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风民俗手抄报

民风民俗手抄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骄傲我是金华人;失败乃成功之母;拥抱春天拥抱大自然

一、我骄傲我是金华人

在第三册二单元中,思品教材有一单元为《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课主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上这一课时,我找来了张国荣的《倩女幽魂》主题曲“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听了主题曲,看了这个电影的片花,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倩女幽魂》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吗?孩子们摇摇头说不知道,我神秘的一笑,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金华。

孩子们兴趣倍增,我马上趁热打铁,这算什么,接下来,老师还要带你们去金华更多更有意思的地方玩呢。

接着,我展示了我们学校寒假时的特色作业,五六年级同学用脚尖丈量金华的土地,用相机拍下了一张张金华各地的照片:有横店影视城,诸葛八卦村,东阳芦宅,武义郭洞,黄大仙。。。有大气磅礴的宏伟建筑,有青山碧水的世外桃源,有小桥流水的闲雅风情,有香火旺盛的人间此处,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感叹,真美,真漂亮。这一幅幅的照片,把金华各地的风光巧妙的穿在了一起,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也让孩子对家乡金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

接着,我又出示了一本本的图册,一张张的影集。孩子们迫不及待的翻着,哇,里面全都是好吃的,有如白玉般雪白剔透的东阳沃面,有金黄酥香的永康肉饼,有如碧玉翡翠般的清明果,有清香滑嫩的缙云土面,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孩子大呼想吃,要吃!!

正当孩子们还在对着照片流口水的时候,我打开多媒体,只听礼花齐放,鞭炮声声,人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在敲锣打鼓,各种各样造型的花灯如同天上的星星掉入了凡间,汇成灯的海洋,赏花灯,闹元宵,孩子们看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这边是人潮汹涌的花灯,那边也不甘落后,搭戏台,看大戏,金华婺剧,以鲜艳明亮的服饰,高亢爽朗的唱腔,气势磅礴的表演吸引着众多的金华人们,孩子们目不转睛的看着,听着。在欣赏民俗的活动中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再次得到了升华。

这节课从音乐入手,由《倩女幽魂》的主题曲引出对金华这个地方的探索,再由照片带我们走到金华的大街小巷,各地小镇,民风民俗,花样小吃,都使孩子对家乡金华的了解更上了一层楼。最后,通过赏花灯,闹元宵,唱大戏,把金华更温暖的民俗元素印刻在孩子的心底。如此多彩的民间故事,如此丰富的活动,不禁让孩子由衷的发出感叹:我骄傲,我生在金华,我幸福,我生在金华。

二、失败乃成功之母

很快的,我么走进了第二单元的《我们的班级报》,想想很简单的,但是这节课却是可以用“哭笑不得”四个字来形容。

虽然在上课前,我自己也做足了准备,让孩子先搜集,欣赏一些有关儿童生活的报纸,再根据个人的特长,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孩子们根据小组的讨论,确定了自己小组报社的名字,报社成立以后,组内成员相互讨论,确定特色小报里版块的名称,然后由不同的小组成员去找充实版块的内容,美编去找内容配图 并设计一些小图案。

看着孩子们忙得热火朝天的场景,我非常高兴,心想,这节课按这个流程下来还是比较顺的,期待孩子们漂亮的大作。

到了快下课展示的时候,真的是让我大跌眼镜。拎上来的几乎没有成形的作品,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有的字才写了几行,有的图案才配了一幅,而且写的字东一块西一片,好像被拍散架的豆腐干,图也画得让人惊恐。我扶着讲台的桌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作品做成这样的原因:

1.孩子们还不具备编报的技巧,还无法与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

2.我对孩子们的编报寄予了太高的要求,以后该怎么去做会更好:其实只要孩子参与到编报中来,积极,努力的参与,就应得到肯定和鼓励。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使出浑身解数,制作出了一张自认为还可以的手抄报。接着,再结合孩子的沉痛教训和自身经验,告诉了孩子们,排版要注意疏密相间,图文并茂,色彩搭配要和谐美观;四周要留出空白的边界,因为手抄报的后面要写上报刊名称,出版日期以及编写人员;手抄报用水笔比较干净,比较好,最好先抄文章,再配插图,以防空间不够,如果还有校园新闻,还可以配上自己拍摄的相关照片。

最后,再次布置作业。从这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比起前两次已经让我满意多了。在排版和色彩搭配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三、拥抱春天拥抱大自然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家在自然中》,这个单元由美丽的大自然的动、植物和我们,美好的家园三部分组成。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主题,我们举行了“安地一日游”活动。

到了安地,清新的山风迎面扑来。我们选择了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扎下脚来,家长们带上了准备好的食物和家伙,在一块空地上摆开了架势,亦乐乎。孩子们也来帮忙,看他们那认真的样子,两只胖胖的小手忽上忽下的忙着,与平时那撒娇耍耐的样子全然不一样;也有一些孩子在一棵棵茂密挺拔的竹林中游戏,你追我赶,又是也低下头来仔细寻找是否有探出头来的小笋;还有一些孩子,早就在清清的溪水里摸石头,找小鱼,嘻嘻哈哈的,好放松,好惬意。到了下午,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安地。孩子们兴致很高,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快乐!

让孩子接近大自然,喜欢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是我们一直要努力做的事。

一直觉得品德是一门很难,上好的课。因为它只有简单的几幅画,咋一看,似乎有点使人难以操作。其实,深入品德课以后,你会发现,如果把品德与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内容就会丰富很多,精彩很多。在上品德课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失败和迷惘,但是,就是因为会有失败,才能让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课是否合理,孩子是否能接受和喜欢。让我们以睿智的思想去解决品德课中遇到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品德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们一定会把这门课上得更好!

参考文献: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第2篇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教学不能够以本为本,但我们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积累的模板,而我们教师做的是做好中间的衔接,导之以法,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针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反馈落实:在作业设计上注重作业的趣味化。以单元综合性学习为落脚点强化语文的实践性,比如年龄称谓、戏曲常识、民风民俗等,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时,可以用图画、照片、手抄报、网络资料来表达,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之路。

语文学习要注重单元的主体性,以美文阅读为纽带,涵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我们的课外阅读可以分为毕淑敏、林清玄等专题,防止学生阅读的漫无目的性,出现放羊式阅读的境地,我们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中来采取我读你赏的形式实现预定目标,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好与我们课本的并驾齐驱,比如在学习文言单元时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补充《曲突徙薪》《曾子易席》等文段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自我语感,做到触类旁通。

二、针对教材单元设计进行再设计

学期开始拿到教材我们可以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题性分类,比如:

理解感悟型――单元课文赏读教学,尤其是单元中的赏读性文章是单元教学推进的代表,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们就要抓住此以课堂为单位实现教学目标来作为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发挥以例带类的作用,辐射整个单元。

诵读积累型――文言文与古诗教学,在这部分中其实含有常识性的积累文言与诗句的背诵等相对来讲比较琐碎,重在于老师引导与监督下的日常性把握,按照先前所提到的在规定的时间板块内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是其他学习环节的基础和根本。

读写结合型――单元综合与课文学习的整合,我们可以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单元综合进行预习,课堂之上老师进行点拨师生进行题材链接的交流探讨然后学生自主创作。在批改过程中发挥老师批阅,学生相互批阅或者师生的二次批阅的多元批阅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之后,针对出现频率高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力度分析,反馈矫正。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个性化 开放性 创新性 趣味性 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71-02

作业不仅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还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更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鉴于此,教师必须注重作业的实效性,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有利工具。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

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2.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3.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4.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习《春天的植物》后,可在花坛里种下植物的种子,让学生留心观察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这样在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

二、创新性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例如,在教学古诗《冬景》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情趣。

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作业的巧妙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作业的激趣引导,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的到来。这样的作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训练组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课文,让学生领略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学完这个单元,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一幅幅绚丽我多彩的民俗风情画中。这正是我布置作业的有效契机。我安排以民俗民风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求自己动手去寻找,去收集,去欣赏,去感悟。你打算如何办好这一份手抄报?学生则立即对这次作业从方法、途径、内容、版面设计等方面展开了交流,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四、发展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作业评价应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作业的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平时,我是这样做的: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做全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更加喜欢做作业。

2.多向评价,共同参与。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僵化”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我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3.多次评价,体验成功。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为此,我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五、人文性

教师的教学,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为了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提前一周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和家长包饺子,并且从和面、弄饺子馅、擀皮、包饺子到煮饺子整个过程都亲自参与,留心观察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想想又是如何克服的,爸爸、妈妈在整个的过程中都跟你说了什么,为你做了什么。这一作业的设计孩子的积极性可强了,当我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包饺子的过程时,孩子们像吃了开心果,笑声不断,快乐不止,把自己包饺子过程中的趣事滔滔不绝地描述出来,当场写起了《包饺子》,把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有一吐为快的感受。

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灵活、丰富的作业,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完成。让我们的作业处处展现个性化设计,让我们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第4篇

民间文化所具备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作家冯骥才说过,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好像是父亲文化,主要支撑我们的力量、思想和精神;“民间文化”好像是母性文化,提供我们以丰富的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和亲和力。特别是面对外来文化的汹涌而至,语文教学融合民间文化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母性文化,民间文化更容易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认知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借用民间文化,也更能从能力上锻炼学生,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在相互切磋和不断争鸣中,教育学生求真向善,帮助学生探究和内化文化资源,有效提高人文素养。

一、借民间文艺增加课堂亲和力

民间文化博大、醇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独特文艺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戏曲、剪纸等,这些形式,自然也让我们的学生喜闻乐见,借助民间文艺为中职语文课堂服务,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也能使我们凝涩的课堂节奏变得活泼畅行。例如笔者在教授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先以畅谈自己心目中“跨越了百年美丽”的人物引入,学生很自然地想起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之美,确实称得上是女子美的最高典范,可是对于这四种美的由来,学生却不太了解,于是自然地引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典故的来源。同时又因文中有宋玉一例,笔者又趁势介绍古典传说的四大美男子,“掷果盈车”的潘安,“俊美无比”的宋玉,悲情的兰陵王,孱弱的卫d,学生听得入迷,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陡增,对他们进行美的内涵的引导也变得轻车熟路。

有时,笔者还利用戏曲这种民间独特的娱乐形式,来丰富课堂。台州是个越剧之乡,老一辈大都喜爱听越剧,越剧中很多传统剧目,都以其凝练的唱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深入人心,街头巷尾也时常缭绕着清幽婉丽的越剧唱腔。在笔者看来,这也恰恰可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中,宝黛初会是全文的重点,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情感的默契是后来爱情发展的张本。于是,笔者就引入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水袖轻舞,曲韵悠转,很多女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借民俗传统提升文学素养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他把人生活在民俗当中,形象生动地比作鱼生活在水里。可见,民俗与群众生活是何等的紧密。的确,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通俗文化,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由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它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而很多民俗现象本身就是语文教材、诗词歌赋和文学名著的载体,利用民俗传统进行教学,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途径。

例如在教节日风俗时,学生对节日的由来非常感兴趣,然而对相关的诗词却知之甚少。因而,笔者搜索了很多节日的传说、习俗:年的由来,灯会的意义,屈原的忠诚,牛郎织女的真挚……同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反复吟咏诗词,他们也能自然地体会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意境,“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失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

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很大的惰性,表现在做主观题时,他们经常懒得思索,空白一片。在学习对联知识之前,笔者发现学生对“对对子”毫无兴趣。于是,在课堂上,就从对联的起源讲起,穿插很多对联小故事,再结合平仄规律、对联口诀及张贴常识,最后学生对“对对子”跃跃欲试。如上联为“爆竹声声脆”,学生或串对,或正对,或反对,积极思考,“梅花阵阵香”、“桃花点点开”、“钱财滚滚来”、“岁月年年长”、“桃符户户新”、“成绩节节高”……答案丰富多彩,学生也体会到了对对子的乐趣。

在教“敬辞与谦辞”的相P内容时,事先布置一项作业,即学完内容之后,自拟一个情境,用敬辞谦辞来对话。敬辞和谦辞作为礼貌用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误用的现象却很常见。课上,学生们听得认真,也为他们自己平时的一知半解而发笑,在提到“尊”字何以用作敬辞用时,笔者引用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一句话:“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尊”字本身来自敬酒文化。有些同学在设计时干脆选用商务敬酒的情境,敬酒的时间、敬酒的程序、敬酒的举止要求,一言一行,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民俗文化尽管是一种俗文学,但也是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它的“俗”性,笔者发现学生们为一些民风民情所陶醉,也不自觉地接受了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学素养提升了。又如在读了陆原的《立夏吃的蛋》之后,让学生来寻找具有天台特色的一些风俗。很多学生就找到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县扛台阁,还有嫁娶风俗、各村每年做大戏的习俗,店铺开张营业,建屋造桥,寿礼庆贺等人情往来方面的习俗等。

例如《舞麒麟》,从明代开始,就一直是天台人民共度元宵佳节的传统节目。它由5位男孩手握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站在大人肩上,分别扮作状元、财神、魁星、宰相、探花等角色。大人肩顶着孩子,一边和着锣鼓的节奏,一边走碎步,或者跑圆场,非常注意三者之间的和谐配合。在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后,再鼓励学生与长辈、父母交流,通过交流去体验其中的交往乐、人情美、节日欢,从而对民俗有深入的理解和对生活有深切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写民风民俗。大家可以让学生关注那些天天与山打交道的山民,写出山民身上与众不同的精神来;也可以通过写饮食来突显社会风貌,过年的“五味粥”、粽、麻糍等都是很地道的天台小吃;学生还可以写自己是如何亲自参与某一样食物的制作,从而表达自己真实的一种生活体验;也可以写创造这些饮食文化的天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台的青山绿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天台人,饮食文化中也能展现天台人的勤劳善良和智慧。对民俗的了解、感悟、体验、写作,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将民俗传统引入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借乡土文化涵养精神情操

乡土教材是中职语文教学最富有特色的课程,它包容了当地的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借助乡土文化,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本地的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爱护,涵养精神情操。教师应该具备浓厚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努力挖掘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丰富知识文化底蕴,培养爱国爱家情感。

中职语文四册读本专门有一章为《台州文化》,盛赞石梁飞瀑的壮美,楚门文旦的美味,黄岩方言的韵味,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以后,笔者就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主题,开展一次展现家乡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学生都放假在家,正是体验生活的好机会,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民俗,感受生活,并用作文来记录。每个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完成如下作业:⑴观察此节日里人们的生活礼俗、语言宜忌、饮食上的不同等,将它们记录下来,并思考其中的深刻内涵。⑵要积极参加节日里的相关活动,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⑶主动走访老辈人,深入了解各种民俗的形成、变化及其内涵,并写作考察报告。节日后回校,学生首先要上交的就是这个作业。然后会抽出一节课来专门交流,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优秀的作品适当嘉奖。有时配合班级出一期这个专题的黑板报,有时编成手抄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有时把学生的作品发表到学校网站上。这样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的一些民俗文化。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内涵。中职学生毕竟阅历浅,再加上大都是娇生惯养的,ι活的思考可以说基本没有,即使有也是比较肤浅的。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为学生的思考搭建一个平台。教材中不乏写乡土文化的优秀之作,如《边城》(沈丛文)、《祝福》(鲁迅)和《洛阳诗韵》(叶文玲)等,这些课文都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欣赏和写作乡土文化的范本。教师对经典课文的赏析、点评,然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天台本土文化。天台是“唐诗之路”目的地,仅唐代就有李白、孟浩然和谢灵运等325位诗人留下1300多首写天台的诗。还有许多诗人散文家驻足天台,如寒山、陆游、陆淞和魏源等。天台也有过本土的文人,如:清朝的江南奇士齐周华,选入教材的现代散文《囚绿记》的作者陆蠡,现代著名小说《惨雾》的作者许杰,还有爱国诗人曹天风、文坛慧星王以仁等。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学会思考生活,再加以情感和方法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又怎么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呢?学生在领略天台山的秀美俊奇和佛道文化的精深奥秘的同时,也深深地为我们天台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神奇妙想的创造力而折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愈发浓烈。

巧用民间文化,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雅韵无穷,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黄惠群.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中职语文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2]朱红群.创新课型,巧引“乡土”入课堂[J].职业教育(中),2014,(01).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诵读古典诗文,追寻名人足迹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中断的文化。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从小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受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意义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据考证,学校所在地陶村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广场的壁画上镌刻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在北大的一场素质教育报告会上讲到了中国优秀传统,他将中国的人文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一是有骨气。至于爱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有骨气,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令人感动和钦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陶渊明诗文诵读活动。陶渊明的诗文很多,我们就选取那些文句浅显,具有积极教育意义作品,编印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领略诗人作品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二、探究民俗活动,弘扬地方文化

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在我们老一辈人中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每逢传统节日,仍有不少的民间剧团活跃在乡间,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人对这些令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艺术感兴趣。他们热衷于追星,对球星、歌星、演艺明星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为了挽救昆曲艺术,也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领略家乡的艺术之花,学校策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收集昆曲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昆曲辉煌的历史,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分析没落的原因。并成立了昆曲兴趣小组,邀请民间昆曲艺人来校担任指导老师。陶村还有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学校利用中队活动的开展,让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社区,采访调查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的历史;让中队辅导员请村里的老人到班级讲述迎大蜡烛的传奇故事;让中队辅导员结合劳科技作品制作活动,把大蜡烛的造型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大蜡烛的构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了陶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学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护文化古迹,增强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陶村的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些流淌着记忆,延续着民风,传承着文脉的古祠、古庙、古寺、古戏台,都是记录与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东的延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学校一直把延福寺作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领略延福寺这一元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学生通过参观,写游记,不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情和自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除了久负盛名的延福寺,村内还有邹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郑氏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体悟家族文化与个体生命的传递与繁衍,并懂得在借鉴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学会去芜存精。

四、品味特色产品,激发爱乡之情

陶村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宣莲、高山云雾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优特产。宣莲是清朝贡品,为中国三大名莲之一,且盛开的荷花极具观赏价值。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每年组织“赏荷花,品诗文”活动,学生一边欣赏家乡美不胜收的荷田景色,一边吟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自己收集的有关赞美荷花的诗文,真是心旷神怡,别有滋味!此外,学校各中队还会组织诸如“夸特产,爱家乡”、“品宣莲,话桃溪”、“家乡特产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收集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制成手抄报,在各自的班级橱窗中进行展示。还在家乡特产成熟的时节,让队员把特产带到综合实践课上,让队员分组研究,调动队员多种感官,认识家乡特产的形、色、味,然后派队员上来介绍特产,推销特产。通过这些活动,让队员不仅了解家乡特产的特点,而且了解特产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对家乡特产的喜爱,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