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寄宿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有关
调查发现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后进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有的学生发现教学楼有脏物装做没看见,虽然教师经常说教,但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堵得多,疏导得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差。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诚信习惯,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多种途径,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寄宿制学校加强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妥善合理的管理,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无论从人的成长规律,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现在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起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虽然知识丰富,头脑发达,但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出的一系列问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寄宿制学校进行养成教育有其潜在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能弥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不足。
(三)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首先,养成教育是由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其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养成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加强养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变革
我班人数多,适合组织八人学习小组。各小组自成一块,相对独立,同时各小组有一定的间距,便于学生走动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位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富有爱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使小组成员增强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教学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学校管理;现状分析;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2-01
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是根据贫困山区的实际教学条件,为了调整学校布局而实施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学校区域性分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大多数学生都成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或“寄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新的难题。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心理都缺少父母的照顾,很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在农村创建寄宿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减少投资浪费,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是广大家长、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任何一项新举措的实施推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滴水不漏,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也不例外。除了给广大学生带来显而易见的方便与实惠之外,其中也隐藏着种种弊端。下面就结合本校寄宿制的实际情况,谈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1.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薄弱和交通的落后等使农村人口也纷纷涌向城镇,所以,农村小学学生数量也不断减少。为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基本采用寄宿制,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当,也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所以探求新的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2.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
2.1 有利于解决离校较远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农村学生由于住的比较分散,有的学生到校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如遇下雨、下雪天气,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同时,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也成了家长的心病、学校的隐患。以前遇到暴雨、暴雪,都要老师和家长接送上学,很不方便,住得特别远的同学还会旷课,影响学习成绩。实行寄宿制管理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很差。实行寄宿制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践证明,通过科任老师和生活老师的指导训练,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穿衣、梳头、洗脚、洗脸、自己打饭洗碗,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回家懂事多了,懂得孝敬父母,自觉地帮大人干家务活,家庭作业也能自觉完成。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们学会了谦让、合作、互帮互助,为今后上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优化方法
加强对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规范经费管理,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3.1 选好班主任,配备好生活教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确定班主任至关重要,特别是低年级的班主任。实践证明,低年级班主任的首选条件应该是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耐心的教师。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例如,从床上摔下来,尿床等。生活教师要能够照管学生,在学生出现事故或生病时得到及时处理,让学生学得安心,家长在家放心。学校应要求生活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关心和支持,和学生打成一片,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如值日、吃饭、聊天,使他们感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生活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在学生中建立一定的威信,以便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3.2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他们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常常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入手,制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和《寄宿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每个寄宿生进行内务整理和遵守纪律的训练,让他们学会整理床铺、洗衣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能力。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小学办学 问题 对策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农村地区、山区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此项工作对于发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推进,在办学中出现一些影响学生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一、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校在学生生活、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责任重大,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空间相对封闭,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生活进行管理。就读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离开家庭,他们把学校当成了生活场所。因此,一方面,学生对寄宿生活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寄宿生适应集体生活、学校环境同样存在困难。因为学校毕竟不是家庭,他们需要面对的是教师和同学,他们要学会尊重集体、遵守纪律。寄宿制小学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排除他们的安全与健康隐患成为了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对低龄住宿生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是他们从家庭到社会走出的第一步,由在家庭中受到的个别呵护到集体教育和自我照顾,学校的责任内涵增加了,压力同样增大。这需要学校加强教职工对学生生活的安保意识,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活动必须有教师随时监护。另外,集体生活也给学生健康增加了隐患,这些隐患一方面来自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另一方面来自饮食安全问题。
(二)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时间增加等问题,挑战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学管理
以走读制为主体办学方式而设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在校时间长,需要学习的课程增多,尤其是在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家庭适应方面更需要加强教育。而原有课程体系并没有刻意考虑这些,缺少适合寄宿生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大量重复和机械训练。
封闭办学造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缺失。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相对封闭,虽然屏蔽掉了社会和家庭教育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社会实践机会和能力缺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简单、片面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办学设施与经费不足、教师工作负担沉重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新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办学经费和学校设置相对于学生需求严重不足,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学生伙食水平有待提高。限于有限的伙食费用和不断提高的食品价格,学生的饮食要从能吃饱到吃得安全、有营养还尚有差距。学生洗漱、医疗等卫生设施不足。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没有学生淋浴设备,校内医疗设施也相对缺乏,校内消毒与常备医疗设施、药品配备不足。
由于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学校无力招聘足够的生活教师。任课教师在正常教学之外,还要监管学生的安全、饮食、住宿等,导致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量繁重、心理压力巨大。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挑战着教师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
二、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水平的对策
(一)依据寄宿制小学的特点实施管理,为学生全面和特长发展服务
在学校管理理念上,要注意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校后勤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保证所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全方位向学生有序开放;保障学生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生出现事故或生病要及时报告与处理;
在住宿安全方面上,必须严格落实学生凭条出校门制度,设立接待室;学生饮水和早晚洗漱由专职生活教师和值班教师共同组织,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机会,有组织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不同的视角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家庭、尊敬父母,利用周末回家的机会,帮父母多做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农活。另外,为了弥补学生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的缺失,学校还应在亲情培养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二)针对寄宿制特点开发课程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管理上,低龄住宿生要学会一些生活常识,学会自我服务,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环境。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当研究和开发包括认识学校和周围环境、生活常识、健康卫生知识、自我服务和管理、同学间和师生间交往、认识和熟悉集体生活等内容的课程,课程实施的重点在低中年级,课时安排可以选在国家课程开设之余。
由于寄宿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这为学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创办特色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多样的、学生乐于参加的兴趣小组;通过有效组织、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把地方曲艺、武术杂技、剪纸泥塑等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文体项目引进学校,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接送安全;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21—01
学生接送车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全,更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一次次校车悲剧,一次次惨痛的教训,给每个学校、每个家庭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切实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消除接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成立由县政府牵头,各乡镇政府和交通、公安、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配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指导,并制订相应的工作职责,确保学生走得了、走得好。对因、有令不行而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一定要追究其责任。
二、严格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
首先,规范学生接送车车型。学生接送车必须是国家公告车型。
其次,加强学生接送车检验及驾驶员审核工作。此类车辆除参加公安部门定期检验外,还应按照交通部门规定,一年进行一次检验,检验不合格车辆不得接送学生。与此同时,还应按照定时、定范围、定核载人员的原则,在征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同意后,由交通运管部门核发道路运输证。另外,此类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持有与准驾车型相符的驾驶证和旅客运输从业资格证书,不允许近三年发生交通死亡事故并负主要责任或交通违法记满12 分的驾驶人员驾驶学生接送车。
最后,做好登记。学校应对接送车牌照号码、核载人数、驾驶人、保险情况及接送学生时间、趟次等情况做好登记,以便管理。
三、合理选择乘车点
学生乘车需要候车,而候车点安排在哪里比较合适、安全,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住宿较为分散,若在路口候车,一则不安全,二则如遇雨雪天气,学生就会挨冷受冻。为此,笔者建议:将原有撤并学校作为学生的统一乘车点,并由学校安排专人定时为学生开门,清点乘车学生,组织学生按时乘车;严格规定学生接送车的行车路线和时间,并通过多种途径告知学生和家长,以保证学生准时乘车。
四、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是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教育部门、学校应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育学生上下车要听从老师指挥,做到不推搡,不起哄;车内要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把头臂伸出车窗外;相互谦让,相互照顾;在乘车前后及往返途中,不跟陌生人走,不在路上玩耍,按时回家等。定期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视频、图片等将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通过生动直观、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增强其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家校联动提高学生接送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25―01
一、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1. 学生长期寄宿,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导致学生情感上的缺失。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因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还有不少的学生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看,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2. o张的家庭关系,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行为异常。寄宿生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由于我校生源的特殊性,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学生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 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城市“小饭桌”的学生,大多都是在原来学校不受欢迎的孩子,曾经教师对他们的体罚、讽刺、挖苦使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心理状态失衡。从日常观察来看,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产生了一种厌学情绪。
4. 学生不善交流,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产生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等现象。这些学生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就不会与人正常交往,不能正确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解决策略
1. 家校密切联系,拓宽沟通渠道。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与寄宿生座谈会,提高他们与家长、同学沟通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并通过电话、家访、校讯通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与孩子正确的沟通。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为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3. 用爱的行动,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爱”是爱生学校理念的根本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作为爱生学校的一员,我们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既要爱优秀学生,又要爱后进生以及留守儿童,并让他们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