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将进酒配乐

将进酒配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将进酒配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进酒配乐

将进酒配乐范文第1篇

一.明确目标,提高素养

众所周知,职业中专是为社会培养初级人才的学校。职业中专学生语文素质、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中专学生的前途和终身发展方向。所以,在社会职场对职业中专人才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教育教学对象,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尽量在职业中专语文古典诗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洁身自好的道德理念等素质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起美丽、高效、丰富、健康的职业中专语文古典诗词素质教育体系。

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古典诗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借鉴教材中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等向同学们渗透面对挫折时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精神等;借鉴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向同学们渗透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的人生观;借鉴唐代诗人柳永的《雨霖铃》向同学们渗透情感的真挚与美丽;借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向同学们渗透同情弱者、关爱弱者的人文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具有优美的形式、凝练精辟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等美学特质而堪称世界文学之最。但是,由于其创作的时代与我们相隔久远,导致职业中专的同学对古典诗词的诵读、鉴赏等常常知难而退。故此,教学古典诗词时,我们有必要创设与古典诗词内容、情境等和谐一致的教学氛围,引导同学们通过聆听、诵读、品鉴等方式达到理解古典诗词大意、鉴赏艺术形象及体味作者在古典诗词中寄寓的美好思想感情等,激发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及与古典诗词的作者产生近距离沟通的强烈愿望。

比如,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将敬酒》时,我曾借助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从网络中下载的曹灿深情诵读的《将进酒》音画配乐视频给同学们视听,当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飘逸俊美的李白画像、听到视频中传出的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古筝乐曲和曹灿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时,同学们都禁不住跃跃欲试,立即合着音画视频中曹灿的配乐朗诵抑扬顿挫的朗诵了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可见,在职业中专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创设与教学文本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激情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纵横延伸,拓展诵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职业中专学生必须“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千方百计激发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还要学会以点带面纵横延伸、拓宽同学们古典诗词的诵读面、扩大同学们记忆中的古典诗词储存量的方法。其法,既可以将所教学的某一首古典诗词,与其同题材、同内容、同表现手法等的其他古典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也可以将同一作者的其他诗篇联系起来诵读,继之形成一个古典诗词接龙诵读链接。

比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同学们诵读与“酒”相关的其他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等;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诵读李白的其他诗篇,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蜀道难》《静夜思》《西江月》等。

事实证明,采用上述以点带面、纵横延伸、拓展诵读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既可以扩大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效果,继之激起同学们诵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将进酒配乐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准备稿件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赛诗会”等活动,评选出“最佳演讲”和“朗诵之星”等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并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诗文作品。教师之前可适当指导建议,如材料稿件长短应以3―5分钟为宜。原因是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想完整地表达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朗读者自身的感情都来不及表达,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而对于听众来说,也只是浅尝到辄止,来不及品味;相反,如时间太长,激情难以保持,对于观众来说也会审美疲劳,产生反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都是渐渐增强,对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对成熟,所以应选择一些能体现主旋律,比较昂扬大气,句式有长有短,情感起伏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别来说,应根据学生各自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本。男生音质雄浑低沉,适合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女生音质尖细清脆,适合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舒婷的《致橡树》。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害羞内向的同学对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满江红》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韵。

二.挖掘学生潜质――围绕“内三外四”具体指导

一旦稿件定了下来,接下来围绕朗诵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主要包括“内三外四”。“内三”主要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外四”侧重于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他们综合感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角度进行细化指导,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文本,让学生熟悉作品,查阅艾青的资料,诗人的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明确:当时28岁的诗人在爆发,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借一只小鸟对土地的眷恋,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确定诗歌朗诵的感情基调:深沉的爱。接下来,具体细化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和黎明---”第二层从“然后我死了”开始到最后,划分的标准是由生到死。进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停连,重音,节奏等。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指导学生模拟嘶哑的音乐,缓慢低沉的语调;接下来三个以“这”开头的句子应快速连读;最后一句“因为”开头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顿读。总之,整首诗要让学生明确的基调是:深深的爱――这一大方向不变。

三.调动学生感情――选择合适音乐,锦上添花

诵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诵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借助选定的音乐,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领会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营造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指导学生选择音乐背景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与内容相和谐,二是要注意音乐出现的时机,要么在朗诵开始出现,以营造气氛,引领朗诵者和欣赏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读进行当中,感情渐渐饱满趋于爆发之时音乐出现,以烘托与渲染,将朗读者与欣赏者的感情推向。当然,配乐所需要的音乐一般选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中国古典乐,要避免对朗诵本身造成干扰,音乐的选择相当重要且必须慎重,应该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则不如不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朗读的工具,一旦选定了,就要保证它的音响效果。根据室内外场地的大小来调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会让部分观众无法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如果高于70dB,就会干扰朗读者本人的朗读效果。总之,对于配乐朗诵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四.配合学生表达――辅佐肢体语言,心有灵犀

在朗诵中还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编排一些适当的动作。很多时候,得体的动作往往是内在感情有效的外显和延伸。即朗诵的形体语言。它是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动作幅度相对于动作真实的既有夸张又有收敛,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动作为主。如陆游的《钗头凤》,可设计表情性动作,抓头,攥拳,发抖以表现陆游的自责,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将进酒》,可设计示意性动作来表达选定性的内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表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提醒学生动作要少但要精,不要为了动作而加动作;动作要协调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动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动小臂,要大臂带动小臂。最后要禁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动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动作。有时还要观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根据学生条件――多次反复辅导,潜移默化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刺激,强调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诵读时,之前的多次辅导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多次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强度地训练,而是一次指导后学生在自身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相隔一些时间后(一般为二到三天)再次进行检查,再次强调或重新安排新的重点,如反复强化,学生的潜意识不断受到刺激,尤其对于一些忙于学习,考试时间紧迫参加诵读比赛的学生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安排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再与自身朗读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读技术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

将进酒配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通过三年的实践,我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与之有机地整合起来,可实现语文的“色、香、味”俱全,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效果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以下简称整合),丰富了教学手段,创设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会让语文看起来舒服、顺眼,语文教学有声有“色”。

整合,改变了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传统落后的教学呈现方式,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集成在文本中的众多信息,通过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直观、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我在《将进酒》导入中引用的黄河奔腾的视频给人一种直观感;朗读时引用了一段Flas,让学生既把握了情感,又观察到当时的情形及李白的大致形象。漂亮画面的呈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营造了一种有声有“色“的全新教学环境。

2.整合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加强了教学美感,让学生如沐春风,“香气”四溢。

运用信息技术上课,我们不再是板书题目、作者、段落结构、线索脉络,我们可以让学生实现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教材的内容纵深的了解。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我选取抑扬顿挫的配乐,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流动的景色变化画面,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祝福》《雷雨》时,我播放《祝福》《雷雨》的电影, 同时通过播放《雷雨》“名家讲坛”,让学生在视觉刺激的情境中加强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吸引了学生对《祝福》《雷雨》的研究。这些各种基于多元化信息环境的东西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的魅力。建设了全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学起语文同样“香”气四溢。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路

整合的前景美好,但要注意整合的有效性。它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和处理,关键要找准切入点。

首先,教师的思想要与语文新课标相整合,应该根据全新的教学理念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

其次,信息技术要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相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信息技术要与教学资源的管理相整合,形成一个综合的资源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教材要选取不同的角度切入,力求使之和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实现教学的高效。我在整合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1.适合合作探究的课文,我会在教学时制作或选择交互性好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2.让学生搜集、积累网上语文资源。语文书教辅材料上的内容比较有限,尤其是对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互联网则可以弥补这点不足。对于这些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中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开阔视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3.鼓励学生到论坛、班级QQ群或通过E-mail等网络资源参与交流、讨论。我经常推荐学生去我的360图书馆看那些我推荐的文章,其中不乏我自己写的文章——或见闻或感悟或评价。我经常鼓励学生登录那些学生网站论坛,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他们的兴趣更浓,视野更开阔,习作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学生的思维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也乐于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与同学、亲友或老师分享。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那些优秀的习作我会及时地传到自己的图书馆给同学交流分享。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反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容易“迷人眼”的几点。

1.角色错位,学科特点缺失。在整合的过程中,应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的辅助学习为辅。我们要防止在整合教学过程中产生角色的错位,要防止产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学习并举或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语文学科的学习为辅的现象。否则,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时下有一种倾向:竞赛课、研究课、公开课,一定得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能代表先进水平。于是不管什么内容,不管教学设计是否需要多媒体,都一股脑儿地用。而其实际情形又如何呢?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幻灯机使用,银幕成了电子黑板。这看似先进,实则严重损害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殊不知传统的粉笔板书有很强的及时性,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写,也可以有“试误”的过程。通过试误,强化学生对正误的辨析,同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而预制的电子板书,教师只能围追堵截把学生往既定的框架内赶,教师的教学机智无从谈起。而且在这个过程学生懒于思考问题,因为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在后面。这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他们只知道死记硬背,也觉得死记硬背就够了。然而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无异于无用功。教学的目的更无从实现。

同时现实中,相当多的老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课件制作上,但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等方面用力严重不足。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设备只作为传播陈旧教学思想的工具,教学改革成了形式上的变化,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况且制作课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效果却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体现。另外,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偷懒,把上课需要讲的内容一股脑地填在课件中。这是滥用课件,结果只能是方便了自己,坑害了学生。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质上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我们要充分、合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在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将进酒配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语感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05-02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语言感知能力作为一种基础能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将诸多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长期以来便是教学的重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也正是由于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其提升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强调相关教学主体应当“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将其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影响,高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教学思想、教学标准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直接影响到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语文教学中高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难度,难以从一个方面着手就可获得成功,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实践要求。近年来,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的全面推进,语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进而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的教学中,高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不仅需要较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设置,而且需要从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学科认知等多个方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一、语感的基本内涵

语感实则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者下意识的认知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直觉认知。语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养成的,它是一种凭借长期的学习、积累、沉淀和实践而形成的直觉和悟性。在语文学习现实中,语感将语言文字认知的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元化地呈现出来,使其转变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形式的直觉思想,而非是形象思维。与此同时,语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经验积累,也就是将大量的语言知识内容转化成为可以感知、思考、更新与发展的语言积累,并形成具有敏感特点的语言感悟。正是由于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特性和经验积累特性,可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母语学习、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这一点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较好的体现。从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语感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感在母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能力,囊括了语音感受、语义感受和语言色彩感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效果,这一点在母语学习的三个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逐步掌握了较好的语感,方能够更好地感受、品位、揣摩、领会其中多层次内容,以实现对语言、语意、语法的了解和认知。

(二)语感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融入。众所周知,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将语文知识和能力有效融合的重要的连接点,只有如此方能为后续的语文教学和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方面,语感能力和语文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其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感学习的基础。只有注重语感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才能可以理性地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语感对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语感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语文学习的方向,完成语言学习的目标、任务,推动整个学习过程踏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语感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情感。在语感的构成中,情感态度和思想价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心理因素,其情感态度会影响到后续的语言学习。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情感、态度、心理、意志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无疑会引领语文学习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三、高中生语感培养措施

(一)激趣: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高中生语感培养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情景和心理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感悟语文的内在魅力、提升感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其中,尽情享受、感受,为后续的语感培养打下基础。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没有急于对于该课文展开教学,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朗读、“雨巷”视频、灯光音响等诸多要素融入进来,使得学生仿佛进入其中,静静地感知和体味,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而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采用轻声跟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律动,伴着优美的“雨巷”情境,开始对美的境界进行逐步探索,一步步地接近诗人所设置的语言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认知会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也随之激发出来,更好地实现语感提升。

最后,教师借助于此前的良好的铺垫,引导并鼓励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描述、表达和朗诵这首诗歌,同时将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思想表现出来。

(二)阅读:以读带说,提升阅读效能,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仍然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如果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量丰富的词汇量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无不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锻炼学生思考、理解、讨论以及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当学生的脑海中有足够丰富的词汇量时,他们的语言感知便水到渠成了。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将进酒》为例,以读带说、语感培养的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将古代私塾中的自由阅读活动引入进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展开阅读活动。正如《论文偶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这种自由阅读可以初步引导学生对《将进酒》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语言认知。

其次,诗词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阅读手段,将“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手段引入进来,实现以读带说、高效阅读,诸如:采取配乐朗诵和分角色朗诵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参与“齐读”活动,实现了语言感知、课堂氛围和阅读效能提升的多元融入。

最后,教师作为重要的阅读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将教师的阅读语气、情感表达、语言理解和阅读形象外化成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要素,更好地完成以读带说的语感培养目标。

(三)积累:注重积累,记录阅读和生活体验,巩固语感培养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个词、句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认知、人生的思索,这些都需要积累。只有如此,语感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为例,积累和语感培养的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将“奇妙的对联”作为一定阶段内的积累主题,鼓励大家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网络展开资料搜索,将自己搜索的名联、名句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感想和理解,形成对语言资料的浅层次认知,形成一种简单的“语言印象”。

而后,教师开始引入适当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积累的素材的深入感知和理解,并且将这些名联、名句转化成为自身的语感内容。诸如:教师举办“名联灯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对联素材做成灯谜,并通过猜灯谜的形式完成情感交流、语感互动和语感积累。

将进酒配乐范文第5篇

一、“质本洁来还洁去”——朗读在韵文教学中

清末阅读学家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

1、“识得庐山真面目”——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齐读或单读以求知识的巩固。

2、“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乐朗诵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转贴于

二、“如影随形”——朗读在小说教学中

高中教材所选录的小说大多通俗易懂且篇幅较长,很多教师因此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课堂上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抽象的艺术手法的研究,学生学习起来则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或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没有声情并貌的朗读,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很容易从“主导”地位滑落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但面对长篇幅的小说,课堂上全篇朗读已不切实际,一则时间不允许,另则有些内容只是起到贯穿情节的作用,没有必要揣摩推敲。这样,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有目的有侧重的朗读是应对小说教学的长备法宝。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浙江省嘉兴一中教师蒋雅云分析《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朗读办法。文中有多处对话,分析人物语言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而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朗读。在与学生达成共识之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蒋老师先是让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水生嫂的印象并就最能表现水生嫂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的语言进行研讨。其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句曾被印刷厂误印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标点的改动,停顿的长短,影响着水生嫂对丈夫从军的态度,影响着这一人物的思想觉悟,此处失误被孙犁先生说是“原则性错误”。其中的微妙不读一读是很难觉察的。蒋老师选取有关片段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带者正确理解来纠正自己的朗读,可谓一箭双雕。

三、“条条道路通罗马”——朗读在戏剧教学中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戏剧教学带来很多方便,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电影、电视、课本剧 ,也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等常规方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打破常规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气象局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茶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