掉的感觉。”①许多大学生陷入抑郁状态时也会选择睡觉,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特别是女孩子)方式逃避现实。

抑郁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还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人觉得存在的无价值感,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言:“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忧虑产生,我们的思想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②大学生处于抑郁忧虑的状态时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而恰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习)需要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集中思维,但抑郁的限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又一次挫折失败。

二、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

对于越轨行为的生物学因素有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社会生物学认为:“(1)侵犯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类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发泄;(3)侵犯会以能量的形式聚积,遇有刺激会有发泄;没有刺激,但聚积过满也会发泄;(4)能量可以用开发替代竞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进行引导。”③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无法适应,往往会产生忧虑、痛苦、抑郁等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痛苦往往引起愤怒,痛苦的刺激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引起人们倾向于产生侵犯行为。”④很多大学生产生侵犯行为也是由于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与愤怒很多来自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学校的管理措施、大学生个人之间的攀比、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担忧等等方面。当这些不满与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积过满的时候就会以侵犯越轨行为的形式发泄出来。

越轨社会学家还认为“匿名性与越轨有关”。“人们越是彼此缺乏联系,隐姓埋名,社会解组的程度就越高;社会解组的程度越高,越轨行为就越多。”大学生的半社会化,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言之,大学学校的不断扩招,致使在空间有限的校园里“挤”进更多的学生,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此带来众多的不满;而在这众多人中擦身而过的距离却似有千里之遥的生疏。匿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特有表现,在大学生活里也存在,因此很多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个并无多大的“知名度”的环境中,怀着一种“即使我越轨也无人认识我无人会揭发我”的心理,会做出许多侵犯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社会的中高层,远离生计奔波的劳苦、远离沧桑社会的压力。他们有时间去为自己设计美好的蓝图。但是在顺利和挫折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处于心理变化激烈时期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平衡。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等等,对于充满激情而又迷茫彷徨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催化剂。象牙塔里,人前人后,没有人是社会永远的存在。也许,多一些磨砺、少一些幻想;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压力,抑郁与侵犯会少一些吧。

参考文献:

① 引自《压力与健康》 [美] Phillipl.Rice 著 石林、古丽娜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② 引自《人性的弱点全集》 [美] 戴尔·卡耐基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③ 引自《越轨社会学》 笔记。

月份雅称范文第2篇

这是特级教师顾琴在金陵执教《张开联想的翅膀》时呈现的一段描写文字,配以拍摄的梅花照片,学生读来兴趣盎然,习作指导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说:“要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下来。”可当这些正确的“废话”说了多遍之后,孩子们的作文仍然是“你说你的,我写我的”,不仅习作水平没有得到快速有效地提升,有的甚至连习作兴趣也提不起来了。

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教师,自有其“特”于常人之处。细细欣赏顾老师的这段文字描写和整个教学过程,相信对于提高教师的习作指导能力大有裨益。

一、善于观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日月星辰的时空变幻,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梅兰竹菊、江河湖海……只有你学会观察,才会发现其独特的美。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干瘪乏味,就是因为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写起来自然是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了。

顾琴老师是一位优雅的知识女性,这段对梅花的描写条理清晰、观察有序。先闻花香,再观花色,后赏花形。由远而近,由整体到“眼前这一棵梅树的不同一般的花朵”,由表及里,细腻生动的描写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观察之法正是需要我们通过习作指导让学生熟悉并牢固掌握的,学会这样细致地观察生活,学生的习作表达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巧于联想

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欣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孤舟一只,笠翁独钓,整幅画中未见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这就是留白的艺术魅力,“留白”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顾老师的联想丰富而独特。从老远处梅花开得正旺,联想到“红的如火,白的似雪”;从眼前这一棵梅树花朵的不同一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像一枚撑开的小伞,像一个旋转的风车,也像一束绽开的烟花”;从梅花可爱迷人的样子,联想到杜甫的诗“可爱深红爱浅红”。颜色、形态、心理三处联想,真是虚实相生、形神俱佳。

联想贵在一个“巧”字,所以当有学生写到“水仙那六片白色的花瓣多像六把锋利的宝剑保护着中间的仙子”时,就有其他学生指出“宝剑”过于锋芒毕露,不能表现出水仙的优雅和灵动之美,不如联想到“裙子”“白蝴蝶”或者“六个小精灵手拉着手守护着凌波仙子”。学生的想象力非比寻常,顾老师的指导之功可见一斑。

三、勤于“下水”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教师的“下水”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小时候学过《小马过河》,讲述的道理是:河水的深浅,只有我们亲自下河体验过后才更具有发言权。

这段描写梅花的“下水文”生动细腻,颇具功力,是顾老师勤于笔耕的最好见证。教学相长,只有教师真正体验到了习作难在何处,才能有效地转变教学方法,将写作和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习作。

教师要像一位高明的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找准病症,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行不行?看疗效!从学生的课堂练笔来看,“例文引路”确实是医治语言平淡空洞的一剂好药。

生1:二月份,我去了梅花山,朱砂梅开得最旺,火红火红的,就好像烧旺的火把高举在半空,又好像风中摇曳的小灯笼,它们朝我们笑着,多么可爱啊!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有个好听的雅称,叫“水中芙蓉”。它的颜色五彩缤纷,像是在开宴会呢,有的白里透红,有的紫里透粉,有的火红如霞,真让人心旷神怡!

……

从这些习作片段来看,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是多么出色,由花的色、形、味引发的对相关的景、物、诗、事的联想是多么的精彩,是老师的下水示范和有效指导让他们妙笔生花。

教学有法,学生需要的是具体可感的可以借鉴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指导语言。给孩子们一双“翅膀”,他们就一定能在习作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月份雅称范文第3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福表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向往、追求和寄托,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华民族祈福的六字箴言“福禄喜寿祥瑞”,是对福祉的一种向往与追求。但是中国人的追求又很具体,什么是福?食得是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长寿是福。对于长寿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人将生活与生存、物质与精神的巧妙结合。《尚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是说,长寿、富贵、健康心安、有美德、(不遭祸)善终是中国人最早对福寿的解释。并由此形成了养生、尊老等一系列的符号系统。

在国人眼中,没有钱不是福,钱多了也不是福,唯有长寿才是福。所以,封建帝王喜欢人家称其“万岁”,而老百姓喜欢被称“老寿星”。在旧时,长寿有着很多的雅称,如77岁可称为“喜寿”(汉字草书的“喜”,形似七十七)。88岁可称为“米寿”(“米”字拆开来为八十八),99岁可称为白寿(“百”字去掉上面的“一”,为“白”字,百少一为九十九),108岁被称为茶寿(“茶”字的草字头看似二十,余下的分拆为八十八,两者相加就是一百零八)。耳顺之年、还乡之年或花甲之年,均指6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或杖国之年。均指70岁。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80岁以上,100岁以下。期颐之年,指100岁以上。现在我们明白了,如果看到老先生室内挂着猫扑蝴蝶的画轴,那就表示此位已经有80以上的高龄了(猫蝶谐音耄耋)。那么,朝杖之年又作何解呢?

原来,这“朝杖”与古代尊老制度有关。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古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尊老的制度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其实际内容都在于充分表达社会对耆老之人的关心和爱护。《礼记・月令》提出,每年的中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这里说的“几”。不是我们现代的茶几,用途与今大不相同。先秦时期有两类几,作用大相径庭。一类是陈物之用,即是摆放酒肴用的小条桌。古代祭祀供祭品,也用几。其性质与俎(切肉的案)相似。战国时就有了很讲究的嵌玉漆木几。汉魏时期,文人有读书的书几。官员有办公的牍几,它们是现今各类茶几的始祖。这第二类几是凭倚所用,即《说文》所指的“踞几也”。我国古代,在桌椅等大型家具出现之前,一般是“席地而坐”的。这种几可以作为席坐时安体凭倚之具,所以又称做凭几或隐几。隐也是倚靠之意。这类几显然是与陈放物件的几功能不同,而是供老人休憩凭靠之用。

高年授杖,汉代之前并无具体记述。我们只知道汉初规定80岁以上老人才有资格享用。到了成帝建始年间,降到了70岁以上老人。每年秋季,由地方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由政府给老人授杖。《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杖头饰鸠。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咽而不噎,是一种健康祝福。鸠杖虽由地方政府办理,但象征着当朝皇帝所赐。故称王杖。王杖除显示身价还享有若干特权。一、持杖者的地位,可以相当于今天的正科乃至副处级的“级别”。见官也不必低头碎步,不至于碰上“门难进、脸难看”的接待问题。二、持杖老人可特许“行驰道旁道”。三、严禁擅自征召、系拘、欺殴辱骂持杖老人。如有违犯者(包括官吏),全部“应论弃市”。弃市就是公开执行死刑。可见那时不尊敬老人是要掉脑袋的。四、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持杖者整修王杖。王杖虽小,“曲尽古人为老人制器之苦心”。

此外,每年例有赐老人糜粥饮食。

中国饮食是将美味与养生统一起来为特征的。保证良好的饮食营养,是预防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人体的健康,得之于科学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境及对自然环境和应变等许多因素。而最基本的因素是饮食。饮食得当,调节平衡,即获得了健康的基础。尊年之人,其饮食营养是否充足,是否恰当,是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的。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而上寿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降低,在营养方面又有低热、低脂、低糖、低盐等特殊要求。《养老奉亲书》中云:“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所以,营养全面,调理脾胃乃养生之大要,重视老年人的饮食、营养、调配烹饪是健康长寿之根本。在这方面,老年人食粥是个不错的选择。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到:“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说应当合理把谷肉果菜各大类食物搭配好。营养就可以全面。而粥则是经煮而成,蒸煮是最健康、最适于国人胃口的烹饪方式,也是“养益充助”最佳的搭配方式。

粥由米煮烂而成,古代称为糜,是中国的传统饮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粥是在鬲中熬制的。粥的古字写做“鬻”,原因就在于此。粥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粳米,具有健脾益气之功用,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所以,粥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小孩以及病后、产后、手术后的人调理特别适宜。粥,被称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南宋诗人陆游,中年曾患胃病,久治不愈,后来受张文潜《食粥说》的影响,坚持每日食粥,一年后竟不药而愈。他对此深有感触,在《食粥》一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把食粥当成延年益寿之道。

《红楼梦》中贾府的上下老幼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虽有肥甘厚味之食,也推崇喝粥。贾府粥的种类很多,除了日常老百姓喝的粥以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粥。《红楼梦》第十四回写王熙凤吩咐:“每日从那府中熬了各样的细粥、精

美小菜,令人送过来。”第八回写了碧梗粥,第十九回写了腊八粥,第四十五回写了燕窝粥,第五十四回写了枣儿熬的粳米粥、鸭子肉粥。第七十五回和八十七回又写了红稻米粥。

米粥加药一块熬制就是药粥,有人统计过历代药粥的总数,要达500种以上,加药不同,则有不同的辅助治疗作用。比如。桑葚糯米粥,有补肝益肾、养血明目的功效。阿胶糯米粥,有滋阴补虚、养血止血的功效。海参糯米粥,有补肾养血益精的功效。具有滋补延年作用的还有芝麻粥、莲子粥、菱角粥、枸杞粥、柏子仁粥、牛骨髓粥等。芝麻粥能“耐风寒、补衰老”(《抱朴子》),尤其适用于身体虚弱的老人。笔者日前曾做过一次调研,近日中高档餐馆、饭店的热门菜不是燕窝鱼翅,而是一盅海参小米粥。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象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表现在语言、风俗、、家庭、艺术等各个方面,主要是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和子孙繁衍的生殖观念。同样是祝福人健康长寿的生日仪式。国人擅长圆通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综合、归纳和感悟的直沉与顿悟。因此,只有中国人才能在吃“长寿面”的仪式中悟出那种追求生存、尊老爱幼、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而西方人擅长线性的、个体的、机械量化的思维方式,重于分析、逻辑与个体性,所以,西式的生日仪式要切蛋糕,而且要吹蜡烛(多大年岁插相应数量的蜡烛也是一种量化方式)。情侣们则更为浪漫,在咖啡屋内,温柔的烛光下,一对金童玉女默默举杯相对,眼波是信使,是蜜糖,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在这里。我们无须去评价“长寿面式”、“拔蜡式”、“默默式”的祝寿祈福礼的孰是孰非,因为这都是一种文化使然。何况,现在许多家庭的生日宴会都是先切蛋糕,再吃长寿面,中西文化交融,一样都不能少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不过在民间,老人们还是要在过生日时吃面条,寓意“年寿绵长”。面条下锅时,不能揪断,越长越好,象征“年有长头。人能长寿”。而且亲友们每人要从自己碗里挑出数根面条送到“寿星”碗里,名曰“添寿”。礼仪的现场还要置有象征长寿的吉祥物,如松柏、、桃子、龟、鹤,甚至花猫与彩蝶的书画工艺品等,庆贺长寿。

天津卫非常讲究吃面。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面席。面席由四种炒菜、八种菜码(四平八稳)及三鲜卤或红白卤组成。“四碟”中,高档有桂花鱼骨、炒青虾仁、韭黄鸡丝、炒鸡茸鱼翅针。中档有木樨虾仁、樱桃肉、炒三鲜肉、熘蟹黄。低档有炒面筋丝、肉丝炒香干、炒黄莱、熘鱼片。红卤指肉片等荤卤,白卤指腐竹等素卤,红白卤指荤素同时上。八种菜码为黄瓜丝、胡萝卜丝、豆芽菜、白菜丝、菠菜、青豆、黄豆和红粉皮。家常捞面比较简单,一般用三鲜卤、干炸酱卤或麻酱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