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拔苗助长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
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是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
[关键词] 母语阅读 文化积淀 滋养心灵 精神发展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孩子人生的心路历程,引领孩子的心灵找到一个静谧、快乐的家园,让孩子获得美好的精神底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点燃母语阅读的激情
阅读,是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它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重拾阅读的乐趣,它最质朴的要求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
1.给阅读一个轻松的背景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件事:许多英国人终身不读莎士比亚,并不是人民否定这位作家,而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老师逼迫他们背诵的结果。在我指导孩子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给阅读“松绑”
查阅孩子读书笔记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每天,傅老师总是布置我们看半小时的书,摘录好词佳句,写读后感。每次,我拿起书,第一件事就是觉得好烦,第二件事就是看闹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有时候,脆不管是不是好词佳句,直接从文章里面挑一些抄下来。
读完这段话,我情不自禁地反思:是啊,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如果在阅读的同时还强制性的要写下读书摘要,我不也反感的要命么?现在,我让孩子也背负着这样的阅读包袱,他们怎能体会到阅读的轻松和快乐?哪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享受?如果单纯为了追求阅读的效果而逼迫孩子,给阅读附上种种作业,这种“拔苗助长”无疑会引起反感,尤其是刚刚尝到阅读的甜头的孩子。这样,无论我们的孩子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的读后感,我们的教育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当我宣布取消强制性的读书笔记,改为自由选择时,孩子们大声欢呼:“啊,解放了!”是啊,解放了!我的孩子们由此享受到了更多读书的快乐!
当读到上面的事例时,大家的心里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让我们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出发,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背景吧。因为,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有了兴趣的驱使而读书,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快乐的事。
2.给阅读一个美好的引领
强制造就背叛,引领诞生亲近。“无痕的教育”永远是教学艺术的永恒。我们只有珍视生活中的无痕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步入母语的殿堂。早自修、阅读课,捧起《唐诗宋词》,踱步于课桌与课桌之间,与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中午的时候,捧一本书,和孩子共同徜徉在油墨的芬芳中,感受着天的高远、海的广阔、阳光的温暖、人性的柔和、自然的魅力……我们仿佛远离了尘嚣,心灵在书的世界久久流连、深深陶醉……
3.给阅读一个成功的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成功的阅读,不断增强学生母语阅读的自信心。我在班里设立了很多的奖励机制。如头衔奖励,给爱读书的同学授予“小鲁迅奖”、“小冰心奖”,而用成功的孩子的名字命名,更为他们所喜欢。如周丹的作文获得了校征文比赛一等奖,就把那天定为“周丹读书日”。对爱读书的学生经常进行口头表扬,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学生还给予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允许向班级图书室无限制借书的权利……
二、建设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
我们语文的教育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我们应该在童年里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建设一个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1.启动经典诗词诵读工程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泱泱大国,这些中华古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永恒的雕塑和建筑。只有记诵古诗文,才能使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相传。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晨读课、阅读课等时间,以所学古诗为基础,积极拓展古诗教学的内容。努力在孩子幼小的纯净心灵中,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启动经典名著阅读工程
有教师这样描述经典名著教学的理想境界。课前:邂逅名著,产生一见倾心之感;课中:相约名著,记下刻骨铭心之忆;课后:热恋名著,留下一往情深之念……一生能与名著相伴。这,不仅仅是那位教师,也是我们无数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营造母语阅读的浓郁氛围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容易带出一批喜爱阅读的孩子。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书香校园”读书节――我们共同的节日
例如,我校每年开展校园“读书节”,让书香飘溢校园,师生共同成长。在这些师生的共同节日里,开展了系列活动:学生讲故事比赛、古诗配画展、自制书签展、“点燃书香”教师演讲比赛……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为孩子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体验成功,享受读书的快乐。
2.“班级书香园”――我们的心灵之约
每月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并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上,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做好阅读登记,同时,开展班级与班级“好书换着看”活动。这样,便于孩子们就同一本书、同一角色、同一话题进行交流。一些课外阅读面较广,兴趣浓厚的孩子亦可带动阅读兴趣较弱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共享读书的快乐。
3.亲子共读活动――我们的温馨时光
“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也是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中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既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又享受读书的乐趣。眼下,我们一些学校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我们更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努力达成共识。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畅游书海,让母语阅读的源源清流滋养他们的成长吧,但愿我们的老师是这一快乐旅程上为他们乘风破浪的船帆!我们期待着,同时也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洪春幸.课外阅读的解读.小学语文教育论坛.
关键词:小学作文 以生楸 心境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61-01
作文,说起来其实就是两件事:材料+表达,不管是材料还是表达,都必须从作文者的心境出发,才能获得真情实感、内容丰满、表达真切的文章,只有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目的,才有可能顺应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作文表达。虽然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只要教师能注重学生心境,采用多种途径,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受,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唤醒他们的作文需求,最后引导他们热爱表达、善于表达,小学生的作文是不难出色的。
1 丰富积累,内化感受
小学生能积累的素材并不多,成年人也很少详细地询问他们的感受,而有时他们想要说出内心的感受,家长又会因场合、自己的注意力等问题,而阻止或忽视他们说的话,久之他们便不再有表达的欲望了,也就不再有意识地积累感受,而这种情况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是相当大的损失。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特别有耐心,在他们愿意自主表述时,传递出喜欢聆听的信息,另外还要从体验和阅读两方面引导积累材料,内化感受。
让学生记录下他们亲身经历的事和感觉,至于是用词语、句子、文段或文章,除了受年级、程度限制外,不作过多要求,有时学生的想法不够向上,但笔者觉得就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样,只有让他们说出来才能了解,然后作正确引导,而不应一味地用“思想感情健康”来打压。
阅读是让学生从二手资料中,获得他们所尚未曾或不会经历的体验。教学课文是一种深刻的阅读,上课时,教师不断将学生投入情境中,提醒他们联系自己的感受,虽然学生的即时、真实的想法可能远低于文章所希望获得的感染效果,也可能偏离了教参所归纳的中心,但“不同年龄看同一本书,体会有所不同”,可以适当引导提升,但不能硬性灌输,否则只能是拔苗助长。同时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不管读什么,即便是网络玄幻、,只要他们喜欢并且是积极健康的,笔者觉得都不应阻止,因为所有的渴求都是积累,但是学生读后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交流,或建议家长与之交流,帮助他们对阅读形成正确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味的接纳。
2 寻找闪光点,唤醒需求
作文是对作文者内心的外输表达,作文的最佳状态,是作文者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内心展示出来,以获得外界的呼应。这种情形在小学生身上并不多见,但教师是有办法唤醒他们,使作文成为他们的需求的。经过多重尝试,笔者认为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积极的表扬、鼓励和赏识,是很有效的办法。具体的措施有: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获取。如上课有同学偷偷看课外书,笔者不会直接一把抢过书,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而是首先表扬他喜欢读书的优点,然后高年级的让他先收起来,低年级的对他说老师先保管,下课后再跟他交流读后感,如果尚未读完的,约好读完后交流。
利用他们的好胜心,鼓励他们突破。当学生对某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比较心理时,教师要认同他们观点的可取之处,要肯定他们想取胜的念头是积极的,然后与之探讨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怎样才能赢之有道。
利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鼓励他们内省。曾经有个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太过于自我,自己上课学会了就跟同学讲话,生活中不愿帮助别人,总要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如果做了一件自认为很能干的事,别人不说她就会直接问:“我厉害吧?”但经过一点点与她沟通后发现,这一切表现的根源在于她的害怕,她怕自己表现不如别人,成天吵架的父母会抛弃她,老师也会不喜欢她,因此处处要逞能。对此笔者表示了理解,并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学生虽然不是如此厉害,但老师同样喜欢,家长一样宝贝,引导她反思自己的言行。
3 提供帮助,提升表达
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不善言辞,他们中不缺有内才的人,古人形容为“茶壶里煮饺子”,这是从小就没有注意进行表达训练的结果。有的学生不喜欢表达,但他们避免不了要说话,偶尔还会蹦出一两个很到位的词语或句子,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予以肯定和渲染,带玩笑地分析他这个词句用得好的地方,并建议:“要不要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满有意义的事情哦。”他自己和同学就都会细细琢磨这一表达的长处。
同时,在学生的平时表达后,教师一定要有所表示,特别是一定要有正面积极的反馈,这就是评价。大部分教师在批改高年级学生作文时,只在文中画下好词佳句,末尾打个等级(或盖个、画个表情章),若作文特别优秀便加上一个“好!”其实,如果作文是学生细致表达心境的结果,他们是希望教师能够句句褒奖的,但很多人对自己的小学作文会有这样的回忆,那就是自己觉得特棒的作文,老师却并不看好,这是角度、心境等都不一样的结果。笔者通常将较好作文放到班级展示平台上,让大家进行评价,除了攻击型语言,什么都可以说,学生先说,自己有意识、有选择地参与。笔者认为不太好的作文,或者发现有学生对评定不满的,会找他们了解,为节约时间,笔者都会先说说自己认为好与不好之处,让他们谈谈自己写作文时的心境,一旦发现是表达的问题,就提出建议让其修改,然后进行作文展示。
如果我们能够走进小学生的内心,就会发现,那里面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就是有些小孩会画出独特儿童画的原因,画是一种表达,文字也是一种表达,只是输出渠道不同,而两者的内心都是充满感受的,因此,教师教学作文的职责,不是扭转学生的认知服从成年人的规则,而是推动他们顺着自己的认识深入,引导他们思辨正确的方向。心境,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心情,而作文就是心境的感受,小学生只有将自己由衷的感受展现在作文中,这篇作文才有个性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金环.小学作文教学如何以生为本[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3期.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深深扎根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先生《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手记》里就详细地记载了自已是如何带领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落实“生活即语文”这样的教育思想的,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
有感于这样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上,笔者常常有意地向学生贯穿生活即语文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扎根于社会,扎根于生活。
(一)夏收秋种、寒假暑假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帮助家长分担农活或家务等,家中没有农活的学生可以参加到互助小组或去体验打工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多一些生活积累,真正学会劳动,体验生活,磨炼意志。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生活体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感悟语文中的“生活”。
(二)组织并倡导学生看《百家讲坛》《大家》《品读》《今日说法》等优秀电视节目,通过这一扇扇窗口了解历史,了解异域风情,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多一些知识积累。让学生开阔视野,写记录,写感想,了解更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果学习时间不允许,可整理出精华内容印发给学生,学生看后交流,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订阅《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散文》《杂文选刊》等各类报纸杂志.每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挑选话题展开评论,老师批阅后张贴,学生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上自己的见解。
(四)以校报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参与评论,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每周日,由一个学习小组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共同拟定出一个评论话题,如:“中学生应比什么”、“时尚我看”、“老人跌倒没人搀扶的背后”等等。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500字左右的短文,最后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校园争鸣》专栏上。
(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曾读过《美国人的口才从哪里来》一文,答案是社会环境使然,令人感受颇深。因此,以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积极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诗歌散文教学中,进行班级朗诵比赛;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表演;作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角,就各种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每一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辩论赛;积极参与市县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六)鼓励学生看电视时,随时记下典故、历史故事、好的广告词、哲理性强的台词等等,让学生积累较多的相关知识。
(七)建立“班级博客论坛”,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感悟、困惑,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带领学生关注有深度的微博网评,感受社会民生。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样有意地引导学生去读社会这本大书,积极投身于社会这个大课堂,使他们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不舍弃生活这活水源,语文才不会失去自我,语文素养才能慢慢养成。
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和文化文明结合起来。
中国原本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女神》,从鲁迅的《无题》到的《沁园春·雪》,诗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灵。中国是文化与文明的国度,中国的教育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传统的教育就是文化与文明的教育,可经历了现代教育进行的学科细化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却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学生现有的读书量远远不够,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的价值,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他们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这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读书习惯。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一)开展古典诗词朗诵赏析活动
选择《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诗刊》以及一些诗人的诗集及其他名家散文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每周背会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每月开展一次朗诵赏析活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在老师看来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好的朗诵才能,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诗词的底蕴也加强了,语文的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二)开展“走进文学,与大师对话”活动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每次讲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林黛玉、卡西莫多、简·爱、冉阿让……随着这样的讲述,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构建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借阅,从而更广泛地赏读经典名著,这样的书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写800字以上的评论,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喜好中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语言积累,认识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了智慧。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发展,自己求得长进,自己的素养得到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一)时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是在课下,但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是要在课堂上的,所以要注重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向学生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使学生能掌握其中几种阅读方法。
(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摘录法、圈画法、剪贴法、制卡法、笔记法等。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家讲究吐纳,语文教学也当如此。师者,要先学习,为师者,宜先纳,纳百川、纳古今、纳中外,做一个锦绣样脏腑;再吐化,化清风、化明月、化急湍,化一个瑶池般仙境。一纳一吐,含尽无限灯下光阴,书海翻检,删芜去繁,万千心血,方能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博个会意一笑,心有灵犀,这样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