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批评的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做到常抓不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批评孩子的错误,我们应当变换一种批评的方式——“绿色批评”。所谓“绿色批评”就是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孩子既能接受,又利于改正。
一、语言暗示批评
批评不一定是正面地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加重学生的自卑感,而且还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投下阴影。我们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来暗示学生的错误,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自觉地改正错误。这样的“批评”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虽悄然无声,却深入学生的心田,使其愉悦、主动地根据老师的暗示,向老师期望的目标靠拢。这种批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表扬式的批评
所有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心灵深处都有最强烈的要求,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我班某学生的作业经常写得很潦草,挨老师们的批评也是家常便饭。一次,他的作业又像往常一样,书写脏乱、错误百出。于是,我故意在课上让他站起来,用欣赏地语气说:“今天,我发现你的作业中有一个字写得很好看,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每一次的作业都能像这个字一样写得干净整齐,好吗?”他涨红了脸。第二天的作业果然有所好转。我又及时表扬了他:“你们看,他是不是个要求上进的好孩子?我们祝贺他!我相信他身上还有许多优点,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于是“表扬”,这个最简单的赏识办法,成了日后我教育他的一大“法宝”。这也看出他非常需要教师和家长都使用过,无疑中又遗忘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讲,孩子怕的不是训斥和抱怨,而是赏识和感动。
三、激励式的批评
我们批评孩子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使孩子健康成长,记得一位教授说过,爱学生,还要注意激励学生,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励。 可见,激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富于建设性、启发性的恰当批评,对孩子来说效果大不一样。这样做不但使他们明白了自身的不足,而且自尊心与自我形象也得到了保护。
一、迂回曲折式的批评
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可以不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效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迂回曲折,一种说法是:“罚你打扫教室卫生”另一种说法是:“奖励你一次劳动光荣的机会:”一种说法是:“你怎么上课时间睡觉,站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让老师陪你站一会好吗?”一种说法是“看你这作业乱七八糟的,再写十遍”,另一种说法是“改掉一个坏的习惯真不容易,再写几遍吧,你能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作为老师,应讲究语言艺术。
二、幽默诙谐式的批评
幽默既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又精辟人理,令人回味,更能让人在高兴之中接受你的观念,让学生在诙谐、愉悦中接受批评,改正缺点,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有趣的双关语、形象的比喻、诙谐的发言等等,使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先扬后抑式的批评
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所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扫完地以后,垃圾没有倒而是堆在墙角,于是,老师这样批评他:第一步――赞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第二步――提醒(实为批评);“只是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再完善一下”,第三步一激励:“这是个小问题,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听完老师的话。这个学生立即把垃圾扫起来倒掉了。
四、沉默无声式的批评
一、尊重人格,言语得体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因此,说话主要在于巧,要得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学生更不例外,尤其是处于“心里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为强烈。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就会引起心理的极大反感,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以挽回“面子”,维持心理的平衡。导致有的学生思想大滑坡,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更有甚者离家出走,把老师视为眼中盯、肉中刺,凡事与老师作对。事情之所以发展到这样糟糕的地步,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老师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做的是否恰到好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些涉世未深、充满希望和幻想的花季少年们,因此,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对象不同,方式各异
对于男生,一般可采取强有力的措辞;而对于一般女生,则可采取温和委婉的态度。当然,极个别的例外。同一对象,因性格的差异,方法可以不同;对于性格外向直爽的学生,便可以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对于性格内向迟缓的学生,则可委婉含蓄、旁敲侧击。尽管方式不同,但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分清场合,掌握分寸
如能个别谈话处理的,就不当众批评指责,做到适可而止。
3.注意避讳,免伤感情
如对于生理缺陷、家庭矛盾和个人短处等等。做到不揭学生的隐私,使其具有安全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而不会对你存有戒心和防范的心理。
二、寓情于理,以理服人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用富于人情味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说服人,进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如对于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但如能以情感之,以理服之,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异性互生好感并不奇怪,而如何引导并使之成为动力,则需要我们教育者动动脑筋。有位老师曾对一名走入这一误区的女学生写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如乘车前往目的地,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如果你的最高人生目标是在目的地的话,那么,你决不能因为贪恋美色而下车。假如你忍不住下了车,那辆车决不会等你。虽然你还可以登上下一辆车,但这辆车已不是那辆车,而且也不是到达原来的那个目的地了。后来,那名女生一路实现了她攻读的梦想。事情往往就这样,有时候严厉的批评并不能为人所接受,而那不是批评胜似批评的语言则可能令人受益终生。
在坚持以上两条原则的基础上,若能掌握一些小诀窍,如沉默是金法、因势利导法、幽默风趣法等等,则更会锦上添花。
一、语言媒介与艺术批评
语言是艺术批评最古老而又最主要的媒介――人类最早对于艺术的感知,首先通过言谈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 [2]文字形成后,这些言谈又通过文字转化为文本而继续存在;即使是当下时代,艺术批评的媒介虽然多样化,但其核心媒介仍然是语言――无论载体和传播工具如何变化,使用语言一直是艺术批评的重要途径。虽然文字形成后,人们可以通过写作而形成文本媒介并在电子网络媒介中继续使用,但语言作为批评媒介仍大量存在――酒吧、咖啡厅、沙龙、论坛、会议、展览以及私人会所中的闲谈等,这些即时性艺术场所是艺术批评最有生命力的存在方式,是它们让艺术和艺术批评以活生生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间。一般来说,艺术批评无法像文学批评那样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展开:画家无法用自己的画作批评另一位画家或作品,音乐家也无法用音乐去对另一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发表看法。
语言媒介包括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语言媒介的传播自然就包括口头语言传播和文字语言传播。口头语言的自然传播是传受双方以空气为介质的声音传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技术、工具媒介的介入。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形成的,从人类开始发音的原始形态到文字等符号的出现,将声音和对世界的认知、改造联系起来,是人类内在需求和本能的欲望,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最基本的方式。虽然口头语言作为一种声音媒介是随着批评者自身的语音在空间中的消失而消失的,现代人已无从考证,但无法否认这种批评方式的存在及其价值。艺术批评自身的语言性特征使得艺术批评将始终离不开语言。原始时期的语言媒介拉近了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与距离,在这种自然化的传播模式中,艺术批评的自然性是通过接受者范围极为有限的“纯艺术”的本能性来实现。
在文字产生、书写形成前的时代,语言传播是人类文明的自然传播,艺术批评在此时期是集体性的。这时,语言媒介体现着艺术传播与批评最为基本的模式: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对自然、宇宙的感知、想象、领悟,形成史前时期的壁画、雕塑、彩陶、舞蹈、神话、生产歌等原始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纯真性、朴素性、本能性特点。这是因为原始先民的认知能力有限,生存受到大自然的威胁,所以采用单纯、自然化的语言和声音反映、描绘客观世界,并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批评。此外还有原始先民们口耳相授的神话故事、原始歌谣,它最初由负责祭祀的巫师传授,通过劳动人民的口头简单传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传承下来,艺术批评家们对艺术的见解、感知也只是通过语言媒介自然化地在接受者中间流传。遗憾的是这种传播艺术的形式稍纵即逝,信息无法保存和持久传播,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文化只有部分得以流传下来。此时的艺术尚未独立,是宗教仪式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同时还使用图像和身体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表现,带有仪式性、宗教性的各种活动同时是艺术的萌芽。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舞蹈纹盆》,彩陶内壁画面上以连续纹的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舞蹈语言、图案构成,准确再现了五千多年前的原始先民们载歌载舞的场景。这一时期艺术的受众体是部落群体,这时语言与媒介、被表现者与表现形式之间仅仅是艺术与媒介表层意义上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尚处于萌芽状态。
二、文本媒介与艺术批评
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发明之前,我们依靠语音语言媒介来传播艺术信息。文字出现后,人们进行艺术交流时,脑海中涌现的是文字形象以及文字背后的涵义。文字传播的功能就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并传播信息。文字形成并系统化后,人类之间传递艺术信息有了物质的载体;书写和文本的发明使艺术信息的传播得以不断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是在这个阶段出现并逐渐形成的。
质料媒介是生成艺术作品的文本介质,文本作为传播媒介在艺术发展史上意义重大。首先,文本媒介这种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得人类在艺术生产、生活中弥补了语言传播过程稍纵即逝的缺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再依靠有限的人脑记忆,艺术批评互动的信息得以长期传播下去;其次,文本作为传播媒介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艺术批评的信息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建立一个远程交流空间,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地区人们之间的艺术生产、交流有了无限延伸,艺术传承不再像民间艺术那样通过民间艺人口手相授了,艺术的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对自己喜好的作品精挑细选、进行修改,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艺术版本;再次,文本媒介促进了艺术生产,特别在传统工艺行业,促进了艺术生产技能的提高,并为不同地域范围内的艺术交流、艺术评论开辟了美好前景。文本媒介通过各种传媒介质生产和传播再生产,创造出极具互动性价值的感性文本。
可以看到,现代艺术批评也是在现代艺术体系和现代传播机制两个条件均得到完善后才出现的。一方面,现代艺术体系在理论层面上的建立,为现代艺术批评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 ・巴托在 1747年发表《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一文,他以“美的艺术”(fine of art)为核心统摄所有门类艺术,以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五大艺术门类作为现代艺术的体系,这使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的建立具备了可能。另一方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为艺术批评的持续性、大规模展开提供了条件。现代印刷技术批量复制生产的特性为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巨变,”几乎无限地拓展人们共享信息的能力” [3]。随后近代教育理论和班级授课制为大众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大众对于以文字为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作了准备。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现代正式定期出版的报纸面世,到18世纪,现代报刊的出版发行已经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周刊与日报等形式出现,特别是评论性报刊的出现更是艺术批评最直接的阵地。在法国,《两个世界的评论》《巴黎评论》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杂志, 1890年代后,出现了大量以《法兰西信使》为榜样的杂志,如《每周评论》《方阵》《自然主义评论》《白色评论》《象征派》等。艺术期刊则有《喜剧》《现代版画》《画室》《柏林画室》《德国艺术和装饰》《艺术世界》等。这些出版物成为各种信息联系的枢纽,“它们把评论界人士与巴黎艺术界、与后印象主义艺术界、与纳比派和日本艺术的喜好者们联系在一起” [4]。报刊的出现为现代艺术批评提供了阵地――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在新媒介的基础上诞生了。
与此同时,艺术自身的繁荣、出版传播机制的形成和大量艺术批评实践的展开,使得艺术批评的系统机制最迟在 19世纪得以形成,职业的艺术批评家得以出现。作为批评家的波德莱尔以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和批评奠定了“现代性”观念。在文学领域,圣伯夫成为法国文艺批评史上的第一个专业批评家,其批评著述达五十册之多;在音乐领域,汉斯立克是继创办《音乐通报》的罗赫里兹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专业评论家” [5];在绘画领域,罗杰 ・弗莱被尊为“现代艺术批评之父”,他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批评影响深远。由于现代艺术批评的呈现方式和载体主要是语言, 19世纪开始的现代艺术批评都是那些掌握文字语言书写能力的人,有文学家型批评家,有报刊记者型评论家,有哲学家型评论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有了职业艺术批评家。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 20世纪上半叶,并促进了作为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的成立,由此可见文本媒介对艺术批评转向的重要影响。
三、电子网络媒介与艺术批评
电子网络的出现及大规模使用的当下,一般被称为”全媒体时代”。这个时代导致了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批评的深刻变化,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了种种负面问题。艺术批评借助网络传播,不仅扩大了艺术批评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艺术批评的受众群体,而且更新了艺术批评主体。在以往时代,艺术批评以语言和文本的方式展开,其主体和受众均受到媒介和时空存在的限制,电子媒体在批评中的使用,超越了这种局限:通过电子网络,它可以在瞬间传播到整个世界,被数量巨大的网络主体看到。随之,由于网络带来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表达的快捷,这些受众主体同时会变成批评主体――批评主体和受众主体之间的边界模糊了,艺术批评的新时代到来了。传播媒介的变迁必然引起艺术批评机制的变化,多元化、多样性是艺术批评机制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成为电子网络时代艺术批评格局的基本特点。
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复制艺术品和通过数字软件设计图形技术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使用技术似乎取代艺术创作,俨然成为另一种创造艺术真实的方式,艺术批评在如此境遇下面临太多的挑战和机遇。在互联网的刺激下,我们需要重新厘清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存在方式,以及艺术批评的主体、目的、本质等问题。一方面,艺术批评与电子网络结合越来越密切、频繁,其内容比传统艺术批评更为丰富,网络开阔了艺术批评家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方式。虚拟而又真实的网络评介方式,让传统的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数字化、影像化的过程中焕发出别样的气息:技术使用似乎成为艺术存在形态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媒介变迁日新月异,对艺术批评产生了多样的影响:艺术批评的形式和思想多样化了,市场化成为导向,大众化占据主导,由此带来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混合。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使实用性和功利性成为艺术创作和再现的基本追求,艺术样式也从典雅、沉静的精神性艺术演变成打破传统、充满叛逆性和激进性的数字艺术。人们可以把《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电脑数据扫描,建立虚拟数字化的图像实现永久保存,也可以用三维软件虚拟设计将之再创作,成为《蓄胡须的蒙娜丽莎》。有人指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人类的艺术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一个可以被命名为艺术传播的时代到来了。在艺术传播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规模、传播效应等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革命。艺术传播领域内所发生的这些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艺术作品的生产再生产方式。 ”[6]艺术批评“文以载道”的传播功能日趋衰微,随意的编辑、修改、复制使一些制作粗劣的艺术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世界和审美世界,传统艺术批评不再具有意义;注重当下、大众化、互动性和游戏性更强的艺术批评方式获得广泛认可而大肆流行。
从批评者的身份来说,电子网络技术对艺术批评的渗透,致使批评主体出现多元化,批评者的身份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当下艺术批评领域,批评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职业批评家,其二是学院批评家,其三是大众,随之形成职业批评、学院批评和大众批评等三种艺术批评方式。第一类批评者以批评为职业,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艺术性和理论性往往退居其后,因而“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现象严重,严重削弱了艺术批评自身的权威性;第二类批评者很少会因为功利原因改变自己对某一种或某一件艺术品的观念,而更注重艺术批评的原创性;但是,学院批评家在速度上不能及时跟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的批评对象更多是被艺术史认定的经典艺术作品,因而他们的批评也出现自身的困境,传统性、学理性和高标准,不仅受众面小,而且严重脱离大众的视野,带有鲜明的传统精英主义特征。处于两者之间的是由出版商、出版机构、博物馆或作者个人为推介新的艺术作品而发起的“论坛”“讲座”“见面会”等活动,在这些场合,上述两种艺术批评者均可能出现,从而出现两种批评方式和批评主体混合的情况。
在当下时代,我们更关注第三类批评者,因为电子网络平台的发展已使他们在艺术批评领域中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他们既是艺术作品的裁判者,又是新艺术的创作者。有学者指出:“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数字化创作工具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进入的门槛,使得非职业画家可以在‘数字画板’上挥洒笔墨、即兴创作;互联网是他们的‘美术馆’或涂鸦作品的展览厅,大众而不是专业评委的口味来决定作品的价值。 ”[7]因此,第三类批评者有时会带有商业性,但更多是率性而为而缺乏节制,为了吸引更多关注,他们往往使用激烈而反叛的言论,带有鲜明的异端色彩;他们一般不是负责任的批评者,但其影响力很强,因而是不可忽视的批评力量,他们甚至可以借助网络优势,影响、左右更为广泛的人群改变自己对传统艺术和艺术品的看法。王一川教授认为:”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性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 ”[8]大众批评者就属于所谓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大众批评者是普通受众,以匿名或无名而又庞大的群体性为特征,在整体上能形成强大的批评攻势。“粉丝批评”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批评现象:他们虽总体缺乏美学的或历史的学科知识,但其即兴性、直觉性、互动性、瞬时性等特征,又是学院批评家难以比肩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的语言、纸媒转换到人人都能拥有的手机或网络,艺术批评也从过去掌握语言或文本媒介的少数权威精英手里下落到普通的受众手中,艺术批评的民主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快了,虽然这种批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尚待认可。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由于电子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以电子网络为媒介的艺术批评也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种种问题。在欧美国家,借助电子网络,不仅传统经典的艺术作品和新兴的前卫艺术都得以以电子化的方式在网络传播,大型艺术资料被电子化、数据化、影像化,与之相关的是传统艺术批评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过程。很多艺术批评期刊也有网络版,同时被各大数据库收录,等等。在中国,直到 20世纪 80、90年代,才出现一些传播前卫艺术的官方媒介,为一些艺术批评家提供发表先锋言论和观点的平台;到网络高速发展的 21世纪,艺术网站、展览机构、艺术中心大量涌现,随之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介批评快速兴起。这些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艺术批评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更快速、便捷的艺术交流平台。但是,全媒体时代艺术批评的对象很难按照传统艺术的观点而将之称为艺术,与其说它们是艺术,不如说是“艺术乱象”,它们既无技法上的突破,也与社会现实无关。艺术批评对象的变化,造成艺术批评本身无法再坚持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艺术责任;由于可以便捷使用网络传播和电子资源,侵权现象、泄露隐私、剽窃抄袭等负面问题也随之进入批评,或者以批评的面目出现――批评的浅表化、随意化、印象式和“批判标准浑浊化”,“严重损害艺术行业的整体发展” [9]。这是当下艺术批评中值得引起警惕的问题。
四、结语
可以看到,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之间存在交叉、互动关系,艺术批评由此也呈现出这种互动或联动的格局。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形成前,语言作为媒介是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文字形成并被大规模使用形成文本后,文字和文本作为媒介使艺术批评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语言媒介和文本(文字)媒介的交叉使用使艺术批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化,艺术批评由此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电子网络媒介兴起并被延伸到艺术批评后,这三种媒介在艺术批评中均被广泛使用,促使艺术批评出现重大转折,由此形成以这三种媒介为依托的艺术批评共存、互动的情况。不同批评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存在不同媒介之间的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艺术批评的发展或转向,促进艺术批评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走向新阶段,它们之间的互动共存成为常态:人们经常发现,在当下时代,各种艺术沙龙、讲座、论坛、会议、展览等,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在这些场合中,语言作为艺术批评的媒介――这个最为古老的批评媒介――仍在被人们大规模的使用,在这些即时性较强的领域中,它甚至占据了主导位置。而为了让这些活动顺利进行、扩大影响,文本(文字)作为媒介又成为艺术批评的主导,海报的制作、讲稿的印刷、论文的出版,等等,让语言批评的内容从即时性转化为稳定的文本方式向不同时空中的生命存在传播,电子网络媒体的使用扩大了这种传播,某种程度上还让这种批评成为永恒:电子胶片的制作、网络空间的存在,使之具备了永恒存在的可能,电子网络媒介作为艺术批评方式由此占据了新的主导地位。
总之,艺术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批评展现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带有一定标准的导向性,以超越艺术迎合世俗的流行观点;帮助艺术接受者提高艺术鉴赏力,逐渐形成社会化、良性健康的审美风尚,从而对艺术多样化风格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艺术批评媒介在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的变迁对艺术批评的转向影响很大,媒介的不断变迁、更新,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被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在艺术批评的行为方式上、对艺术的整体结构等进行新的探索,艺术批评的内涵、外延、形态、类型都将不断更新变换,进而在艺术审美、体验、思维、观念上产生与传统艺术批评相异的全新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形态。艺术批评的转向不仅仅是自身寻求创造的使然,同时也是传播媒介变迁助推的结果。建立在媒介变迁之上的艺术批评是一个多样的、动态的概念,它与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材料的应用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变化而正在进行的艺术探索领域。
注释:
[1]蒋晓丽.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16.
[2]严格说来,人类传播经历了非语言传播、语言传播、大众传播等阶段,艺术批评活动在人类初始的非语言阶段就已诞生,但由于艺术批评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我们也只能借助语言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因而本文对非语言阶段的艺术批评暂不讨论。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4]杜加斯特.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3.
[5]亨利 ・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31.
[6]陈鸣.艺术传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0.
[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3.
关键词:班主任;表扬;批评;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10-01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悟出一个道理:只要肯倾情付出,定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回报。我热爱这份职业,所以我始终觉得快乐。哪怕是很多的麻烦和心酸,过后也便是甜蜜的回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使用的激励手段就是表扬和批评,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 二者常常结伴而行,相融而生。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个严厉,和蔼,懂得和学生心灵交流的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表扬,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激励一部分学生进步,向好的学生学习。而对于有缺点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找准缺点,论事不论人,帮助同学及时的纠正其错误,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谈心,进而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进步。而要使表扬与批评起到良好的效果,就要讲究一定的艺术。
一表扬的艺术
1.表扬中要充满师爱的阳光。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教师要真正爱他们,关心他们,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受表扬的机会。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若等他们有了优点再去表扬,那他们被表扬的机会就太少了。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主动帮助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成功,为表扬创造条件,用表扬这一武器去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表扬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班主任的表扬不能只限于班级的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在班级里要使人人都有受表扬的机会,只要学生有进步,有特长,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表扬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量化考核中的分数,有时是一个小小的奖励。
4.拨亮一盏灯,寓表扬于背后。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表扬,比如我们班级中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不爱和其他同学沟通,性格比较孤僻,我从别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可能感觉不到大家对他的重视。我就试探着和别的同学交谈,背后赞扬这个同学的优点,长处,让听者自发的把我表扬他的优点转告给他,从此,他感觉到了他在老师心中的位置,从而更加的在学习,生活上发扬他的优点。通过其他的同学传递对他们的优点赞扬的信息,可以缩小与班主任心理上的距离,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和谐。学生们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二批评的艺术
1.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老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作出该行为的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行为错误。
2.批评要准确。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第一就是了解犯错误学生的情况,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事情的严重性。二是班主任一定要对同学犯错问题的性质把握准确,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对问题的细节要掌握准确,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从中找到一些有力证据,批评时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以后,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进一步改正,从中也能受到一些教育。
3.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犯错误的问题性质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要把握好层次,逐步深入,不能一下子就把批评的信息全部抛出,以免出现僵局,欲速而不达;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疑心较重的学生,则应以暗示为主要手段,用提醒、提问的语言在同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交谈,交流信息中,实现批评教育的目的;对于逆反心理较重,行为时常为情绪控制和左右的学生,要突出正、反面典型事例,进行相互对比,在正气与歪风、遵纪守法与散漫堕落的相互比较教育中,引导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所犯错误严重、影响范围较大的学生要进行公开的处理,处理时要事先作好其思想工作,以免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作出不可预测的行为。如果说,对班上的学生所做的不良行为的事实虽然清楚,但究竟谁是当事人不易辩清的,就要采取委婉、含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班主任对错误的态度,以引导学生自我警戒,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从班主任善意的批评中找到自己行为给集体形象和荣誉造成的损害, 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4.批评要入情、入理、入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批评要入情、入理、入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与学生时刻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做为一名班主任,要时刻为学生着想,使他们在班集体里得到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我们应该做的基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