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相比是文字最精炼、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正确了解诗词的含义、内容、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就要求我们能鉴赏诗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诗歌鉴赏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通过这些意象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途径相融合的,其次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一)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二)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三)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绮梦,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名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他太崇奉佛,建了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联想到了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二、赏析语言,分清抒情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峻拔,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却不能驰聘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之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赏析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2.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一 阅读怀古诗的结构要点和步骤
怀古诗的一般结构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明确了这一结构,也就明确的阅读怀古诗的要点和步骤。
第一,看古地。所谓“古地”,包括前代的都城、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以及历代帝王或名人的故居、特定的历史朝代等。阅读时不仅要明确古地是何处,还要结合诗句对该地的具体描写把握当地的景物特征、意境以及诗歌的感情基调。
第二,思古人、忆其事。联系诗句,准确把握了解有关古地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做到“知人论世”,为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奠定基础。
第三,感主旨。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或际遇与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二 怀古诗的种类
1.从个人角度分类
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而苏轼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之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再联想古人,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共同的心理感受。也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意义。
第二,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例如,杜甫的《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遥念诸葛亮一生,幽幽思古,感慨万千,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酬、一生潦倒的悲愤。
2.从国家角度分类
也有昔盛今衰和今昔同辙两种类型。
第一,昔盛今衰型。例如,李白在《越中览古》中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今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
第二,今昔同辙型。例如,韦庄的《台城》一诗: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有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
三 鉴赏怀古诗的注意事项
首先,弄懂诗中所用典故;其次,找到古今对接点;个人和国家两种角度。最后,明确主旨:为借古讽今,怀人伤己。
四 总结
将笔者自己总结的怀古诗歌诀附录如下,求教于大方之家:
鉴赏怀古并不难,弄懂典故是关键。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对古典诗歌,一般的学生敬而远之,那冗长的诗人简介,坎坷或辉煌的一生,都是诗歌特殊的写作背景,远古的诗歌韵味,难懂的炼词造句,都使学生望而却步,制约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如何帮助学生架起一条能穿梭时空的隧道,去更好地沟通古今,欣赏古诗呢?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鉴赏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步:朗读、积累古诗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②古诗形式短小,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在初中阶段,坚持“每天一诗”,实在是一种好的学诗方法。对此,无论是学过的文章还是有益的课外读物、古典诗歌,我都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特别对常用的词汇、名言、佳句、诗文名作更应该多下工夫。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会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即使对诗歌含义未能全面理解,也能凭语感略知一二,即达到“不可言传,却能意会”③的程度。这样积淀越多,则文学感受力越强,文学素养越高,对以后的鉴赏也越有好处。对个别后进生而言,读书是比较头疼的,但对于古诗句,即使难以理解其意韵,通过不断地朗读、诵读、强记,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他们也能基本掌握默写。可见多读能加深古诗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迹,达到深记的作用。
第二步:赏析字词、句子的意象。
对诗歌的朗读、积累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是强化记忆,难以把握诗歌的内蕴。要想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赏析又能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则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技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一步咀嚼、阐释字词,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初中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接触古诗文,并不是从零开始,不懂的只是某些方面。因此,我们无须从头到尾逐词逐句地串讲。古诗歌的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学生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就是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秋天,感情是思念,加上诗句“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写黄昏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朗读一遍就能明显感受到景物毫无生气;而黄昏时栖息树上的乌鸦,更能引起旅人思念的情愫。“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一种苍凉、萧瑟之感。这两句勾画出一幅萧瑟秋风图。而此时诗人还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和一匹旅途劳顿的瘦马相依为伴,周遭已是万家灯火,而他可能是又饥又渴,还没有找到地方留宿,远方的家人也可能在等待担忧着,渲染了一种淡淡的羁旅愁思,词语的色彩与秋思的意境正相吻合。在学习上,我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读后通过“诗中描写的藤、树是怎样的?写什么时候的乌鸦在啼叫?读完后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一首诗?从哪一个诗句能体现出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一首简单的古诗一点即破,学生也能根据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朗朗上口,背诵并掌握。
第三步:赏析词句抒发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重点就在于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感情,这个也比较难理解,由于诗歌的时间比较久远、地域的局限,学生对历史较陌生,而诗歌语言又较简约,诗人思维也常常中断、跳跃,这让学生比较迷茫。根据这种现象,最基本就是让学生翻找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来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再结合古诗翻译,对诗中意境词语的鉴赏,梳理诗中的线索,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意会诗人的情感。例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特点是表现在最后一句的“言有尽而意无尽”④,诗的一二句写了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却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心境就更凄迷纷乱了。行人心里可能会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但诗到“儿童遥指”就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内容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所以诗中诗人的情感在这孤独的赶路中又得到一丝安慰,终于能找到落脚的地方,情感也得到了寄托。又如:孟浩然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这首诗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结合诗人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诗后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但实际上是写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第四步:掌握解题的技巧。
第一点是把握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立场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对思想情感的赏析,一要品味诗句,吃透句义;二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并注意对其一贯的写作题材的考究;再整合信息,写出作者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抒情类诗的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人设身代言,引用古典诗中的人物,然后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以古人物的情感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自身。总体看古诗歌,后一类居多。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的“王孙”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点是明白选择题选项中常见的干扰设置,在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在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在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等。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摇 ?摇。(答案:B)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第三点是赏析诗歌所写之景。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诗中所写的具体景象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概括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的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诗书教化大概从春秋孔子以来就是一个优美的传统,形成诗教的文化,培养诗教的人格。而古典诗歌鉴赏实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并且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这就像找到了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从而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领略古诗的无限风光。
注释:
①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现。”
②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鉴赏 联想 想象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相对于现代诗而言的,从《诗经》《离骚》,到汉魏诗赋,再到唐诗宋词,可以说步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了部分诗篇。针对古诗篇幅短、字数少、用词精的特点,怎样避免教学中单调乏味呢?这就触发了我对古诗鉴赏中联想与想象两个重要因素的思考。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总是追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人生体验,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力求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不尽”。因此,我们认为鉴赏古诗其实质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水平、文学修养为基础,破解古诗的表层意思后,去咀嚼、体味、挖掘诗中的“言外之意”,感受诗人在特定情景特定时代中的人生品位过程。这其中不进入意境就谈不上鉴赏,没有联想就无法进入意境,可以说进入意境是鉴赏的关键,而联想与想象是进入意境的桥梁。
调动一切因素进行联想与想象。例如: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不调动想象就没有联想,表层意思是明月照在松林里,清泉从石板上流过,仅仅如此就是一个非常平淡泉水、石头,还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这就只有依靠我们心驰神往、自由不羁的想象了。
下面我尝试将这句诗的意思扩展一下:
1、一轮满月缓缓地升起,那洁白无瑕的月光无私地洒落在无际的松林里。
2、映照大地焕然一新。
3、在静谧的月光下,山村晚景宁静、清新。
4、一条小溪透过妩媚的月光清晰可见,叮当地从石板上流过。
5、还有秋虫优美的唱打破了静夜。
6、风缓缓地送来山野缕缕的香味。
通过联想与想象,我们就步入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意境之中。让人喜欢,满月缓缓升起,星星不停地在天空中眨眼睛,月光透过千年古松照在地上,光影斑驳;泉水叮叮咚咚也跑来;山风徐徐;秋虫低吟,在这样的月光下独步是多么的惬意!诗人那份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的心情不就溢于言表了吗?我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氛围之中,仿佛穿越茫茫时空,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不通过联想和想象无法挖掘出这一名句的丰富内涵。由于我国古典文论的影响,古诗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物,景与情并重,即平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们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将其领悟、其感慨、其喜怒哀乐,凭借自己的才华精心锤炼,精巧构思,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古典诗句式、对偶、押韵等艺术形式的限制,诗人们就在炼字上下功夫。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同样是打开,后一句的妙处就在于呈现了寺院的宁静,似乎清脆的敲门声闯入了读者的耳鼓。又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中的“好”。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杜甫用“好”赞美雨,就唤起了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啊!还有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水碧绿无际,鹅毛雪白,鸭爪肉红,这一协调的组合,红、白、绿三色揉在明媚春天的大自然里,相应生辉,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因而,如果不进行联想与想象,就辜负了诗人炼字的苦心,名篇力作在我们的眼里变得平淡无味了。可以这样说,优秀的诗经得起联想,引发想象,而优秀的诗敌鉴赏也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只有联想与想象,我们才能进入诗的意境,进入了意境,才能进行有效的欣赏。
一、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之前,应该指导学生搜集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上课时,采用各种方式来“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的身世、情感、写作风格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环境、政治因素等。如在读杜甫的《蜀相》时,不仅要对作者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刻的探讨,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诗时的用意。
二、以意逆志。
1、感悟意象。诗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欣赏诗歌正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因而,在欣赏诗歌时,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字词,而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如果望文生义,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芙蓉”这一形象,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芙蓉作为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雅致、宁静、欢愉;二是对逝去光阴的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的惋惜;三是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表现的很巧妙,这句诗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2、领略意境。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可见,鉴赏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了天、风、沙、渚、猿、鸟、叶、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也构成了这首诗意境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老病孤舟、伤时伤怀的感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共描写了十几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将凄清冷寂的深秋景象与旅人牵动心肠的愁绪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意与境浑”的意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诗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吟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是在鉴赏诗歌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过诵读去体验诗歌的美。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才能体会诗的意境之美,才能理解诗意。“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一般来说,在考场上只能选择默读(带着问题默读),而在课堂上,默读又可朗读。朗读是个眼、脑、口、耳一起活动的过程,他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些特点,再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人不平之气。首先,诗的开篇的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面,向我们迎面扑来。五六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随着感情的由“悲”到“欢”,节奏顿转和缓。“须”、“莫”、“必”、“还”、 “且”等词,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积聚成高昂、嘹亮的高歌。……最后的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要让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吧。诵读至此,我们的血液中也奔诵着感情的激流。
四、置身诗境
诗歌往往具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特点,在欣赏诗歌时,除了要反复诵读外,还要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中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获得共鸣,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