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的俗语

马的俗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马的俗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的俗语

马的俗语范文第1篇

与马有关的俗语一、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二、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与马有关的俗语。

三、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四、马屁拍在马腿上。

五、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六、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七、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八、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九、马至滩,不加鞭。

十、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十一、马行十步九回头。

十二、千里骡马一处牛。

十三、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十四、马看牙板,树看年轮。与马有关的俗语。

十五、人奔家乡马奔草。

十六、马群奔驰靠头马。

十七、人靠衣裳马靠鞍。

十八、人要炼,马要骑。

十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关于马的谚语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措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年。

心急马行迟。

有财同享,有马同骑。

任它狗儿怎么叫,不怕马儿走正道。

好马不吃回头草。

马的俗语范文第2篇

苏尔玛部族乃是当今世界上最奇特而鲜为人知的一个部族。有关他们存在的情况,只有一些研究尼洛特民族的专家知道。在俄国,1995年前,一点有关的报导都没有。他们到底有多少人,至今还是个未知数。15年前,苏尔玛人在各种场合都很少接受白人的“访问”。

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无路可走,缺乏通讯和现代基层机构。埃塞俄比亚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压根就管理不到。公交车无法抵达,就连动力很大的私家车也承受不了这泥泞沼泽之地。雨季到来,地面变成了一块肥沃的疏松的土壤。

要找到他们,就要攀登陡峭的斜坡,越过疟疾传染区――潮湿的低地,再攀登高原悬崖,这可是个连驴马也登不上的难以置信的高几百米,几成直角的耸崖峭壁。苏尔玛族人就居住在这高原的顶部。

苏尔玛人一直都保持着自己鲜明的部族风俗。就是生活在附近的其他的部落,其风俗习惯也不改变。如,用结实的1米半长的棍子,光着身子械斗;妇女的下唇奇怪地塞着圆木块(用刀把下嘴唇与下巴割开,并把嘴唇用力拉长、拉圆,然后用一个木盘支撑着下嘴巴,直到刀口长好为止。);身上绘着奇异花纹。唇木块和身上的花纹在邻邦加诺、姆尔希和其他的部落也能看到,但要数苏尔玛的唇木块最大,花纹画最富有表现力。民族学家称这种花纹为“波吉别依基格”。

雨季一结束,男人就得作好残酷的械斗的准备。按其传统和习俗,械斗前,成年人和儿童必须将自己的 身体精心装饰一番。他们相互间替对方从脚到头涂上离奇古怪的图案。涂抹身上的用料多半有两种――白的(天然白灰)和红赭色(赭石)。通常以白色打底。红赭色作为画色。用沾湿的手指直接在身上涂画或从皮肤刮掉颜料。

大部分部族人的皮肤呈讨人喜欢的暗褐色,这是事先在他们的身体上用干涸的白灰涂上的结果。赋予自己身上这样的“底漆”并不困难,只要将身体浸在装有被捣成粉的石灰的水的槽里一段时间,出来后,整个身子就会被风干的乳白色悬浮物沾上。于是,身上就会出现三种颜色:白的,红赭色和褐色(皮肤原色)。这时,他们中的美女就会顿时变得更加漂亮诱人。

红赭色很大程度上被妇女所专用,部分为儿童勾画“脸谱”,尽管有时男人也用,但相对与妇女比较较少。部族美女在颜料里添加上了动物黄油或脂肪。通常,当白底变得不鲜明,半透明(肤色透过干涸的白灰,清楚地映出)时,赭色的斑点就更显突出和艳丽。

苏尔玛人不用镜子,所以绘画时是相互对画,当然颜色的选择则由他本人做主。

苏尔玛人身上最为常见的是某种称之为经典的图案:它是由垂直从脖子、双肩至膝盖平行波纹线条所组成的。较少的图案是在脚部和肩膀上增加更为复杂的直线、点状和螺旋形。波纹几乎总是十分均整和规范:从左到右等距离偏转。锐角或曲折的几何形极为罕见。男人依然以波纹为主:从前额环绕眼眶到鼻子,然后在从鼻子到下巴。左边的脸与右边的是对称的。而少女尤其是小女孩的勾脸谱常见的是“太阳型”:带辐射线的白色的圆,绕在椭圆形的脸蛋从中央向脸边辐射,或同样的圆但用白色或橙黄色的小花点画在其中,就像向日葵子。

苏尔玛部族在人体上作图,可以追朔到很久以前。究其原因,最大的一种可能,就是其宗教意义,自古以来,在这里逐渐养成了他们一套约定俗成的画样。也有一种见解:在这样或那样个的装饰中含某种“密码寄语”。也就是说,在那弯弯曲曲的线条和圆形中隐藏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某种神秘的文化的深层的含义和密码。要证实这一点或否定这一点很不容易。不排除代代相传的、用线条来表达名字或诨名或标明某个氏族的特征的可能。

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表现。如表达战斗,身上的图案、线条和颜色,就有“我是你的死敌”的意思。相反,显示美丽和表明未婚,那么涂抹在身上的就是另一个样子。它告诉别人“娶我”或“我很能生孩子”。但这都是推测而已。想向苏尔玛妇女说出身上的密码意义是徒然的。该族成年的男人能读懂其身上的图案,甚至还替她们涂抹各种颜色的纹路。

马的俗语范文第3篇

关键字: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学生素质 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几乎每一个不搞教育的国人都会说要坚定不移的推行素质教育。可什么叫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没听人说过。那么实行素质教育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就我掌握的资料,不能得出学生素质提高的结论。首先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像是下降了,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难发现我们学生的素质确实不是高。一些基本的素质:生活自理素质、心理承受素质、沟通交流素质、团队合作素质都不太具备。这些素质的确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到的,而且从1998年开始提出实行素质教育到现在也十几年了,也就是说现在大大学毕业生从开始上学就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成长,就是素质教育的光辉下长大。或许有人说需要时间,再过十几年我再回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谁的观察更准。其实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根本就等不到十几年之后,因为我们处于“改革”期,我们是不是得反思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得怎么改?

核心概念: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打着打倒应试教育的旗帜的出来的。据说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专家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幸亏这几年广大专家尤其是一线老师对那些专家的理论做了最具体的解释。

素质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为目的,其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其实有理性的人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两个概念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素质教育的定义中有一句话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是他们实质上是根本不对应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回答的是教育目的这个问题,素质教育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培养好勇斗狠者为目的的尚武教育(斯巴达式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的唯智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的奴性教育,等等。而应试教育回答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程序、规则问题。是入学标准、选拔方式、资格认证的一种测量手段,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有不以分数而以个人的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以长官意志为标准的“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姓教育”、“成份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等。比如中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再举个例子就是时代的 “教育改革”――成分论,倒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

我们再分析几个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中,中国最失败的是什么教育?我们不能说是基础教育。中国学生的基础好是世界闻名的,很多国外的大学也喜欢招中国的高中生。但是我的大学毕业生跟国外的下笔却不是很有竞争力,但是黑色幽默,也是最最悲哀的是,中国各个教育中最没有必要搞“应试教育”最应该实行“素质教育”的应该是大学教育吧,我们的大学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大学产品――大学生素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此中真意,颇可玩味……

最后我们看看对应试教育的定义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是什么?高考,考试大纲,高考卷,那么为什么每年对高考卷的评价中没有“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好办――找高考命题专家。“ 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呜呼哀哉,这句话好像与学生、老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吧,倒是与教育管理者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综合素质偏低是和谁比较?和美国吗?人家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不排斥中国的高中生?有的还很喜欢中国的高中生?“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全中国人都笑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总量应该不少吧。再说“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吗?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吗?教育是什么?是启迪和唤醒,没有有宽松的环境,没有思想自由的氛围,没有有个性的老师,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难啊……

其实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之弊,有相当成份并非“应试”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优质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公。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当在实质上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可是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从国家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更由于短视我国多年来教育投入严重滞后,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我们、甚至不如我们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由于某些教育思想影响,教育意识形态化,对社会办学与民间教育投入限制较多,使得教育资源的短缺极为严重,争夺这些资源的竞争也就变得极为残酷。所谓“考试对学生的摧残”,说穿了就是竞争对学生的摧残。实事求是的说,面对竞争最好的是什么?公平!不可否认,高考为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最公平公正、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最便捷的、能够让有能力者的能力得到证明、才华得到施展、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最最公正的机会。

如果不改变“优质资源短缺不公加剧竞争”的局面,只是机械僵化地取消或弱化考试的作用,那“非考试的竞争” (符合规则的走后门、弄特权去加分等等)对多数学生而言岂不是更加残酷吗?(参考《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其实自主招生,自主命题,事实上是让寒门弟子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说句发牢骚的话,从一定意义上,我们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呢,那时候还是全国不论地域、不论贫穷、不论出身的全国统一命题呢。央视“名嘴”白岩松在与郑州大学学子谈青春、谈理想、谈目前的高考制度的时候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有千万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说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逢进必考”是社会的进步的话,那么我们教育的这点事算什么?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很有生命力,至少能保证公平,而且应试能力是相当一部分人适应社会的必须能力,而且应试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并不大。比抨击应试教育更迫切的是教育公平问题。

写在后面的话:我不是有意为应试教育辩解,我也赞成实行素质教育,也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乃至有危机,亟待改革。但我反对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的提法,也不赞成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纲领。这样的提法并未抓住如今教育危机的实质,这样的纲领更可能误导教改。我希望我们的主流专家们、领导们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调查、多一些实践、多一些尊重事实,如果我们批判的一些做法是“冒进”、“”的话,我们能保证后来是不是说我们的一些改革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在“瞎折腾”?

参考文献:

[1]毛家瑞 《素质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南方周末》封面《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J] 2011-8-4

[3]王少敏《再也不能这样培养孩子了:写给中国教育界和家长的逆耳忠言》[M] 云南出版集团出版 2012(6)

马的俗语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

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唤醒,而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则要经过四个阶段。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易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除输液管、定向障碍及偏执狂的思维等[1]。严重时导致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心理及生理伤害,进而危及生命。因此,防止及控制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对保护患儿的健康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复苏室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岁。手术类型包括为头颈、胸腔、胃肠、泌尿外科等。其中经静脉麻醉21例,吸入麻醉8例,静吸复合麻醉3例。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肌注。麻醉诱导为羟西酸钠2.5g、安定10mmg、芬太尼0.1mg、2.5%硫奔妥钠3.5~5.8mmg/kg体重、琥珀胆碱1.5~2mg/kg体重、丙泊酚2~2.5mg/kg。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0.5%~1.5%安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阿曲库铵间断肌注以给持肌松。术后根据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情况给予新斯的明、氟吗西尼等催醒剂。

2结果

全麻患者中有32例发生术后躁动,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25%),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31.2%),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28.1%),其他原因5例(15.6%)。

3躁动发生的原因

3.1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各种导管的刺激等。本组病例因有害刺激引起躁动19例,占59.3%。

3.2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完成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术前应用阿托品可导致术后谵妄[1]。吸入麻醉药具有容易控制、诱导和苏醒快的特点,但是有对气管的刺激作用,易导致病人在苏醒期出现躁动。芬太尼等易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3.3其他原因: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喉等部位手术病史者,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定发生率较高[2]。其次,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低温、术前过度紧张、焦虑,以对麻醉药物敏感等亦可引起躁动的发生。

3.4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颅内压增高;循环系统并发症如低血压力、心律失常;胃肠道并发症如胃胀气;泌尿系并发症如尿潴留等,均可引起病人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3]。

4 躁动处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旦发生其危害极大,我们对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发生躁动围麻醉期采取了如下措施。

4.1术前访视患者,心理干预在医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已得到肯定[4]。kain 和耶鲁大学的同事们经研究发现,小儿术前越紧张焦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就越高。所以术前要正确评佑患儿的麻醉风险,给出合理的术前医嘱。并嘱其家长对患儿进行耐心解释,减少术前焦虑现象。

4.2维持术中合适的麻醉深度,特别要防止麻醉过程中镇静、镇痛不全,要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弱调整麻醉的深浅,手术结束前及时停用麻醉药物,以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的残余[5]。

4.3观察气管导管、引流管和导尿管的使用情况并掌握适时的拔管时机。因导尿管刺激而未到拔管时间者,可经导尿管向膀胱、后尿道注入利多卡因以减轻刺激。一俟符合拔管标准则及时拔除。

4.4 做好术后镇痛,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合理使用术后止痛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达到良好止痛效果。

4.5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呼吸及水电解质等的平衡。注意围手术期的监测和监护,防止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发生。

4.6一些拮抗剂和催醒药物如氟吗西尼、纳洛酮会引起患者烦躁不安。如需使用可采取小剂量、多次试探性给药的原则,避免引起患儿过度兴奋而烦躁不安。

5小结

全麻患者发生术后躁动的机制不完全清楚,引起术后躁动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很难完全防治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如果能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做好术前访视、术中合理应用麻醉方式和麻醉药品,并给予充分的术后镇痛,掌握正确的拔管时机,保持呼吸、循环稳定以及避免各种不适感和不良刺激等,即可明显减少或避免术后躁动的发生,从而减少躁动引发的各种危害。

参考文献

[1] 欧阳葆怡,然重病患的镇静,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6,17(4):296

[2]费小芳,《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医学与护理》,2008年第10期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1393

马的俗语范文第5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处理了两个违反军令状的案件。第一件是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马谡失街亭案。按理说,关羽和马谡两人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如果从情节后果看,关羽是在完全有条件捉拿或斩杀疲惫不堪的曹操的情况下,因个人情义而故意放走曹操,是故意犯罪;而马谡是因主观判断失误、战术运用不当丢了街亭,属过失犯罪;马谡造成的后果是战役失败,关羽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历史结局的变更。所以,如果要从轻处罚的话,按理也应从轻处罚马谡而不是关羽!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办案呢?诸葛亮拿到桌面上的理由非常简单:马谡按军令状该斩,而关羽不应承担责任的理由是“曹操命不该绝”。对同一类犯罪行为,判决结果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首先,从大局看,关羽违反军令状时,刘备从新野狼狈出逃后寄住江夏,没有一座自己的城池,仅一万多兵,除了关羽、张飞和赵云,就没什么像样的将军了。因此,扩大队伍、攻城略地的争霸大业才是大局!当时正是赤壁之战获得大胜、全军欢欣鼓舞之时,不杀关羽不会引起公愤,对军心影响不大,没有地盘,也就没有多少民心影响可言。而杀马谡时,蜀汉早已立国,兵多将广,已非当年赤壁之战时可比;虽然马谡是个不错的参谋,但有他无他对蜀汉实在无关紧要,而治军、治国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必须严明法度;诸葛亮精心准备多年的“北伐”,第一次出祁山即告失败,作为主帅,他必须对大家有个交代。虽然他给自己降职降级了,但马谡作为直接责任人,也绝不能放过。杀了马谡,可以借此严明军纪、以儆效尤;同时也堵住朝廷百官和全国百姓对“北伐”无功、劳民伤财的怨气。

其次,从各种关系、利益平衡来看,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杀关羽肯定得罪刘备、张飞,就算他俩不干涉,也必然心存芥蒂,对诸葛亮开展工作不利。最可怕的是,如果张飞当场闹将起来,依刘备的性格,三兄弟将联手反击,诸葛亮估计将回到南阳当农夫了。而马谡不过是个书生,在朝廷,他没有党派势力,在军队,他又不是带兵的将军,没有自己的“子弟兵”,杀了他不会引起骚乱。且刘备曾特别嘱咐对马谡“不可大用”,虽然马谡和诸葛亮“义同父子”,但诸葛亮现在是蜀国的相父,不能给人公私不分、执法不严的印象。此外,诸葛亮可能还有一个私心:关羽心高气傲,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不以为然,虽然通过赤壁之战对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但是否真正心悦诚服还很难说,通过这样一个军令状案件卖他个人情,关羽必然服服帖帖听从指挥了。

综上,从当时当地的大局考虑,不杀关羽和杀马谡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关羽断不可杀,马谡决不可留。

诸葛亮处理军令状的案例说明,法官不仅需要良心和公正,而且还要有大局观、大智慧;执法不是“杀人偿命”那么简单,法官不能机械套用法律,而要根据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做出正确的判决。这绝不是为私利枉法裁判,恰恰是最公正、最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判决。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油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产品可靠性报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上海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