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陆游诗集精选

陆游诗集精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陆游诗集精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陆游诗集精选

陆游诗集精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发展选择

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由封闭型的计划体制向开放型的市场体制转变,中国经济和贸易快速地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13948.3亿美元和15779.3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08.9亿美元、97.5亿美元,分别上涨了128.1倍和161.8倍;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排名考前,仅次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比1978年前移了近30个位次,创造了“中国奇迹”。①

然而,我们是否清楚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后发优势发挥得如何?这些优势的发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有何指导意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后发优势的理论概述

(一)后发优势的概念解析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因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该国以较低的成本利用先发国家的资金、技术、经验教训等,以更高的效率和更短的时间追赶先发国家。在追赶中,这种优势不断减弱直至消失,它是一种先发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经验方面的溢出效应,具有外部性。

(二)后发优势的具体表现

后发国家可以借用先发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借鉴先发国家的制度经验,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归纳相关理论,后发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报酬递减的后发优势。这是由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根据要素收益递减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家间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加快速地增长。

第二,规模扩张的后发优势。生产和投资达到规模经济之前是边际收益递增,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是边际收益递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普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逐渐替代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经济规模的扩张已经难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然而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很大。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先发国家发明创造并掌握的,但同时也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后发国家通过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经过模仿、消化和创新从而带来多种利益。另外,许多现成的科技知识可以直接或通过购买利用,作为后发国家,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和开发,引进并消化这些先进技术的成本比技术创新的成本要少得多,模仿成本则更低,而且还节约时间。这样,先发国家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正好成为了后进国家的一大优势。

第四,经济结构转变的后发优势。后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即先进部门与传统落后部门并存,即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一般说来,前者的生产效率要高于后者。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多是由结构转变推动的,即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当发生如此的要素转移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两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越大,生产要素转移的规模越大,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越明显。这是欠发达国家一个特有的优势,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势很大。

第五,组织制度和管理技术上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这是指后发国家通过本土化先发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所获得的益处。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表明生产方式要适合生产力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后发国家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技术就扮演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角色,不利干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向发达国家模仿并创新,进行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并且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保证经济有序、高效地运行。

第六,社会意识的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动力可能来自内部的需要,也可能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和压力。对于后发国家,由于感到自身的落后,以及受到先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刺激和经验的启迪,激起了国家内部赶超他国的社会意识。这一意识会让后发国家快马加鞭,努力发展经济,其功效比较显著。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相关分析

(一)外资引进与资本累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将国外企业的投资资本与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使我国出口竞争力大大加强,这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持续增长,从1987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7亿美元,增长了47.2倍。②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出口也持续增长,从1991年的120.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8623.1亿美元,增长了71.6倍。③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1年的16.8%增长到54.6%。另外,我国资本成本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资本成本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资本存量和金融效率。虽然,中国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数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从纵向看,多年的外资引进使中国资本存量逐年增大,资本成本竞争力由于资本积累呈上升趋势。

(二)技术引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1.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国内企业去国外购买;二是通过跨国企业的技术转让与扩散来引进。现在第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大,通过购买国外技术往往很难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又加上发展中国家购买技术的资金能力有限,通过第二种方式引进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该种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它使本国市场易受跨国公司的控制,甚至影响到国内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采取两种方式并行。

2.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测度技术进步一般采用生产率指标。李京文和钟学义在《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一书中对中国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是,中国在1953年到1977年间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在1978年至1995年间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达3.623%。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正缩小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并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然而,我国的技术创新仍属于较低水平,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这从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和授予量就可以看出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获数量较多,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很少。

(三)制度学习与改进

我国注重学习先发国家成功的制度经验,在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上,吸取许多转型国家失败的教训。制度改进推动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促进贸易发展的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金融体系和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等等。

(四)中国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成本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农业和农民在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现阶段,中国大多数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农村,隐性失业率较高。这一现象表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可以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我国劳动力供给丰富、成本较低,在贸易竞争中具有后发性的比较优势。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向后两个产业转移。

三、基于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根据先发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后发优势实现时期应对贸易、投资等经济领域实行相对自由的管理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触世界,学习世界前沿的技术和制度。并且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体验到了对外开放的益处。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适当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引入外资企业和机构,形成有效的、开放的市场。开放一方面是为了为国内后发企业和产业引入资金,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企业建立良好的竞争结构,从资金引入到产品流出,再到对外投资,使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总之,加大开放力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广泛而持久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内部需求与外部推动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技术消化力度,加强技术创新

根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带来产出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因此,应根据我国要素禀赋以及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此同时,还要强调科技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因为光靠模仿是不能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据统计,我国企业技术引进费用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R&D的支出,仍停留在关注技术引进的阶段。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要做到技术创新就需要建立一种具有系统集成性和组织网络性的创新体系,即使技术使用者与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相关组织紧密连接。连接的方式主要包括合作研究、技术共享、人员交流等。促进技术使用者与技术创新机构之间的联系,不仅使技术使用者接触到了技术创新的前端,积累了技术创新的经验,而且使各种技术创新机构了解到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使技术创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克服制度劣势,推进制度改革

当后发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现有的、落后的制度框架会影响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程度。借鉴先发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后发国家调整原先不合理的制度和体制,迅速构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十分有益。

后发国家应根据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当模仿的潜力耗尽时,由于没有自我制度创新能力及相关的制度基础设施,在长期中所付出的代价会大大超过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收益。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形成制度上的后发优势,保持和增强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广泛采用民主听政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

(四)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在强调物资资本作用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的赶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改变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务实的教育体系,培养科研--应用对口的人才,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

其次,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避免、防止和减少人才外流。营造吸引人才的内部环境,做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科技人才,为国内的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发明创造等,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次,应积极鼓励并疏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积极引进智力。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学有所成的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国外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回国就业和创业。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2010年.

②全国年度统计公报1987年,2010年.

③海关统计咨询网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转轨[J].经济学,2003,7,2(4).

[2]陈刚,高扬敏.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论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3]方大春.后发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转化[J].生产力研究,2008(17).

[4]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5).

[5]黄锦明.当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2010(10).

[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2003,7,2(4).

[7]余晓宁,申相德.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J].商业现代化,2010,12.

陆游诗集精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比较优势 粮食产业结构 规模优势

山东省下设17个市,境内既有沿海的半岛,又有黄河冲刷的平原,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在气候环境上,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原因,各地市也存在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特点。为此,了解山东省内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包括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全省统一布局,发挥各地区的规模优势,是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一、区域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最先有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起初是应用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二、粮食产业结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一)粮食供给的区域优势分析

冬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省的三大粮食产物,此外大豆、花生、稻谷也具备一定的产量规模,且也是主要的粮食加工企业的加工对象。

因此,本部分将选取这6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作为分析对象。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和风险性,本部分选取2010年至2015年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6年所需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计算比较优势指数的依据。

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指数按照鲁东、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鲁中地区进行汇总,可得出如下结论:半岛、鲁东沿海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在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的种植上总的比较优势明显;鲁南地区,包括菏泽、临沂、枣庄、济宁等市,在地瓜、大豆、尤其是稻谷的种植上总的比较优势明显;鲁西、鲁北地区,包括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市,在冬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上总的比较优势明显(东营在稻谷的种植上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他市则过低);鲁中地区,包括济南、淄博、莱芜、泰安等地区,在花生、地瓜、玉米的种植上总的比较优势明显。

(二)粮食消费的区域优势分析

粮食产品不同于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一般消费者的消费领域中。粮食产品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加工才能被一般消费者所接受。因此,初始粮食产品的需求者为各类粮食生产加工企业。本部分就是以山东各地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为对象,分析粮食消费在区域上的分布特点。

作为粮食大省,全省各地设立了很多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能真正w现出消费区域分布特点的是那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因此,我们选取各地的上市企业为主要分析对象。

由上表可以看出:半岛鲁东沿海地区在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区域优势上比较均衡,即该地区在玉米、地瓜、花生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地该地区有6家粮食生产龙头企业与之相匹配;鲁西、鲁北地区拥有3家以玉米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上市企业,而该地区在玉米的种植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区则没有建立相应地与种植优势相匹配的粮食生产加工的大型企业;特别是鲁南地区,在稻谷的种植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山东省内却没有一家以稻谷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龙头企业;冬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省的三大粮食作物,但是除玉米外,其他两种粮食作物的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

三、结论建议

根据粮食生产与粮食供给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建议对山东省的粮食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布局与整合,形成3个至4个比较大的粮食产业集群,具体设想如下:

半岛鲁东地区集中种植玉米、地瓜、花生这三种粮食作物,发挥种植的规模效应,建立这三种粮食作物的产业集群,深度开发地瓜的生产加工工艺,扶持以地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相关企业,同时开发大豆种植与生产加工的潜力。鲁南地区集中种植大豆、稻谷,建立这两种粮食作物,发挥种植的规模效应,建立这两种粮食作物的产业集群,研究相应的开发工艺,扶持相关的龙头企业。鲁西、鲁北地区集中种植冬小麦、玉米这两种粮食作物,尤其是冬小麦的种植,发挥种植的规模效应,建立这两种粮食作物的产业集群,深度开发冬小麦的生产加工工艺,扶持相关的企业大力发展。

鲁中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连接了鲁东、鲁南、鲁西与鲁北,可以根据其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种植花生、地瓜、玉米这三种粮食作物,发挥规模效应,既可以选择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又可以为其他各地区的产业集群提供相应的粮食作物。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粮油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郭洪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M】,2004,08

[2]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于邢香、耿建敏,粮食科技与经济【M】,2012,06

陆游诗集精选范文第3篇

一、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改革等诸多方面。由于收入分配的调整最终影响到学校管理体制的改变,实现教师从“公家的”向“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转变,所以实施时间不久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绩效工资改革指导实践可操作性不强。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这涉及到学校的校长、教师和行政后勤教辅管理人员。就目前情况来看,从中央、教育部和广东省、广州市制定的相关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指导文件意见中,都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一些宽泛的方法和建议,没有具体的实践可操作性。由于仅仅是指导性文件框架,广东省要求各地市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各地市又要求各区县出台具体考核细则,然后各区县要求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最后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最终结果反而就是出现了绩效考核方法和细则模糊不明、相互推诿、相互观望和长久等待的不良局面。从实践层面来看,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存在着评价模糊或过度量化的倾向:一种工作偏向是认为教师的工作不是流水作业,教师的育人工作很难完全用数据来衡量,进行教师工作绩效考评以质性评价为主,忽视了量化评价结果的运用,结果不能让老师们信服;另一种工作偏向是强调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以绝对化评价为主,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务考核甚至精确到“每分钟多少钱”,进而走上过度量化的不求过程的轨道上去了。

2.奖励性绩效工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不完善。在区县范围内,奖励性绩效工资评价指标考核办法基本上是一校一案,显得十分混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学校教师矛盾的下移。有些义务教育学校根据所教课程、满工作量课时数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评定,教授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奖要高于其他课程的教师(特别是没有中考会考、小升初测评任务科目),这样就不利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的均衡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些学校还设置了名次奖,即奖励学生成绩好、考试排名靠前的教师。由于目前素质教育方面的绩效相关信息量较少,同时也缺乏明确的考评指标,因此绩效工资很难对非中考会考、非小升初测评科目教师形成激励作用。而现实中,应试教育的绩效考评指标往往更易于掌握,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升学率、平均分名次等,这就导致了绩效工资仅同这些考评指标挂钩,从而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应试教育导向。

3.教师绩效工资异化为过度集权。在一些区县,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分配方案出现了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二十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学校行政人员最高绩效工资甚至可达一线教师的3.5倍。一线教师获益不多,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响。教育的过度行政化,导致了学校领导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掌握了绝对主动权。校长是政策实施的对象,同时也是政策实施的一个主体;校长既在被考核的范围内,也在参与制定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案。这样,学校领导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毫无疑问地导致了绩效工资获益中领导多老师少、甚至拿教师的钱填充学校领导口袋的不良现象。

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路径

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要深刻领会“绩效”二字。绩效中的“绩”,指的是工作业绩,注重数量;“效”指的是工作效果,注重质量。所以,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健全绩效工资反馈机制。

1.团队化激励,建立促进合作的绩效工资机制。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奖金机制在促进教师努力从教的同时,也引发了同校同级教师间的互相打压和恶性竞争。为消除不利竞争的可能性,绩效工资实施时必须要有一部分资金是用来嘉奖以部门、级组、科组或整个学校为单位的集体,这样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也可以自发组织专业学习小组或自然组成备课组,每组大概五六个人,由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小组内一个教师的进步就能同时提高其他教师的工作绩效,最后体现落实在工资绩效上。比如某班一个学生获奖,相关科任教师或同科组、备课组教师均可获得绩效的加分。这样既能最大化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最大化教师的绩效奖金。

2.参与性决策,确保绩效考核体系的多元与民主。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时,应当采用多途径、多主体的评价方式。除了义务教育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外,家长、学生、社区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也应该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参考内容。在提高评价民主性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增进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要力求通过简便易行的方式把教师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充分体现出来,使绩效考核能借助外部规范要求与教师内在自我发展需求的双重激励作用,满足全体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关期刊更多

绍兴鲁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绍兴市鲁迅纪念馆

中学生天地·A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