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雪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超级秘书网
一、重视质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课前准备,布置提问。通常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一般要求学生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或者查查字典理解词意。但是我发现这样的预习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现在把预习重点放在学生提问上,让学生把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疑问写在语文书上,要求提的问题要有一定质量,如果在自己阅读过程中已经把答案想出来的,就不要写下来,所以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熟悉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在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提问,有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提问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
2.营造氛围,乐于提问。那么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怎样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讨论呢?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胆怯或者害怕被老师批评等原因上课不敢质疑提问,毕竟让小学生质疑老师、质疑教材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因此要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鼓励学生质疑的氛围,鼓励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同时能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问题,逐渐培养学生提问的好习惯。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要以赞扬、肯定的方式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提问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课堂提问的兴趣。
3.课堂引导,善于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乐于提问了,教师还要把好关,提高学生提问质量。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提问,发掘学生思维潜能,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逐渐解决学生阅读课文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在读了课文后,教师问学生课文写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到文章中心,教师给予表扬:“真不错,你能一下子就抓住文章的重点,用简洁扼要的语言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些什么疑问呢?”有学生提问:“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和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关系?”“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这样的路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他们开动脑筋走进文本以后提出的,教师要给予鼓励,正是有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学生能更好地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提高提问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在教学《放小鸟》一课时,教学到“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时教师适时提问:“如果你是这只小鸟,已经好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妈妈了,现在突然见到了自己想念的妈妈,你想对妈妈说什么?”“鸟妈妈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孩子,而孩子却被关在笼子里,此时,妈妈会对孩子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插上想象的翅膀,纷纷畅所欲言。很多课文留有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给故事补一个开头或续写一个结尾,为主人公配精彩的对话等。
三、鼓励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思维萌芽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方面,更是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事实证明,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多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思维,逐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灵活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教学《雨后》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就有学生提出小哥哥踩水时明明摔了一跤,嘴里也在说“糟糕”,但为什么还是那么欢喜兴奋?这个问题使全班学生进入热烈的讨论阶段,“小哥哥虽然摔跤了,但他觉得非常好玩!”“小哥哥感受到了水中摔跤带来的痛快淋漓。”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展露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四、丰富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的一些活动也是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教学通常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基本路径;二是各种家庭和社会的课外活动。语文课堂以外的学习就是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常的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说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十分重要。
【关键词】写作水平 提高 引导 文章 实质
写作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能说会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因为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平实在不容乐观。以这一届学生入学的第一次作文《我的自画像》为例,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文章没有重点,没有详略,存在着句子不通顺,表意含糊不清,甚至有的学生的作文是“剃头匠的扁担――不长”,内容苍白到无话可说的地步。至于那些构思好的作文更是寥寥无几了。究其原因无非是“眼中无风景,心中无生活”。怎样解决这一“作文无心”的问题呢?我采取的办法是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实质,让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认为学生怕写作和写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的实质。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要写作,一定会有不少人会回答“是老师让我写的”、“考试要考作文我就得写作文”。可见学生还是把写作文看成是与己关系不大的“身外之事”了,没有看成是写自己乃至自己生活,自然也就不能写出富有真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成了空谈。所以要解决作文的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揭开文章的神秘面纱,认识它的实质,让它由“神圣不可侵犯”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实质:
1.文章是反映生活的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以生活为基础,如,记叙文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彰显人与事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给人以警醒和启示;议论文主要阐述人们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的看法和观点,给人以思想的鞭策和人生的指导;说明文则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客观反映,给人以知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要自觉地、有目的的去关注社会人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积累素材,让我们的写作“仓库”丰富起来。
2.文章所反映的应是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走进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这种生活或令作者喜爱赞赏,或曾让作者痛恨憎恶,或让作者赏心悦目,或让作者受到深刻的震撼。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即此之谓也。“言谓心声”文章即为心声的再现。明白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勤于观察生活,还要善于体验生活,要满腔热情地感受生活,用心去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要写出感人的文章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3.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而非照搬生活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写作习惯 写作步骤
写作习惯是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逐渐形成规范的写作行为。应用文写作也不例外,如果能从开始进行应用文写作学习时起就让学生养成规范写作的习惯,那么对他们今后应用文的写作将会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师在应用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应用文写作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良好的应用文写作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写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入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用文写作需要经过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安排结构、写作成文、修改润色五个步骤,而在每个步骤中都应该对应地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学生就能把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真正学会写应用文,具备应用文写作的技能。
一、确立主题——养成认真思考、实事求是的习惯
确立主题是应用文写作的第一步。应用文的主题主要是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观点和态度。与文学写作不同的是应用文的主题除了要鲜明、新颖外,还必须正确。
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经常凭借自己的想象写作,或者是在文章中说假话,这就违背了应用文写作具有真实、实用性的特点,更影响了主题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确保主题的正确。要让学生学会认真思考问题。例如写调查报告,应先让学生弄清楚写调查报告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客观规律。接下来就应要求学生针对需要调查的问题考虑清楚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整理调查获得的材料,如何找出规律,发现问题的本质,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就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但如果不进行调查,自己编造事实,则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应用文写作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指导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在每次写应用文之前都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写,写的是什么事情,以及所写情况是不是真实可信的。坚持这么做,就能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实事求是的习惯。真实性正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写好应用文。
二、选取材料——养成细致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是应用文写作的第二步。应用文的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写作中不能有主观的想象,因此对写作材料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材料很难完成应用文的写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写作材料,在写作时才能找到那些能够有效支撑主题的材料,从而完成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写作中的很多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在写应用文的时候才有话可说。如果平时对看到的事情视而不见,对听到的事情充耳不闻,那么到写作的时候自然无话可说。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布置学生对某件事、某个人进行观察。在观察前先对学生讲明观察目的和要点;在观察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尤其要注重细节,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记录,找出规律,发现问题的本质,以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并养成积极观察的习惯。如果学生真能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那么在写作时就不愁没有写作材料了。
应用文的写作需要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对生活细致观察,并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真正使学生做到在应用文写作中有话可说。
三、安排结构——养成理清思路、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围绕主题选好写作材料后,就需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这就是应用文写作的第三步,安排好整篇文章的结构。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对结构和写法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写作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应用文的整体结构外,还应该对不同文种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种在写作中的不同要求,从而掌握具体文种的写法。
例如应用文都由三大部分构成,即标题、正文和落款,所以在写应用文时必须包括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在应用文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都能够完成标题和正文部分的写作,但经常忘了落款。如果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之初就把写落款作为应用文写作的一种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不会出现这类错误了。所以在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练习中,教师不能忽视落款的写作,应该要求学生写全、写对。其次,对于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文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文种之间的异同。例如请假条,要先写清楚请假的原因,再写明请假的时间;通知,要先写清楚发通知的缘由,再写具体的要求。这两个文种写作中,相同的是都要先写清楚写作的缘由,不同的是要根据文种的用途交代清楚相关的事项。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应用文的总体结构,而且能够掌握不同文种的写作内容。
除了写作内容外,应用文还要注意格式上的要求。例如请假条、申请、书信等文种,开头要有称呼,结尾部分还要使用一些惯用语,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都交代清楚了,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有清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写作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做到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格式正确。所以,在每次写作前,教师都应该先让学生列出写作提纲,再按照提纲进行写作。在日常的练习中也可以单独练习写写作提纲。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列写作提纲对自己写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写作前养成理清思路,列出提纲的习惯,这对顺利完成应用文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写作成文——养成使用规范语言的习惯
列好写作提纲,考虑清楚如何写之后,就要把文章具体写出来了,这是应用文写作的第四步。写文章离不开语言,而应用文的写作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应用文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很多文种还要用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在实践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应用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简洁、朴实、得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应用文写作中对语言的这几点要求。例如在请假条中写“请假一两天”,在通知中写“三点左右开会”,其中的“一两天”、“三点左右”都是不准确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这种不准确的写法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其次,应用文的写作要求直入主题,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在写应用文时不需要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景物进行细致描写。此外,在用词用语上必须恰当、得体。例如给自己的长辈写信和给自己的朋友写信是不一样的。给长辈写信要用敬语,而给朋友写信要表现出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要求,养成使用规范语言的习惯。在写作前,教师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法,并让学生背诵应用文写作中的习惯用语,以便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使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修改应用文中使用不规范的语句,通过改错掌握规范的表达方法。
语言是完成应用文写作的基础,只有在写作练习中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才能养成使用规范语言的习惯,从而保证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
五、修改润色——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习惯
应用文写完了,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写作的过程结束了,还要完成第五步,对应用文进行修改润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保证文章的质量,就必须修改。因此修改也是应用文写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写完之后要指导学生先对写好的应用文进行修改,并养成修改的习惯。
学生在对自己写的应用文进行修改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看看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这其实只是修改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语言方面的修改。而对应用文的修改还需要从主题、材料、结构、文种使用等几个方面考虑。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写好的应用文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修改。主题的修改主要是让学生确定自己表达的主题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材料的修改主要是从整篇文章来看所使用的材料是否都能有效地支持主题,是否都是真实可信的。结构的修改要考虑应用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所写文种的内容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最后还要考虑文种选用是否正确,例如不要把通知错用成启事。
学生只有经过了这几个方面的修改,才能保证所写应用文的质量。所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完之后学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养成这种习惯,这将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打好基础。
良好的应用文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打好写作基础,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才能写出实用性强、质量好的应用文。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26.
说理性文章,就是分析问题、进行论证、讲明道理的文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说理性课文。这些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也就成了语文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们只把这些文章放在单元中教学,关注文章在单元中的主题,而忽视这些文章的文体等特点。因此,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人文,轻工具
我们来看一个教师的《说勤奋》的教学目标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说勤奋》一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以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了人文目标,重视了“写什么”的问题。对语文的工具性目标,特别是说理性文章严密的逻辑丝毫不提,忽略了“怎么写”的问题。
2.重文体,轻趣味
很多时候,我们抓住文章的体裁特点,要求学生找出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看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或者先把有关的文体知识向学生和盘托出,然后再讲,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学起来更加困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重结果,轻过程
在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并不重视,但为了考试,总结学习结果的环节一定不会少。例如,《谈礼貌》教学的结尾,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这篇课文结构严谨。作者开头提出‘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观点;然后举出三个事例,证明了谈礼貌的重要性;最后总结观点。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就叫说理文,也叫议论文。”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感悟的过程,是为了应试而教。针对以上情况,说理性文章应该抓住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抓文脉,设计环节
说理性课文一般都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论述。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围绕课文的结构,先让学生和课文对话,明确课文的观点;接着品读文中事例,使观点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内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学生在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学得轻松,使原本可能出现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如《说勤奋》这篇课文,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说理性文章的魅力。教学时,就可以抓住“一个设问、两个人物、一个道理”来展开教学。
二、抓写法,展开细节
《学与问》这篇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是非常典型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怎样的教学板块,才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摆事实,讲道理”的特点,进一步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呢?
1.自主阅读
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展示交流
(1)你从哪里体会哥白尼的好问?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2)指导朗读。
(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5)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中,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三、抓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的开放,让教师“用”教科书教,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说理性文章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作者的观点、事例及其联系,让学生要么阅读,要么思考,要么交流,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学会合作》一文,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1.故事导入:某大公司在当地最有实力且员工待遇很高,因此应聘该公司的人才很多,竞争十分激烈。最后一场招聘测试是在一个雨天进行的。候选对象都端坐在公司的大厅内等待测试。大厅内已准备好一半人的雨伞。测试时间快到了,主考官说:“从这里到考场要穿过一个露天走廊,请大家抓紧时间进场。”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有的抢过一把雨伞就跑,有的两人共撑一把雨伞,有的索性冒雨前往。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就是最后一场考试。同学们猜一猜:最终被聘用的是哪些人?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体会?
2.揭示课题:看来,合作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合作(板书课题:学会合作)。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合作,完成这一课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