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化投资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吸收外资工作上新台阶,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优化广东投资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我省扩大吸收外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全面启动,我省扩大吸收外资面临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目前我省投资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吸收外资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随着国内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我省吸收外资区位优势逐步弱化;山区和东西两翼吸收外资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不断增大;能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等。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是做好吸收外资工作的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吸收外资工作对加速我省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投资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把握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努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诚实、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我省吸收外资的后劲,努力开创我省吸收外资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和中央驻粤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加强对全省吸收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的协调领导,分析研究全省吸收外资工作,制定重点吸收外资项目规划,及时协调解决优化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要把年度完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由省外经贸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经贸、组织、人事等部门,制订全省吸收外资工作的考核办法。各地也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切实把招商引资的责任落到实处。
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省财政从*年至*年每年安排招商引资资金,用于组织招商活动,建设海外工作站,奖励各市吸收跨国公司到广东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以及奖励吸收外资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工作者。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厅制定。
三、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吸收外资的步伐
珠江三角洲要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龙头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提高带动和辐射能力。中心城市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山区和东西两翼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挖掘招商引资的潜力,抓好环境招商、资源招商和优惠政策招商,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石化、造纸、医药、电子、环保、旅游、“三高”农业、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以及资源加工型、农产品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鼓励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联合开发土地资源,由珠三角在山区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园区,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发山区现有工业园区,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创新引资方式,加强引资载体建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主动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与网上招商相结合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政府监管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大力推行委托招商、招商,探索新的招商模式。加强粤港澳三地政府相关部门、中介组织、商会之间的协作,共同搭建新的招商平台,联合推介大珠三角,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在目前清理各类开发园区的基础上,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明确园区定位,使园区从综合园区向专业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招商引资主要载体作用。要从管理体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各地办好一批重点园区,使之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示范区。重点园区具体名单由省外经贸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省政府审定。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硬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一是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等项目的建设,切实加强电力供应工作,到*年初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到*年基本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二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全省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年与各相邻省区通高速公路;切实做好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出省主通道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重点建设珠三角骨干航道网。三是全面启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尤其要抓紧已纳入十大工程、十大民心工程的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的建设。四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工贸易、进出口集中的地区同步发展物流中心,不断满足外商投资企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六、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
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港、深港西部通道、珠海港等主骨干口岸及查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口岸的新建、改扩建和迁建工程,提高全省口岸通关能力。进一步深化口岸通关作业改革,实现“提前报关、提前报检、提前报验”大力推进口岸联网和口岸查验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加强口岸管理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外经贸、税务、工商、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口岸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加工贸易深加工跨关区结转新模式,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海关、外经贸部门之间的联网监管工作。
七、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二是努力降低企业营商成本,规范电价、路桥通行费以及各种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从*年起,对所有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均按照“收费从低”的原则,有上下限标准的一律按下限征收。改革和调整堤围防护费、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收费办法和标准,具体由省物价部门牵头会同省水利、劳动保障、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趸售县电价,逐步实现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的各类用电城乡同网同价。三是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四是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以及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单位应在收费场所公布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依据等内容,供社会各方面监督。五是建立收费投诉监察机制,加大对涉及企业收费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基础上,抓紧清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法规和规章,以及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收费和年检项目。凡是违法设定、越权实施行政许可,或者不依法履行对行政许可监督职责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大力推行集中审批和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办事全程式服务”、“并联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包括许可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都要在审批中心窗口或部门办公场所公示;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和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记录等要公开,并建立公众查阅制度,为公众提供查阅场所。
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将外商投资(含增资,下同)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各地级以上市,由各地级以上市外经贸部门按粤府〔*〕11号文规定,继续实行合并办理,并负责发放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对3000万美元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基础设施和采掘业外商投资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省外经贸厅审批合同、章程;实行此办法的基础设施和采掘业项目,目录由省外经贸厅会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并由省发展改革委公布。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加快用地审批速度。对企业用地申请,凡符合用地条件的,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用地审核;对使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的,要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审批,并及时办理土地登记,发放土地使用证。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等用地,要实行专人跟踪制度,加快办理速度。
九、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由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教育厅按照职能分工,分别组织对全省人才资源现状和需求进行一次普查,制定全省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每年面向全社会《广东省企业人才需求专业目录》,满足外资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加大对山区和东西两翼劳动力培训的力度。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合作,构建外商投资企业与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
加强劳动力招聘工作。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积极帮助外资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要引导企业逐步提高外来工的各项待遇,改善外来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依法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
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05-0192-02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在世界经济前景黯淡、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世界各国似乎都看好我国为理想的投资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利的经济投资环境。
(一)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
市场规模由多种因素构成,它与人口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由它所反映的我国市场潜量的巨大是勿庸置疑的。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 054亿元(约合9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7.5%左右,约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而根据我国政府的发展规划,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以上。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
(二)我国政治环境优越
我国将会长期保持稳定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路线,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改革开放在我国已是民心所向,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我国改革的决心和政治、社会稳定的现状,保证了我国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
(三)我国经济环境良好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国家在前期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见效后,近几年又不断改善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仅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更注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金投向,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加入WTO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的预期。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国根据WTO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修改或重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外商投资进入及其生产经营更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二、当前我国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吸引外资业绩斐然,但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微不足道的,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投资比例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太低。外资投向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上文对区位自素的分析以及投资环境评价结果的分析,就我国本身而言,在吸引外资方面,我国的投资环境区位因素方面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仍不够开放
从政策上来看,我国以往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表现在地域上是先点后面、先沿海后内地的递进式开放;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先制造业后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幅度大而服务业开放限制多。我国多数制造业领域生产能力供过于求,经济发展重心已由原来的主要是扩大生产能力转为提高有效供给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重心也应进行相应转变,由原来的鼓励生产型外商投资转为鼓励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商投资。而原有的这种战略模式是近年我国吸收美商投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因为多数重要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对外资进入限制过严,使得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顺利进行。
此外,我国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不足的考虑较多,而对如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美国企业先进经验,利用美国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渠道和国际市场灵敏的信息重视不够。
2.涉外法律和市场体系等支持因素不够完善
法律体系方面,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规定,不能跟上外商投资不断发展的需要。执法观念淡薄,尚未形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致使一些合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如资本开放市场的局限,国内市场的地区分割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3.缺乏吸收外商不同投资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需要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基础设施,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越来越多。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另外,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待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因素,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地理位置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对于吸引来自亚洲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优势因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进一步吸引来自美国、欧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投资就成为不利因素了。
三、FDI与我国投资环境的优化建议
东道国投资环境与FDI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利用FDI的水平和效率是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FDI对东道国产生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建设等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信心。
1.政府要确立好自己的功能定位,尽量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政府成本”,减少企业的寻租活动,为企业的经营提供良好的产权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尽量减少外商直接投资个案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明确的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外国投资者行为的指导,使投资者本身能够根据容易获得的外部信息预见政府对投资活动的审批。同时政府也应当提供适当的上诉渠道以解决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争议。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推动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盗版及侵权行为的广泛存在源于执法力度的不足,以及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不够重视。为了进一步吸引欧美等国家的高技术含量的直接投资,政府创立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3.外资政策应当广泛地与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在逐步实施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将外资优惠与产业优惠结合,使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次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不可避免,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客观上要求吸引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这将对当前我国外资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外资转型的关键是将外资战略与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投资优惠应向优先发展的行业倾斜,促成外资的顺利流入。
4.利用我国投资环境地区不平衡的特点,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内部的产业转移,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同时可利用外资实施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能源交通型基础设施的开发。
5.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评估,避免自身的封闭,吸收与借鉴国际评估中的正确成分,对明显的歪曲应当给予有力的回应。这样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对吸引国外中小型跨国企业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发展我国而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向发达国家出口其产品的市场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在推动发展国家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生产分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怎样提高本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增加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入,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结构应当是我们给予重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投资环境的作用:自身强大的比较优势(市场与劳动力),符合国情的外资政策,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目前许多国家正在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我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深化利用外资,实现从单纯“规模扩张”到利用外资“质量”的转变,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我国投资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已受到重大影响,经济因素自不待言,制度环境所面临的改进任务最为紧迫。因此,政府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最优化协调我国投资环境优势的前提下,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出一个透明、高效、公平的运营环境将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贺灿飞.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一、当前影响或制约投资创业的因素分析
全市“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市地税局坚持把解放思想体现到地税工作的实践中,把破解发展难题落实到服务项目建设的具体行动里,紧紧围绕“我为‘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做什么”的主题,先后开展了学习讨论、举办了专门讲座、组织了专题调研,还结合地税实际,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项目建设、实行信息公开、优化办税服务等十个方面,出台了服务“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具体举措,迅速在全市地税上下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在全系统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服务发展氛围。但在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的进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或制约投资创业环境。
(一)思想观念有待更新。极少部分地税干部学习抓得不紧、学得不实,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习惯于旧的思维模式,凭经验办事,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得过且过,将主要精力不是放到工作中、事业上。
(二)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不强。极少部分地税干部认为推进项目建设是党委、政府的事,地税部门要参与也是领导的事,地税干部只要收好税就行,对抓好项目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因而对推进项目建设的大局漠不关心,参与热情不高,服务意识依然不强。
(三)破解发展难题办法不多。有的地税干部对市情、县情认识不深,对市场经济知识了解不多,税收业务不精,政策掌握不全,在全市推进项目建设中,反应不快,动作不大,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
(四)深入调查研究不到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个别单位、部门的领导习惯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文件,偶尔下企业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税收政策执行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若明若暗、一知半解,对新时期投资创业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感知之不全、知之不深、知之不透,致使做工作缺乏针对性,不能有的放矢。
(五)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个别地税干部对税收政策宣传不够、解释不足,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不能融入个性化服务,这些现象表面看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问题,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
二、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实践
“两区”建设是全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否顺利完成决战“两区”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各部门领导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市地税局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必须深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敢想敢为,善谋实干,不断提高服务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决战“两区”、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以深入开展“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思想再解放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立足地税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地税干部职工学习全市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会议和市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二是积极组织地税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兄弟市局学习考察,邀请专家学者作解放思想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工作差异比对分析,举行思想解放演讲比赛活动,使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三是紧紧围绕“我为‘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做什么”的主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组织“金点子”征集活动,使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放在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上。
(二)积极出谋划策,大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
一是当好项目引进的参谋,对政府引进的重大项目建设,在引进前做好税收政策的研究和预测,帮助研究怎么能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开展“我为‘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做什么”专题调研活动,积极为政府引进重大项目牵线搭桥,及时将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以及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信息等内容传递给投资人。二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帮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52个重点建设项目划分征管范围、确定责任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帮扶措施;打破条块分割,选拔优秀地税干部参与地方政府“两区”建设;完善“一挂四助”帮扶制度,每个市、县局班子成员挂点一个重点项目,实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定期深入企业排扰解难,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服务措施,解决征纳难题,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培训财会人员,为项目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三是重点扶持交通物流业发展,认真总结峡江县地税局帮扶物流业发展经验,用活用好货运物流业税收政策,真诚提供纳税服务,帮助做强做大全市货运物流业产业。
(三)落实优惠政策,实现地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地税部门服务“两区”建设,就是要敢于解放思想,全面辩证地把握好税收政策,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可以大胆探索;凡是上级政策规有弹性的,可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用足、用活、用好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想办法,出举措,作贡献。一是支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认真抓好市局出台的《服务“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具体举措》,对在城市建设中对被拆迁人按照规定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对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公园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在一定期限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省局出台的《支持全民创业措施100条》和《“三个服务”措施100条》,对企业技术改造所购国产设备投资按规定进行税收抵免,鼓励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鼓励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税收政策的弹性空间,尽可能地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拓展广度,努力给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和改制企业以更大的空间,催生更多的能人投资办企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财富创造力。四是全面落实省局出台的十六条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五是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认真落实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接规定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优化减免程序,减轻残疾人就业的负担,大力推进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投资创业税收环境
关键词:云南省;投资环境;优化分析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前东盟南亚的合作平台,以及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面向印度洋沿岸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的产业基地,如何更好地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部投资促进云南的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环境优化的意义及指标的选取
投资环境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概括地说,包括影响投资活动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近些年来,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总体的投资环境仍然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不足。因此,优化云南省的投资环境对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指标的选取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云南的发展实际,遵循全面性、简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覆盖面宽、能反映云南各州市的总体投资环境的指标,使用云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值、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城镇人口比重、建设用地、自然科学机构中从事科技人员数、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数等在内的具体指标。
二、因子分析法及其结果的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多元变量统计方法,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公共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简化和降维,并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的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原有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二)分析过程及评价结果
本文主要对云南省各州市2009年的投资环境各项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运用SPSS13.0完成。首先考虑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运用SPSS13.0计算出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相关关系都较高,各变量间呈较强的线性关系,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计算特征根及其贡献率,按照特征根大于1.00的原则,选入三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4.786%,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4.786%(见表1)。
公共因子与原有变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由因子载荷值来表示。因子载荷值越高,则表明该因子包含该指标的信息量也越多。因此对前三个因子进一步计算每个因子在每个变量上的载荷。同时为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得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见表2)。
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公共因子F1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自然科学机构中从事科技人员数、进出口总值、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数、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收入、旅游总收入、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指标上有大于0.7的荷载量,该因子主要反映第三产业、科研、金融支持等发展水平,其贡献率最大,为35.248%。第二公共因子F2与建设用地、地方财政支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生产总值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汽车拥有量、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等指标上有较大的相关性,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活力、市场、地方支持力度。第三公共因子F3在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等指标上有较大的荷载值,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第二产业及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进行因子分析之后,运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公共因子得分,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各因子权重,进行加权汇总,进而得出云南省各州市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序。
分析表3可以看出:一是依据综合得分,投资环境最为优越的是省会城市昆明,其后依次为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西双版纳、文山、丽江、德宏、普洱、宝山、昭通、迪庆、临沧、怒江。并且只有昆明的综合得分较高,其他州市的综合得分都不是很高,且只有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的综合得分为正,其余州市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说明云南省除省会昆明投资环境较好以外,其余州市的投资环境普遍较差,有必要改善现有的投资环境状况。二是在公共因子F1的得分上,昆明、迪庆、西双版纳、丽江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在第三产业发展上较强,并且昆明在科研方面发展最好,多数科研院所及人员都集中在昆明,因此昆明的得分也最高。三是在公共因子F2的得分上,昆明、曲靖、红河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四是在公共因子F3的得分上,玉溪、昆明、曲靖、红河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较好,且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三、云南省投资环境优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云南省改善投资环境的首要因素。云南应合理规划、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造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虽然在机场建设以及民航通航率上,云南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由于处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地形复杂,发展公路铁路成本较高,虽然近些年来加大了在交通方面的建设投资,但依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桥头堡国家战略的机遇下,更应抓住机遇,在公路网布局中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公路运输的需求能力和运输成本,重点提高出省、通关公路的等级,加快铁路的规划建设,尽快形成完善、便捷的泛亚公路铁路网。同时利用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开发并节约利用好水资源。依据长远规划合理发展水电,建设完善的电网覆盖,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供应。
(二)改善教育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改善教育及科研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因而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对于改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针对云南省高校及科研院所较少的现状,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发展思路,同时做好当前的外来人才引进工作,从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上改善云南的投资软环境。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目前云南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不仅集约的提供了城市建设及外来投资的建设用地,同时还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区的消费能力,培育了更大的市场。在此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为外来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培育新形势下的物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基于云南沿边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涉外经济管理,使云南抓住历史机遇,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一、北京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北京的工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工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三大类型。在北京市的工业规划中,传统工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将一部分不适合北京总体发展要求的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门类(如冶金行业中的冶炼)逐步外迁,而重点发展一些有前途的工业门类(如高精度轧材和新材料),总体上说,传统工业要在优化调整中稳步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中,总体上说,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是近期才被重视起来的,这些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的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业、服装纺织业、包装印刷业、文体用品业、工艺美术业、洗涤化妆品业、家具与装饰装修业和旅游用品制造业中,总体上说,由于这些工业门类是建立在“无污染、低能耗、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之上的,所以很适合大都市的发展。因此,都市型工业与现代制造业一起,也成为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工业门类。
根据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北京都市型工业的总产值要达到920亿元,年均递增16.4%。其中:食品饮料业要实现总产值390亿元,年均递增15%;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总产值260亿元,年均递增18.3%;包装印刷行业要实现产值110亿元,年均递增15%;家具制造及装饰装修业要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递增19.6%;其他行业再实现100亿的产值。
要完成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实现都市型工业总产值920亿元的目标,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目前的都市型工业无论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都存在着急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和矛盾集中体现在投资环境方面。如果不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不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那么,要在2005年完成都市型工业发展规划中920亿元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1.对都市型工业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投资的后劲不足
都市型工业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提及和重视起来的,由于时间短暂,人们对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国内外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给出“都市型工业”一个一般性的概念。都市型工业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服务、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市场快速反应(QR)等特点的工业门类,一般是指“无污染、低能耗、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其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比如说纺织服装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服装个性化的设计和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效率倍增的途径和手段。
二是产业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聚性。虽然区域内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在某一区域企业布局较为集中,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高,从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三是产业构成轻型化。由于需求的高级化、高档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具有快速反应特点的现代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含量虽然越来越高,但规模却日渐小型化。美国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工业是高度分散和劳动密集型的,接近2.4万家成衣和纺织制成品的厂家,2/5的厂家是四人或四人以下的,50%的厂商雇工大约在4~100人之间。
对都市型工业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上的不足,使得我们在决策层面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都市型工业发展的特征,所以,我们也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来,从而导致现实中的投资后劲不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资源上的不足因素,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2002年的更新改造资金情况看,也基本反映了这一投资不足的局面。2002年,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完成58.4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的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5.8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比重的24.3%,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增加了10、12.6、2.6个百分点;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1.9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比重的20.6%,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增长了11.9、9.1、11.8个百分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产业技改投资所占比重虽然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下降了21.9、21.7、14.2个百分点,但是依然占有较大成分,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稳步增长,比重已达到24.3%;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虽然也有增长,但比重只有20.6%,如果把燕京啤酒和“牵手”果疏饮品的技改投资抽掉的话,其所占的比重还会更小一些(见图1)。
另外,从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内部看,结构也不尽合理,投资过于集中。印刷及记录媒介复制业完成7.7亿元,占全部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的35.2%,食品、饮料加工和制造业完成7.1亿元,占32.4%,而其它行业总共只占32.4%,这就使得一些急需发展的其它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捉襟见肘”(见图2)。
2.北京都市型工业的运营成本偏高,企业负担沉重
从土地、劳动、用电和用水四个直接成本的对比数据来看,北京的都市型工业运营成本偏高,企业负担沉重。
(1)北京的工业用地成本偏高
以土地基准价格为例,北京的优质产业用地价格虽比上海略低,但与武汉和重庆相比,工业用地价格就太高了。北京工业用地价格是重庆的3倍,武汉的10倍。
从中等地价看,北京的工业用地价格与上海相差无几,与武汉和重庆相比,北京工业用地价格还是偏高,北京中等工业用地价格是重庆的4.2倍,武汉的6.5倍。
从劣等地价看,各个城市之间的土地价格差距并不太大,这说明在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不明显的。
再以产业用地优惠价格为例,与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相比,北京的工业用地的优惠价格还是偏高的。
总之,北京都市型工业的用地成本,无论是从基准地价上看,还是从产业用地优惠价格上看,其综合价格在全国都是偏高的,如果都市型工业用地成本不加以适当地控制的话,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前途堪忧!
(2)北京的工业用工成本偏高
根据美国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跨国公司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分别达到了2万、2.5万和3万元(见表1)。
虽然说北京制造业的员工工资没有广州和上海高,但是,北京是中国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金融、法律、信息、设计、咨询等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大、层次高,聘用这些人员的成本比广州和上海等其他国内城市要高出很多。所以说,北京的综合劳动成本还是非常高的。
造成北京制造业劳动成本偏高的原因是北京较高的消费水平所致,这些高消费主要表现在住房、交通和通信等方面。根据美联社近期的一个统计,按照国外生活水平来衡量,北京的生活费用已经高过汉城,次于东京、大阪,大概排到了第四位。
(3)北京的工业用电成本偏高
从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四个地区综合用电价格来看,北京的工业用电价格是最高的。其中,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上海最高,为0.55元/千瓦时,比北京高出5%,比天津高出16%,比广东高出32%。但从大工业用电来说,北京最高,达0.385元/千瓦时,比上海高出34%,比天津高出10%,比广东高出24%。
造成北京制造业用电成本偏高的原因有二:一是电力成本太高所致。我们都知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了保证北京有一个较好的环境,在北京周围地区一般不发展以燃煤为主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北京的用电主要是从内蒙等外省输入,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北京的电价自然也就低不了。二是北京的电价结构不合理。在广东和上海,商业用电价格与工业用电价格拉开了差距,工业用电价格比商业用电价格低许多。而北京的商业用电价格是0.68元,工业用电平均价格达0.45元,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价格的差距只有0.23元。从电价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广东和上海对工业用电的支持力度比北京要高许多,北京不合理的电价结构一方面说明政府在用电上没有给予制造业应有的优惠待遇,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以稳定为中心的北京,提高商业用电价格而适当降低工业用电价格是有巨大阻力的。
(4)北京的工业用水成本偏高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这种短缺直接反映在用水价格上。从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京的工业用水成本最高,达到每立方米3.2元,差不多是上海的3倍,是广州2倍多,比天津高出33%。
造成北京制造业用水成本偏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对于北京急待开发新的水资源:南水北调是一个途径,但成本不会太低;营造北京周边绿化带,涵养水源也许是一个更为经济的方式。
3.缺乏中端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北京是一个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密集的地方。在北京,从事高端技术研究的人才多,从事实际操作的中端技术人才少;从事战略咨询和管理的人才多,从事实际工作的蓝领技工少。缺乏中端技术人才是北京的一大缺憾。与上海和天津等地相比,北京的蓝领技工还形不成一个竞争的局面,高级蓝领技工更是少得可怜,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在北京的招聘会上,“海归”的身价一降再降,而蓝领技工的身价却一升再升,有的企业甚至愿意以每月8000元的高薪招聘高级蓝领技工。这说明北京的中端技术人才是相当匮乏的,中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二、北京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北京在优化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上,应制订更加优惠的都市型工业发展政策,降低直接成本,提高中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水平。
(一)要优化都市型工业政策环境,降低都市工业直接成本
北京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优惠,这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都市型工业的作用,毕竟都市型工业为我们这个城市节约了宝贵的能源、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就业,并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给予都市工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制订这些鼓励性政策的时候,我们应该从降低都市型工业成本着手,这些措施包括:
1.降低都市型工业用地成本
首先,要控制都市型工业的用地价格,支持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应着重降低附着在土地上的各项费用,比如说,应该大力降低土地基准价格中的市政及四源费、土地拆迁费和征地费。
其次,要降低都市型工业用地的初期投入,减轻企业的初期成本压力。在这方面应该向深圳好好地学习,尽快实行土地按揭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这样以来,就可以适当降低都市型工业企业的初期投入,减轻初期投入的成本压力。
最后,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给都市型工业企业以更多的选择权。比如说,对符合条件的都市型工业企业,既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还可以采取直接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这样以来,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用地方式。
2.降低都市型工业的用工成本
劳动成本主要由当地的消费水平来决定的,要降低当地劳动力成本的总水平一般来说困难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对降低某一类工种的劳动成本来说,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对蓝领技工成本的降低就可以采取很多的办法。
蓝领技工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工种主要包括:车工、铣工、刨插工、磨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涂装工、锅炉操作工、机械设备维修工、装配钳工、汽车修理工数、维修电工,等等。要降低这些工种的总体成本,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第一,大量引进异地老工业基地的蓝领技工。因为这些地区的蓝领技工业务和道德水平都很高,而对工资收入的要求又不是太高,所以,引进他们对控制蓝领技工的成本增长是有帮助的。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会对本地的劳动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样做还是必要的,因为都市型工业发展了,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力培养当地的蓝领技工阶层。从技校抓起,形成一个技工阶层,这样一来,技工的总体成本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3.降低都市型工业用电成本
首先,要降低电力的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山西、内蒙等地都有大的坑口电站,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可供北京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一些,这样一来,北京电力的采购成本在将来有望大幅降低。在降低电价采购成本的过程中,对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是不容忽视的,电力采购要完全以市场为准,杜绝采购过程中的“人情电”现象发生。
其次,要通过电价的结构改革来降低都市型工业的用电成本。上海和广东的做法就是拉开价格差距,适当提高民用和商业电价,大力降低特种工业电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工业用电成本。北京也应该向这些地区学习,适当提高一些民用和商业电价,将提高所得的部分电价补贴到都市型工业中去,这样就可以大力降低北京都市型工业的电价水平。
4.降低都市型工业用水成本
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开源节流是水务的根本,但对水价来说,开拓更多的水源才是降低水价的根本,在开源上,北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依靠国家财力,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来说至关重要,只要工程的投入在将来不计入水价,北京的水价就有可能降低。
其次,依靠北京防沙治沙工程的建设,涵养北京水源。通过绿化工程,减少沙化,北京的水资源是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只要北京的水源增多了,水价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最后,加强城市污水的治理力度,让更多的中水进入都市型工业。目前,北京的中水已经以每立方米1元的价格进入到一些行业中。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中水的提供量,还是从中水的利用率来说,水平都是不高的。将来,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可以大量使用价格便宜的中水来进行,这就要求水务系统要进行大量的管线铺设,做好中水的供应工作。
(二)要优化中端技术人才环境,提升都市型工业人力资源储备水平
资金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北京的高端技术人才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中端技术人才,而这些中端技术人才正是都市型工业所急需的。因此,优化中端技术人才环境、提升都市工业人力资源储备水平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必备条件。
在中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内部,大力培养中端技术人才,在外部,适当引进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专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