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平领悟联系培养诱导鼓励

有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除了认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知道作文要写生活,但不知如何去写。因此,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既有所感触和领悟,它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当这种能力有所成就时,情就会随感而发,此时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悟”的引导,通过“悟”的教学使学生领悟生活,感悟人生。当学生完全学会领悟时,相信他们不会再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文章必将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都是概况生活的典范之作。作者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悟,都融入行文之中,作者的见解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教读课文时不能忽视作者的主张――对生活内涵的揭示与对人生的领悟。课文所写内容,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甚至于学生自己就亲生经历过,但由于学生对生活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没有用心去思索,因而感受就很浅,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自己将远行,与父母分别的场面,学生大都经历过,但像朱自清那样能写出离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道出人间最珍贵的亲情又有几人?为什么学生写不出这种感人肺腑的文章呢?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领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揭示生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生活,通过比较对照,把课文与生活、作者与自己联系起来,诱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悟”,并通过别人的“悟”,领悟生活的真谛,领悟人生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语文课变成了以应试为目的的讲堂、练堂:练词、练语法、练修辞、练层次划分、练写作方法等。原本一片文情并茂的文章,却被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完全成为“接受器”,被作者的人生领悟毫无感受。一些教师甚至热衷于模拟题型,将阅读内容题目化,把个别句子或语段变成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跋涉,把作者的感情和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学生越学越枯燥腻味,对语文自然失去了兴趣。

文章作为思想的载体,凝聚着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和主张,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这种“悟”。学生在领悟了作者的情志后,必能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避免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第2篇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过程探析

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思维过程。感知是阅读过程的开始,理解、感悟是阅读认知的核心。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接触的是文字材料,在识字、释词、弄清句意的基础上,摸清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脉络,也就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题、观点的基础上对文章描写的内容有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品味以达到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进一步升华,即为感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每一层把握都富于创造性,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例如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学生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根据字句展示的意义及特定的语脉联系,一步步切近文章主题,并通过文中的一些词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寂寞”、“阴森”、“笼着轻纱的梦”、“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来揣摩作者的心境及文章的深层涵义,最终把握文章旨趣,感悟朱自清先生不平静、不由自主的人生困惑并进而观照自己的生活境况。这样一步步从最初的识字、释词、句到构建阅读表象,到理解文章内容,再深入到心灵世界,达到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直观性把握。这一层面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正是超越了对简单文字符号的直接反应和以概念、判断为主的逻辑思维阶段,而进入一种渗透着情感自由和意志在内的高级心理活动。从审美的角度讲,这是审美理解的最高层次。这种感受有时甚至是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清晰地描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凡是无切身体会,人云亦云,重复他人者,不能真正有感悟。感悟是自己心灵的体验,也是阅读中的最高境界。

二、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感悟

创造性不可教,但创造性可以培养。同样,作为创造性的感悟虽不可以教,但可以通过培养激发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品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于知识的构成、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好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细读、品读。作品中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画面、或意境、或韵味、或哲理、或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要细读、品读,方能感悟这些隐含在语言中的潜在的深层的东西。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细读、品读,去玩味咀嚼语言文字,进一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里蕴涵的思想情感。细读、品读,与文本诚恳“对话”,方能深刻体会作者“良苦用心”。“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思考流于肤浅,结果是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于漪老师曾说:“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达到提高。”因此,学生应该细读、品读,力求透过它的感性形式,感悟它蕴涵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二)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重要前提

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达到契合的重要因素。学生除了在校园里获得人生体验,还应走出校门,走向自然和社会人生,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可以带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在幽静的山林里,满眼是飞舞的“黄蝴蝶”,触摸枯黄的落叶,会感受到秋天的清、静、悲凉、萧瑟、落寞和伤感;在金色的田野里,低头的稻穗,会感受到成熟的喜悦和满足。月光下的河塘、缥缈的白云、清晨的露珠,妒雪欺春的梅,都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带给人无限遐想,带给人许多冷峻的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项王故里,学生会想到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一代枭雄的项王当初不能东渡乌江的无奈和悲哀,会为青梅竹马的项王和虞姬最终却演绎成一段凄美爱情而感叹。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生存体验,利用寒暑假到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开展文化苦旅活动等,这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的最好方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只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因为语文富于艺术化同时又是富于生活化和心灵化的人文学科。

(三)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是学生感悟的关键

从审美心理学来讲,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因此,要使学生感悟,知识积累是关键。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这是进行再创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当然,扩大阅读,增加积累,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积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才能最终内化为认知图式,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今后的阅读活动。同时还应注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当今知识多元信息途径广泛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阅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应最终形成辨识能力,哪些是必要和必需的,哪些是可读可不读的,形成这样的观念,以便于使阅读积累事半功倍。

(四)教师的启发点拨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必要条件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校是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讲授者。好的语文课并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缜密漂亮,而在于如何激发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孔子主张教学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点拨”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内心感受,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思维或心理的障碍,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点和启示。它是学生知识经验或某种内心生活的及时补充。点拨有多种方式,有时可能是某种体验和感受,有时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语境探究,有时可能是某种氛围情景的呈现。适时而有效的点拨会使学生突破概念的一般理解达到审美的理解。

三、结语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课程;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真情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当在写作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第三,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第四,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有兴趣”的热情,“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缓解自己的压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往往追求高分,追求稳妥,盲目的套用一些名言警句、空话套话,多采用排比等方式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不会在语文考试中拉分,但是学生的个性也被埋没了,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新意可言,更别说抒发真情实感了。机械化的作文训练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作文写作的兴趣,逐渐懒于动笔,懒于思考,写作文也是应付教师完成写作任务,使得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好习惯,比如鼓励学生写周记、日记,建议学生建立笔记本,专门记录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课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传阅、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地、充满真情实感地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注重“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写作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

四、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写作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

五、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作文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已之见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应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要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应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重视对写作修改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修改写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写作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在写作教学的园地里,将会融带刺的仙人掌和鲜丽的玫瑰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丽菊共圃。

六、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会有文思枯竭的感受,感觉无从下笔,即使自己感觉这篇文章很简单,却也不知道从何写起,这就说明学生的脑子里缺乏写作素材,没有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没有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书是有了,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鼓励学生一到教室就静静地在班中阅读,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要拿出一点点时间,让看过书的学生给大家讲读后的感受。我还要求学生在书包里也装一本书,课间随时可以拿出来看。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朗读 感悟 积累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38-02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学会感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在新课改教学中,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证明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学会朗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要靠学生亲自去实践。朗读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也有读的方法、读的要求:读时让学生明确目的,明确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的形式应多样化,语文课堂上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朗读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特别大,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导向,又让学生在模仿中得到了提高。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是学生的朗读示范,也可以用录音范读。通过这些朗读示范,让学生互相学习,在欣赏中得到提高。

2.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语文课文朗读中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只是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语言夸夸而谈。评价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比如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如果这样评价学生:“我看你也快高兴得哭了,是吗?你也一定在为他们的和好而高兴吧!”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心里肯定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风筝一样,让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课文。

3.注重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一个对话过程。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体验,那这一个对话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有真情付出,才会有真情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与作者文本交流对话,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就加入了课文,与课文中的人们共同欢庆申办奥运会成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注重课堂朗读气氛的烘托

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借助教学图片或用形象逼真的声音等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在读《看雪》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我们都见过雪,玩过雪,但还有些小朋友没有见过雪,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朋友吗?想跟他们一起玩吗?”通过这种提问,课堂气氛就会激烈,学生一定会急着去读课文。

二 学会感悟

感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怎样让学生在读中很好的感悟: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细读课文,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让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感知,获得初步的感受。其次在读中领悟,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精读。精读意在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最后在读中启迪灵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中开发学生灵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学生读后总会交流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读后抓住两者的不同表现去比一比,从比较中感悟到小白兔的勤劳,小灰兔的懒惰,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到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课文《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体验到愉快的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三 学会积累

朗读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朗读感悟后就要注重积累,在感悟中积累情感,“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语文课文的学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疑把好词佳句储备在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也能积累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可适当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文

语文课文有指定背诵的课文,除让学生背诵喜欢的课文外,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背得越多,积累得就越多。

2.加强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好“日积月累”,让学生多读多记好词佳句。

3.多读课外书,课外多积累

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课外多阅读,自主识字量增多。经常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交流读后的感受,丰富语言积累,为运用打好基础。

四 学会运用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朗读、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在口语交际和自己的文章中。在课堂学习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采用扩写、仿写、写感受体验等形式,使写成为读的延伸和发展,成为感悟的升华。随时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第5篇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回归本位呢?一堂好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课堂本真,既丰富学生的认知,又能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以文本的回归,提升基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一、以阅读引领,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面临考试结构的整改,从分值,到题型,到题量,都要求阅读速度的提升,因而大量的阅读、规定时间的阅读成了学生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课业重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大量阅读已成为各校所面临的难题,尽管如此,我校在阅读教学方面一直走在前面,我校尤其重视阅读教学、晨读、课读、阅读评比、竞赛、全校阅读,这些大大提升了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文化气息。读书,是收益终身的;读书,是精华的累积;读书,是我们人生轨迹的延伸;读书,是建立情谊的桥梁。读书,作为学校的名牌,是大业;读书,作为人生的起点,是良策。

二、要重视背诵

学生阶段是记忆旺盛期,积累背诵古诗文和优美语段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基,背诵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在背诵层面,语文教师以身示范,承担了引领背诵的工作。师生同背,扩大了背诵范围,扩大了广大师生背诵的阅读面,在背诵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文学功底,这是通向以后美好岁月的重要沉淀,没有捷径,背诵很重要,虽苦,但值得。必修一《T之武退秦师》在课后是不要求背诵的,但我校师生同背,开启背诵之门。相信积累一定的篇目后就可减轻语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理解重担,更重要的是,多背美文,定能丰富涵养,提高语文素养,增强人文气息,弘扬民族文化,为将来丰富多彩的人生抒写不朽的篇章。

三、关注文本,知人论世

人文一体,前提是对文章基本的理解,如果字没学通,文没理顺,就谈不上感悟和熏陶了,尤其是诗歌阅读,不懂其诗,何谈其义。坚持文本教学的原则是要认真对待文本,文本是连接作者内心的桥梁,失去对文本的揣摩就没了精神气,没了作品的内涵,因而要引导学生学好文本。语文学科,难在要去把握文字外无形的东西,而且你尽管很努力恐怕也无法琢磨透彻,重要的是你还得将其传授下去,但当你参不透或是领悟偏差时,就会影响教学的发展。纵使那个点你捕捉到了,而那陶渊明、鲁迅、朱自清等等的文章又是如何做到水到渠成的呢?行文的思路还得缕清才行,于是提问的技巧又成了一门功夫,怎样一环一环地接近作者的内心,这宇宙可更是博大精深,有无穷的空间,这有赖于知人论世,了解得越多就越接近作者的内心,甚至它所在的单元,什么体裁、什么背景、什么思想,都需要考量,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求全求备,求善求精。如果想要成功,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必须做到坚持,而且长久地坚持才能见成效。

四、要引导学生感悟品味细节性的语言

从细节处入手,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性关键,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小狗包弟》中的“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巴金的忏悔精神,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时间的久远并不会淡化内心魔鬼的影子,越久便拉得越长,越发沉重,无法释怀,这是伴随一生的熬煎,无关对错,在于那段久久的深藏期间的情感,怀念小狗,也就是怀念他的亡妻,没有比漫长岁月的思念和自责更痛苦的事了,苦苦的思念,苦苦的悔意,苦苦的心,都在这十三年间如影随形,熬煎折磨。

五、寻找激发点,再现学生已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